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16FD05-1A13-4446-9D16-234543A10C83.jpeg

見實相28/38 第七章 智者之教導6/7

 

[岩松]

 

什麼是業

﹝業是思心所﹞

什麼是業?佛陀說:‘噢,比庫(bhikkhu)啊!我把業稱之為『思心所』。’

 

業,最廣為人知的解釋是行動與造作,但在專門的術語中,業解釋為思心所或意志力。當你做某事時,會有意志力在背後〈推動〉,這個心理上造作的意志力就稱之為業。佛陀解釋,因為具有意願,一個人才能藉由身體、言語及心發動他的行為。不管你做什麼,都會形成某一種業 ──心理的造作、意志力和思。思是與心同時生起的五十二種心所之一。

 

當你做一件事情,如供養佛陀,‘思心所 ──意志力’會促使你去付出,這個‘思心所’就稱之為業。所以,業是因,不是果。有些人認為業意指‘因’、‘行為’和‘果’。但在南傳上座部佛教的說法中,業從不代表效應或結果,業只具有‘因’的意思。

 

業屬於行蘊。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思屬於行蘊。行蘊是屬於心理的,就像其它的心所一樣,‘思心所’生起來,稍作停留,然後消失,只停留非常短暫的瞬間;但‘思心所’跟其它心所不同,它有能力留下一些潛能在其它心所,當心念消失時,潛能並不會一起消失。

 

它會留下某些東西 ──

種能帶來後果的力量或潛能,當因緣條件適合時,那些結果就會現起。一個人在此時此地造業,但果報或許會在這一生、下一世或累世之後才會現起。

 

◎隨緣現起的潛能

業或思都有帶來後果的潛能,而這些潛能都具有強大的力量。業不會隨著此生生命的終了而結束,它會一直持續下去。但我們不能說業是存在我們體內或意識的某一個地方,因為每一件事都不是恒常的,且隨時隨地都在改變。業也不是恒常的,它會消失,但當它離開時,卻在持續的生命流中,留下了當因緣和合相應時,果報就會自然出現的潛能。再次強調,業不儲存於某個地方,但當它消失時,留下了讓果報現起的潛能。就像一顆樹有結果的能力一樣,在開始時,樹上可能沒有半顆果實,但當時機合適時,果實就會出現。

 

我們再舉另一個例子,佛法中有一個太陽、牛糞和放大鏡的比喻。在太陽底下,你將放大鏡置於乾燥的牛糞上,它便會起火燃燒,我們不能說火苗存在牛糞中、太陽中或放大鏡中。但將這些物件湊合在一起時,就會產生火苗,因為它們符合了燃燒的條件。就像業的果報一樣。

 

◎業因與業果皆是空性

業和它的果報是不一樣的東西,並不是業慢慢地成熟而形成果報。某個印度哲學認為,果報以一種隱藏的方式存在於業中,而業本身會慢慢地成熟然後變成果報,在這個哲學中,因和果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佛教並不接受這樣的看法,佛教指出業和果報都是空性的,雖然沒有業因,果報是不可能存在,果報是完全依業而存在,但並不存在於業之中,業也不存留在果報之中。業和果屬於不同的時期,果報完全是因為過去所造的業而現起,當環境、條件,符合果報就產生,就像太陽,牛糞和放大鏡同時放在一起時,果報自然就會現起。

 

◎業果

業所形成的果報,專門術語叫做‘異熟識’〈vipaka〉,也稱為業的果。過去所造的業或思會留下形成現在的果報或異熟的潛能,但過去的業不會影響當下的思。一個人對過去果報的反應,會對將來產生善的或惡的結果,是取決於當下的思心所。

 

如果以一個所謂的‘如理作意’,即智慧觀照〈yoniso manasikAra〉的方式來反應,未來將會是一個好的果報。但假如以一個‘不如理作意’,即不智慧觀照〈ayoniso manasikAra〉的方式來反應,未來,這個思的果報將會是惡的。

 

所以你無法改變過去的果報,但你可以用智慧觀照來面對,並且替未來結下一個好的果報。‘如理作意’能幫助你造作好的業報,而‘不如理作意’則會給你帶來惡果。未來的結果或是果報會如何,乃是依於現在的思〈業〉如何造作。

 

然而,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因為業的關係,有時我們會認為每一件事都是因為業,而說:‘這就是你造的業,你必須承受它的果報。’雖然業是支配宇宙萬物的一條法則,但它也只是其一罷了。其它自然和心靈的法則也統馭著萬物的生命。

 

而且,我們還必須辨識過去業和現在業的果報的不同。現在的業並不是過去業的結果,‘過去業的果報’是‘異熟識’。異熟識是過去業報的果,但異熟識並不會影響現在善或不善行為的表現。在此生中善或不善的業並不是過去業的果報;反而,你正在累積新的現世業,而這些業將會在未來產生新的果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