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1336.JPG

蕭式球譯

  12. “無論迦葉賢者怎樣說,我都是認為,這是沒有他世、沒有化生眾生、沒有苦樂業的果報的。”
  “大王,有沒有一些原因,使你認為沒有他世、沒有化生眾生、沒有苦樂業的果報呢?”
  “迦葉賢者,是有的。”
  “大王,像是什麼原因呢?”
  “迦葉賢者,我看見一些具有戒行、本性善良的沙門婆羅門,他們是想生存、想不死亡、想快樂、不喜歡痛苦的。我心想: ‘如果這些沙門婆羅門賢者真是知道自己在死後會比現生更好的話,他們現在便會服毒自殺、用刀自殺、吊頸自殺或是跳崖自殺。顯然他們是不知道自己在死後究竟是否會比現生更好,所以他們還是想生存、想不死亡、想快樂、不喜歡痛苦的。’
  “迦葉賢者,基於這個原因,我認為這是沒有他世、沒有化生眾生、沒有苦樂業的果報的。”

  13. “大王,既然這樣,我將說出一個譬喻,有智慧的人可從譬喻知道這個義理。大王,從前,有一個婆羅門有兩個妻子,一個妻子有一個十多歲的兒子,一個妻子懷了孕。那時候,婆羅門命終了,於是那個年青婆羅門對他的庶母說: ‘賢母,父親所有的財富、物產、銀子、金子都是我的,由我來繼承,你什麼都沒有。’
  “年青婆羅門說了這番話後,那個庶母對年青婆羅門說: ‘賢兒,你等到我的胎兒出生吧,如果出生的是男孩子,他便分得一份;如果出生的是女孩子,她便做你的侍婢吧。’
  “那個年青婆羅門第二次對他的庶母說: ‘賢母,父親所有的財富、物產、銀子、金子都是我的,由我來繼承,你什麼都沒有。’
  “她第二次對年青婆羅門說: ‘賢兒,你等到我的胎兒出生吧,如果出生的是男孩子,他便分得一份;如果出生的是女孩子,她便做你的侍婢吧。’
  “那個年青婆羅門第三次對他的庶母說: ‘賢母,父親所有的財富、物產、銀子、金子都是我的,由我來繼承,你什麼都沒有。’
  “於是,那個女婆羅門拿起利刀,走入房間,然後劏開腹部,說: ‘這樣我便知道是男孩子或是女孩子了!’
  “她摧毀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胎兒和自己的財產。這個愚人、不成熟的女婆羅門由於不如理地求取繼承,令自己遇上了不幸與災禍。
  “大王,同樣地,你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你不如理地求證他世,會令自己遇上不幸與災禍,就像那個愚人、不成熟的女婆羅門那樣。
  “大王,那些具有戒行、本性善良的沙門婆羅門是不會對時機未成熟的死亡而急於要它成熟的,智者是會等到時機自然成熟的。
  “大王,那些具有戒行、本性善良的沙門婆羅門的生命能為人們帶來利益,他們越長時間久住,就會帶來越多福德。他們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利益,能為許多眾生帶來快樂;他們悲憫世間,為天和人帶來福祉、利益、快樂。
  “大王,從這個道理可知,這是有他世、有化生眾生、有苦樂業的果報的。”

  14. “無論迦葉賢者怎樣說,我都是認為,這是沒有他世、沒有化生眾生、沒有苦樂業的果報的。”
  “大王,有沒有一些原因,使你認為沒有他世、沒有化生眾生、沒有苦樂業的果報呢?”
  “迦葉賢者,是有的。”
  “大王,像是什麼原因呢?”
  “迦葉賢者,有一次,我的下人捉了一個盜賊罪犯後押到我面前說: ‘大德,這是一個盜賊罪犯,請你對他作出判罰吧。’
  “我對那個下人說: ‘賢者,既然這樣,你將這個人活生生放進甕裏,用濕皮封甕口,塗上厚封泥,然後放在火堆上燒死他吧。’
  “那個下人回答我: ‘好的。’ 於是,將那個盜賊活生生放進甕裏,用濕皮封甕口,塗上厚封泥,然後放在火堆上燒死他。
  “在我知道那個盜賊已死時,便吩咐人取甕下來,打破封泥,然後揭開甕口。我逐漸行近去看,心想: ‘我會看見盜賊的生命正在離去。’ 但我怎樣也看不見盜賊的生命離去。
  “迦葉賢者,基於這個原因,我認為這是沒有他世、沒有化生眾生、沒有苦樂業的果報的。”

