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468763D-AA42-4DB1-865D-9AA4765B0DB9.jpeg

《毗婆捨那禪修二十八講》6/29

     [恰宓]

澳洲 堪培拉 28天密集禪修開示

 

 

第五講:戒清淨與心清淨及五蓋

 

今天是公元一九九二年一月二日,在澳洲堪培拉,今天是我們禪修的第五天。

 

通過觀察疼痛成就名色分別智

 

昨天跟各位講解觀察疼痛的這種感受,正如我告訴各位的,痛是開啓涅槃大門的鑰匙。當各位觀疼痛的時候,剛開始,疼痛似乎變得更強烈,雖然不是真的變強了。你必須忍耐,心要很專注很有正念的,很準確的觀察疼痛。然後定力會漸漸深,內觀的力量能夠透入疼痛的中心,然後你開始了知疼痛的特性:是一種不舒服的身體感受。然後你能夠分辨疼痛和觀察疼痛的心中間有很明顯的差別,這時候你就是開始能夠分別客觀的目標——這個疼痛,和主觀觀察的心,這就達到了第一觀智:能夠分辨名色差別的智慧。

 

在內觀的修行過程中,有十三種觀智,然後有一個道智,一個果智,還有一個返照智,總共是十六個,十六層的智慧。修行者必須修行到這十六種觀智,然後他就能夠證到初果——須陀還果。

 

心清淨

 

因此當你的定力夠深,你能夠透視到疼痛的本質。如果你的定力還不夠深,你就還沒辦法透視到疼痛的真相。當你到達這種足以透視疼痛本質的定力,這時候叫作「心清淨」(citta-visuddhi)。你的心有相當的定力能夠不受五蓋,不受煩惱的干擾。

 

戒清淨是基礎

 

在修行的過程中總共有七種清淨。第一種是「戒清淨」:修行者必須遵守至少五戒或者八戒,這樣子身體的行為和言語,才能夠清淨。尤其是持八戒的人,他有更充分的時間可以來修行,因為中午之後他就不吃食物,沒有其他事情做,能夠專心修行。受持八戒,持「過午不食」這條戒的人,下午可以喝一些飲料。但是這裡的修行人,有些人他連飲料也不喝,他將喝飲料的時間也完全用在修行上,所以他修行的時間更多。

 

當修行者身口業清淨,他的心就能夠專注觀察修行的目標,不會有任何的打擾,所以他的修行很容易進步。但是如果一個修行者他過去的行為不清淨,當他回憶到過去所做的錯事,心中就會生起罪惡感,就會感覺到煩躁不安,也就不能專心修行。相反的,如果修行者他持戒清淨,當他回想到自己過去所做的行為都是清淨的善業,他內心會感覺歡喜,更容易能專注修行,所以修行就很容易進步。所以說,戒清淨是修行的基礎,是其他一切清淨的基礎。

 

第一觀智

 

當修行者的心專注觀察目標,定力漸漸深,深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內觀力也隨著變得銳利,能夠透視到身心的特性,到達能夠分辨物質現象和心理現象的差別,就是我們剛才講的第一觀智。當修行者觀察腹部上升的時候,從腹部上升的動作一開始就觀察,一直觀察到上升完成。然後接著是下降,從下降一開始就觀察,一直觀到下降完成。心越專注,定力就越深,內觀力越銳利。然後當他觀察腹部上下的時候,他發現腹部上升、下降的動作,都分成一系列分開的小動作,一個接一個連續不斷,可是每個動作是分開的這樣的小動作。這時候他了知到說,這一切的動作都是不斷在生滅的物質現象。這時候他完全沒有感覺到自我的存在,沒有感覺到「我」這個人的存在,他也見不到自己身體的形象。這時候所見到的只有身體的現象,就是腹部的上下,只有腹部上下的移動,還有觀察腹部上下的心,只有身心這兩者法。於是他就不會認為腹部的上下是「我」、是「人」,也不會認定說觀察腹部上下的心是「人」、是「我」。因為他不執著身心是「人」、「我」、或者「眾生」,所以這時候一切煩惱就不會生起來。因為煩惱之所以會產生,是因為有「人、我、眾生」的執著才會生起;這個時候因為修行者有相當深的定力的幫助,透視到身心的真相,所以他能夠去除「人、我、眾生」的執著,就是去除「我見」(sakkāya-diṭṭhi),於是他能夠以當下的經驗熄滅這個煩惱。這是經由修行者他自己親身的經驗,親身的體會到達第一觀智名色分別智(Nāma-rūpa-pariccheda-ñāṇa),他能得到這樣的效果。

