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8B56BD-7C90-4078-8ECB-A812A21AF456.jpeg

你要學外殼,還是學實質3/5

 

[阿姜巴山]

 

居士6老師好!參加禪修之後,我感覺身和心可以分離,請老師看一下這是我思維的還是確實分離了。

 

阿姜巴山:是真的。

 

居士6我感受到身心的一切現象都是造作,都是被逼迫的,也都會自動消失,就像空中的鳥飛過去一樣。在這個過程中我感受到身和心是自己在運作的,其中沒有一個我,請問老師我這是在思維還是確實感受到了?

 

阿姜巴山:是真的看見,但是還有一點點思維在裡面。

 

居士6謝謝老師!

 

阿姜巴山:修行很好,要繼續用功。


 

居士7老師好!我這幾天總冒出對老師不恭敬的念頭,向老師懺悔。

 

阿姜巴山:接受你的懺悔。

 

居士7我狀況比較差,我頭暈、頭痛、心昏沈有20多年了,現在尋求佛法來治療自己,獲得解脫。我今年的情況比較差,心裡的不善法非常嚴重,很多時候黏在裡面出不來,無法擺脫。老師第一天開示戒的時候說:作為人嚴禁自殺,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

 

阿姜巴山:很好,嚴禁你自殺。

 

居士7我也想老師這次就能夠幫助我解脫出來。

 

阿姜巴山:你的心是有進步、有提升的。你更多地看到那些不善法,這是正確的。每一個人有的全都是煩惱習氣。

 

你去問問別人:「你是常常生起善法,還是常常生起不善法?」絕大部分人都是常常生起煩惱。我們的職責是去及時地知道煩惱,知道心沒有保持中立、心不喜歡煩惱。比如,擔心生起,擔心也屬於一種煩惱,它會讓我們的心昏沈、灰暗、不舒服。

 

煩惱的意思就是:會讓我們的心鬱悶、灰暗的東西。心本身是光明、清涼的,什麼時候有煩惱滲透進來了,心就會變得灰暗。

 

我們沒有職責去阻止煩惱習氣生起,但有職責及時知道心裡有外物侵入進來了。如果心對它們有不喜歡,要及時地知道。煩惱習氣也是生滅的事物,跟善法是相同的,因此,我們並不去區分教我們法的老師是一副和善的面孔還是一副凶惡的面孔。

 

居士7我平時修行的目的性太強了,非常貪,想要離苦的心很強,然後一想到修行就會感覺胸悶。

 

阿姜巴山:你是一個很容易鬱悶的人,因此,你一定要選擇一個讓心感到很舒服、很輕鬆的所緣,而且每次用功的時間不要太長。

 

居士7我試了很多種方法,但都沒找到合適的。

 

阿姜巴山:不用找,越找越鬱悶。如果你的目標是找一個最適合的、最好的禪修所緣,讓自己的修行以最快的速度進步,這樣的目標就是錯的。想要修行,知道自己想要修行,修行就已經結束了。

 

居士7在心黏著痛苦的時候,我發覺自己很軟弱,想堅強起來、中立地觀,可是心無論怎樣都沒辦法中立,偶爾覺性生起一下,然後心又黏進痛苦裡去了。

 

阿姜巴山:我們不是用這樣的方式去戰鬥的。一顆真正堅強的心是這樣的:心被情緒染污了,去知道當下這一刻心被情緒染污了,大膽地去接受「當下就是這樣」的事實,以中立的心去接受。傷心知道傷心,願意接受傷心,這樣的人才是真正堅強的人。非常傷心,可是卻假裝無比堅強,這樣的人是非常脆弱的。

 

居士7我知道要接受,但很多情況下還是在抗拒,很嚴重地抗拒。

 

阿姜巴山:心抗拒,知道它在抗拒,那是心的事,不是我們的事。

 

居士7老師剛才講到:看到別人無戒而自己有戒,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我以前經常是這種心態,現在感覺自己最後的一點安慰都沒有了。

 

阿姜巴山:非常自豪於自己所擁有的美德,這很好,但是如果我們做得很好,別人沒有做好,我們就因此看不起別人,這個就不好了。

 

煩惱是環環相扣的。在起步階段,我們先去及時地知道那些粗重的煩惱,比如非常強烈的嗔心或貪心。接下來,隨著覺性的增長,心開始變得越來越細膩,我們就能越來越輕易地看到那些更加微細的煩惱。

 

煩惱習氣來到微細的階段,觀起來就很難了,很多面孔看起來好像是善法。比如,心還很粗糙的時候,我們會去對比:我們自己很好,別人比我們差、比我們糟。隨著修行的提升,還是同樣的煩惱,可是它變換了面孔:哇!我們的老師和師父們是多麼的純淨無染、多麼的光明、多麼的美啊,我們什麼時候才可以像他們那樣好啊!其實這同樣是煩惱,屬於我慢,還是在和別人做對比。事實上,我、人、眾生,根本不存在,只是這些法還不是我們的。

 

這麼說是為了讓大家明白:隨著心靈水平的提升,我們會有一些相應的領悟;隨著心越來越細膩,我們自然會照見越來越細膩的煩惱。

 

別擔心,你比以前已經有很大進步了。當你的心感到很苦,感到無依無靠的時候,請你憶念三寶。

 

居士7我平時的心一直很昏沈,這幾天聽法的時候也很昏沈。自己想好,但是好不起來。我平時也可以覺察到這個,但還是很難接受。

 

阿姜巴山:聽法的時候,有時候覺得昏昏沈沈、迷迷糊糊,沒有關係,只需要如其本來面目地知道。心有痴,知道心有痴;痴減少了,知道痴減少了;心無痴,知道心無痴。重點不在於心有痴還是無痴,重點在於心是否保持中立。心如果能保持中立,所有的境界就都是平等的。

 

居士7我感覺自己覺性生起的頻率還是太低。

 

阿姜巴山:多與少在於跟什麼比,如果跟你以前比,現在已經多了很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