  15. “大王,既然這樣,我反問你,就隨你自己的意思來答吧。大王,你記得曾否在午休的時候做夢,夢見去到怡人的園林、怡人的樹林、怡人的大地、怡人的蓮花池呢?”
  “迦葉賢者,我記得曾經在午休的時候做夢,夢見去到怡人的園林、怡人的樹林、怡人的大地、怡人的蓮花池。”
  “大王,那時候有駝子、侏儒、女僕、婢女等下人守護著你嗎?”
  “迦葉賢者,有的,那時候有駝子、侏儒、女僕、婢女等下人守護著我。”
  “那麼,他們有看見你的生命離去或回來嗎?”
  “迦葉賢者,沒有。”
  “大王,即使你活著,別人也看不見你的生命離去或回來,更何況一個死了的人,你又怎能看見他的生命離去或回來呢!
  “大王,從這個道理可知,這是有他世、有化生眾生、有苦樂業的果報的。”

  16. “無論迦葉賢者怎樣說,我都是認為,這是沒有他世、沒有化生眾生、沒有苦樂業的果報的。”
  “大王,有沒有一些原因,使你認為沒有他世、沒有化生眾生、沒有苦樂業的果報呢?”
  “迦葉賢者,是有的。”
  “大王,像是什麼原因呢?”
  “迦葉賢者,有一次,我的下人捉了一個盜賊罪犯後押到我面前說: ‘大德,這是一個盜賊罪犯,請你對他作出判罰吧。’
  “我對那個下人說: ‘賢者,既然這樣,你將這個人在活命時檢查一下他,在處死後再檢查一下他吧。’
  “那個下人回答我: ‘好的。’ 於是,將那個盜賊在活命時檢查一下他,在處死後再檢查一下他。那個盜賊在活命時比較輕柔,比較柔軟,比較易屈伸;在死後比較粗重,比較僵硬,比較難屈伸。
  “迦葉賢者,基於這個原因,我認為這是沒有他世、沒有化生眾生、沒有苦樂業的果報的。”

  17. “大王,既然這樣,我將說出一個譬喻,有智慧的人可從譬喻知道這個義理。大王,假如有人檢查一個被烈火燒紅了整天的鐵球,之後在鐵球冷卻下來時再檢查它,究竟鐵球是在哪時比較輕柔、柔軟、易受鍛造呢?是在燒紅的時候還是在冷卻的時候呢?”
  “迦葉賢者,被烈火燒紅的鐵球因為有火界,因為有風界,所以這時比較輕柔、柔軟、易受鍛造;冷卻的鐵球因為沒有火界,沒有風界,所以這時比較粗重、堅硬、難受鍛造。”
  “大王,同樣地,身體因為有壽、暖、識,所以這時比較輕柔、柔軟、易屈伸;身體因為沒有壽、暖、識,所以這時比較粗重、僵硬、難屈伸。
  “大王,從這個道理可知,這是有他世、有化生眾生、有苦樂業的果報的。”