 

深入的定力不能觀察身心現象

 

如此內觀修行法能夠使修行者清淨他的見解,或者說他的觀念,也就是去除「我見」,然後他就能夠得到無我的正見。但是在這裡我們也必須小心的,就是說內觀修行法所需要的定力不必太深,因為當一個修行者他達到初禪以上的禪定,那是完全的禪定或者說不動的禪定。如果他入在這種深的禪定當中,這時候他沒辦法觀身心的現象。因為在這種不動禪定當中,他的心完全吸收在所緣的目標當中,心沒辦法出來觀身心現象。所以內觀修行者不需要用到很深的定力,但是他仍然需要某一程度的定力,比如說他能夠持續不斷的觀察目標至少十分鐘以上這樣子的定力,或者二十分鐘、三十分鐘乃至一小時。如果修行者能夠專注觀察修行目標至少十分鐘,這樣的定力就能夠讓他的內觀力量銳利,就足夠使他能透視身心的真相。能夠專注到二十分鐘、三十分鐘乃至一小時就更好。

 

心清淨與五蓋(pañca nīvaraṇa

 

在這裡必須跟各位解釋何謂「心清淨」,這是七種清淨當中第二種。當修行者的心還沒有定力,不能夠持續專注在所緣的目標,煩惱就會侵入他的心中,讓他的心暗鈍。他沒有銳利的內觀力量,不能透視到身心真相。反之,當修行者他的心能夠專注在目標上,持續不斷,定力加深,他的心就免除煩惱和五蓋的干擾。

什麼是「五蓋」呢?五蓋,就是能夠染污我們內心的五種障礙,也就是煩惱,五蓋都是煩惱。

 

貪欲蓋(kāmachanda nīvaraṇa

 

第一種叫作貪欲蓋。當你在修行的時候,如果生起貪欲心——所謂貪欲就是你想要看什麼事情、什麼東西,想要聽什麼好聽的聲音,或者想要聞什麼香味,或者想要嘗好吃的東西,或者想要接觸什麼樣柔軟平滑的東西,或者想要意念什麼樣快樂的往事——有這些貪欲產生的時候,你的心沒辦法專注觀察修行所緣的目標。譬如說,當你聽到禪堂外面傳來悅耳的鳥叫聲,這時候你本來應該要觀察聽到的這種現象,觀察說「聽、聽、聽」,但是你沒有這麼樣觀,因為你喜歡聽鳥的叫聲。這時候是什麼現象生起來了呢?就是貪欲蓋。因為你喜歡聽鳥的聲音,這時候你能不能專注好好的觀照呢?不能。你甚至忘了要觀照,因為這種喜歡聽的貪欲,障礙了你修行的進步,讓你沒辦法專注的觀照。這就是貪欲蓋。

 

瞋恚蓋(byāpādanīvaraṇa

 

五蓋中第二個叫瞋恚蓋,這是憤怒的情緒或者說嫌惡、生氣的這種種心理。當你在修行當中,你忽然回想到過去和某個人有不愉快的往事,你心裡開始不高興,乃至你開始生氣。這時候你能夠專注的觀修行的對象觀得很好嗎?不能的。因為這個瞋恚的心理,障礙了你的修行。乃至於說你只是覺得不滿意或者是不高興、不愉快,這些都包括在瞋恚蓋裡面。所以,當有這些心理髮生的時候,你應該怎麼辦呢?應該要觀察它,而且你觀察的心必須要很有正念,很有精神,很準確,而且要觀得稍微快。因為這個時候,當你在觀生氣的心的時候,有兩種心理作用在這裡面:第一個是生氣的心,第二個是觀照的心。如果生氣的心比較強,超過觀照的心,觀照的心弱下去,這時候你就無法專注來觀照,乃至最後你沒辦法修行下去,因為你觀不下去。相反,如果觀照的心強過生氣的心,生氣的心就會漸漸弱下去乃至最後消失,等生氣消失了,你就能夠繼續修行。

