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C2EA41F-B372-4595-ABFA-1A556FF4B31F.jpeg

《毗婆捨那禪修二十八講》24/29

     [恰宓]

澳洲 堪培拉 28天密集禪修開示

 

 

第二十三講:修習七覺支

 

今天繼續講到修行內觀的第二個利益,是能夠超越憂愁、難過。

先講一位失去五百位太太的天子的故事。

 

Subrahmā天子的故事

 

在《念住經》的注釋書上有一則故事。這個故事是這麼說:在第二層天忉利天上,有一個天子名字叫subrahmā。他有很多太太,有多少太太呢?大家猜猜看,一百,兩百,五百?在註解書上說,他有一千位太太:五百位在左邊,五百位在右邊。忉利天有一座非常大、非常美麗的花園叫作「無憂園」。所有忉利天的天人都常常到無憂園去遊玩,享受那邊的風光。subrahmā 天子也帶著他一千位太太到無憂園去遊玩。在這裡你必須考慮到你只有一位太太,你已經要受這個太太她的氣,她的吵鬧、妨礙、干擾,你必須為她擔憂,有時你必須為她難過。而現在這位天子他有一千位太太,他怎麼能令這一千位太太很好相處呢?我不知道,你們可能知道。

 

然後說到在無憂花園裡他們享受了種種快樂。可是到了隔天清晨,他的五百位太太壽命盡了,倒在花叢當中死了,全部五百位都死100了。天上的天人他們死了之後不會有屍體留下來,他們全部身體都消失,因此別的天人不能再見到他們。subrahmā 天子不知道他的五百位太太已經死了,而且死後投生到地獄去,受到很大的痛苦。當他準備要回家時,他就點名,看看他的眾太太是不是到齊。他就算一二三四五,……一直算下去。然後他發現,啊,少了五百位。他找遍了整個無憂園都找不到她們;他看遍了所有天界,也不能發現她們;然後他向下看,找遍了人間也沒有發現他的太太;他更往下看,看到了地獄。「啊哈」,他發現他的五百位太太墮落在地獄當中,受到極大的痛苦。這時候他嚇壞了,為他這五百位太太感覺到憂愁、難過。然後他觀察自己還剩下多少壽命能夠活在忉利天上,結果他發現七天之後他的壽命就盡了。於是他非常擔憂自己死亡的來臨,他受到憂愁、難過等等苦惱的壓迫。他要如何超越這些憂愁、苦惱呢?你說借著正念修行法,是的,大家當然知道。但是他不知道,因為他享受太多的感官娛樂。他這時感覺到憂愁、悲傷、無助,沒有人能幫助他,他落入苦惱的深淵。於是有一位太太提醒他說:「我們忉利天有天王,你應該去請教天王解決的辦法。」於是subrahmā天子來請教天王:如何才能夠解除他現在的憂愁苦惱。忉利天天王名字叫釋提桓因,他告訴subrahmā:「我也沒有辦法幫助你解除你的苦惱,但是我能給你建議的是:你應該到人間去。因為佛陀出現在人間,你應該去請教佛陀解決的辦法。」

 

怎麼去呢?他應該單獨去,還是帶著五百位太太一起去呢?如果他帶著五百位太太一起去,他能不能超越憂愁苦惱呢?他必須擔心她們的安危,他將沒有希望超越憂愁苦惱。

 

他如何才能解除憂愁、苦惱?他到佛陀那裡,請問佛陀:「大德,我現在感到極端的憂愁苦惱,因為我的五百位太太死了,墮落在地獄當中,受到極大的痛苦。我為她們感到憂愁難過,因為我愛她們。而且當我觀察自己的壽命,發現自己只剩下七天的壽命,就要死亡,而且也同樣會墮入地獄受極大的痛苦。因此,我受到這些憂愁苦惱的打擊。請大德幫助我,令我脫離這些苦惱。」

 

佛陀就如此的開示他:如果不修行七覺支,不遵守戒律,不關閉六根的門,不證到完全滅除煩惱的涅槃,沒有任何人能夠得到永恆的安樂。這是佛陀給subrahmā 天子的忠告。佛陀為subrahmā解釋了這首偈子內中的含意。於是subrahmā天子瞭解到如何來修行。

