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CEB1891-AE82-49F3-84A5-345603F0F3EA.jpeg

《毗婆捨那禪修二十八講》13/29

     [恰宓]

澳洲 堪培拉 28天密集禪修開示

 

 

第十二講:行禪當中能了悟到的因緣法

 

今天是公元一九九二年一月九日。昨天跟各位講解了哪些內容呢?講解了因果,解釋了了悟因緣法則的內在觀智。那是屬於哪一種清淨呢?是除疑清淨,能夠滅除我們的疑惑:我們對於,過去是不是有恆常不變的「我」存在?現在是不是有恆常不變的「人、我、眾生」存在?以及未來是不是有恆常不變的「人、我、眾生」存在?這些都是我們內心的疑惑。

 

昨天也解釋了我們在行禪,在走路修行當中,如何來體會因緣關係。有時候身體現象作為因,心理現象作為果(緣起)。但是有時候心理現象作為因,身體現象作為果(緣起)。我常常喜歡拿行禪這件修行來作例子,因為這是很容易理解。

 

行禪的利益是什麼?

 

雖然我已經拿行禪,走路修行作例子,來說明我們是如何證到內觀智慧的種種情況,但是昨天仍然有一位修行者來問我說:「我們行禪,我們走路修行有什麼利益呢?」也許這位修行者聽法的時候有一點困,因此沒有瞭解我話中的意思。

 

第一觀智的成就

 

當你在行走修行的時候,觀察腳步的「舉起,跨出,落下,接觸,壓下」。當你觀察得非常專注,非常準確,非常密切,心就漸漸少往外跑,漸漸一直跟隨著腳步的移動,定力越來越深,你感覺到腳很輕,你感覺到腳移動的情況以及觀察的心,分辨這兩種作用很清楚。腳移動是一項單純的自然過程,觀察的心又是另一項單純的自然過程,所以你能夠清楚的分辨身體現象與心理現象之間的差別。在你沒有了知身體現象、心理現象都只是單純的自然過程之前,你會誤為它們是「人」,是一個「我」,是一個「眾生」。當你正確的了知身心都只是單純的自然過程,你就不再認定它是一個「人」,一個「我」,一個「眾生」。因此你驅除掉「我見」,這就是第一觀智:第一層的內觀智慧,叫作「名色分別智」(nāmarūpapariccheda ñāṇa)。

 

因緣關係

 

當你繼續精進修行,你的定力更深的時候,你開始了悟到因為有腳舉起的動作,才產生觀察舉起的心;因為有腳跨出的動作,才產生觀察跨出的心;因為有腳落下的動作,才生起觀察落下的心;因為有腳接觸地面的感覺,才產生觀察接觸的心;因為有腳向下壓的動作,才產生觀察壓下的心。於是你發覺到腳移動這種身體現象是因,觀察的這種心理現象是果;身體現象造成心理現象的生起,心理現象因為身體現象才產生。一個是因,一個是果(緣起)。然後剛開始要發覺動機的存在是很困難的,雖然每一個動作之前必然有動機存在,但是剛開始你還沒辦法覺察到動機。如果想要清楚的覺察動機,必須要將腳步放慢。如果走得太快,沒辦法察覺動機的存在。因為你的心一直忙著觀察每一個移動,一個接一個的移動,所以不能仔細觀察,也就見不到動機的存在。因此你必須將腳步放得越來越慢,越來越專注觀察。當你腳步很慢的時候,你可以很平靜安祥的來觀察每一個移動:「舉起,跨出,落下,接觸,壓下」,很穩定,很平靜。因為你不急躁,所以當你很平靜的時候,你很清楚的觀察到每一個動作之前都先有那個動作的動機生起。所以舉起的動作之前,先有舉起的動機;跨出的動作之前,先有想要跨出的動機;於是你就變成這樣子觀察:「動機,舉起;動機,跨出;動機,落下,接觸;動機,壓下」。

 

行禪時腳步的跨度不能太大

 

但是如果你的腳步跨得太長,你還是沒辦法觀察到動機,因為當你一步跨得太長之後,你前腳落下的時候,後腳已經離地舉起了,你觀察到的只是舉起的動作而不是動機。所以腳不能跨得太長,每一步跨出去只是一腳掌的長度就可以。所以前腳落地的時候,就是剛好接在後腳腳尖的前面。於是你前腳站穩之後,後腳才開始準備要舉起來。漸漸的你能夠察覺到想要舉起後腳的動機,因此你就觀察「動機,舉起;動機,跨出」等等。當你繼續精進修行,定力越來越深,你開始覺察到動機和腳的動作是很清楚的分開。當你觀察想舉腳的動機,觀察得很清晰分明之後,腳才舉起來。當你觀察想跨出的動機,觀察得很清楚分明之後,腳才跨出去。這時候你能夠很分明的辨別出動機和動作之間的差別,於是你瞭解到動機是一項單純過程,舉起、跨出等等動作是另一項單純過程。於是你了知到因為有動機,所以腳才舉起;因為有動機,所以腳才跨出。

 

動機與動作的因緣關係

 

接下來,你定力更深的時候,你發覺到當你觀察想舉起的動機之後,你的腳自動的舉起來,一點也不受你控制。當你觀察想跨出的動機之後,腳自動跨出去,好像有人將你的腳往前推出去一樣,你自己一點也不用費力。當你觀察想要落腳的動機之後,腳一下子落到了地上,好像被人向下拉下去,你無法控制。即使你想將腳慢慢的落下,但是你辦不到。於是你了悟到腳的「舉起,跨出,落下」等等動作,不是你的工作,是它們自己在進行。是動機造成腳舉起,動機造成腳跨出,動機造成腳落下。於是你清楚的體驗到動機是因,腳的舉起、跨出、落下是果(緣起)。於是在這裡心理現象是因,身體現象是果。但是有時候,心理現象作因,然後另一項心理現象作果(緣起)。

 

當生氣的時候

 

當你生氣的時候你怎麼樣觀照呢?「生氣,生氣,生氣」,這時候生氣是身體現象還是心理現象?心理現象。但是為什麼你能夠觀察「生氣,生氣,生氣」呢?因為這時候你正在生氣,是不是?所以因為你有生氣的心理作用,才引起你觀察生氣的這種心。這時候就是心理現象作因:生氣的心;觀察的心理現象是果。心理現象是因,另一項心理現象是果(緣起)。同樣的道理,當你的心胡思亂想的時候,你應該怎麼觀察呢?觀察並標記「妄想,妄想,妄想」,或者標記為「想,想,想」。這時候你妄想的心理作用是因,才引起你觀察的心理現象是果(緣起)。

今天時間到了,只有三十分鐘的時間。最後願各位都能夠明顯的分別因緣關係,每個人能夠達到自己的修行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