  18. “無論迦葉賢者怎樣說,我都是認為,這是沒有他世、沒有化生眾生、沒有苦樂業的果報的。”
  “大王,有沒有一些原因,使你認為沒有他世、沒有化生眾生、沒有苦樂業的果報呢?”
  “迦葉賢者,是有的。”
  “大王,像是什麼原因呢?”
  “迦葉賢者,有一次,我的下人捉了一個盜賊罪犯後押到我面前說: ‘大德,這是一個盜賊罪犯,請你對他作出判罰吧。’
  “我對那個下人說: ‘賢者,既然這樣,你用不損傷這個人的皮膚、肌肉、腱、骨、骨髓的方式來處死他吧。’
  “那個下人回答我: ‘好的。’ 於是,用不損傷那個盜賊的皮膚、肌肉、腱、骨、骨髓的方式來處死他。
  “那個盜賊在到了半死的時候,我對那個下人說: ‘賢者,你將這個人面朝上放,或許我們可以看見他的生命怎樣離去。’
  “那個下人將那個盜賊面朝上放,但我們看不見那個盜賊的生命怎樣離去。
  ……將那個盜賊面朝下放……
  ……將那個盜賊面朝左放……
  ……將那個盜賊面朝右放……
  ……將那個盜賊豎立……
  ……將那個盜賊倒轉……
  ……掌擊那個盜賊……
  ……石擊那個盜賊……
  ……杖擊那個盜賊……
  ……刀擊那個盜賊……
  “於是我再對那個下人說: ‘賢者,你搖晃這個人,或許我們可以看見他的生命怎樣離去。’
  “那個下人搖晃那個盜賊,但我們看不見那個盜賊的生命怎樣離去。
  “那個盜賊有眼而不能領受到色處,有耳而不能領受到聲處,有鼻而不能領受到香處,有舌而不能領受到味處,有身而不能領受到觸處。
  “迦葉賢者,基於這個原因,我認為這是沒有他世、沒有化生眾生、沒有苦樂業的果報的。”

  19. “大王,既然這樣,我將說出一個譬喻,有智慧的人可從譬喻知道這個義理。大王,從前,有一個響螺手拿著響螺走到偏遠的地方,他前往一個村落,站在村中吹起響螺三遍,將響螺放在地上,然後坐在一邊。
  “那些偏遠地方的人心想: ‘這是什麼聲音呢?這些聲音這樣動聽、使人貪著、使人陶醉、使人迷戀、使人心繫。’
  “他們聚集一起,然後問響螺手: ‘賢者,這是什麼聲音呢?這些聲音這樣動聽、使人貪著、使人陶醉、使人迷戀、使人心繫。’
  “ ‘賢者們,這就是響螺了。它的聲音這樣動聽、使人貪著、使人陶醉、使人迷戀、使人心繫。’
  “於是,他們將那個響螺口朝上放,說: ‘響螺,發聲吧。’ 但響螺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他們將那個響螺口朝下放……
  “他們將那個響螺口朝左放……
  “他們將那個響螺口朝右放……
  “他們將那個響螺豎立……
  “他們將那個響螺倒轉……
  “他們掌擊那個響螺……
  “他們石擊那個響螺……
  “他們杖擊那個響螺……
  “他們刀擊那個響螺……
  “他們搖晃那個響螺,說: ‘響螺,發聲吧。’ 但響螺沒有發出任何聲音。
  “那時候,響螺手心想: ‘這些偏遠地方的人怎麼這樣愚笨,不能如理地尋找響螺的發聲方法!’
  “於是,當人們在看望的時候,響螺手拿回響螺,吹起響螺三遍,然後拿著響螺離去。
  “這時候,偏遠地方的人心想: ‘我們現在得悉,這個響螺因為有人、有吹奏、有風界,所以便能發出聲音;這個響螺因為沒有人、沒有吹奏、沒有風界,所以便不能發出聲音。’
  “大王,同樣地,身體因為有壽、暖、識,所以便能往還、站立、坐下、躺臥;所以便能眼看到色,耳聽到聲,鼻嗅到香,舌嚐到味,身感到觸,意想到法。身體因為沒有壽、暖、識,所以便不能往還、站立、坐下、躺臥;所以眼便不能看到色,耳便不能聽到聲,鼻便不能嗅到香,舌便不能嚐到味,身便不能感到觸,意便不能想到法。
  “大王,從這個道理可知,這是有他世、有化生眾生、有苦樂業的果報的。”