 

這裡講到的「七覺支」,又翻譯作七菩提分。大家知道如何修行七覺支嗎?不知道。大家知道如何持守戒律嗎?知道。也就是奉持八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過午不食、不觀聽歌舞唱伎、也不用香花縵來裝飾自己,然後是不坐臥高廣大床。如果你能夠遵守八戒,你的言語和行為就變得清淨,就有希望能夠得到解脫。

 

接著是關閉六根的門,「六根」也就是六種感官。你怎樣關閉六種感官的門呢?就是要用正念觀察:在眼睛看見外物,耳朵聽見聲音,鼻子聞到氣味,舌頭嚐到滋味,身體接觸到一切的物體,以及心裡面意念到任何的事情,都要來觀察這個「看」,這個「聽、聞、、觸」,還有「想」。如此就能夠關閉六種感官的門,煩惱不會生起來。

 

七覺支有哪些?

 

七覺支或者七菩提分是哪些呢?就是

念覺支(sati-sambojjhaṅga)、

擇法覺支(dhamma-vicaya-sambojjhaṅga)、

精進覺支(viriya-sambojjhaṅga)、

喜覺支(pīti-sambojjhaṅga)、

除覺支(輕安)passaddhi-sambojjhaṅga)、

定覺支(samādhi-sambojjhaṅga)和

捨覺支(upekkhā-sambojjhaṅga)。

七覺支是三十七道品當中的一種,如果不修行七覺支,你就不能開悟正道,不能達到聖道、聖果和涅槃。

 

七覺支當中第一項是念覺支,也就是正念。如果你能夠密切的注意觀察一切當下發生的身心現象,你就是有正念,你就是在修行七覺支當中的第一覺支,叫作念覺支。

 

第二項叫作擇法覺支。

這裡的「法」(Dhamma)包括身體現象、心理現象以及涅槃。擇法的意思就是要揀擇身心和涅槃這些法,所以能夠了悟這些法的真實本質。事實上,這個擇法覺支並不是用聰明才智去思維分析這些法。而是當你的正念強而且持續,定力加深,這個覺支也就是內觀的智慧,就與定力同時生起來,能夠透視到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觀察到身心現象的實相,了悟到身心是無常、苦、無我。這個擇法覺支它本身就具有洞察透視身心真相的能力,不需要再用腦筋去思維分析。這種洞察了悟的能力,叫作擇法覺支。

 

第三項是精進覺支。

如果你具有持續穩定的精進,你必然能夠保持持續不間斷的正念,觀察一切身心現象。於是你的定力加深,內觀力變得銳利,能夠透視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所以,精進也是七覺支當中的一項。

 

第四項是喜覺支。

這種喜是一種非常微妙的、非常細柔的喜悅。當修行者的精進持續穩定,定力越來越深,修行者的心非常平靜、安寧。進一步,修行者就感受到微妙的喜悅,全身沐浴在微妙的快樂當中。有時候你會起雞皮疙瘩,這種喜悅也是七覺支當中的一項。大家有這種經驗嗎?有。你必須小心,這是修行者的「好的敵人」,它很可愛很好,但是它是你的敵人,因為修行者很容易貪愛執著這種喜悅的境界。當修行者的定力漸深,精進的力量也持續穩定,你很輕易的就能夠觀察一切身心現象,而且你感覺非常的舒適,非常安穩,絲毫不用費力你就能夠很清楚的觀察一切修行目標。這時候你感覺非常平靜、安寧,進一步你感覺很微妙的喜悅、快樂。在註解書上講到有五種喜悅:其中一種是很強烈的喜悅,它能夠將修行者從座位上舉起來浮在空中。有時候修行者得到這種喜悅的時候,感覺自己被某種力量舉起來離開座位,離開四吋或六吋,有時候乃至離開一呎那麼高。在緬甸有蚊子,但是蚊子不是很多,不像澳洲的蒼蠅那麼多。因為有蚊子,所以晚上靜坐的時候需要用蚊帳。當修行者坐在蚊帳當中打坐,有些修行者他的身體浮起來,頭碰到蚊帳的頂端,這時候他也許會嚇了一跳,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這種經驗。在註解書上也有兩三則故事講到這種喜悅,能將修行者舉起來的喜悅。但是我並不打算來講,因為我們舊的這一則故事還沒有講完。我們正在講佛陀給Subiyama天子忠告的這個故事。

