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9D60A7-9B07-44D2-8907-74B8407F32A8.jpeg

增支部01第一集299-512經(7/7)

蕭式球 譯

二九九.勝處之三

  “……內沒有色想,少觀看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

三零零.勝處之四

  “……內沒有色想,多觀看外色的美相和醜相。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

三零一.勝處之五

  “……內沒有色想,觀看藍色的外色:藍色、藍色外相、藍色光澤。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

三零二.勝處之六

  “……內沒有色想,觀看黃色的外色:黃色、黃色外相、黃色光澤。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

三零三.勝處之七

  “……內沒有色想,觀看紅色的外色:紅色、紅色外相、紅色光澤。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

三零四.勝處之八

  “……內沒有色想,觀看白色的外色:白色、白色外相、白色光澤。他這樣想: ‘我制勝色想之後,對此有知、有見。’ ……”

三零五.解脫之一

  “……一個具有色身的人觀看色……”

三零六.解脫之二

  “……一個內沒有色想的人觀看外色……”

三零七.解脫之三

  “……內心只安放在美麗的外相……”

三零八.解脫之四

  “……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思維各種想,他進入了空無邊處……”

三零九.解脫之五

  “……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他進入了識無邊處……”

三一零.解脫之六

  “……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他進入了無所有處……”

三一一.解脫之七

  “……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他進入了非想非非想處……”

三一二.解脫之八

  “……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處,他進入了想受滅盡定……”

三一三.遍之一

  “……修習地遍……”

三一四.遍之二

  “……修習水遍……”

三一五.遍之三

  “……修習火遍……”

三一六.遍之四

  “……修習風遍……”

三一七.遍之五

  “……修習藍遍……”

三一八.遍之六

  “……修習黃遍……”

三一九.遍之七

  “……修習紅遍……”

三二零.遍之八

  “……修習白遍……”

三二一.遍之九

  “……修習空遍……”

三二二.遍之十

  “……修習識遍……”

三二三.想之一

  “……修習不淨想……”

三二四.想之二

  “……修習死想……”

三二五.想之三

  “……修習對食物生厭離想……”

三二六.想之四

  “……修習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

三二七.想之五

  “……修習無常想……”

三二八.想之六

  “……修習無常是苦想……”

三二九.想之七

  “……修習苦是無我想……”

三三零.想之八

  “……修習捨棄想……”

三三一.想之九

  “……修習無欲想……”

三三二.想之十

  “……修習息滅想……”

三三三.想之一

  “……修習無常想……”

三三四.想之二

  “……修習無我想……”

三三五.想之三

  “……修習死想……”

三三六.想之四

  “……修習對食物生厭離想……”

三三七.想之五

  “……修習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

三三八.想之六

  “……修習白骨想……”

三三九.想之七

  “……修習屍蟲想……”

三四零.想之八

  “……修習發黑想……”

三四一.想之九

  “……修習腐爛想……”

三四二.想之十

  “……修習腫脹想……”

三四三.隨念之一

  “……修習佛隨念……”

三四四.隨念之二

  “……修習法隨念……”

三四五.隨念之三

  “……修習僧隨念……”

三四六.隨念之四

  “……修習戒隨念……”

三四七.隨念之五

  “……修習施隨念……”

三四八.隨念之六

  “……修習天隨念……”

三四九.隨念之七

  “……修習出入息念……”

三五零.隨念之八

  “……修習死亡念……”

三五一.隨念之九

  “……修習身念……”

三五二.隨念之十

  “……修習止息隨念……”

三五三.初禪之一

  “……修習帶著初禪的信根……”

三五四.初禪之二

  “……修習帶著初禪的精進根……”

三五五.初禪之三

  “……修習帶著初禪的念根……”

三五六.初禪之四

  “……修習帶著初禪的定根……”

三五七.初禪之五

  “……修習帶著初禪的慧根……”

三五八.初禪之六

  “……修習帶著初禪的信力……”

三五九.初禪之七

  “……修習帶著初禪的精進力……”

三六零.初禪之八

  “……修習帶著初禪的念力……”

三六一.初禪之九

  “……修習帶著初禪的定力……”

三六二.初禪之十

  “……修習帶著初禪的慧力……”

三六三至三七二.二禪之一至十

  ……修習帶著二禪的信根……修習帶著二禪的慧力……(十篇經文的內容跟三五三經至三六二經一致,只是內容由初禪改作二禪。下同)……

三七三至三八二.三禪之一至十

  ……修習帶著三禪的信根……修習帶著三禪的慧力……

三八三至三九二.四禪之一至十

  ……修習帶著四禪的信根……修習帶著四禪的慧力……

三九三至四零二.慈心之一至十

  ……修習帶著慈心的信根……修習帶著慈心的慧力……

四零三至四一二.悲心之一至十

  ……修習帶著悲心的信根……修習帶著悲心的慧力……

四一三至四二二.喜心之一至十

  ……修習帶著喜心的信根……修習帶著喜心的慧力……

四二三至四三二.捨心之一至十

  ……修習帶著捨心的信根……修習帶著捨心的慧力……

四三三至四四二.根與力之一至十

  ……修習信根……修習慧力……(十篇經文的內容跟三五三經至三六二經一致,只是內容沒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與慈心、悲心、喜心、捨心)……

