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139.jpg

◊◊ 善於避開羞恥,有如良馬避開鞭子 ◊◊

【143偈】
以慚自禁者,世間所罕有,
彼善避羞辱,如良馬避鞭。

【註解】
一個有羞恥心的人,會以自己的羞辱來警惕自己,猶如好馬懂得如何避免被鞭打。


 

 

Z140.jpg
◊◊ 應訓練和節制自己,如快馬加鞭 ◊◊

【144偈】
如良馬加鞭,當奮勉懺悔。
以信戒精進,以及三摩地,
善分別正法,以及明行足。

【註解】
猶如快馬加鞭,修行者勤奮精進,及時的懺悔自己的過失,通過正信、戒律,勤奮精進的修持禪定。修行者善於分辨正法,依正法所賦予的智慧(明)加上不斷的努力(行),依「明行足」獲得成就,解脫世間之苦。

【通過羞恥感而避開惡行——畢羅提尊者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畢羅提尊者。
  
有一回,阿難尊者出外化緣時,看見一位衣衫襤縷的青年到處行乞,他可憐那青年,接受他為沙彌僧。那青年成為沙彌僧後,把破舊的衣服和行乞用的破缽收藏在一棵大樹的樹上。他成為沙彌後大家度稱他為畢羅提(小乞丐),畢羅提成為出家人後,他無須再為衣食而煩惱,這比起以往的生活富裕得多了。有時候,他也會對出家生活感到厭倦,生起還俗的念頭,每當他生起這念頭時,他總會跑到那棵大樹下,自言自語地說:「啊!你這無恥之徒!你要離開那吃得好,穿得好的地方?你難道還想過著貧窮無助的生活?」他在譴責自己後,心平氣和的又回到祇陀園去。
  
過了幾天,他又想還俗了,他再次跑到樹下去,同樣的譴責自己,再度的提醒自己往日生活的鄙賤,然後又回到祇陀園。像這樣的事情發生過很多次,同修們問他為何經常到他收藏舊衣物那棵樹下,他告訴他們,他是去參見導師。
  
畢羅提以那些舊衣物作為他觀想的課題,他覺悟於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真如性,也覺悟於無常、苦和無我,不久後,畢羅提便證得阿羅漢果。
  
畢羅提證果之後,他不再到那棵收藏舊衣物的樹下去,其他同修發現他不再到那棵收藏舊衣物的樹下去,便問他:「畢羅提!怎麼你不再去拜訪你的導師?」畢羅提回答說:「當我需要時,我就去見他,現在我已不需要再找他了。」
  
眾比丘聽了他這番話,很表懷疑,便帶著他一起去見佛陀。「世尊!比丘畢羅提聲稱自己已證阿羅漢果,他一定是在說大妄語。」佛陀回答說:「比丘啊!畢羅提說的是事實。雖然他以前和導師有關係,現在已經和那導師斷絕一切關係了。畢羅提自我教導如何明辨是非,他已覺悟世間的真如之性。比丘啊!畢羅提現在已經是一名阿羅漢了,因此他不需要再與那導師有任何進一步的關係。」
  
【評論】
德行又稱為「戒行」。佛陀尚處於菩薩階位時與超越的布施相結合的,就是他的賢聖德行。德行包括一個人所執行的責任和所持守的自制行為,德行孜然也包括了對父母、子女、夫妻、師生、朋友、出家人、下屬等所應盡的責任。在《獅子吼經》中,就詳細記載並分析了在家者所應盡的責任:
  
一、兒女對父母應盡的責任:   
1、奉養他們。
2、代他們盡責任。
3、保持香火。
4、受能力繼承家業。
5、為已故親人布施。
  
二、父母對子女應盡的責任:
1、規勸他們避開惡行。
2、勸他們向善。
3、傳授技藝。
4、找適當的妻子。
5、在適當的時候讓他們繼承家業。
  
三、學生對導師應盡的責任:
1、早起。
2、服侍他們。
3、專心聽課。
4、個人服從。
5、恭敬接受教誨。
  
四、導師對學生應盡的責任:
1、訓練他們守紀律。
2、教導他們善持所能。
3、教導他們技藝與科學。
4、為他們介紹好的朋友與夥伴。
5、無時無刻為他們的安全設想。
  
五、丈夫對妻子應盡的責任:
1、禮貌對待。
2、不輕視她。
3、忠心。
4、把權力移交給她。
5、為她購買首飾、衣物。
  
六、妻子對丈夫的責任:
1、完美的執行自己的義務。
2、善待他周圍的人。
3、忠心。
4、保護他所擁有的一切。
5、努力、勤奮不怠惰。
  
七、貴族對朋友和同伴應盡的責任:
1、慷慨。
2、禮貌。
3、幫助他們行善。
4、一視同仁。
5、真誠。
  
八、朋友和同伴對貴族的應盡的責任:
1、保護他。
2、保護他的財物。
3、他落難時為他提供避難所。
4、當他危險時不拋棄他。
5、為他的後裔著想。
  
九、主人對下屬應盡的責任:
1、根據他們的能力分配工作。
2、給予適當的報酬。
3、生病時照顧他們。
4、與他們分享美味佳肴。
5、適當的時候給他們自由。
  
十、下屬對主人應盡的責任:
1、比他們早起。
2、比他們晚睡。
3、只取應得的財物。
4、做好分內的工作。
5、宣揚主人的美德。
  
十一、在家人對出家人和修行者的責任:
1、善行。
2、善言。
3、善念。
4、不向他們關門閉戶。
5、供給他們物質需求。
  
十二、出家人和修行者對在家人應盡的責任:
1、勸他避惡。
2、勸他行善。
3、以慈悲心保護他。
4、教導他正確的道理。
5、指引他走向天界的道路。
  
一個已完成這些社會責任的菩薩,嚴格來說是真正文雅的君子,除了這些責任外,他還嚴格的持守戒律,過著理想的佛教徒生活。正確的參透因果,自願地節制,不作惡,盡力行善,他為自己和他人謀求幸福,盡他做人的責任,因此不再墮入惡道。
  
生命對所有眾生而言是珍貴的,沒有人有權力奪走其它眾生的生命,菩薩向每個眾生布施他那慈悲的心,甚至連腳底下的微小生物。存在於人類心中的獸性使他無情的殺害其它眾生並食其肉,不論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食慾或為了消遣而使用殘酷不人道的方法來殺害和囚禁那些無助的畜生都是不合理的,殺害畜生是一種錯誤的行為,更何況殺害人類。他的理想和目的是多麼的偉大。
  
此外,菩薩也戒除一切行竊、盜取,這直接和間接地培養了誠實、正直、值得信賴的品德。他也戒除一切有損高尚人格的行為,他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只說那些能使人得到安寧、真實、有意義、有所幫助的話。他不喝酒,以避免酒後亂性,他培養不放逸和明晰的觀察力。
  
一位菩薩將持守五戒,這有助於他的身、口、意、行。不論願意與否,在適當的時候將不惜捨棄一切財物,甚至為了原則而犧牲生命。但不要以為菩薩在輪迴的過程中和處理一切事務都是完美無缺的,生為凡人,他們也有自己的缺點和限制。在《本生經》故事中,如《卡納本生故事》中就提到極其凶惡的攔路大盜,這是一個例外,對有志於成佛的修行者,在《屍羅本生故事》就明確的指出,菩薩說:「若無賢德,智慧則無價值。」


本BLOG<<真理的寶藏 法句經>>由高菩提法師提供中文繁體的編排,特此誌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