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977F0F-8BDB-4DA8-9C24-97E02AFF8C90.jpeg

觀禪指導手冊6/7

[恰宓尊者]

  (Ma Visitthanani ) 

 

第六章 銳利五根的九種方法

 

禪修者的五根是:信、精進、念、定和慧,也稱為五種心力。

信:指通過對法的正確理解而建立的信。

精進:指勇猛的精進。 

念:指持續穩定的正念。

定:指深度的定。

慧:指智慧、觀智或覺悟。

 

如《清淨道論》所述,禪修者的五根必須強而有力,並保持平衡。信必須是堅定、不動搖的信;精進必須強而有力;念必須銳利;慧必須有穿透力。

 

平衡五根

 

要使五根強而有力,並保持平衡,禪修者必須遵循九個方針。如果五根強,但不平衡,禪修者將無法證得觀智、覺悟,達到苦的止息。信必須和慧平衡,定必須和精進平衡。主要的念根無需與其它諸根平衡,正念必須不中斷、持續、穩定。

 

如果信弱,慧強,禪修者會分析禪修過程中的經驗。尤其是當禪修者具有淵博的佛法知識時,在體驗身心過程時,他會去分析。當他這麼做時,分析智障礙了他的定力,造成定力中斷或下降。

 

在威巴薩那禪修中,沒有空間去回憶、分析、邏輯推理或哲學思維,這些不是對身心現象的自然過程的正確瞭解。當沒有正確地透視、瞭解或認識法時,對法或體驗的分析智,會導致禪修者信心下降,或退失對佛教教理的信心。只有當禪修者完成禪修並體驗覺悟之後,他才可以以任何方式分析法或體驗。由於有了經驗智,禪修者將對佛、法、僧具有堅定不動搖的信心。

 

如果禪修者相信佛陀及其教導,他的智慧或觀智與堅定的信是平衡的。於是,他就可以繼續禪修,不受任何分析智、推理或哲學思維的干擾。有些禪修者想要表現他們的佛學或法的知識,因此,有時會分析他們在禪修時的體驗,說一些與法相違背的話。根據《清淨道論》,信必須與慧(智慧、觀智)平衡。

 

當我第一次開始修習觀禪時,我的目的是去驗證這種方法,看它是否正確。在我開始修習觀禪之前,我讀了馬哈尊者撰寫的兩冊《威巴薩那禪修》,那時我還沒有親自見過馬哈尊者。

 

不過,對於那些已經從佛教經典中學習了禪修方法的人來說,觀察腹部的移動是非常直接的。我認可了這種方法是真實、正確的,因為我知道腹部移動風大,其他三個元素火大、水大和地大也包括在腹部移動中。由於我們能夠觀四大,這種方法肯定是正確的,因為它符合《大念處經》中的觀四大這一章的內容。

 

傳統上,我們傾向於觀呼吸(安那般那念)的禪修方法。當我在 17 歲至 19 歲期間還是個沙彌時,我修習安般念。現在我認為馬哈希尊者的方法是正確的,但那時我卻不能接受他的方法,對他的方法不滿意,因為我執著傳統的觀呼吸的方法。這就是為什麼我想要驗證馬哈尊者從觀腹部移動下手的禪修方法。雖然我去過馬哈希禪修中心,開始練習這種方法,但我還是帶著點疑惑在修行。1953 年我在馬哈希禪修中心度瓦薩(雨安居)四個月,參加密集禪修。那時,我是曼達勒佛教大學的講師。我在烏難達旺沙尊者的指導下禪修,他是馬哈希大師的一位資深弟子。他對我說:

 

「烏迦那卡,你已通過了佛教經典的高級考試,你現在是大學講師。如果你想這次禪修有所收穫,你必須放下從書本中學到的佛法知識」。

 

我接受了他的建議,放下所學的知識,按老師的建議修行。這樣,我的信就和慧平衡了,因為我沒有根據先入之見或從書中學到的知識,分析體驗或禪修方法。

 

如果慧弱,信強,禪修者會輕信。如果他有信,但沒有知識或智慧,他就會輕易相信任何的理論或教理。他有可能相信一個導致他走向邪道的教理或理論。因此,信根必須和慧根平衡。定也必須與精進平衡。如果精進比定力強,就不能很好地專注在禪修目標上。《清淨道論》的注釋書中說:如果精進比定力強,禪修者的心會變得散亂和掉舉。

 

剛開始禪修時,禪修者的定力通常較弱,心經常打妄想。因此,他應跟著心,客觀地觀察它。如果禪修者急切地想證得觀智,他會在禪修中付出過多的精進,導致心變得散亂和掉舉。精進必須與定保持平衡。要達到平衡,必須減少精進,保持心的平穩,專注觀察在身心中生起的任何現象,但不用付出太多的精神。然後,他就逐 漸獲得一定程度的定。由於有了定力,精進就變得穩定,既不太強,也不太弱。

 

在一些情況下,當禪修者禪修了兩三周之後,定力變得非常深、非常強,心自動地、毫不費力地觀察目標。但是,如果沒有付出足夠的精進,觀察的心逐漸就會變得遲鈍、沈重。於是,深度的定轉變成昏沈。注釋書中說:如果定太強,精進太弱,定力就轉變成昏沈。

 

因此,定必須與精進平衡。不動的坐姿會使心越來越專注於目標,需要的精進越來越少,心逐漸變得遲鈍。要使定和精進平衡,行禪時間應比坐禪時間長。不過,只有少數的禪修者的定力超過精進。如上所述,也有一些禪修者的精進超過定力。因此,根據當時的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使定力與精進保持平衡。

