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ADF5905-00C0-45EE-96E5-A4953D78BB77.jpeg

《毗婆捨那禪修二十八講》27/29

        [恰密]

澳洲 堪培拉 28天密集禪修開示

 

 

第二十六講:先修捨摩他還是先修毘婆捨那?

 

今天是公元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三日。昨天跟大家解釋了奢摩他與毘婆捨那這兩種修行法的差別,但是還沒有解釋到如何以奢摩他修行法來幫助毘婆捨那修行法。

 

禪定的利益

 

《清淨道論》當中很詳細地解說奢摩他修行法,而且講了奢摩他修行法有很多的利益。當修行者達到禪定或者說安止定,他如果想要享受平靜、安寧、快樂的心境,他就可以來觀察自己所修行的目標。漸漸的,他的心完全專注,完全吸收在修行目標,於是他的心變得很清淨,他感到平靜、安寧、祥和、自在、喜悅、快樂,這種情況叫「禪悅」:禪定當中的喜悅。這時候他沒有一切貪瞋痴慢疑等煩惱,沒有憂愁、悲傷、失意、懊惱、壓力等等,這是他處在一種平靜快樂的狀態。這是禪定的一種利益。當他的定力能夠持續一兩個小時,他就能夠享受這種禪定的喜悅一兩個小時。有時候當他的禪定能持續一兩天,他就能夠享受在這種禪定喜悅當中一兩天之久。然而,一旦他出定,離開禪定的境界,這時候一切貪瞋痴,一切憂愁、悲惱、失意、壓力等等,這些煩惱仍然會侵入他的心中。這表示說,一切煩惱都被禪定的力量暫時清除,修行者暫時得到清淨。

 

道智與果智

 

然後我們說到四禪八定,也就是禪定的八個程度,這是修行神通的基礎。修行者以這八種「定」為基礎,進一步能夠修行而引生超自然的能力,就是所謂的神通。所以,能夠達到神通這也是禪定的另一種利益。

 

此外,四禪八定也是從道智要進入果智的基礎:當一個修行者他修行達到了道智(Maggañāṇa),緊接著下一念生起的就是果智(ṇa)。因為果智是道智的果,所以叫果智(Phalañāṇa)。修行者在生死輪迴當中,只能夠達到一次道智。道智只生起一次,不會有第二次,同樣的一種道智不會重複出現第二次,意思就是說初果須陀洹的道智只出現一次。接著下來是二果斯陀含的道智,也只出現一次。接著,三果阿那含的道智也只出現一次,然後四果阿羅漢的道智也只出現一次。達到了道智之後,緊接著與覺悟的心一起生起來的下一念就是果智。

 

如果修行者想要享受果智當中的平靜安樂,他必須先具有夠深的禪定作為基礎,然後來修行內觀,經過一層又一層十三層的內觀智慧,進一步達到道智之後,他就能夠進入果智,而享受果智當中的平靜安樂。如果你沒有足夠深度的禪定作基礎,你是無法從道智進入果智的。所以能夠讓修行者從道智證道的智慧進入果智證果的智慧,這也是禪定的一種利益。

 

然後,如果一個修行者想進入滅盡定,他必須先修行四禪八定,成就了四禪八定之後,才有可能入滅盡定。四禪八定是滅盡定的基礎,這也是禪定的另一種利益。然後說到得到四禪八定的修行者,死了之後能夠生到梵天,能夠生到色界天乃至無色界天,這也是禪定的利益之一。

 

兩種毘婆捨那修行法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有兩種毘婆捨那修行法。第一種就是先修行奢摩他,然後才修行毘婆捨那這樣的修行法。第二種就是單純純粹修毘婆捨那,並沒有先修行奢摩他作基礎,修行者他一下手就直接修行毘婆捨那,這樣的修行法,叫作純粹的毘婆捨那修行法。如果一個修行者他有足夠的時間修行,比如說有六個月、一年、兩年、三年,那麼他最好先修行奢摩他。修行兩三個月,然後剩下來的時間轉過來修行毘婆捨那。

 

奢摩他修行的兩種形式

 

奢摩他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種形式是專注型,第二種是深思型。比如說觀呼吸,這是一種專注型的奢摩他修行法:你必須專注觀察呼吸的出入,而不應該去思維它,去深思它。至於佛隨念,這是一種深思型的奢摩他修行法:你必須深深地思維佛陀的功德,將你的心專注在佛陀的功德上,如此你的定力會越來越深,這是深思型。慈心禪也是一種深思型的奢摩他修行法:深深地思維令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內心充滿慈悲,專注在這種慈悲心的感覺裡面。因為心受到慈悲這種感覺的滋潤,所以變得很柔軟,你就會感覺到非常的平靜、安寧,這也是深思型的奢摩他修行法。修行安般念(觀呼吸),你必須專注在呼吸的出入,當空氣出來的時候,你內心作一個意念說「出」;空氣吸進去的時候,你內心作一個意念說「入」,這樣子「出入,出入」。內心作的這個「出入」的意念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必須專注在觀察呼吸的出入的這種情況。

 

如何通過呼吸修止或修觀?

