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681.JPG

《大念處經》
經典說,觀內在的身,觀外在的身,觀內外在的身。外在,就是所緣,是心所覺知的其中五種所緣。內在,是生起的各種心,觀察的心、知道的心、覺知所緣的心。所緣和覺知的心,兩者都是可以被覺知的。


所緣可以是外在的東西:色、聲、香、味、觸,也可以是自己的心理現象,譬如說,貪心、瞋心,也可是覺知的心,指「內在」的現象。


我們要留在自己的崗位上,我們的崗位就是覺知。


那麼,我們所修習的,是「心念處」,或是「心念處」及「法念處」?兩者都有。而且不單只是這兩個,還有「身念處」、「受念處」,四個念處都包含了。當我們明白身體物質現象、心的現象,它們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它們只是一個過程,是因緣法,是無我的,能夠這樣明白的時候,就是法念處。

[德加尼亞]

(取自<從覺知當下的心出發>梅斯清編)


四念住與法的六種德性

觀察身體感受是身念住(kayanupassana)。觀察感受-愉悅、不愉悅、中性- 是受念住(vedananupassana)。留意心是善巧或不善巧,任何的心,是心念住(cittanupassana)。當身體感受、情緒、和心變得不屬於個體或變成自然法,這是法念住。

 

佛陀所教的,法的六種德性:

The Six Qualities of Dhamma as taught by the Buddha:

 

1. 善說(Svakkhato)-法是可以清楚解釋及闡述的。這是普遍的自然法則。所以它的圓滿是開始時要最到很優秀(戒),中間也做到很優秀(定),最後也做得優秀(慧)。

 

2. 自見(Sanditthiko)-法是在此時此地的。法是可以練習,也可以直接體驗的。

 

3.無時(Akaliko)-法是不受時間所限制的,也永遠不會改變。我們可以隨時隨地練習。法能帶來即時的結果。

 

4. 來見的(Ehipassiko)-自己來看和研究。這是對想探索真理的人的一個邀請,去透過直接的經驗來自己探索。

 

5. 引導的(Opanayiko)-由內在引領的。法是能夠由自己深入,也可以由自己啓發的。

 

6. 智者各自證知的(Paccattam veditabbo vinnuhiti )-法只能由智者完美地自己領悟出來。在這裡「智慧」的意思不是說有很高的教育,而是眼中只有很少塵垢。

 

當禪修者記起法這些特別性質的時候,侵入他的心的一定不是貪,也不是瞋,更加不是痴。這個人會被法所提升了。

 

[德加尼亞]


 

四念住

 

所有人都知道我們練習的是正念禪修。首先,我們需要瞭解覺知/正念。在止禪或觀禪,或任何的禪修中,我們首先需要理解所緣和瞭解心(經驗的部分,以及心的部分)。經驗是所緣,心是「禪修」。在《念住經》裡面,重點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和法念住-這些是所緣。

 

身念住是觀察身體的感覺;

觀察感受-愉悅、不愉悅、中性,是受念住;

觀察或覺知善巧或不善巧的心、善心或不善心,所有的心,是心念住;

當身念住變成了不屬於一個人,而是自然法,這是法念住。

 

我們稱這四種覺知的基礎為「經驗」(所緣的部分)。

 

[德加尼亞]


 

《巴利佛典-長部22 大念處經》

https://amitaba48.pixnet.net/blog/post/222940987-22-%e5%a4%a7%e5%bf%b5%e8%99%95%e7%b6%93

 

《大念處經》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ṃ

https://amitaba48.pixnet.net/blog/post/1607662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