  20. “無論迦葉賢者怎樣說,我都是認為,這是沒有他世、沒有化生眾生、沒有苦樂業的果報的。”
  “大王,有沒有一些原因,使你認為沒有他世、沒有化生眾生、沒有苦樂業的果報呢?”
  “迦葉賢者,是有的。”
  “大王,像是什麼原因呢?”
  “迦葉賢者,有一次,我的下人捉了一個盜賊罪犯後押到我面前說: ‘大德,這是一個盜賊罪犯,請你對他作出判罰吧。’
  “我對那個下人說: ‘賢者,既然這樣,你割去這個人的皮膚,或許我們可以看見他的生命。’
  “那個下人割去那個盜賊的皮膚,但我們看不見那個盜賊的生命。
  ……割去那個盜賊的肌肉……
  ……割去那個盜賊的腱……
  ……割去那個盜賊的骨……
  “我對那個下人說: ‘賢者,既然這樣,你割去這個人的骨髓,或許我們可以看見他的生命。’
  “那個下人割去那個盜賊的骨髓,但我們看不見那個盜賊的生命。
  “迦葉賢者,基於這個原因,我認為這是沒有他世、沒有化生眾生、沒有苦樂業的果報的。”

  21. “大王,既然這樣,我將說出一個譬喻,有智慧的人可從譬喻知道這個義理。大王,從前,有一個修習火供的扎髮者,他居住在森林的茅屋之中。
  “有一次,有些民眾在遷徙,他們的車隊在扎髮者的茅廬附近停留了一夜便離去。於是,那個扎髮者心想: ‘讓我前往車隊停留的地方,或許在那裏能夠取得一些物資。’
  “在早上,扎髮者前往車隊停留的地方,在那裏看見一個幼小的棄嬰,他心想: ‘如果沒有人妥善看顧這個孩子,他是會死的。讓我帶走他,然後養育他,照顧他,令他成長吧。’ 於是,扎髮者帶走那個孩子,然後養育他,照顧他,令他成長。

“到了那個孩子十多歲的時候,有一次,扎髮者要在另一個地方處理一些事務,他對那個孩子說: ‘孩兒,我想去另一個地方,你要看守著這些祭火,不要讓它息滅。如果祭火息滅,這是斧頭,這是木柴,這是乾柴,你用這些東西便能夠生火,然後再看守著這些祭火。’ 扎髮者對那個孩子作出教誡,然後去了另一個地方。
  “當那個孩子只顧著玩耍的時候,祭火息滅了。他想起養父的教誡,心想生火及看守祭火。於是用斧頭斬乾柴,心想: ‘或許這樣可以生火。’ 但那樣不能生火。
  “他用斧頭將乾柴斬成兩份、三份以至百份,再將乾柴斬成木屑,再將木屑舂成木粉,然後再讓大風吹散那些木粉,心想: ‘或許這樣可以生火。’ 但那樣不能生火。
  “那時候,扎髮者完成了事務之後便返回自己的茅廬,他前往那個孩子那裏,問那個孩子: ‘孩兒,為什麼祭火息滅了呢?’ 於是那個孩子把以上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扎髮者。
  “於是,扎髮者心想: ‘這個孩子是一個愚人,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怎麼會這樣不如理地尋找生火的方法呢!’
  “當那個孩子在看望的時候,扎髮者拿起乾柴來生火,然後對他說: ‘孩兒,是這樣來生火的,不是像你這個愚人、不成熟的人那樣,不如理地尋找生火的方法來生火的。’
  “大王,同樣地,你是一個愚人、不成熟的人,你不如理地求證他世。
  “大王,你要放捨這些惡見的去處!大王,你要放捨這些惡見的去處!不要讓這些惡見的去處為你長期帶來不利和苦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