 

因此我們要想辦法讓我們觀照的心強起來。想要讓觀照的心強,你不能只是很膚淺的觀,輕輕慢慢的觀,你必須提起正念,很有精神很準確而且速度要稍微快,這樣子觀。能夠令你觀照的正念持續不斷,這樣觀照力量就越來越強。當生氣這種煩惱、這種障礙消失掉,心就回復到清靜,能夠專注觀察修行的目標。定力漸漸深,內觀力銳利,你就能夠透視到身心的真相。

 

昏沈蓋(thinamiddhanīvaraṇa

 

五蓋中第三種是昏沈蓋。這昏沈蓋也包括懶惰、散漫、瞌睡這種種。這是修行者的壞朋友。它是一種朋友,因為它一直喜歡跟你在一齊,但是它是壞的。當你有懶散、昏沈的情況的時候,你應該怎麼辦呢?你是不是應該歡迎這個朋友呢?如果你歡迎它,最後你就會睡著了。你必須提起正念,很有精神的快速的來觀「昏沈、昏沈、昏沈」。如果你正念夠強的話,這個昏沈最後能夠消失掉。

 

當你覺得懶散、昏沈的時候,你能不能專注觀察目標,讓你的定力加深呢?不能!因為昏沈一來的時候,你心提不起來,定力就生不起來,所以昏沈是定力的敵人。有時候昏沈來的時候,修行者沒有力量能夠來觀昏沈,因為他的心變得很黑暗、朦朧,沒有力氣。但是你必須嘗試著來觀,你必須要睜開眼睛,因為眼睛一睜開,眼前變亮,心裡就變得清醒。然後你必須很努力,很有正念,很有精神的快速的來觀昏沈。當心裡面精神提起來觀的時候,你的朋友走了,然後你發現昏沈克服了,你就再閉上眼睛繼續觀照。這時你繼續觀照的時候,能不能輕鬆的觀呢?不可以。如果你接下來只是照平常一樣的觀,很快昏沈又會再回來。這時候你必須要加倍提起精神,用強而有力的正念,很準確的觀照目標。這時候你能持續充沛的精神,昏沈就不會再來。

 

七種對治昏沈的方法

 

萬一沒辦法用上述這些方法來克服昏沈,佛陀在經上還教導了七種對治昏沈的方法,在這裡我們只介紹兩三種,因為時間有限。其中一種是,如果你沒辦法借著正念專注觀照目標,這樣子來驅除昏沈的話,佛陀說你必須用力拉扯你的耳朵,這樣子就能夠讓你的內心清醒起來。

 

另外一個方法是你要站起來走路、經行。然後你在走路的時候必須後退著走,不是向前走。你後退走,昏沈就很容易能消失。我曾經在泰國、紐西蘭在禪修的時候,也介紹了對治昏沈的這些方法。在那邊修行的人都是很注重實際很實修的人,所以他們真的把所介紹的方法拿來實行:後退著走,然後觀察「舉起、後退、落下」。尤其有兩位荷蘭的女士,她們很喜歡這個方法,因為她們的昏沈都很重,每次靜坐的時候都會打瞌睡,所以她們很努力這樣後退走。那個地方禪堂空間很大,即使晚上她們也照著這樣子後退的經行,最後真的克服了昏沈。

 

另一個方法是當你沒辦法克服昏沈的時候,你就去洗臉,然後走到戶外去看一看天空,看天上的月亮,然後看四方,然後你開始數天上的星星:一二三四五六,這樣子你昏沈可以消失。在這個禪修中心在這裡,各位可以不必數天上的星星,各位可以向四方去看,然後去算兔子,然後各位的心就會清醒起來。

 

