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72E6-C2E8-4ADE-BDDB-A1B538923787.jpeg

《毗婆捨那禪修二十八講》26/29

        [恰密]

澳洲 堪培拉 28天密集禪修開示

 

 

第二十五講:奢摩他與毘婆捨那的差別

 

今天是公元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二日,在澳洲堪培拉。

今天要講奢摩他修行法以及毘婆捨那修行法的差別。因為有一些修行者不能夠分辨奢摩他與毘婆捨那這兩種修行法的差別,不瞭解在修行奢摩他時應該怎麼做,在修行毘婆捨那時應該怎麼做,所以必須在這裡解釋。

 

在佛法中,修行的巴利語叫作bhavana,意思就是培養、發展。佛法中所講的修行是一種心的培養和發展,要令修行者的心平靜、安寧,能夠了悟真理,證到涅槃。根據佛陀的教導,有兩種修行方法,就是奢摩他(或者說修行禪定),以及毘婆捨那(或者說修行內觀)。奢摩他的意思就是平靜、安寧、鎮定,毘婆捨那的意思就是了悟、洞澈、透視身心現象的真相的這種智慧。

 

緬甸的情況

 

在緬甸,絕大多數修行者是修行毘婆捨那,只有很少數的人修行奢摩他。毘婆捨那和奢摩他有什麼差別呢?首先講目的,奢摩他的目的是要達到深度的禪定,修行者通過奢摩他修行就能夠達到平靜、安寧、鎮定的境界。因此奢摩他修行者必須專注觀察在單一項目標,將他的心深深地專注在這個目標上,因為他的目的是要達到深度的禪定。

 

四十種奢摩他業處

 

修行者的寶典《清淨道論》上講到,修行奢摩他有四十種所觀察的目標(業處kammaṭṭhāna)。修行者可以選擇這四十種當中任何一種,來作為他修行所觀察的目標,譬如地、水、火、風、青、黃、赤、白等等。如果你選擇「地」作為你觀察的目標:地大,你就用乾淨的泥土做成像盤子那麼大的一個圓盤,然後將這一塊泥土做成的圓盤貼在牆上,距離地面大概兩三尺高,你本人坐在離這個牆壁兩三尺的地方,眼睛專心注視這一塊土做的圓盤,然後內心意念著「地,地,地」。當你的心胡思亂想,跑掉,你必須將心拉回來,繼續專心觀察這一塊圓盤。如此,你的心會越來越專注在這一塊圓盤之上。為什麼你必須把心拉回來觀察單一項目標呢?因為你的目的是要達到深度的禪定,當你的心跑掉,胡思亂想,你不應該觀察胡思亂想的心,不應該觀察妄想的心,你必須將心拉回來專注觀察單一項目標。當修行者的心深深地專注在目標上,他可以達到一種定力叫upacāla-samādhi,就是接近安止定的一種定力,翻譯為「近行定」。你越來越專注,定力就越來越深,然後你的心能夠完全專注,完全吸收在這個土制的圓盤之上。這時候你的心相當清淨,沒有煩惱也沒有五蓋,所以你感覺平靜、安寧、祥和、快樂,因此你享受在這種平靜快樂的境界當中。

 

你這樣享受在禪悅的境界當中是對還是錯的呢?大家必須知道這裡講到的是奢摩他修行法,而不是毘婆捨那修行法。奢摩他修行法的目的是要得到深度的禪定,要享受禪定當中的平靜、快樂。所以當他入定的時候,享受禪定當中的平靜、喜悅、快樂,他是沒有錯的。但是如果是毘婆捨那修行者,就不應該去享受執著這種禪悅的快樂。在喜馬拉雅山山上有很多修行者,他們修到很深的禪定,於是他們整天入在禪定當中享受禪悅的快樂,因為他的目的就是在此。

 

禪定可以培養神通

 

此外,修行奢摩他禪定還能夠得到超自然的能力,就是所謂的神通。譬如他能夠在空中飛行,能夠在水面上行走,能夠穿入山壁,能夠一個人變成許多人。種種這些都是由禪定而進一步修練出來的神通。禪定可以分成兩種,第一個就是近行定(upacāla-samādhi);第二是完全不動的禪定或者翻譯作「安止定」(appanā-samādhi)。安止定有四個層次,一層比一層深,就是所謂的四禪。當修行者的心越來越專注,他的禪定越來越深,可以一層一層的深入這到四禪。

 

