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631CCB-AD41-426F-8832-8C9BBF5D3E21.jpeg

《毗婆捨那禪修二十八講》15/29

     [恰宓]

澳洲 堪培拉 28天密集禪修開示

 

 

第十四講:以了知因緣關係去除「我見」

 

今天是一九九二年一月十一日,在澳洲堪培拉的禪修。今天跟各位繼續說明除疑清淨。

 

兩個現象不能同時發生

 

昨天最後問了大家一個問題:當你靜坐的時候,你的心跑掉,胡思亂想,你就觀察並標記為「妄想,妄想,妄想」,你很有正念,很有精神地觀察妄想的心。在這時候好像有兩個心理作用同時發生:妄想的心還有觀察的心。事實上不然,妄想的心消失掉,觀察的心才能生起來。然後這個觀察的心也會馬上消失掉,接著妄想的心再生起來。如此這兩項心理作用是相間隔地生起,但是因為它們的生起和消滅的速度太迅速,所以我們沒辦法覺察到。我所提的問題是,當你觀察妄想的心,觀察得非常清楚和分明,這個時候除了妄想心和觀察心這兩項心理作用之外,你是不是還能發現其他任何現象?還有其他恆常不變的事物存在嗎?大家想看看。

 

根據親身經驗來回答

 

再舉一個例子:當你在觀察腹部起伏上下,觀察得非常專注,非常地密切,定力逐漸加深,你能夠很清楚分明地觀察到腹部上下的過程。從開始上升,到上升的中間,到上升的最後。從開始下降,下降到中間,下降到最後,你都觀察得非常的清楚。這時候除了腹部起伏上下以及觀察的心之外,你是否還能發現其他現象的存在呢?請根據各位在靜坐當中親身的經驗來回答。請大家回想自己靜坐當中非常專注密切地觀察腹部起伏的時候所得到的經驗來回答。

 

哦,你說當定力夠深的時候,你只見到腹部起伏這種身體現象以及觀察心的心理現象之外,見不到其他的現象。你是不是根據你親身經驗而說的呢?哦,你是根據理論說的,不是根據你自己的親身體驗來說的。大家必須回想自己的經驗,從自己親身經驗中找答案。

 

腹部起伏的小動作

 

你會發現,當時全世界只存在腹部上下的移動以及觀察的心,甚至你完全沒有自己身體形狀的感覺,沒有「自我」的感覺。進一步,當你的定力更深,你會發現腹部上升、腹部下降都是一系列分開的許多小動作。一個消失接著一個生起來,一個在消失接著另一個再生起來,這樣生生滅滅相續不斷。這時候你會認為身體的現象是恆常不變的呢?還是無常變化的呢?是無常變化的。因為你親身體驗到身體現象是在迅速地生滅又生滅當中。漸漸的,當你的定力更加深的時候,你還能夠發覺觀察腹部上下的心也是一個接一個迅速地生生滅滅當中,所以觀察的心也是無常的。

 

行禪中動機的發現

 

然後,當你在經行的時候,你觀察到每一個動作之前,你都很清楚的覺察到動機的存在,所以你就變成要如此的觀察:「動機,舉起;動機,跨出;動機,落下,接觸;動機,壓下」。你很仔細,很密切地觀察,漸漸地你會感覺自己的腳步變得很輕。然後當你觀察舉起的動作時,你發現一個接著一個小的舉起動作相繼發生;當你觀察跨出的動作時,你發現一個接著一個小的跨出動作,一個接著一個跨出去、跨出去相繼發生;落下,壓下的過程也是一樣。

 

在我們這一期禪修當中,至少已經有四五位修行者在他專注經行的時候,能夠體驗到這種現象。這時候你能夠說腳步「舉起,跨出,落下」這些動作是恆常不變的呢?不能。你是否根據理論而這麼說的呢?還是根據自己親身的體驗這麼說的呢?所以「舉起,跨出,落下」這些動作是無常的,我們能不能認為它們是恆常不變的呢?它們具有恆常不變的性質的嗎?不是。修行者如果能夠付出足夠的精進,持續的來修行,必然能夠經由自己親身體驗而了悟到這種無常的本質。當我們發現它是無常,我們還能夠認為他是一個恆常的「人」,一個不變的「我」,或者一個真實的「眾生」呢?能夠這麼認為嗎?不能。他既然不是「人、我、眾生」,所以他也不是「你」,也不是「我」,因此它們必須是它們。這裡的意思是它們就是「舉起,跨出,落下」本身,是很單純的身體現象的過程。

 

非常有趣的發現

 