我想介紹這三個方法已經夠用,最重要的各位要拿來實行。在緬甸,很多女孩子年紀很輕就來修行。有一位女孩她才十五歲,她昏沈很重,每次靜坐才坐五分鐘就開始打瞌睡,她對自己的情況很不滿意很生氣。那時候我還沒有介紹這些方法,但是她用她自己的方法。她就坐在外面一棵大樹下,面對著樹幹,她的頭距離大概只有四吋這麼遠。然後她靜坐下來觀察腹部的上下,不到五分鐘,她的朋友昏沈來了,這時候她就很用心地觀察昏沈並標記為「昏沈、昏沈、昏沈」,但是沒有辦法克服昏沈,接著梆一聲她的頭撞到樹幹,這時候她馬上清醒起來,她手摸一摸頭,然後繼續閉上眼睛靜坐,結果再過了幾分鐘,「梆」,第二聲,又清醒起來。結果第三次之後,她不再昏沈,即使昏沈再來她馬上覺醒,不會頭再撞到樹幹。就這樣子她漸漸克服了自己的昏沈。各位也能夠學習她這個方法來做,克服昏沈。

 

掉悔蓋(uddhacca kukkucca nīvaraṇa

 

五蓋之中第四個叫作掉悔蓋。掉就是掉舉,就是我們的心浮躁不定,到處亂跑;悔就是後悔,後悔過去做的事情。掉悔蓋也是修行者的朋友。當我們觀察腹部上下,觀察才四五次,心跑掉了,去胡思亂想。但是你不知道你的心跑掉,你以為自己還在繼續觀察腹部上下,事實上心只是很膚淺的觀一下子,然後又跑掉了。初學者往往沒辦法覺察到自己在胡思亂想,一直到胡思亂想停止了他才發現。而且初學者往往沒辦法來觀察他的胡思亂想,因為他還不習慣。在他努力修行一陣子,漸漸就開始能夠觀察妄想,但是心仍然常常跑掉,常常胡思亂想。你必須訓練你的心勤於觀察妄想,發現心跑掉了,一察覺心胡思亂想就馬上觀照並標記為「想、想、想」,或者「妄想、妄想、妄想」,要很有正念很有精神,準確的然後稍微快速的來觀。當你觀照的正念越來越強,妄想就消失掉,妄想消失你再回到觀腹部上下。如果你能夠這樣努力勤勞的來觀察妄想,妄想就會越來越少。但是如果你不勤於觀妄想,妄想會越來越強,乃至你有時候會掉在妄想裡面很久很久,自己都覺察不到。

 

佛陀開示說,心分散的時候必須要觀察這個「分散的心」。我們要克服這個掉悔的障礙,必須要自己下定決心,自己發一個願說:在這一期禪修當中,我絕對不分心去想其他的事情。因為你有很多事情可以想:你的家庭、你的朋友、你的工作、你的事業等等很多。但是你必須下定決心:只要我還在這裡禪修,我絕對不分心想其他的事情。然後當任何妄想生起的時候,你必須很有正念很專注的來觀察。

 

疑蓋(vicikicchā nīvaraṇa

 

這五蓋就是第一個貪欲蓋、第二個是瞋恚蓋、第三個昏沈蓋、第四個掉舉和後悔、第五個懷疑即疑蓋。我們還沒有講到第五個疑蓋,如果你的心對三寶有懷疑,你就沒辦法專心來修觀照,因為你的懷疑使得你不能付出足夠的精進努力來修行,你就很難很正確的很專注的觀察目標。因此你不能得到足夠深度的禪定,修行也就沒辦法進步。所以對三寶的懷疑,尤其是對修行方法的懷疑,是修行進步的大障礙。反過來說,當你能夠正確瞭解佛法到某一個程度,而且你也正確瞭解修行的方法,你就能夠去除懷疑,能夠努力修行,努力到相當的程度。因為你持續的正念專注在觀照,定力加深,心就能去除五蓋。心從五蓋中清淨出來,你就會感覺到平靜、安寧、愉快,於是你就超越了疑蓋。

 

當然,做任何事情都一樣,在開始的階段,當然還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效果。比如說修行內觀十天之內,好的效果還沒辦法產生出來,只是瞭解到修行的正確方法而已。如果你能夠持續修行到一個月,你就可以得到相當的好處。如果能夠修行兩個月,那這樣子你所得到的利益就會相當顯著。如果只有七天或者十天的禪修,這樣的時間只夠讓你瞭解修行的方法,然後你只好回家去自己繼續修行。

 

懷疑,是修定力和修內觀的大障礙,你必須努力修行才能超越這個障礙。你要超越這個障礙就是要達到心清淨:心有相當的定力,能夠超越五蓋和煩惱。要達到相當的定力,你就必須保持正念連續不斷,最好能夠整天定力都持續不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