當然,在這裡還有許多的名詞,但是大家不必知道這麼多,因為大家是毘婆捨那修行者,而我本身也不是專門教導奢摩他修行的。我所教導的奢摩他修行只有慈心禪、佛隨念和數息觀,這三種也都包括在四十種奢摩他修行當中。我們只是在偶爾的情況下才修這慈心禪、佛隨念和數息觀來幫助毘婆捨那的修行。奢摩他修行者必須非常熟練地出入禪定的種種情況,比如如果他想要入四禪,在一秒鐘內他就能夠入到四禪;想入三禪,也是一秒鐘內能夠入三禪;入二禪,入初禪都一樣。如此他的禪定很純熟,所以他能夠以這些禪定作基礎來修到神通。但是要達到這種境界並不容易,有的人必須花幾個月的時間修行,有的人甚至一年、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乃至終生的時間。

 

滅盡定

 

在這裡要講到的是,禪定對於修行毘婆捨那是很有幫助的。證得聖道的聖者,他們在證得道智之後就即刻證得果智。四種道智只能生起一次,沒有第二次。可是果智可以多次生起,並享受其當下的涅槃之樂。但是想要再次的進入果智,就必須以禪定為基礎,他先要修習奢摩他並證得每一個層次的禪定。證得禪定之後再次修習毗婆捨那,〔從生滅智開始〕逐一證得至第十三觀智種姓智,然後才能進入果定(phalasamāpatti)。

 

    初果或二果的聖者,以禪定為基礎可以進入果盡定(phalasamāpatti)。〔通達四禪八定的〕三果阿那含聖者和四果阿羅漢聖者可以進入滅盡定(Nirodhasamāatti)。滅盡定,也就是停止一切心理作用、以及心理作用所生起的任何身體作用。當你入到滅盡定之後,你停止了這些身心作用,你還知道任何事情嗎?不知道。你對一切都一無所知。

 

什麼是毗婆捨那?

 

在這裡必須簡單介紹毘婆捨那,相信大家都瞭解了什麼是毘婆捨那(vipassanā)。毘婆捨那是由兩個字合成的:vi是一個字,passanā是另一個字。「vi」的意思就是無常、苦、無我,「passanā」的意思就是正念以及內觀或直觀的智慧,或者了悟透視的智慧。只有借著正念觀察身心現象,你才能夠透視直觀到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因此,毘婆捨那合起來的意思就是「透視了悟到身心現象都是無常、苦、無我的這種本質」。

 

目的上的差別

 

那麼毘婆捨那的目的是什麼呢?是要解脫一切痛苦。是的,借著完全了悟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而解脫一切的痛苦。因為如果你不能完全了悟身心的真實本質,你是無法解脫一切痛苦的。在你修行毘婆捨那的過程當中,當你達到相當深度的定力,這時候是不是就足夠了呢?不是。修行毘婆捨那不只要達到相當深的定力,而且要透視了悟身心現象的真相,覺悟身心是無常、苦、無我的這種本質,進一步才能滅除一切煩惱,解脫一切痛苦。因此,我們能不能因為得到深的定力就滿足呢?不能。這就是毘婆捨那的目的以及奢摩他的目的,它們有相當大的差別的地方。奢摩他的目的是得到深度的禪定,毘婆捨那的目的是要借著了悟身心現象的真相而解脫一切痛苦。

 

在這裡必須強調的是,修行毘婆捨那並不需要很深的定力,所以不應該只專注在單一項目標。如果我們能夠達到某種深度的定力,能令我們的心穩定平和,能夠持續專注觀察目標到相當的程度,這就足夠讓我們透視了悟身心現象的真相。所以我們不應該專注觀察單一項目標,一切身心現象發生的當下,都是我們應該觀察的目標。因此,毘婆捨那修行者有許許多多的目標必須要觀察,一切在當下發生的身心現象,他都必須正念觀察。如果你只執著在觀察腹部的起伏上下,不願意觀察其他目標,這是對還是錯的呢?這是錯誤的。因為如果你只願意觀察腹部起伏上下,你只能了悟腹部的移動,你不能了悟其他許許多多的身心現象。而且即使你執著在觀察腹部上下,不願意觀察其他目標,但是當你的背部或者腳部有很厲害的疼痛,你還能夠深深專注觀察腹部起伏嗎?不能。因為你的心會被強烈的疼痛吸引住。

 

結果上的差別

 

接著講結果的差別。修行奢摩他的結果是能夠享受到禪悅當中的平靜、安寧、快樂,乃至得到神通,而修行毘婆捨那的結果是能夠解脫一切痛苦,達到安樂的涅槃。這種解脫必須借著正確地了悟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了悟「無常、苦、無我」而達到。如果沒有正確了悟身心現象都是「無常、苦、無我」,你能不能滅除一切煩惱呢?不能。所以毘婆捨那的結果,第一是了悟,第二是滅除煩惱,第三是解脫痛苦。

 