然後,我們再來看動機這一項心理活動的現象。動機是不是恆常不變的呢?不是。觀察動機的心是恆常不變還是無常的呢?是無常的。大家可以注意到,觀察的心生起來之後立即又消失掉,然後下一個觀察的心又生起,然後又消失掉。這必須在定力相當深的時候,你才能觀察到。如果你的定力還不深,你觀察腳步舉起的這個觀察的心過去,然後緊接著生起觀察腳步跨出的這個觀察的心再生起。但是當你定力相當深的時候,你發現:觀察腳步舉起的時候這個觀察的心並不是單一一個,你發現:觀察的心是一系列不斷生滅的現象,是心識相續在生起和消滅的現象,它是由迅速生滅的一連串心識來組成的。這是非常有趣的發現。這個時候,你能夠說觀察動機的心和觀察舉起的心是同一個心,可以這麼說嗎?不能!因為一個心念在觀察動機,這個心念它的作用是認知動機。然後這個心念會消失掉,下一個心念生起來,它換成觀察舉起的動作,這個心念就是認知舉起的作用。因此觀察動機的心和觀察舉起的心,是兩個不同的心理活動。所以說觀察動機的心,也是無常的。

 

一切身心現象都是無常的

 

有一些修行者他很仔細很密切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這時候他經驗到觀察的心一個接著一個生滅相續的。在這裡要跟大家說的是,當你觀察經行時:「動機,舉起;動機,跨出;動機,落下,接觸;動機,壓下」。這時候你會發現只有兩項過程在進行:一個是腳步移動的這個過程,另一個是觀察的心這種心理活動的過程,這是一點。另一點是說,沒有任何身體現象是恆常不變的,也沒有任何心理現象是恆常不變的。一切身心現象都是無常的。

 

一般人所認定的「我」這個概念,這是一種恆常不變的性質,然後我們在這裡觀察到身體現象是無常的,所以它不是一個「我」,一個「人」,一個「眾生」。心理現象也是無常的,所以它不是一個「我」,一個「人」,一個「眾生」。當你在經行的時候,你能不能發現有任何的「我、人、眾生」存在呢?不能!所存在的只有身體的現象和心理的現象而已,它們只是各做各的功能。風大的作用,它的功能是動作、移動、震動、支持。心知的作用或功能是認知,認知身體的這一些移動。

 

先有動機然後才有動作

 

然而,有一個法則讓這些身體現象、心理現象各自進行各自的功能,這是什麼法則呢?就是「先有動機,然後才有動作」這一項法則,是因緣的法則。因為有想舉腳的動機,所以才有腳的舉起這項動作發生;有跨出的動機所以腳才跨出;有想落下的動機所以腳才落下。然後當腳接觸到地面,這個接觸的感覺不需要動機,因為當腳落下到達地面自然就接觸到地面,就有這個接觸的感覺。然後腳有向下壓的動機,腳才會向下壓,才會有這個動作。然後接著走下一步,是誰在走路呢?如果沒有動機,你能不能舉腳?如果沒有動機,你能不能跨出腳呢?如果沒有動機,你能不能走路呢?不能。是動機在指使這些腳的移動。

 

找不到一個「人」

 

動機是一個「人」嗎?是不是「我」或「你」呢?不是。所以在經行的時候你能不能發現到有一個「人」,一個「我」,一個「你」?沒有。只有因緣法則的存在,有因才有果,因果互相關連產生作用,在這裡找不到一個「人」,一個「我」,一個「你」。

 

如此當我們現在、今生在走路當中,找不到一個「人」,一個「我」。你能不能說在過去生的時候,有一個「人」在走路呢?不能。你能不能說在未來生的時候,有一個真實的「人」在走路呢?不能。如果你不能發現「人、我」的存在,你發現了什麼呢?只有因與果。當你能夠深入了悟到因緣法則的時候你發現:在現在世沒有「人、我、眾生」的存在,在過去生也沒有「人、我、眾生」的存在,在未來世也沒有「人、我、眾生」的存在。於是過去、現在、未來有沒有「我」存在的這項疑惑就解除了。過去、現在、未來這三者都沒有「人、我、眾生」的存在,所存在的只有因果而已。這樣說明清楚嗎?清楚。因為大家多少都已經有一些親身的體驗。如果你能夠繼續精進修行,能夠達到更深的內觀智慧,大家將會更加的法喜充滿。

 

重視觀察動機

 

這裡講到的這一項分辨因緣關係,了悟因緣法則的觀智,是第二觀智(緣攝受智)。我們如果想要了悟這一項觀智,想要達到這一項內觀智慧,就必須很專注仔細地觀察在經行當中,以及日常生活中每一項動作之前的動機。這就是我之所以常常教大家要盡量能夠多觀察動機的原因。在小參的時候,我也常常問大家能不能覺察到動機,或者問說能不能發現動機與動作之間的關係。但是大家無法回答這些問題,因為大家還沒有親身經驗。有些人已經有了親身的經驗,但是還不是很清楚和分明。如果大家繼續精進修行,不久將能夠很清楚和分明地觀察到動機的,到時候就能夠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在靜坐的時候,當你發覺到腹部上升相當明顯的時候,你必須觀察它,因為這是一個現象生起來了,就是你觀察的目標。在這裡你沒有其他事情可做,你必須做的事情只有觀察這件現象,觀察任何一項當下產生的身心現象。有腹部上升這個現象生起,這是你的目標,你必須觀察它。當腹部上升完成之後,不再上升,但是接著腹部開始下降,你必須觀察腹部的下降。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種現象,是你觀察的目標生起來,所以你必須觀察。這是很簡單很清楚的經驗,大家必須按照一切現象它的自然的面貌去觀察它們。