 

下面為大家講馬哈希禪師關於奢摩他修行法的觀呼吸以及作為毘婆捨那修行法的觀呼吸這兩種觀呼吸的差別。

 

《清淨道論》把觀呼吸是包含在四十種業處當中,所以根據《清淨道論》,觀呼吸是一種奢摩他修行法。而在佛陀所開示的《念住經》當中,觀呼吸是一種毘婆捨那的修行法。所以這也就是馬哈希禪師之所以必須分辨,在什麼情況下觀呼吸屬於奢摩他修行法,在什麼情況下觀呼吸屬於毘婆捨那修行法。當修行者觀呼吸的時候,他注意呼吸的出、入,他內心作意念說「出入,出入,出入」,這時候這個觀呼吸是奢摩他修行法,因為他所觀的「出入」只是普通的名稱,並不是身體現象,也不是心理現象。但是如果修行者觀呼吸時,他是注意在觀察空氣進出的時候接觸鼻孔的感覺,這樣的觀呼吸是屬於毘婆捨那的修行法。當修行者觀察空氣進出接觸鼻孔的感覺,這樣的觸覺就等於在修行內觀靜坐的時候觀察身體的觸覺(身觸),是同樣的作用。觸是八種身體元素(色八聚)當中的一種,地水火風這四大也包括在這八種身體元素之中,所以當修行者用觸來作為目標修行的時候,就是在觀察身體現象,所以他是在修行毘婆捨那。馬哈希禪師就是如此來分別觀呼吸到底是屬於奢摩他還是屬於毘婆捨那修行法。

 

先修奢摩他再修毘婆捨那

 

現在要解釋「先修奢摩他再修毘婆捨那」的這種修行法:當修行者修行奢摩他,用數息觀觀察呼吸出入,漸漸的心越來越專注,達到相當深的定力。要修多久才能達到相當深的禪定呢?這是不一定的,必須由你過去生當中所積累這種修法的經驗而決定。這種過去生當中所積累的修行經驗叫作波羅蜜,每個人所積累的波羅蜜深淺不同。如果你「過去生」修行的經驗很好,也許你七天或者十天就能達到深的禪定。但是,如果你「過去生」所累積的經驗不多,你就必須付出勇猛精進,日夜修行禪定。這樣也許經過一個月的精進修行,你能夠達到初禪。當你達到初禪,心能夠持續專注在觀察呼吸的出入乃至完全的專注。

 

修內觀不需要很深入的禪定功夫

 

在這個之後就要由你的目的而決定,如果你是為了修行毘婆捨那才來修行奢摩他,這時候你不必更深入地修禪定,因為初禪的定力已經足夠來修行毘婆捨那。其實不一定要達到初禪,在初禪安止定之前的近行定,它的定力已經足夠讓修行者修行毘婆捨那。這時候你的心非常穩定,能夠持續專注觀察一切修行目標,你轉回來修行毘婆捨那的時候,不需要費什麼力氣就能專注觀察一切身心現象。因為你已經具備相當深度的定力,你的心已經從煩惱和五蓋當中清淨出來,達到了心清淨。定力深,內觀覺悟力就變得銳利,你在觀腹部起伏上下的時候,你很快就能夠觀到一系列很小的上升或者下降的動作,一個接一個的生滅。你能夠分辨腹部的上升下降這種移動是物質現象或者說身體現象,觀察的心是心理現象,你不會認定物質現象或心理現象是「人、我、眾生」,如此你能夠去除「人、我、眾生」這種錯誤見解,能夠去除這種薩迦耶見「我見」。你由奢摩他轉來修行毘婆捨那不久,你就能夠透視了悟到這些現象,為什麼呢?因為你的定力已經相當深。你從哪裡得來的定力呢?從奢摩他修行法。

 

修奢摩他需要波羅蜜

 