 

根據《清淨道論》的注釋書,正念再強也不為過,因為能在每個當下對身心的每個活動都保持正念,這是最好的。正念變得持續、穩定、不中斷,產生深度的定。當定力很深時,觀智就會自然展開,你就能清晰地透視到身心過程(名和色)的真實本質。因此,正念永遠也不嫌多。

 

根據《清淨道論》,有九種銳利五根的方法,禪修者必須遵循這九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禪修者必須銘記在心:當他客觀地觀察身心過程或混合現象時,他將看到身心過程的分解。這應是禪修者的正確態度。有時候禪修者 不相信每個身心過程是無常的、生滅的。由於這個先入之見,他就不能透視身心過程的真實本質。儘管他也許會獲得深度的定力,但這只能使他獲得有限程度的安詳和快樂。注釋書中說:禪修者必須銘記在心:他只是看到生起的諸行的壞滅。

 

第二種方法是禪修者必須認真禪修。如果對修行方法或禪修結果不夠尊重,就不會在修行中付出足夠的精進。因此,就不能很好地專注在禪修目標上,他就不能透視名和色的真實本質。  

 

第三種方法是禪修者對身心過程的正念必須不中斷、持續、穩定。只有這樣,他才能證得深度的定,在深度定的基礎上,產生觀智,透視身心過程的真實本質。這是非常重要的!每個禪修者都必須遵守!只要你醒著,你必須持續穩定地、客觀地覺知在身心中生起的任何現象。在一整天中保持正念持續不中斷。

 

第四種方法是禪修者應依賴的七種適宜:適宜的禪堂、適宜的獲取四資具的手段、適當的言語、適宜的同修,適宜的食物、適宜的氣候和適宜的姿勢。無論條件是否適合,禪修者都應在禪修中付出足夠的精進。

 

有時由於天氣熱,禪修者非常執著電扇,他想坐在電扇下面。但實際上,禪修者不應該選擇,不管是冷或熱,都應沒有分別。

 

正念是一切成功之源。擁有正念,就能化敵為友。如果覺得熱,應觀熱。如果觀熱,熱就逐漸成為「朋友」。

 

痛也一樣。當觀痛時,定力變得更強,痛好像變得更劇烈。但事實上,痛並沒有變得更劇烈,是因為有了深度定之後,心變得更加敏銳,更清楚地覺知痛,因此痛好像比以前更劇烈。但當他認識到痛只是心理過程或不舒服的感受時,他不再覺察到他自己或身體的形狀。

 

他在那個時刻所認識到的只是苦受和觀察苦受的心,他能夠區分受和觀察受的心,不再把痛當作他自己,因此,痛不再干擾他的定力。痛變成了他的「朋友」。正念就是一切,一切成功之源。你以前是理論上知道這個道理,但現在通過實修,你在實踐中明白了這個道理。運用正念,你能化「敵」為「友」。一個有正念的禪修者在世間根本沒有敵人。所有的現象都是「朋友」,因為這些現象有助於證得觀智、覺悟和所有苦的止息。

 

第五種方法是禪修者必須記得他證得深度定的方法。通過重複地練習這種方法,他能夠獲得能使他證得深度定的技巧。

 

第六種方法是禪修者必須發展七覺支。當需要時,禪修者必須發展七覺支。七覺支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和捨覺支。

 

當心懶惰時,禪修者應發展七覺支中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和喜覺支。當心太活躍時,禪修者必須發展輕安覺支、定覺支和捨覺支。

 

第七種方法是:禪修者不得擔心身體或生命。有時禪修者非常精進地修行,從凌晨四點一直到晚上十點,沒有休息,他擔心他的身體會虛弱。他擔心如果他繼續這樣精進地修行一個月,他可能死於疲勞或某些疾病。因此,他不會在修行中付出足夠的精進,正念也不會持續、穩定。當正念弱時,就不會產生深度的定。當定力弱時,透視身心過程的真實本質的觀智就不會展開。這就是為什麼《清淨道論》中說要使五根銳利,禪修者不得考慮身體和健康。他必須盡最大努力,在整天精進修行,不中斷,不考慮身體。

 

第八種方法是每當心痛或身痛生起時,禪修者應盡力在禪修中付出更多的精進來觀痛。當痛生起時,有動機或慾望想改變姿勢以使痛消失,但禪修者不能這麼做,他必須在禪修中付出更多的精進,通過更有精神、更專注和更準確地觀察痛來克服痛。痛將成為他的「朋友」,

 

因為痛幫助他證得深度的定和清晰的觀智。

 

第九種方法是禪修者不得半途而廢。在證得阿羅漢果之前,禪修者不得停止修行觀禪。禪修者必須盡最大的努力,在禪修中付出穩定的精進,直到實現他的目標。

 

以上就是使五根銳利的九個方法。總結如下:

 

1、禪修者必須銘記在心:當他客觀地觀察身心過程或混合現象時,他將看到身心過程的分解。

2、禪修者必須認真禪修。

3、禪修者對身心過程的正念必須不中斷、持續、穩定。

4、禪修者應依賴的七種適宜。

5、禪修者必須記得他證得深度定的方法。

6、禪修者必須發展七覺支。

7、禪修者不得擔心身體或生命。

8、每當心痛或身痛生起時,禪修者應盡力在禪修中付出更多的精進來觀痛。

9、禪修者不得半途而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