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29270F-3CF3-43CC-9C56-4930C11EFAE0.jpeg

洞見實相33/38 第八章 生活與禪修4/4

[岩松]

 

新版的盲人摸象

 

今天看到在網上有人這樣評價隆波田以及隆波田內觀:

‘隆波田內觀是個好方法,但可惜隆波田本人不太懂經論,使得隆波田內觀的理論體系不太完善。’

 

‘隆波田本人可能是個解脫者,但是因為自身的一些原因,沒有讀過太多經典,他不太擅長講出更細緻的東西,自己甚至連四禪都搞不清楚。因為理論不是很清晰,學習隆波田內觀的人,比較容易冒出五花八門的見解。比如這個岩松,他的思想,有點像禪宗的。那個臺灣隆波田內觀的宣傳者林崇安也類似。這一禪法體系,將會難以避免的逐漸大乘化,逐漸世俗化。’

 

‘一個好的禪法體系,應該是有嚴謹的理論,也應該有完善的實修指導。前者樹立正見,杜絕邪見的出現,使得禪法清晰。後者提供具體有效的實修指南。’

 

‘隆波田內觀作為一個新出現的禪法,一個符合四念住的禪法,甚至是一個相當適合現代人的禪法,非常遺憾的喪失了前者。同樣是純觀禪法,馬雜湊尊者的禪法則比較好解決了前面的問題。’

 

‘建議學習隆波田內觀的人,應該補充佛法基本理論方面的不足,不要藐視經典,另外要特別注意類似禪宗如來藏思想的混雜。’

 

近幾年來,這樣的聲音聽到了很多次,已經不足為奇,但是有必要在此來澄清這個問題。

 

隆波田說過:‘佛所說的法,在他圓寂後才被集結於三藏裡。於往後數千年裡,又幾經集結,教義也許記錄極佳。然而,當今讀者能否領會其中真正的意義,還是很讓人懷疑的。對我而言,一味地引用經典,有如在擔保他人主張之真實性,而那些知見,我並不確定。可是我告訴你們的那些,我能保證,因為是自己親身體驗到的 。’

 

‘經典有如地圖,對於不識路者或未達到目的地者適用。對已達到者而言,地圖則無意義。’

 

‘此外,三藏以印度某地域之方言寫成,因而對該地區的人士或知曉該方言者適用。然而,佛所教之法,是超越語言、超越文字、超越種族、超越性別、超越一切的。果真悟法,當以自己的語言來教化與表達 。’

 

‘研讀三藏經典本是好事,但是別執迷名相。以芒果為例,不同的語言,可以用不同字眼來表達它。別陷入名相及譯詞的爭論,沉迷地認為只有一個字才能正確地稱呼它而忽略了芒果,任其腐爛。只要是吃過芒果的人,一定知道這水果的實際味道,不管它被稱為什麼,甚至不被命名 。’

 

相信大家都知道古代的一個諺語:‘盲人摸象’。如果隆波田禪法是這個典故中的那頭大象的話,那麼持有這種觀點的人無疑就是這個典故中的那些盲人。

 

如果你能不斷精進用功,培養覺性,那麼你就會發現,隆波田所講的法與兩千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原始佛法沒有半點的矛盾和衝突,只是用了不同的語言文字去描述而已。

 

你就會發現,隆波田內觀有自己完整的、獨特的一套理論體系和修行次第,完全沒有必要和其他的教理相結合。否則,如果只是在文字上下功夫的話,隆波田的教法顯然是‘教外別傳’了,不符合經典了。

 

揭露興趣的真相

 

興趣是成功的第一位老師。大凡是在某一領域取得成功的人無一不是對這個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所謂的‘興趣’就是當某人幹某件工作時身體上所產生的樂受。興趣越高,樂受越大。

 