如果你過去生中所積累的修禪定經驗很少,你也許必須修得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也許一年、兩年乃至更長。在緬甸曾經有一位長老他非常熱衷於得到神通,所以他很精進的修行禪定,他花了很多年的時間在森林裡面修習禪定。然而大約過了十五年,他死了,還沒有得到禪定。為什麼呢?也許因為他過去生中所積累的修行經驗少,或者說他是一種習慣于思維批判的類型的人。他如果用思維的心批判自己的修行經驗,這就會對他造成障礙。修行毘婆捨那的人,必須用單純的正念觀察身心現象,沒有讓他思維、推理、分析、批判的餘地。如果毘婆捨那的修行者他用思維的心推理、分析、批判,也許讓他修到死他也不能夠透視到身心的真相。所以說,修行的成就決定於過去生所累積的經驗,以及今生的努力精進。這就是我之所以告訴大家,有足夠時間的人,最好花兩三個月先修行奢摩他,然後修行毘婆捨那,然後你就能夠在兩三個月當中了悟到身心的真相。在三個月的時間內,你至少能夠達到第十一觀智,因為這是不困難的,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付出持續穩定的精進。穩定的精進,持續的正念,堅持的毅力和堅強的忍耐,這是內觀修行當中最重要的要素,你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物都必須忍耐。

 

有足夠的禪修時間的時候

 

如果修行者有很多時間能夠修行,比如說半年、一年、兩年,他就能夠用兩個月到三個月的時間先修行奢摩他,然後修行毘婆捨那。但是不管他能不能達到近行定或安止定,我認為修行奢摩他兩個月就已經足夠了,他就應該轉來修行毘婆捨那。但是在緬甸或者是在澳洲也一樣,有一些修行者修行奢摩他三天,然後修行毘婆捨那七天,這樣就叫作先修奢摩他再修毘婆捨那。三天時間的修行你能不能達到禪定呢?不能。

 

修奢摩他時腿疼怎麼辦?

 

接著說到修行奢摩他的時候,如果你感覺腿部有強烈的疼痛,你該怎麼辦呢?你必須將心拉回來繼續專注觀察呼吸的出入。但是腿痛太厲害,你不可能讓心專注觀察呼吸。心一直都注意在痛,沒辦法觀察呼吸,該怎麼辦呢?如果是毘婆捨那修行者,他還可以來觀察腿的疼痛,但是奢摩他修行者不應該觀察腿的疼痛,因為他只有單一項目標,也就是呼吸。所以他不應該將心專注在其他地方,比如觀察腿或者膝蓋等等地方的疼痛,所以當疼痛很厲害的時候,他只好換腿,換姿勢。如果換姿勢之後仍然不能夠專心觀察呼吸,他只好站起來到戶外去走一走,再回來靜坐繼續觀察呼吸。

 

修習慈心禪

 

我們修毘婆捨那的時候,有時候也會用到慈心禪或者佛隨念來幫助修行毘婆捨那。因為慈心禪不是乾燥的,慈悲心的感覺能夠滋潤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變得柔和、平靜、安寧,於是你超越你乾燥的妄念。這時候再轉回來修行毘婆捨那,對你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在你修行毘婆捨那時感覺到心中妄想非常多,心情非常躁動不安,這時候你可以暫時停止修行毘婆捨那,而轉修慈心禪或者佛隨念這兩種奢摩他修行。也許轉修一坐或者兩坐,等你的心柔和平靜了,再回過頭來修毘婆捨那。

 

修習佛隨念需要熟悉教理

 

同理,修行佛隨念的人,必須對佛陀他一生的傳記以及佛陀所開示的教導先要有相當的瞭解,如此當你思維佛陀的功德,把心專注在佛陀功德的時候,你才能夠達到相當深度的專注。如果是容易胡思亂想或者是容易分析推理的人,必須用佛隨念來對治,因為思維佛陀功德的心會取代他的胡思亂想,他的妄想,以及他的分析推理的心。於是他平靜下來,能夠回來修毘婆捨那。如果有某些因素造成你失望、沮喪,你可以先修慈心禪,修兩坐或者三坐,然後再回來修毘婆捨那。

 

綠洲的比喻

 

如此,就是運用奢摩他修行來幫助毘婆捨那的修行,在於得到深的定力方面以及得到清晰的內觀方面有很大幫助。就好比一個人在烈日下旅行走了很長的路,不能再走,這時候他必須在樹蔭下休息,等到恢復體力才繼續旅途。如此,你在修行內觀覺得很疲累的時候,你可以先轉修奢摩他。等你達到相當平靜之後,你再回過頭來修行毘婆捨那,這是很有幫助的。

 

但是如果修行者沒有足夠的時間來修行,他就只好直接修行毘婆捨那,就是純粹毘婆捨那的修行者。他就是借著正念的力量,觀察一切身心現象。持續的正念能夠讓他的定力漸漸加深,心能夠持續專一到相當深的程度,他也能夠達到心清淨,這是利用瞬間的定力也就是「剎那定」,因為他的心能夠保持正念持續觀察一切身心現象,剎那定相續,於是定力越來越深,他的心從煩惱和五蓋當中清淨出來,於是內觀覺悟力變得銳利,能夠透視到身心的真相,他也能達到內觀的智慧。

 

時間到了,最後祝願大家以奢摩他來幫助毘婆捨那精進修行,都要達到滅苦的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