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EE15A05-568C-44C5-93A1-303A1D98801D.jpeg

洞見實相25/38 第七章 智者之教導3/7

[岩松]

 

禪修態度:禪修過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當你修行時:不需要集中注意力。(原文:Don't focus too hard)不要去控制(身和心)。不要企圖創造任何事物,不要強迫或限制自己,但也不要拒絕當下正在發生的事。然而,當事情發生或消失時,只是知道它們,要對它們保持覺知。

 

企圖創造某件事是貪(lobha),拒絕正在發生的事是嗔(dosa),不清楚某件事正在發生或消失是癡(moha)。只有當觀照的心沒有貪、嗔、或煩惱/期待(soka)時,覺知(直觀)的心才會升起。

 

你必須反復檢查自己修行時的態度,你必須同時接納並觀察好與壞的體驗。你只想要好的經驗,你連最微小的不愉悅的經驗都不想要,這是否公平?這是正

法之道嗎?——不要有任何期待,不要渴求任何事物,不要焦躁不安,因為,如果你的心中有這些態度時,你將很難修行。

 

你修行時為何這麼努力地集中注意力?你是否想要獲得什麼東西?你是否期待什麼事情發生?還是期待什麼事消失?很可能你的心處在這其中的一個狀態。如果你的心逐漸感到疲倦,你的修練方式一定有錯誤。當你內心緊繃時, 你不能修練。如果你的身和心漸漸感到疲倦,這是你應該檢查自己修行方式的時候

了。

 

修行是以覺知和領悟的心來體驗和觀察,不是思維,不是回憶,不是辨別。

 

不要抱著想要得到某物或希望某事發生的心態來修行。這唯一的效果是將會使你變得疲倦。修行時,你的心應該是輕鬆與平靜的。你的身和心都應該感到舒適。

 

一顆輕鬆自在的心,使你得到良好的修行。你擁有正確的態度嗎?修行就是:不論發生任何事,好事或壞事,接受它,放輕鬆,並且觀察它。

 

你的心正在做什麼?思維?還是保持覺知?你的心現在何處?在你自身裡面?還是外面?這顆觀看/觀察的心是否有正確的覺知?還是心有些散亂?

——並非讓你試著將事情轉變為自己期待的狀態;而是讓你嘗試去瞭解當下的實相。

 

不要被自己的念頭煩擾,並不是要你停止思惟,而是:每當念頭生起時,你要覺察並且接納它。你不應該排斥觀照的物件(正在發生或正被覺知的現象/事物),你應該知道並覺察因根塵接觸而生起的雜念,如此這般地拔除它們(煩惱)。

 

只有當你有信念/信心(saddha)時,精進(viriya)才會生起。只有當你有精進時,覺性(sati)才會持續不斷。只有當覺性能持續不斷時,正定(samadhi)才會達成。只有當正定達成時,你才會看到身心的實相。當你開始看到身心的實相時,你的信心會因此而更加增強。

 

只需要將心放在當下就可以了。不需要追憶過去!也不需要計畫未來!其實觀照的物件並不重要,更加重要的是在禪修背後運作的心,也就是那顆覺知的心。如果你抱著正確的態度來觀察,你所觀照的物件一定是正確的物件。

作者:[緬甸]雪烏敏禪師

 

整個世間存在於這個七尺之軀

 

整個世間存在於這個七尺之軀。在這個身心世界輪轉的是:輪迴之輪(有,bhava)。這個身心世界是輪迴之輪運轉的起因,能在這個身心世界內從輪迴之輪轉中解脫,有在這個身心世界內從輪迴中達到解脫的方法。

 

因此,以解脫為目的的禪修者最重要的就是要探究這個身心世界。除非對自身當下的實相有正確的了知;實相就是人的存在基礎;否則輪迴之輪將在身心世界內繼續流轉。隨著正確了知的展開,輪轉將一點一點地止息,直到從輪迴之輪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五根(眼耳鼻舌身)和心(意)都是依身體而有,透過這六個根門,我們與外界產生接觸。只有當外界與任何一個根門實際接觸的時候,對我們來說世間才算是存在。比如一個可見物品,只有當它和眼睛接觸的時候才存在;否則,它對我們來說,就沒有真的存在。同樣地,對我們而言存在的是,聲音必須與耳朵有接觸、氣味和鼻子、味道和舌頭、可觸物和身體、念頭或幻想和心有接觸。否則,它們就沒有實際存在。整個世間透過身心架構內的這六個根門展現出來。因此,可以說,整個世間即存於這七尺之軀。

 

以科學的方式來探究自身的實相,禪修者必須放下所有信仰、哲學、想像和教義。為了到達自身的最終實相,必須只以實相來用功,接受自己體驗到是真實的。以這種方式探究實相,所有自然的奧妙將會自然地顯現。禪修者起初會體驗到粗重、堅硬、明顯的實相,從這樣的體驗再往細微的實相深入穿透。最終將達到所有無明都瓦解消散,究竟的實相破繭而出的狀態。

 

禪修者從體驗中了知:眼睛和可見物接觸,眼識便生起;心辨識到接觸已發生。禪修者還了知到接觸產生了振動、感受流遍全身,就好像敲擊銅器的一個點,整片器皿都會振動一樣。一旦認知到這個接觸,想的過程便發生了:可見的物體被辨識為,比如,是一個男人或女人、黑的或白的、漂亮的或醜陋的。不僅辨識,還給予好或壞、正面的或負面的、受歡迎的或不受歡迎的評價。

 

並且根據對物體的評價,在接觸的瞬間所導致的振動,現在被著上了顏色。當物體被評價為好的,感受便是愉悅的,而當評價是壞的,感受便是不愉悅的。最後,如果感受是愉悅的,心的反應是貪愛,而如果感受是不愉悅的,心的反應是憎恨。這樣,禪修者清楚地瞭解到識、想、受、行;這是心的四個部分(四蘊)是如何實際運作的。

 

貪愛增強了愉悅的感受,而愉悅的感受又增強了貪愛。憎恨強化了不愉悅的感受,而不愉悅的感受又強化了憎恨。正確禪修的人將會瞭解,以身體感受為基礎,是如何開始一個由積聚的業習所持續轉動的惡性循環。這就是輪迴之輪,痛苦之輪。

 

當耳朵和聲音、鼻子和氣味、舌頭和味道、身體和可觸物、心和念頭,在二者間接觸的時候,同樣的過程發生了。 輪迴之輪就這樣被貪愛和憎恨推動而繼續轉動。以沒有偏好地客觀觀察這個過程,用功練習的禪修者便從貪愛和憎恨中解脫,停止了輪迴之輪的轉動。

 

來吧,禪修者!為了從輪迴之輪中解脫,讓我們學習客觀地觀察身體感受生起的過程,進而獲得真正的快樂。

作者:Goink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