第二十禪品之一完

四四三.大海

  “比丘們,眾溪水能積聚成為大海,同樣地,一個勤修身念的比丘,眾善法會為他的內心積聚成為明。”

四四四.厭離

  “比丘們,勤修一法,會帶來大厭離。這一法是什麼呢?是身念。
  “比丘們,勤修這一法會帶來大厭離。”

四四五.得益

  ……大得益……(除了 “大厭離” 改作 “大得益” 之外,其餘部份跟四四四經相同。下同)……

四四六.安穩

  ……大安穩……

四四七.念和覺知

  ……念和覺知……

四四八.取得知見

  ……取得知見……

四四九.樂

  ……當下安住在樂之中……

四五零.明和解脫果

  ……明和解脫果……

四五一.身猗息

  ……身猗息……

四五二.心猗息

  ……心猗息……

四五三.覺和觀平息

  ……覺和觀平息……

四五四.明圓滿

  ……所有導向明的善法修習圓滿……

四五五.不善之一

  ……沒有生起的惡不善法不生……

四五六.不善之二

  ……生起了的惡不善法斷除……

四五七.善之一

  ……沒有生起的善法生起……

四五八.善之二

  ……生起了的善法增長、充足……

四五九.無明

  ……斷除無明……

四六零.明

  ……生起明……

四六一.我慢

  ……斷除我慢……

四六二.性向

  ……根除性向……

四六三.結縛

  ……斷除結縛……

四六四.慧

  ……各種智慧……

四六五.無取湼槃

  ……無取湼槃……

四六六.界之一

  ……洞見無數的界……

四六七.界之二

  ……洞見各種不同的界……

四六八.界之三

  ……分辨無數的界……

四六九.果之一

  ……須陀洹果……

四七零.果之二

  ……斯陀含果……

四七一.果之三

  ……阿那含果……

四七二.果之四

  ……阿羅漢果……

四七三.得智慧

  ……得智慧……

四七四.增長

  ……智慧增長……

四七五.充足

  ……智慧充足……

四七六.大

  ……大智慧……

四七七.許多

  ……許多智慧……

四七八.充足

  ……充足的智慧……

四七九.深度

  ……有深度的智慧……

四八零.無量

  ……無量智慧……

四八一.寬闊

  ……寬闊的智慧……

四八二.很多

  ……很多智慧……

四八三.敏捷

  ……敏捷的智慧……

四八四.輕快

  ……輕快的智慧……

四八五.歡悅

  ……歡悅的智慧……

四八六.快捷

  ……快捷的智慧……

四八七.銳利

  ……銳利的智慧……

四八八.洞察力

  ……具洞察力的智慧……

四八九.受用之一

  “比丘們,不受用身念的人就是不受用不死的人。”

四九零.受用之二

  “比丘們,受用身念的人就是受用不死的人。”

四九一.曾受用

  “比丘們,不曾受用身念的人就是不曾受用不死的人。”

四九二.已受用

  “比丘們,已受用身念的人就是已受用不死的人。”

四九三.減損之一

  “比丘們,身念減損的人就是不死減損的人。”

四九四.減損之二

  “比丘們,身念不減損的人就是不死不減損的人。”

四九五.妨礙

  “比丘們,妨礙修習身念的人就是妨礙修習不死的人。”

四九六.著手

  “比丘們,著手修習身念的人就是著手修習不死的人。”

四九七.放逸之一

  “比丘們,修習身念放逸的人就是修習不死放逸的人。”

四九八.放逸之二

  “比丘們,修習身念不放逸的人就是修習不死不放逸的人。”

四九九.忘失之一

  “比丘們,忘失身念的人就是忘失不死的人。”

五零零.忘失之二

  “比丘們,不忘失身念的人就是不忘失不死的人。”

五零一.習近之一

  “比丘們,不習近身念的人就是不習近不死的人。”

五零二.習近之二

  “比丘們,習近身念的人就是習近不死的人。”

五零三.修習之一

  “比丘們,不修習身念的人就是不修習不死的人。”

五零四.修習之二

  “比丘們,修習身念的人就是修習不死的人。”

五零五.勤修之一

  “比丘們,不勤修身念的人就是不勤修不死的人。”

五零六.勤修之二

  “比丘們,勤修身念的人就是勤修不死的人。”

五零七.深知之一

  “比丘們,不深知身念的人就是不深知不死的人。”

五零八.深知之二

  “比丘們,深知身念的人就是深知不死的人。”

五零九.遍知之一

  “比丘們,不遍知身念的人就是不遍知不死的人。”

五一零.遍知之二

  “比丘們,遍知身念的人就是遍知不死的人。”

五一一.證悟之一

  “比丘們,不證悟身念的人就是不證悟不死的人。”

五一二.證悟之二

  “比丘們,證悟身念的人就是證悟不死的人。”

  第二十一禪品之二完

-------------------------------------------

1  古印度的絲瓜是味苦的一種瓜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