 

日常生活中的觀照

 

然後日常生活的觀照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一舉一動都要做的非常地慢,要觀察非常地仔細和分明。比如說為什麼你要走到餐廳去呢?因為你有想吃的慾望,當你覺察到想吃的慾望時你必須觀察它;走路時必須觀察;走到餐桌前想要坐下時必須觀察想坐的動機;然後坐下的過程:「坐下,坐下,坐下」必須觀察。伸手要拿刀叉或者伸手取食物,收回來,放盤子上等等,一切動作都必須要觀察。大家是不是有仔細地在觀察呢?如果大家按照要求仔細地觀察,大家會發現有許許多多的目標需要要觀察。譬如說你想伸出手去拿盤子,你發覺到有想伸手的動機,你要觀察這個動機,觀察並標記「動機,動機」或者說「想伸,想伸」。然後在伸手的過程你要觀察手的移動,觀察並標記「伸出,伸出,伸出」。接觸到盤子你要觀察並標記「接觸,接觸」。想要拿盤子你要觀察想拿的這個動機,觀察並標記「想拿,想拿」,然後拿的過程標記為「拿,拿,拿」。接著你想要伸手去拿叉子,你必須觀察想伸手的動機:「想伸,想伸」或者說「動機,動機」。伸出的過程觀察並標記「伸出,伸出」;接觸到叉子觀察「接觸,接觸」;想要拿叉子的時候觀察「想拿,想拿」;手握起來想要拿叉子的過程觀察「握住,握住」或者是「拿,拿」等等。這時你的心是觀察一項目標還是觀察許多目標呢?其實每一瞬間心只觀察單一項目標。但是你的心並不能久久停留在一個目標上,為什麼呢?因為還有其他的現象,其他的目標生起,你必須接著觀察所生起的目標。然後心也並不能久停在這一項目標上,因為還有下一項目標又生起,然後心必須再觀察。

 

以了知因緣關係去除「我見」

 

如此你會發覺到因緣關係,什麼樣的因緣關係呢?所做的動作或者產生的目標、現象是因,然後引起觀察的心是果(緣)。我們能不能說目標發生之前,觀察的心早已經存在那裡呢?不能。那麼,什麼時候觀察的心才會生起呢?就是當目標生起的時候,觀察的心才會生起。所以目標是因,觀察的心是果。如果你了悟了因緣法則,瞭解這世界上所存在的只有因和果(緣),你就不再存著有恆常不變的「人、我、眾生」的概念。大家有嗎?所謂的「人」是被大家認定是恆常不變的,從他出生一直到老死,他都是不變的那一個「人」。但是當你觀察身心現象,你是不是能夠發現恆常不變的「人、事、物」呢?沒有。你會認為把這些身心現象是「人」嗎?不會。那麼這個「人」在哪裡呢?這個「人」既沒有產生出來,也沒有消失,因為當你要觀察所謂的「人」的時候,你所發現到的是生滅無常的身心現象。你無法發現任何恆常不變的「人」,於是你已去除掉了有「人、我、眾生」的這種錯誤觀念,了悟到身心的因緣關係,就能夠去除掉「我見」。

然而你在哪裡能夠發現這個因緣呢?在任何時間,在任何地點你都能夠發現。如果你仔細地觀察,你都能夠達到這項內觀智慧。所以說靜坐有利益嗎?經行有任何的利益嗎?我說的是有正念的經行,而不是散心的經行。觀察日常生活的修行有利益嗎?有無窮的利益,有莫大的利益!那麼你們應該怎麼做呢?你們應該多靜坐,多經行,還有日常生活中提起正念來觀察一切身心現象,然後你就能夠一整天保持正念持續不斷。你能夠達到這樣的功夫嗎?

 

需要精進、毅力與耐性

 

當然,各位現在或許還達不到,但是如果你付出足夠的精進來修行,你必然能夠達到的。但是,單靠努力精進還不夠,你還必須要有持續不斷的精進(毅力);只是持續的精進還不夠,還必須有相當的耐性。所以精進、毅力與耐性這三項是修行者要覺悟身心真理最重要的條件。當你能夠付出足夠的精進努力,但是你沒有耐性,不能忍耐,還是不能保持精進。你必須訓練自己的耐性,對一切不如意的人、事、物必須忍耐,然後再加上持續不斷地修行的毅力,這樣你能很快就成功。今天時間到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