 

第五項是輕安覺支。

輕安覺支就是一種寧靜、平靜的狀況。在你感覺喜悅之前,你會先感到寧靜。在你感到寧靜之前,你的定力先加深。當你的定力加深,你毫不費力地輕易的就能夠專注觀察目標。然後你的心變得非常的寧靜,之後喜悅才生起來,所以這種寧靜也是七覺支當中的一項。

 

第六是定覺支。

定力也是七覺支當中的一項,大家已經相當瞭解這一項,所以也就不多加解釋。

 

第七項是捨覺支。

捨,這是一種平等穩定的狀況。當你感受到喜悅的時候,你觀察「喜悅,喜悅,喜悅」,漸漸地喜悅平靜穩定下來。你不會貪愛喜悅,不會認為它是一種快樂的感覺,因為你正念觀察它。這時候你的心不往外跑,你的定力並不是太深,也不是太淺。定力達到平衡穩定,你的心既不感覺到痛苦,也不感覺到快樂。你的心是在痛苦和快樂的中間,這時候的心叫作捨。這種捨覺支,也是七覺支當中的一種。

 

因此七覺支就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和捨覺支。如此解釋之後,大家知道如何來修行七覺支嗎?就是正念。正念就包括一切的佛法。當你能正念觀察一切身心現象,你就是在修行七覺支。當你達到第四層內觀智慧的階段,你特別會感受到這七覺支的作用。但是前面講過,你必須要特別小心這七覺支,因為你很容易執著它。你一執著它,你就不再求進步。有些修行者甚至以為這些境界就是涅槃,他感覺非常的平靜、安寧、快樂,他以為已經達成目標了,於是他不再修行求進步。事實上總共有十三層內觀智能,他們只達到其中的第四層觀智,只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但是他們以為已經達到涅槃,就不知道要再進步,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碰到了好的敵人,令他生起執著,這種情況叫作墮落。當你執著這些好的境界、好的經驗,這時候你的內觀停留在那裡不再進步。

 

在我們這期禪修當中,有一位修行者修到某一種深度的定力,他很輕易的就能夠觀察修行的目標,他感覺到非常平靜、安寧。有時候他感覺到自己變得一無所知,既沒有自我的感覺,也沒有身體的存在,但是他感覺平靜、安祥、快樂。他來跟我面談小參的時候,說到他有如此如此的經驗,修的非常的好,他認為他已經成就了,所以他要告辭回家去。不過,現在他還在這裡繼續修行,因為我向他解釋說:這只是好的開始,所以你必須繼續修行。

 

關閉根門

 

在這裡佛陀講到,如果不修行七覺支,沒有任何人能夠得到永恆的安樂。然後佛陀說到,如果不關閉六根的門,沒有任何人能夠達到永恆的安樂。如果你想達到永恆的安樂,也就是涅槃,你必須關閉六種感官的門。當你看到外物的時候,你必須觀察「看到,看到,看到」;當你聽見聲音的時候,你必須觀察「聽見,聽見,聽見」;當你聞到任何氣味,你必須觀察「聞到,聞到,聞到」;當你的舌頭嚐到任何的滋味,你必須觀察「嚐到,嚐到嚐到」;當你的身體接觸到任何物體的表面,你必須觀察「接觸,接觸,接觸」;當你的心起任何的念頭,想任何的事情,你必須觀察「想到,想到,想到」。如此,藉著正念觀察一切在六根接觸六塵這時候所起的六識,你能夠關閉六根的門。如果你不觀察在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六識的作用,你能不能關閉六根的門呢?不能。煩惱很容易就能侵入你的心。

 