但是我們遺漏了一個步驟,是哪個步驟呢?定力。除非我們的定力夠深,能夠持續專注觀察修行目標到相當程度,否則我們的心無法了悟身心現象的真相。這就是大家在面談小參的時候,會報告到「今天我的定力很好,或者今天我的定力不好,我的定力不穩定」這些情況,但是我還沒有聽說過「今天我的定力太深」,我很想聽到。可是事實上,如果你的定力太深,你是無法觀察到任何身心現象的,因為你的心完全入在定中,沒辦法了知其他的事情。所以即使我想聽這種報告,我還是不聽比較好。如此,大家瞭解了奢摩他與毘婆捨那結果上的差別。

 

方法上的差別

 

然後再講方法上的差別。修行奢摩他的時候你必須專注在單一目標,當你的心跑到外面胡思亂想,必須把心拉回來繼續專注觀察在目標上。而在修行毘婆捨那的時候,當你的心跑掉,你應該怎麼辦呢?你不能把心拉回來,你必須觀察妄想的心,觀到什麼時候呢?你必須一直觀到妄想消失為止,然後才能回來觀察腹部的上下。如果你觀察妄想觀察了五六次,妄想還在繼續,你就回來觀察腹部上下,這是正確或者是錯誤的呢?這是錯誤的。當妄想還繼續,你就將心拉回來觀察腹部,你必須強迫你的心專注觀察腹部。當你勉強你的心觀察腹部,你可以做得到,但是那個還在繼續的妄想一直存在那裡,你的定力能不能加深呢?不能。而且當你觀察腹部的時候,你同時感到有一個輕微的、不重要的妄想存在那裡。這時候你的心不只是在觀察腹部,而且也在妄想。這個妄想你雖然認為它不重要,但是如果你沒有正念地觀察它,這個妄想會越來越醖釀,越來越強大,最後它能夠殺掉你的正念,所以你能忽視它,不管它嗎?不能。你必須處理它,觀察它,一直到妄想完全消失為止,然後才能回來觀察腹部的起伏上下。這就是奢摩他和毘婆捨那在方法上的差別:當奢摩他修行者點心胡思亂想妄想多的時候,必須把心拉回來觀察他的單一目標;而毘婆捨那的修行者不能直接將心拉回來,必須觀察這個妄想的心,直到妄想停止,然後才能夠回來觀察修行目標。

 

享受成果上的差別

 

當然還有其他的差別。當你修行奢摩他,你的心能夠達到相當深的定力,於是你從煩惱、五蓋當中清淨出來,也許你的定力能持續一小時、兩小時、三小時,心非常平靜、安寧、祥和、快樂,然後這項定力會漸漸消退,心就開始散亂。這時候你不再感覺平靜、安寧、快樂,當你的定力退去,一切貪、瞋、痴、慢、疑煩惱就能夠侵入你的心中。這表示只在你的心專注觀察目標達到相當深的禪定的時候,你才能享受到平靜快樂。而毘婆捨那的結果則不然,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瞭解到這一點:當你在禪修當中清楚的觀察到一切身心現象都不斷地在生滅的這種情況,你忘不了這種悟境,你了悟到身心現象的無常性。在這一刻,你不認定這些無常的身心現象是「人、我、眾生」,因為「人、我、眾生」的這種概念是一種恆常不變的性質。這些身心現象並不能持續不變,這些身心現象能夠持續多久呢?心理現象只能持續百萬分之一秒,而身體現象能持續的時間是心理現象的十七倍那麼久。意思就是說,在你禪修之後,回到家裡,在平常生活中,你一回憶到禪修當中很清楚的悟境,這一刻你也不會認定身心現象是「人、我、眾生」,你也能夠享受到你的悟境。如果你不相信我,你回家之後應該試著回想你的悟境。有一些修行者已經有很好的經驗,如果他們能夠繼續精進修行兩個月,他們一定能達到第一階段的證悟,也就是須陀洹道。因此,這也是奢摩他和毘婆捨那的差別:奢摩他它的成果,只有在心入到禪定的時候才能夠享受到;而毘婆捨那的成果,是當你回想起悟境的時候,你就能夠享受到你的成果。

 

你想選擇哪一種禪修方法?

 

在這裡我們已經講了好幾項奢摩他和毘婆捨那的差別:它們的目的,它們的結果,它們的方法,以及享受成果的情況。瞭解了這些差別,大家就知道自己應該選擇哪一種修行方法。

 

在緬甸,我們認定奢摩他是修行禪定的方法,毘婆捨那是修行智慧的方法,你要選擇哪一種呢?毘婆捨那。為什麼呢?因為禪定的結果只限於入定的時間內你能夠享受到,這是暫時性的;而智慧的結果,是只要你回想到你的悟境,你就能一直享受到。

時間到了,我們只剩下明天、後天兩次的講座,而我還有許多要點想跟大家講,講不完的部分,我只好帶回緬甸,跟我們緬甸的修行者繼續說了。

 

最後祝願大家能夠分別奢摩他和毘婆捨那的差別,精進修行毘婆捨那,達到解脫一切痛苦的目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