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EAA50C-0226-4140-99FD-AFD7DEA5F23E.jpeg

【善業導向何處,佛學與學佛您選擇哪一種?】
[審法尊者]

 

今天要談一個佛弟子在行善業時很容易產生的盲區——您做的善業導向何處?也許法友會說善業得善果,未來能夠去到好的地方得到好的業報體。但要知道僅僅得善趣並不究竟,作為佛弟子發願直接導向涅槃更直接有力。

1 做善業回向您的第一訴求是什麼?
2 經典上佛陀對居士的說法次第是什麼?
3 為什麼說理解文字與實際修行,兩者缺一不可?

 

止於十福業,忘了解脫輪廻這回事

很多法友感於人世間多苦,因此積極地行十福業並發願,希望改善目前的狀態,或者未來世有好的業報體。

其實這些是不夠的,並不究竟,當我們造善業時,知道造善業會得善的果報,有沒有明確將這個果報導向何處?這是很多佛弟子的盲點。

舉例來說,為了得到健康的業報體,很多佛教徒會積極主動地安排合理放生,但大部分只停留在放生,卻忽略擁有好的業報體是為了什麼呢?並沒有看到要朝向解脫的願力。

另一種情況是沒有把修行放在首位,放生的時候常常會聽到,願我放生的功德未來能夠投生到哪裡修行,但這種情況是輾轉迂迴,主標是投生善處,修行變成次級需求了。

相比於投生到善趣或是得到好的業報體再修行,「願我放生的功德早日證得涅槃」,這樣的發願更直接有力。

如果只是感召好的業報體投生到善趣,但是在缺少佛法的環境中只會增加製造不善業的機會。

 

經典上居士的修行次第

經典上常常可以看到有三種分類:

佈施、持戒、禪修(濃縮)
佈施、持戒、升天、解脫(展開)
佈施、持戒、升天、出離、解脫(最完整)

升天還分為兩種,即六欲天還是色界、無色界天。投生到六欲天依靠世間的福業或是近行定,而投生到色界、無色界天則需要培育禪那定力。

為何說出離有時是指離開欲界呢?

『世尊對屋主優婆離說次第說,即:佈施說、戒說、天界說;說明欲的過患、卑下、雜染,離欲的效益(禪修or出離欲界)。當世尊了知屋主優婆離有順從心、柔軟心、離蓋心、高揚心、淨信心,那時,他說明諸佛最勝的說法:苦、集、滅、道(解脫),猶如清淨、已離污染的衣服完全領受染色。』

參考經典:《中部56經》,這部經文可以看到對居士的說法次第。

這裡不是要鼓勵投生到天界,而是希望居士具足能力培養相應的品質。

這一期的生命不要只停留在培養福業,而是要將十福業導向涅槃。

另外,禪修包含兩部分,止禪與觀禪,從凡夫到解脫,關鍵處就在毗婆舍那(vipassanā)觀禪的智慧,就算他的四禪八定如何的深厚,沒有觀禪還是停留在輪廻中。

 

佛學 OR 學佛

佛學是作為研究者,學習佛陀的理論與文字;當把文字化為行動,學佛陀教法,才是踐行佛法的開始。

佛陀的功德名號之一,明與行具足者,也就是說知識智慧與修行都要有。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要像佛陀一樣圓滿功德,但也希望每個人盡量累積「明與行」,支撐我們修毗婆舍那在輪轉的生命中有能力突破,證到聖道聖果。


FB/王思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