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8818591-3417402881.jpg

焦諦卡禪師(Jotika Sayādaw)講

果儒法師 譯

第七講 第四觀智:生滅隨觀智以及了知「道與非道」

今天我要談第四觀智: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 ñāṇa),觀察現象界的生滅。在第三觀智,當你禪修時,你觀察到三法印:無常、苦、無我。所緣境的生起,因為有生起的因;他們消失,因為消失是他們的本質,我們無法希望事物不要生起或消失。有為法沒有實體,是無常的,沒有靈魂,一切事物只是一個生滅過程,這是佛法獨特的地方。通常,人們寧可相信:可能有不會改變而永遠存在的東西。在佛陀的教導裡,沒有所謂的「事物」,只有生滅的過程。當我們談論一件「事物」時,試著去了解它的意思。


Thing這個字有很多意思,本來無事物(thing)只有生滅過程,這是非常深奧的,這是佛法異於其他宗教和思想的地方。


在其他宗教,你也會聽到某種無常觀和苦。當他們談論無常時,他們談到色法的無常,例如,你打破一個玻璃杯,人們會說:「噢,這是無常的。」但是,在它打破之前是永久的嗎?不是,即使在打破之前,它也是無常的。「無常」一直在上演著,只是許多人察覺不到。當我們想起一種事物時,只要形狀相同,我們認為它是永久的。在佛陀的教法裡,無常並非指形狀的無常,而是指性質的無常:冷、熱、硬、軟等等,這些性質總是在改變。在第三觀智我們看到三法印,當我們培養更高的觀智,這三法印:無常、苦、無會變得更深刻。第四觀智是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ñāṇa),Udaya指生起,baya指消失。無常的定義是:Hutvā abhāvaṭṭhena anicca(《清淨道論》628頁)。Hutvā的意思是「已經形成」,亦即發生、生起;Abhāva指不再存在。在這個觀智,無常並非指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而是完全消失。關於這點,人們非常困惑,甚至誤解無常的意思。「改變」是無常的一個特質,無常的真正意思是不再存在。雖然我們有「事物會改變」的觀念,但是仍然有「他們以某種形式存在」的想法,這表示我們仍然有「事物會持續」的想法。雖然事物已不同於往昔,但是我們仍然認為它和以前一樣,無常的真正意思是不再存在。

在這個觀智,禪修者已經培養非常強的定,非常強的正念,很少念頭會生起。偶爾你會想所緣境,不會想任何事情。在這個階段,禪修者幾乎停止想其他事情,只是偶爾會想有關禪修的事及其體驗。在進入第四觀智之前,禪修者會懷疑是否他的禪修法是正確的:這是名法嗎?這是色法嗎?這是無常嗎?這是苦嗎?仍然有這些疑惑。當禪修者到了這個階段,這些疑惑全化為烏有。禪修變得非常自然,無須非常努力即能繼續下去,這是心為何如此平衡的原因。此時有「捨」心所,非常強的輕安生起。輕安有許多特性,其中之一是不喜不懼。此時,沒有興奮,不苦不樂,心變得非常平靜、平衡。禪修變得自動自發,無需非常努力,禪修者多能住心一境,偶爾,心也會跑掉。當禪修者發現心跑掉時,會立刻把心收回來,不需太費力。在這個階段之前,心會到處跑,去想其它事情,你把心收回來,幾秒鐘後,心又再度跑掉,這是一種掙扎,我們和自己的心作戰。