沉浸在某種工作上的人,實質上是非常喜歡(貪愛)工作(學習)時身體所產生上的樂受。在工作過程中,他會不斷去追逐這種樂受。 實際上他並不是喜歡某種工作,而是喜歡做這種工作時身體上所產生的樂受。

 

身體上的任何感受都不是永恆不變的,一旦這種感受消失,他就努力的工作去找回那種樂受,是樂受吸引著他孜孜不倦的一直做下去。——成功的人士就是這樣成就的。

 

高速行駛的列車

 

人像一列高速行駛的火車,五蘊則是這列火車的五個部件,業(習氣)是這列火車的燃料。這列火車在其行駛過程中,一面消耗著原有的燃料(舊業),一面自產著新燃料(新業)。只要有燃料,這列火車就不會停下來。

 

怎樣才能讓這列火車永久的停下來?——唯一的辦法就是消耗掉它的燃料。

 

當我們在覺知肢體的動作時,當我們看念頭時,舊業不斷地被消耗,新業也不再產生。如此下去,早晚有一天,燃料將被耗盡。此時,這列火車的五個部件(五蘊)仍然完整無損,只是這輛列車永遠也無法前行了。

 

划船

 

身體是船,肢體是槳,覺性是舵。肢體的每一次移動,就如同劃一次船槳。為了遠離炎熱的此岸,為了渡過這條生死之河,為了奔向那清涼的彼岸,奮力的劃吧!

 

人的一生需要的東西有多少?

 

對一位有智慧的人來說,人的一生需要的東西並不多——填飽肚子所必需的食物,一張簡單的床,幾件擋風遮雨的衣服必要的藥品。有這幾件就足夠了。如果還有其他的,那一定是多餘的。大多數人一生都在奔波,像行屍走肉一般地活著,其實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何如此。

 

成功和失敗的本質

 

世間所謂的‘成功’,就是當欲望得到滿足時,身體上所產生的一種樂受。世間所謂的‘失敗’,就是當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時,身體上所產生的一種苦受。

 

由於習氣,人們會緊緊地抓住樂受不放手。由於習氣,人們會強烈的排斥苦受。抓住和排斥都是執著。

 

然而,一切都是無常的。無論苦受或者樂受都會消失的。樂受一旦消失,追求那種樂受的欲望又生起了。苦受一旦消失,避免那種苦受的欲望也會生起。新的一輪的奮鬥又開始了。如此周而復始,造就了無數所謂的‘成功者’。

 

愚癡之人看不清成功和失敗的本質,而淪為感受的奴隸。一個人成為一個國家的總統並不為奇。而一個人滅苦將是一件非常稀奇和罕見的事情。

 

利己與利人

 

先利己還是先利人?

佛陀在覺悟之前從沒有教化別人。一個不懂得利益自己的人如何能懂得利益他人呢?(這裡所講的利益不是所指的‘世間利益’,而是指‘出世間利益’)只有懂得利益自己的人才能懂得如何利益他人。否則只能是以盲導盲。

 

因此,修行人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因為別人的利益而忘記自己的利益。

 

如何面對別人的誣陷和詆毀?

 

當遭到別人的誣陷和詆毀時,心裡會馬上生起一種苦受,此刻只是簡單的知道有苦受生起,不要去認同那些產生苦受的念頭,然後馬上回到對肢體動作的覺知上來,如此,苦受的力量就會逐漸的減弱,繼續覺知,直到苦受消失。

 

從這個角度來說,別人的誣陷和詆毀是培養覺性的資糧,也是檢驗自己修行程度的試金石。

 

當遭到別人的誣陷和詆毀時,如果我們去認同那些產生苦受的念頭,那就相當於把大糞當作了乾糧,那就大錯特錯了。大糞是被用來作培養花(覺性)的肥料的,而不是用來作食物的。

 

我們應該感激那些誣陷和詆毀我們的人,是他們給了我們培養覺性的外緣,是他們給了我們檢驗自己修行程度的試金石。衷心地謝謝你們——那些誣陷和詆毀我們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