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1ECF45-690D-42C4-A9FD-A9D6C9945063.jpeg

◊◊ 勝利招惹憎怨,失敗墮入苦惱。捨離勝敗常住安樂 ◊◊

 

201偈】

勝利生憎怨,敗者住苦惱。

勝敗兩俱捨,和靜住安樂。

 

【註解】

戰爭的勝利,帶來眾多憎怨。於失敗方而言,則是帶來更多的痛苦懊惱。唯有平和、寧靜的賢聖者,在完全捨棄勝利與失敗後,才能安住於喜樂之中。

 

【捨棄勝敗常住安樂——打敗仗的波斯匿王】

佛陀居住在舍衛城的祇陀園精舍寺院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喬薩羅國的波斯匿王,在一場戰役中被自己的外甥阿闍世王擊敗的故事。

  

在一場和外甥的戰役中,國王三次被擊敗。阿闍世王是頻婆娑羅王和王後韋提希夫人的兒子,韋提希則是波斯匿王的妹妹,因此波斯匿王感到羞恥,並為戰敗而痛苦,他悲慟的沉思:「多麼丟人現眼啊!我連一個後輩也打不過,我還是死了算了。」在羞恥和悲慟的心情下,國王開始絕食,他有氣沒力的躺在床上等死。

  

這消息好像野火曼延一般的傳開來,佛陀獲悉此事後,前去慰問國王,對國王說:「尊敬的國王!那些勝利者憎怨增加,那些失敗者痛苦悲傷,唯有捨棄勝敗,才能得住於安樂。」

 

【評論】

佛陀在喬薩羅國的波斯匿王,在一場戰役中被自己的外甥阿闍世王擊敗,在悲慟、懊惱中痛不欲生的狀況下,為波斯匿王宣說了這段詩偈,在慰藉波斯匿王的同時,總結了勝與敗的真實性。

  

喬薩羅國的波斯匿王,是喬薩羅國的創建者摩訶喬薩羅的兒子,他統治喬薩羅國,首都就設在舍衛城。佛陀經常居住在舍衛城西部的祇陀園或東部的鹿子母園。

  

波斯匿王與佛陀同年,精通各種技藝,備受父親的賞識,因此繼承了王位。他的信仰轉變是在佛陀覺悟初期,在《相應部尼科耶》中就記載他問道於佛陀,後來證得初果。

  

當時佛陀是這麼回答他:「大王啊!不要忽略四種東西,它們是戰士、蛇、火和出家人。」接著佛陀宣示了一段有趣的經文。結束後,國王表示極大的歡悅並成為佛陀的追隨者,一直到死為止,他與佛陀有極深切的連繫,有一回他五體投地的跪在佛陀面前親吻他的腳。

  

王後茉莉夫人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對佛教的推動有一定的影響力,在很多的社交場合,她都充當指導員。

  

有一回,國王做了十六個奇異的夢,心裡感到厭煩,不知道這些夢的徵兆,他請了婆羅門法師來為他解夢,那婆羅門法師告訴他是一些不祥的徵兆,要他以牲口祭祀來化解他的災難,他照辦了,無數的生命就在他一念之下犧牲了。王後茉莉夫人對國王的暴行很是不安,向國王建議請佛陀前來解夢,佛陀的智慧怎樣都超越那些世俗的婆羅門,國王前去拜訪佛陀,佛陀也一一的清楚地為他解夢。

  

比起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的福分比較高,他有機會親自接受佛陀的教誨,在《相應部尼科耶》中的《《喬薩羅經》中就記載了波斯匿王與佛陀的事跡。

  

有一回,波斯匿王在追隨佛陀時,看見一些毛髮指甲都留得很長的苦行者,他向他們敬禮並向他們自我介紹:「我是喬薩羅國的波斯匿王。」當他們離去時,他回到佛陀身邊,他很想知道他們是否阿羅漢或是正在修行以求達到阿羅漢者。佛陀解釋說,那些享受世間喜樂的俗家人很難判斷他們是否阿羅漢。

  

佛陀指點波斯匿王如何對修行者的觀察:「通過結交,能了解一個人的修行,這是經過長時間留心對放逸者的觀察,是智慧者而非愚癡者的觀察。通過交談,能了解一個人的淨化程度。但是,只有在患難時,才能真正的體驗一個人的人格。在交談時可以發現一個人的智慧。這也就是經過長時間留心對放逸者的觀察,是智者而非愚癡者的觀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