過了一段時間,心安定下來,住心一境,我們不再和念頭作戰,精力也平衡了;在這個階段前,我們沒有足夠的精力,而且對禪修不是很感興趣。到了這個階段,精力平衡了,我們有足夠的精力。在這之前,我們非常精進,太用功,心變得煩燥。太用功和精力過剩導致浮躁不安;不夠用功和缺乏精力,導致懈怠和懶惰。在這個階段,禪修者的精力得以平衡,有足夠的精力保持覺知,能讓禪修繼續下去,禪修者能毫無困難的長時間打坐,因為在這個階段,禪修者不會掉舉。當禪修者無法安靜打坐時,這泰半是掉舉,而非身體疼痛。在這個階段,身體的疼痛生起又消失,由於住心一境,心不掉舉,不會想去做其它事情。心專注於所緣境,觀察當下所緣境的生滅。所緣境變得越來越細微,它非常微細的生起;在這之前,所生起的是非常粗的感覺和念頭,而現在感覺變得細膩,念頭也變得非常微細。此時,心有六種特質︰不喜不懼,無愛無憎,不苦不樂(不會對任何事情感到興奮、激動)。禪修者變得自動自發,精力平衡了,坐很久也不會很辛苦;禪修的所緣境變得非常細微,心不散亂。有許多種捨(upekkhā),「捨」具有六種特質:不喜不懼,無愛無憎,不苦不樂。因此,這個觀智的定義是︰ Paccuppannānaṃ dhammānaṃ vipariṇāmānupassane Paññā udayabbayānupassane ñāṇaṃ. ~Pṭs. i.57(看見現在發生的法的消失,而能如實了知,叫做生滅隨觀智。)


Paccuppannānaṃ 指現在、目前。觀察現在身心生滅的過程,不想以前發生的事。有些人認為:如果你回想過去,發現過去發生的事已經過去,因此,他們以為他們了解無常。這不是真正的智慧,對無常沒有深刻了解,對無常的了解,必須了知當下所發生的事,當下所發生的事是生滅無常的。Dhamma有很多意思,這裡指身心的生滅過程。

Paccuppannānaṃ dhammānaṃ 指現在發生的身心現象;Vipariṇāma指變異;Vipariṇāmānupassane指變異隨觀。整句話的意思是:觀察現在發生的身心的生滅過程,並能如實了知,叫做生滅隨觀智或生滅智(Udayabbayaa-ñāṇa)。因此,在這個階段,禪修者觀察所緣境的生起時,所緣境的生起變得非常清楚,且立刻消失。此時的觀察變得非常敏銳、清楚,清楚的看到所緣境的生滅:立刻生起,立刻滅去。禪修者能看到所緣境在此處生起,在此處消失,沒有例外。Jātaṃ rūpaṃ paccuppannaṃ , tassa nibbattilakkhaṇaṃ udayo vipariṇāmalakkhaṇaṃ vayo ~ Pṭs. 54 Jātaṃ rūpaṃ paccuppannaṃ:指現在生起的色法;Nibbattilakkhaṇaṃ:指三法印的生起;Tassa nibbattilakkhaṇaṃ udayo:指它的生起稱之為Udayo(生起),它的消失稱之為Vayo(滅)。Udaya 加上Vaya 變成Udayabbaya(生滅)一字。


事實上,有許多種的paccuppanna(現在),其中一種叫做相續現在(santati-paccuppannaṃ),即把事情視為一組。例如,我們聽這鐘聲,幾秒鐘後,鐘聲消失。我們聽到第一聲「咚」,然後鐘聲慢慢消失。如果我們把鐘聲整個聽來,它花幾秒鐘,這叫做相續(santati),相續表示一系列,把整個系列視為一個。這種了解無常是非常粗略的,但是如果你更專注,你會聽到發出聲音,許多微弱的鐘聲一個接著一個出現,越來越弱,新的聲音一再生起。每隔一秒,很多聲音生起,很多聲音消失。在理論上,每秒大約振動一千次,非常短暫,非常快速。Khaṇa-paccuppanna(剎那現在)指非常短暫,一剎那。身心的生滅是如此快速,以致於我們無法快速的(如同他們生滅的速度般)去體驗或觀察他們。佛陀說:身體的生滅過程每秒約一萬億次,每秒鐘生滅一萬億次。對普通人而言,這是不可能有的經驗;而心的生滅過程比它大約快兩倍。如果我們能在一秒鐘內體驗大約十個無常,我們對無常的了解是令人滿意的;通常在一秒鐘內,我們只能觀察兩個無常。當我們非常專注和平靜時,時間延長了,一秒鐘變成長的時間。有時,禪修者覺淂他已經坐了一小時,然而,當看到時鐘時,他們發現:他們只坐了五分鐘。有時,在禪修的另一階段,你坐了三、四個鐘頭,但是你以為你只坐了一小時。


時間變得不真實,當你的正念變得強而敏銳時,時間似乎延長了;有時,當你入定時,時間消失了。在這個階段開始時,時間的失真(Distortion)也同時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