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D6F0EF-2260-4414-96BE-DE8B785884FB.jpeg

◊◊ 棄除繫縛,無障礙者是真正的婆羅門 ◊◊

 

398偈】

除皮帶與韁,及斷繩所屬,

捨障礙覺者,是謂婆羅門。

 

【註解】

扯斷瞋的皮帶和欲的繩索,斷除貪、瞋的繫縛和它們那些邪惡的衍生物,斷除愚癡的種種障礙,這覺悟真諦者,我稱他為婆羅門。

 

【無瞋恚者是真正的婆羅門——拔河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兩名婆羅門。

  

話說這兩名婆羅門都各自擁有一頭牛,一頭名叫小紅;一頭名叫大紅。一天兩人為牛的力氣而起爭執,到底誰的牛力氣大,兩人爭執不休,最後決定比試。他們來到阿奇拉河河邊,他們為牛套上獸軛,裝滿整車的沙石,然後用鞭子使勁的抽打牛隻,可是走不到幾步皮帶便被扯斷了。這時一群比丘正在洗澡,這一幕都讓他們看見了,他們回到寺院向佛陀提起這件事,佛陀說:「比丘啊!那些外在的皮帶和韁繩任何人都可以扯斷,但身為比丘應該斷除瞋恚(皮帶)和欲(韁繩)。」說完後佛陀宣說了這段詩偈。

 

【評論】

本偈誦都是從馬的各種束縛的譬喻說的:「皮帶」喻瞋恚。「韁」喻愛欲。「繩」喻六十二邪見。「所屬」(馬勒等)喻潛伏的習性,舊譯作「隨眠」,有七種——1、欲愛隨眠;2、瞋恚隨眠;3、有愛隨眠;4、慢隨眠;5、無明隨眠;6、見隨眠;7、疑隨眠。「障礙」喻無明。

 

本篇將修行者比喻為輓車的牛和車夫。

  

繫在車與牛身上的皮帶,這比喻那些尋求解脫者,像車與牛,套在尋求解脫者後面的無形大車就是貪、瞋、癡。

  

駕馭牛隻的韁繩,比喻修行者被貪欲所駕馭。

  

一切繫縛及其衍生物,以車與牛作為比喻,在修行道上,會碰到十大繫縛(十結)和六十二種邪見。

  

佛陀對他自己的聽聞:本篇詩偈及其他許多詩偈,都是佛陀聽聞了某些言論後而作的開示。佛陀在與人交談時,不放棄任何能教育群眾的機會。

  

一天,當佛陀到城裡托缽時,在寺院不遠的地方看見一些小孩子在釣魚,並在乾透的河邊殺魚,佛陀走上前去,問那些孩子:「孩子們!你們怕受苦,而且不願意受苦,對嗎?」「是的,世尊!我們怕受苦也不願意受苦。」佛陀對那些孩子說道:「你們既然怕受苦,就別作惡,不論公開或暗地裡作惡、現在或未來作惡,這惡的果報你們想逃也逃不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