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諦卡禪師(Jotika Sayādaw)講
果儒法師 譯
有足夠的精力是好事,保持健康,但是不要花太多時間在吃的方面,也不要老是想吃的。我以前也這樣,當我年輕時,每當我們相遇時,我們談論這個那個,我不知道話題如何轉到食物上,一再的談論食物,例如:今天早上我們吃的東西。過了一會兒,我們會發現:我們談論其它事情,最後談到食物。這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大部分,我們的身體需要食物,我們不會苛扣自己,或藉著絕食來破壞我們的健康,我們吃得夠。事實上乳製品被視為一種食品,只有果汁和蔬菜汁可以在午後飲用;淡茶或濃茶可以飲用,蜂蜜、甘蔗汁、椰子水、柳橙汁、香蕉汁可以飲用。問與答:讓你的生活非常簡單,這是重點。我們不花時間去烹飪,主要目的是讓你的生活非常簡單,只是為了放下你所渴望的食物。
你知道彌蘭陀(Milinda)國王嗎?他是問那先比丘(Nāgasena)許多問題的人。這個國王的名字叫做Milinda或Menander,巴利文是Milinda。你知道彌蘭陀王多麼小心和聰明嗎?有時他會受持八戒,在他問那先比丘之前,他會受持八戒約一星期,並且住在非常簡陋的房間裡,而非住在裝飾過的宮殿裡,他穿簡單的衣服,甚至把他的頭髮蓋住,讓它看起來不美。他先受持八戒和禪修一段時間,然後再問那些問題。如果你像彌蘭陀王這樣準備,你的心情和觀點會改變,你不再覺得你是國王,你覺得你是想要追求真理的人,你為追求真理而準備你的身心,這非常重要。如果他認為他是國王,並以國王的身分來問問題,他會問一些愚蠢的問題,因此,他刻意的使自己暫時捨離國王的角色。他沒有放棄權力,只是停止到朝廷,他禪修約一星期,並受持八戒,然後問那些問題,他有非常重要和有意義的問題要問。 這些是我們應該記得,應該學習和應該做的事,如果我不禪修,我要談禪修是非常難的。如果你不禪修,你要問有關禪修的問題也很難。如果你有禪修,而且有這些準備,那麼你知道要問什麼;如果我必須開示,我知道要說什麼。此外,不要帶昂貴的東西,它會給你帶來許多煩惱。問︰當我們觀察感受時,我們還知道呼吸嗎? 答︰如果你只觀察出入息,你儘可能的跟著出入息,當身體上的其他感覺變得非常強,並引起你的注意時,你的心會一再的跑去那裡。此時,觀察那個感覺,儘可能的跟著那個感覺,至於你所觀察的是何種感覺,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緊緊跟著你的感覺,並且觀察它的性質(指無常、苦、無我),觀察它只是自然的生滅現象,沒有形狀,不屬於任何人。
問與答︰是的,疼痛可能消失,有時可能不會消失,通常會消失,當它消失時,再回來觀察出入息;有時甚至出入息也消失,只剩下非常清明、平靜的心。然後你再觀察這平靜的心,此時,沒有身體的受覺,沒有出入息,雖然你仍在呼吸,但是它變得非常細微,以致於你無法再覺知它的存在。你的身體從你的心中消失,你不再有覺知,你對身體不再有任何感受,你只感覺到你的心非常清明、平靜,有時有點像漣漪般生起,你看著它,它會消失。但是這只出現在較高的觀智。 問與答︰儘可能的跟著它,如果你能跟著一種感覺,儘可能的跟著它,呼吸也是一種感覺,我們選擇出入息為所緣境,因為它持續不斷。有時,有其他的受覺;有時,沒有其他的受覺。當念頭生起時,觀察這些念頭。如果你能徹底的觀察受覺,這是相當好的。當你觀察出入息時,這也是一種受覺,當你吸氣、呼氣時,你所觀察的受覺不是氣息出入的方向,因為出入息沒有形狀。當呼吸的過程持續時,你沒有想出入息,你只觀察受覺的生滅,你感受到氣息的出入,這是一種受覺,當你吸氣、呼氣時,你觀察你的受覺,這是許多受覺中的一種。因為它是如此自然,而且持續不斷,所以我們把它作為觀察的目標。但是當另一種受覺生起時,我們觀察這個新生起的受覺,如果你能跟著這個受覺,只要它持續,一直觀察它。我們不說這個比那個好,因為修習止禪,你必須緊緊跟著一個所緣境;而修習觀禪,你可以從一個所緣境轉到另一個,只要你不去想它或想任何事。你可以觀察任何受覺,並且儘可能的跟著它,當它消失了,再回來觀察你的出入息。
