9ED3716B-7B1F-402C-8CF2-0BC741593416.jpeg

近行定與安止定 3/3

[慈濟瓦]

安止定

  當定的發展夠深,而達到專注于一境時,會進入所謂的安止定,喜樂的專注或固定的專注。當這發生時,心會改變,進入一個不同的階層,稱為色界,這是禪那界,這類型的心是完全切斷我們的看、聽、 嗅、嚐、觸等覺受,事實上,也切斷正常形態的想和警覺。它曾被某些人描述為,如同一種熟睡的狀態,但是他們很清楚的知道,心如何沉入目標得到完全的專注, 一旦心專注的進入目標,這時他們是完全的無知覺意識的,然而當他們從這種狀態出來的時候,他們將會知道剛才心的狀態特徵以及所專注的目標。甚至假如你進入初禪一秒鐘,你將會知道這一秒鐘你是處于完全的無意識狀態,只有當你從這定境出來時,你才警覺在這一秒鐘待在充滿喜悅狀態的禪那境地裡。即如你進入半秒,你知道這半秒內,你是完全的被切斷于整個欲界之外的,只有當從這半秒鐘的定境出來時你才知道心的狀態是如何。

  當你進入禪定正受,這裡發生完全不同階層的意識狀態。因此,假如你正在禪修,你可能忘了身體的形態,無念頭,心很靜,且充滿喜悅,這仍不是安止定,不是初禪,但這並不意謂這是壞的境界,心仍處于好的且和平的狀態。

  很清楚在定中你有正念。出定後遲早你會知道目標的性質,因為入定意即你的心沉入此目標。當心全然沉入目標時,你知道目標是什麼!當然有某些類型的寂止禪目標是非常抽象的,而當你初入禪那,它們可能不是很清楚,因為它們是很抽象的目標,只能持續很短的時間,但當你經常的進入並上到第三或第四禪,它們也會同樣清楚。

  某些禪定,像遍處觀、呼吸禪,在入定之前這些目標很清楚而且明亮,而你入定所緣的目標還是很清楚。就像水遍處觀在初禪正受之前的近行定,是一泓完全清澈、靜止的池水,當你進入專注正受即(初禪正受),它就像滲透進入水中,如同你跳水最後停留在水裡。你在水裡你不知任何事情,但一旦出了水,你知道心是如何的狀況,你在水底下是如何,所以可以說出來這是非常清楚而且充滿喜悅的經驗,但只有在你從定境出來以後,你才知道如何的清楚與喜悅。

  就這些類型的寂止禪而言有四種色界禪定,即四個層次,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特性。在經中很清楚地說到,禪那的差別在于禪支的不同,而禪支被稱作禪那要素。這些禪支是心所,是呈現于相應的禪或定中的特定心理狀態,它們起著重要作用。比如說在初禪裡,這些要素包含:尋、伺、喜、樂、一境性。「尋」是把心最初投到目標上,是把心帶向目標的力量,這是一種心的力量﹔「伺」是繼續保持在目標上,是一種把心維持在目標上的力量。這也是一種心的力量,像似一種能量﹔「喜」是欣喜或感興趣﹔「樂」是很愉快的感覺 ﹔「一境性」是心指向單一目標的狀態,這就意味著此時心與目標好似合而為一。這些呈現在初禪中的心所起著重要作用。

  但不意謂著,你具備這五個因素,你就在初禪裡。甚至你都不在任何定,這五個精神因素都已經具備了。當你想到食物,你想到你最想念的檳城米粉(Penang Laksa),同樣有這五個因素呈現在這裡。因為心跑去米粉,它會停在那裡想:「假如我有米粉多好!」而後,當你想到米粉,你已經享受「當我有米粉多好, 我要自己享用它。」而你感到非常愉快。而你的心也確實如同你能嚐到米粉似的,此時五種因素都具備。但它更像邪定、貪婪。

  你必須知道五個禪支是什麼才會了解各種禪定,至少你須知道一些阿毘達摩,你才能有較清楚的概念。這五個因素其實是描述一種意識狀態,一種心的狀態,當你知道什麼因素的呈現,你就知道在什麼禪裡了,例如:在初禪裡,你有全部五個因素的涉入。在第二禪,你沒有尋及伺,僅有喜、樂、一境性,在第三禪,僅有樂及一境性,在第四禪,只有捨及一境性。從這些敘述,我已經給這些定一些說明,當你進入禪那,你絕對不能知道它,當你入定時,就像你已在熟睡中,你是在比熟睡還深的狀態中,所以在定中怎能知道它?只有在你入定之前,你知道,因為在你進入之前,心會清楚哪些因素會強些,哪些因素會弱些甚至消失。或者在出定之後,透過適當的決意來反觀這些呈現的因素。我們將不討論這部份,因為這不是我們討論的主題。

辨別禪那以防邪見

  我想講的是給你們一個關于純寂止禪的近行定和安止定是什麼的清楚概念,這裡我們談到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為寂止禪。依照我們的經驗,某種程度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因為缺乏這些了解,邪見會升起,你可以在《梵網經》這部經裡看到,關于邪見的敘述,大量的邪見不是透過思考或哲理而來,他們多數來自禪定經驗。因為人們執持他們的禪定經驗,就如同這些是真實而美好的,然而事實是非常的錯誤。它會升起各種形式的邪見。例如其中一個叫做dittha dhamma nibbana vada, nibbana(涅槃)你們了解,dittha dhamma 是「見法」或「現前」,vada是「說」,這是認為「當下即涅槃」的見解。例如:一個人執著了禪那就是涅槃,那他就走入邪見。當然,沒有人能同他爭論。因 為他想:我有此經驗,而你沒有。某些時候入了定,好像進入空(void),目標變得微妙,假如沒有合適的老師的話也是非常容易墮入邪見。即使在入定之前, 也可能經歷許多可能被誤解的微妙的境界。

  所以今晚的談話,是給你們一個概念,如此你們不會去執著這些經驗,假如你們不能分辨近行定與安止定,也很容易使你誤解,什麼是涅槃,什麼不是涅槃,因為涅槃是比禪那還要深奧、不可思議。例如,當有些人修習禪定而每個人開始說:「我已達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這是道果智,那是道果智」。我們不說他們是錯的,因為我們不確實知道他們的經驗是什麼。但事實是,他們說所有這些事情如此的容易,並且如此的快樂。明顯的是,執著已經造成了。

  而且你可以看到,任何時侯,當他們提及它時,他們是非常的引以為傲。假如他們確是執著邪見,那就更不好。我們希望這些不會發生在此地的佛教徒。

  假如一個已經如實的修習過這些禪定的 人,他將會知道,不容易知道是否某人已達這個禪那或那個禪那,這個道果智或那個道果智,一個智者應該很保留這種論述。因此,假如某人太隨意說這些事,我們不直接說他是錯的,我們說:要小心的跟隨他,你可能走入邪見。(本文承Sujiva法師過目,謹此感謝法師。並迥向有緣同修,法喜充滿,共證菩提。) (《嘉義新雨雜志》第19期) (此處的版本是湯華俊2013年校對後的版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