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766825-F9ED-4D64-AFED-68D45615ED43.jpeg

◊◊ 強烈的愛欲,沉湎於美色,使欲念不斷增長 ◊◊

 

349偈】

惡想所亂者,求樂欲熾然,

彼欲倍增長,自作堅牢縛。

 

【註解】

心中充滿邪惡思想的人,肯定憧憬於愛欲之樂,追求愛欲之樂,就像燃燒中的火焰,越燒越猛,對愛欲的渴望也越來越強烈,這無疑是在為自己構築一所堅固的牢房,將自己囚禁於其中,永世無法獲得自由。

 

 

◊◊ 持正念者,常觀已身不淨,棄除愛欲,不為惡魔所繫縛 ◊◊

 

350偈】

喜離惡想者,常念於不淨。

當除於愛欲,不為魔羅縛。

 

【註解】

喜悅於正思惟的人,常觀想於自身之不淨,棄除一切愛欲後,從此不再為魔羅所繫縛。

 

【貪欲使繫縛更牢固——弓箭手達努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為一名年輕比丘講述了弓箭手達努本生故事。

  

話說有一回,一名年輕的比丘在地上撿到一塊錢,他到飯堂換取食物,可是在那兒沒有水喝,他便到附近討些水喝。一名年輕的女子看見他,並對他一見鍾情,不但給水他喝還深情款款的要他以後都上她那兒喝水。

  

過後,每當那比丘想要喝水,總會找那名年輕的姑娘,有時她還會布施一些米粥給那比丘。一天,她再次供養那比丘,並對他說:「我在家裡很孤單,希望你能常來陪伴我。」接下來的幾天,她不斷的重複這番話,那比丘開始對她感到不滿。

  

一天,比丘們問他為什麼悶悶不樂,他向眾比們述說了一切,於是他們帶他去見佛陀。他向佛陀述說了他和那女子結識和後來發生的一切經過,佛陀對他說:「比丘啊!她這麼做我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在前世,她曾離棄達努——全印度最有智慧的男子,而對某名匪徒有私情,最後還把丈夫給殺害了。」眾比丘懇求佛陀解釋整件事情的經過,於是佛陀便述說了以下的故事:

  

從前有一名年輕的弓箭手達努,他非常有智慧,曾在達卡西學藝,老師對他的技藝很滿意,並把女兒許配給他。一天,這年輕的弓箭手帶了妻子到貝納裡,途中遇到強盜,他以五十支箭射死五十名匪徒,當箭支都用完時,他徒手把匪首擒住,他叫妻子把他的佩劍拿給他。可是當他的妻子看見匪首時,頓時對匪首一見鍾情,她把佩劍交了給那匪首,結果匪首把那年輕的弓箭手給殺死了,並帶了他的妻子遠走高飛。

  

途中,匪首想道:「如果這女人,見到另一名男人時,會不會像出賣自己的丈夫那樣把我給殺了?」當他們來到了河邊,匪首拿了她所有的首飾,並叫她留在岸邊,他自己獨自渡河去了,這時那女人發現自己被拋棄了,便隔河大喊大叫。

  

那匪首隔著河對她說:「無知的女人!你以認識多年的丈夫來交換我——一個你從來不認識的人,你可曾真心的對待你的丈夫?你可能為另一個男人把我給出賣了。因此我必須離開你。」

  

為了讓這女人覺得羞恥,三十三天(忉利天)的釋迦天王在樂師和車夫的陪伴下來到了河邊,天王化身為胡狼,車夫化身為魚,樂師化身為鳥。那隻胡狼銜著一塊肉站在那女人的面前,當那尾魚從水中跳出時,胡狼放下肉去捕魚,鳥飛下來把肉叼到空中,而魚在水中消失了,結果胡狼的肉和魚都失去了,那女人看到這情況,放聲大笑。

  

那隻胡狼說:「是誰在發笑?這兒沒有歌舞,也沒有令人歡樂的掌聲,這是該哭的時候,愚蠢的女人,妳為何發笑?」

  

那女人回答:「蠢材!你這愚蠢的胡狼,你缺乏智慧,你失去了魚和肉,你將像窮小子一樣的哀嚎。」

  

那隻胡狼又說:「別人的過失容易察覺,自己的過失不容易知道;你失去了丈夫和愛人,我想妳也和我一樣無助的哀嚎。」

  

聽了胡狼的話,那女人說道:「胡狼,你是獸中之王,如你所說,我此去將繼承我丈夫的意願。」

  

這時胡狼說道:「會偷瓷器的,也一定會偷銅器,你已經做了一次壞事,將來還會再做壞事。」

  

佛陀講完了這《神箭手本生經》後對那年輕的比丘說道:「比丘啊!當時你就是那年輕的弓箭手,那女人就是你往世的妻子,當時指使天王讓她感到羞恥的就是我。這女人就這樣一見鍾情的愛上那匪首,而奪走全印度最有智慧的男子的性命,比丘啊!拔除並毀滅心中對那女人的愛欲吧 ! 

  

佛陀為那年輕的比丘開示後,宣說了這兩段詩偈。

 

【評論】

這兩段詩偈是一個整體,點出沉淪於愛欲之樂的可怕。愛欲之樂是邪惡的火種,一旦愛欲之樂的火種被點燃後,隨愛欲之樂不斷的渴求,這把火就會越燒越猛,最後把你吞噬掉。

  

追求愛欲之樂,無疑是在為自己構築一座無形的牢房,並將自己囚禁於其中,失去了人性,失去了人生的自由,令自己沉淪於愛欲之河,擺脫不了無休無止的生死輪迴。

  

一個人若是以正思惟看問題,過著八正道的生活,觀想於自身之不淨,洞察諸受是苦,明了諸法無我,就不會再執著於愛欲。唯有脫離愛欲之河,才能擺脫魔羅的魔爪,獲得真正的自由,擺脫生死輪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