有時,它不會消失,例如疼痛,會越來越痛,過了一會兒,你想:我再也不能忍受,太痛了,痛得讓我浮躁不安。有時,有些人甚至痛得發抖,他們一再的忍受,過了一會兒,他們想:我撐不下去了;有些人痛得直冒汗,有些人非常勇敢。當你認為這是極限時,慢慢的、很有正念的改變你的姿勢,即使只移動一公分,你你的受覺會大不相同,好多了! 慢慢的改變姿勢,觀察它的改變,慢慢改變,疼痛會慢慢消失。然後,你換另一個你感到舒服的姿勢,你也可以觀察你的心變得更輕鬆;當你感到痛時,你的心會緊繃;當你的心非常輕鬆時,再觀察出入息,整個過程十分自然。問與答︰請觀察念頭,有關食物、家,有關工作、朋友的念頭。你只觀察念頭,當這些念頭消失時,再回來觀察受覺。在禪修時,當念頭生起時,你可以緊緊跟著那個念頭。對初學者而言,如果他跟著念頭,念頭仍會不斷生起,不會停止;在你培養一些定力之後,如果你觀察你的念頭,你可以非常清楚的觀察它,每句話在你腦海裡生起,它看起來像在心裡交談,你甚至可以聽到一句接著一句。
如果我們準確的觀察所緣境,它會停止和消失,此時,沒有任何念頭。當沒有任何念頭時,你可以觀察沒有念頭的心。例如,你正在看電視,節目結束了,或者你轉向沒有節目的頻道。當沒有節目時,有什麼?沒有圖片,但是有東西在那裡,是空白和明亮的螢幕;心也變得空白而明亮。明亮表示你在那裡,有覺知,心有所警覺,而且非常平靜,沒有念頭,沒有圖像,沒有聲音,沒有話語,非常安靜、清楚;你可以感覺到,並且觀察它,這是心最清明的狀態,這成為你禪修的所緣境。如果你能跟著這個所緣境越久,則大有助益;如果你能保持清明、平靜的心越久,當其他的所緣境生起時,它會變得更清楚。你從觀察出入息開始,幾分鐘後,你也觀察你的身體,過了一陣子,當你培養一些正念和定時,你的心變得非常平靜、平和;你觀察你的心,一個念頭慢慢生起又消失,另一個念頭慢慢生起又消失。你觀察它,就在你清楚觀察的當下,念頭消失了,你的心突然變得清明,不再有念頭。你可以觀察那心,沒有念頭,一顆非常清明的心;如果你能保持正念、保持覺知,這種清明的心會持續,你可以保持無念狀態,你可以調整你的心,並且保持清明的心很久。你的正念變得越來越強,以此為基礎,你可以觀察任何生滅現象。當一個聲音生起時,你不會失去這種清明的心,你會觀察這聲音,它會立刻消失;如果有任何受覺生起,你會觀察它,你不會失去清明的心。從清明的心中,你觀察生起的受覺,它會消失,這是更高的觀智才有的現象。
你觀察任何生滅現象,包括苦受或一些干擾人的問題。干擾人的問題也會生起,同樣的問題會一再生起:「這是什麼?那是什麼?現在我要做什麼?」如果你觀察這個問題,過了一會兒,它會消失,你會想:「不需要問任何問題。」
無論什麼生起,只要觀察它,它會消失;當另一個所緣境生起,注意觀察。如果你願意,請繼續觀察所緣境,不要做任何事,只觀察所緣境的生滅。凡是在身心生起的任何現象,都必須觀察,如實的觀察,如果你做得到,你的心會變得非常平靜,你不做任何事,這是一種定,非常平靜。有時,一切止息,心非常平靜、清明。你可以觀察心越來越清明,非常平靜,你再次入定。此時,心是光明的,看起來像火焰,像深洞裡的蠟燭,沒有風,非常靜。你點一支蠟燭,燭光明亮,而火焰是如此靜,看起來像是用畫的。有時,你可以觀察你的心非常平靜,如如不動;有時,你覺得你的心非常輕安,清爽,非常平衡;有時,你充滿信心(saddhā),想一直禪修,你不想起來,你不想出去,不想做任何事,你只想繼續禪修。有時,你會告訴自己:「我現在可以永遠像這樣坐著。」如果住心一境,你真的可以永遠坐著,只是有時定力會再度變弱。
問︰當我們昏昏欲睡時,我們知道不會有任何進展,起 來經行是不是比較好? 答︰在你想睡前,觀察你的心的生滅現象,這也是禪修的所緣境。在巴利文這叫做昏昧心(saṅkhittaṃ)。Saṅkhittaṃ指心跑掉,不是跑出去,而是進入,這不是定而是心越來越昏沉;有時,覺得想睡和懶洋洋的,當你想睡時,事實上是懶惰,因為沒有活力、動力。因此,當你昏沉時,首先觀察你的心,觀察當下的生滅現象比克服它還重要,因此,當昏昏欲睡時,更專注的觀察。有時,透過專注讓自己警覺:「現在我會更專注。」,這會讓你清醒,有時,當你越來越專注,只有短暫的幾秒鐘,之後,你睡著了,你不知道任何事情。當你醒來時,你發現:「噢﹗我睡了一會兒。」當所緣境生起時,你注意到了,你又繼續觀察所緣境,先試試看。因為坐禪只有一小時,如果你試著打坐,你可以坐一小時,之後,你經行一小時。幾天後,你會發現你越坐越久。雖然我們沒有安排更長的打作時間,在禪修的第五、六或第七天,如果你想一直坐下去,你可以一直打坐,不去經行。因為我們有許多次的經行,四或五次,如果你不想經行,你可以繼續打坐,但是要非常小心,不要為了證明你能坐很久而打坐,如果打坐真的對你有益,去坐,你不要為自己或他人證明任何事,不是為了證明我能坐兩小時,你不需要證明。無論打坐或經行,最重要的是要有正念,要很專注的觀察身心生滅的現象,我沒說打坐比經行好,不一定。有時,行禪時,你更有正念;有時,打坐時,你比較有正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