佛陀開示說,當你看見外在物體的形象時,你的心必須只知道什麼被你看見了,到此為止。意思就是說你必須觀察看的心。當你觀察看的心,你的心就不會去判斷所看的東西是好是壞,是美是醜,所以你的心只知道什麼被你看到,如此而已。不會進一步去分別好壞,美醜,如此你就關閉了六根的門。然後佛陀接著說,如果不達到滅除一切煩惱的涅槃,沒有任何人能夠得到永恆的安樂。這裡,佛陀首先教導Subrahmā借著正念修行法來修行七覺支,然後又教導Subrahmā借著正念修行法來關閉六根的門。如果他能夠完全關閉六根的門,這樣他將不會有一切煩惱,因為他已經能夠證到了四果,滅除一切煩惱,也就是證到了滅苦的涅槃,他能夠享有永恆的安樂。

 

佛陀開示完之後,Subrahmā思維佛法,觀察一切當下發生的身心現象,尤其是內心的憂愁、難過。在很短時間之內,他就觀察到身心的無常、苦、無我。他經歷一層又一層的內觀智慧,經過十三層的內觀智慧,更進一步他證悟到初果須陀洹的聖道智慧,成就了初果須陀洹,進入聖人之流。因為初果須陀洹滅除了薩迦耶見「我見」,沒有一切「人、我、眾生」的執著,而且對佛、法、僧三寶具足不壞的信心。因為他沒有「人、我、眾生」這種錯誤執著,所以他沒有「我」,也沒有「太太」。因為一切都是身心自然現象不斷生滅的過程,沒有一個真實的「人」,真實的「眾生」,哪裡有「太太」呢?這時候他還會不會為他的太太而憂愁難過呢?不會。這時候憂愁、難過已經完全拔除。這是修行內觀的第二項利益。

 

修習內觀的第三項利益

 

然後修行內觀第三項利益,是能夠超越悲痛。當你的親戚、好友死亡,你為他們感覺悲痛,這種悲痛能借著內觀修行法而超越。在註解書上講到一則故事:有一個女人叫波特卡娜,家中遭遇災難,父母親、兄長、丈夫以及兩個兒子在同一天都死亡了。這個女人受到如此慘重的打擊,內心悲痛到了極點,造成她失去神智而發瘋。她胡言亂語,整天到處閒逛。有一天,她閒逛經過佛陀的精捨,看到很多人在聽佛陀說法,她就走過來,不是為了要聽法,而是因為看到很多人聚集在這裡。佛陀看見她,就對她說:波特卡娜你要小心謹慎。當這個女人聽到佛陀悅耳柔和的聲音,她恢復了神智,於是她找到一個地方坐下來聽佛說法。佛陀就針對這個備受憂愁悲傷打擊的女人而說法。佛陀說法完畢之後,波特卡娜證到了初果須陀洹,因為她很快的經歷了十三層的內觀智慧,於是她不再有憂愁悲痛。然後她請求佛陀允許她出家作比丘尼。出家之後她繼續精進修行,進一步斷盡一切煩惱,證到了四果阿羅漢。如此,內觀修行法能夠超越悲痛。

 

修習內觀的第四項和第五項利益

 

第四項利益是能夠超越身體的痛苦,第五項利益是能夠超越心理的痛苦。當你感覺不愉快、消沈、失望、沮喪、灰心等等心理壓力之時,你能夠觀察它們,它們就漸漸消失,於是你超越了心理的痛苦。身體的痛苦也是一樣,能夠借著正念修行法而超越。大家都有自己的經驗,有時候一些疾病也能夠借著正念修行法而治癒,這也是超越身體的痛苦。

 

修習內觀的第六項利益

 

第六項利益是能夠證到聖道智慧。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這四種聖道智慧,能夠經由正念修行法而達到。正如前面所說的Subrahmā天子以及發瘋的女子那樣子。現在大家都走在正道之上,而且走到了中途,如果大家繼續向前走,必然能達到四種聖道智慧當中任何一種。大家是很有希望的,但是大家不要去期望它,只需要正念地觀察它。如果你心中存有期待,期待會變成你修行的障礙。第七項利益是證悟涅槃。

 

 

時間到了,最後祝願大家能夠正確地瞭解修行內觀的七項利益,盡自己最大努力去修行,都能達到滅苦的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