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FD06351-3176-4E72-AE68-99CED7D2B272.jpeg

《阿毘達摩講解》11

 

[阿姜舒淨]

 

第十一章 所緣的短暫經驗

 

一共有八十九種不同類型的心,可以根據心的本質分為四類:

 

善心(kusala)21

不善心(akusala)12

果報心(vipaka)36

唯作心(kiriya)20

 

當我們研讀依據心的本質所作的分類時,我們應該要知道哪些類型的心是平常人會生起的心,哪些類型的心是已經達到證悟階段的聖人會生起的心:

  • 一般人會有善心、不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
  • 須陀洹(初果聖人)有善心、不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
  • 斯陀含(第二果聖人)有善心、不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
  • 阿那含(第三果聖人)有善心、不善心、果報心和唯作心。
  • 阿羅漢(已經達到第四階段完全的證悟,根除了所有的汙染雜質)只會有果報心和唯作心。

 

我們不僅要知道某個心的本質,也應該要去瞭解它的功能。

 

結生心是果報心,是過去業力的結果。一個快樂的出生(善趣)是因為過去所造的善業所帶來的果報。一個不快樂的出生(惡趣),比如地獄,就是過去所造的不善業所帶來的果報。只有執行再出生功能的善或不善的果報心被稱為結生心

 

執行維持生命心識之流功能的心,不論是由善而有的果報心或由不善業而有的果報心,都被稱為有分心

 

眼識是果報心,它不能執行結生心或有分心的功能。它只能執行看的功能,它被稱為眼識,因為它可以清楚地認知對象,它看到透過眼根所出現的顏色(或色塵)。因此我們可以瞭解心透過不同的根門清楚地知道被經驗的對象,它們依據各自所執行的不同功能被命名,比如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 為什麼依心的本質而分類的心是四種而不是五種呢?為什麼不是分為善心、不善心、善的果報心、不善的果報心和唯作心呢?

 

 : 你的問題是依據心的本質去分類的,類型為什麼不是五種呢?

 

有兩種本質類型(jatis)的心是因:善心和不善心。因此,你認為也應該要有兩個本質類型的心是果:善的果報心、不善的果報心。如果是這種情況下應該就會是五種類型的心。然而,依據心的本質分類的心就只有四種,因為果報心就僅僅只是結果而已,果報心的本質不能被稱為劣質或優質的,業才有這種本質的優劣之別。

 

善心和不善心是業因,它們非常多樣。它們有不同的種類和不同的強弱程度,我會在下面舉例說明。

 

心經由眼、耳、鼻、舌、身去經驗對象時(果報心),是不同於善心和不善心。善心和不善心的多樣化是因為不同類型的業因,善行和不善行。比如善業有不同的類型:佈施(慷慨)、持戒(道德)和心智發展,其中心智的發展可以分為兩種,包括透過對汙染雜質的壓制來培育平靜(奢摩它)以及智慧的發展。智慧的發展也有許多程度的不同,比如聽聞佛法、佛法討論或正念的建立(satipatthana)也就是內觀智慧的發展(vipassana)

 

業是多樣的,因為業可以透過身、語、意執行,有很多不同的心所一起生起,也有著不同的主導因素。因此善心、不善心這些多樣的業,有著許多不同的種類和不同的強弱程度。然而果報心並沒有這麼多變化。果報是過去業力的結果,當業力成熟並且有適當的因緣條件時,就會產生結果,果報心就會生起。果報心可以執行再生、有分或其它的功能:它會透過眼、耳、鼻、舌、身或意門經驗不同的對象。

 

眼識是果報心;它生起的因緣條件之一是因為過去的業。但果報不能產生果報,眼識不能成為產生下一個果報的原因。

 

當耳識經驗到聲音時是果報心,但耳識並不能成為產生下一個果報的因。因為果報心不是,它不會產生結果,它不能透過身體或言語來執行任何行為。耳識不能和善的心所一起生起,也就是慈愛和悲憫或是三離心所(virati cetasika)  : 正語、正業、正命(也不能和不善的心所一起生起)

 

果報心不是劣質或是優質的法,但業則會因為劣質或是優質而產生對應的果報。由於果報不是因,不會產生結果,它只是善或不善業產生的結果。果報没有像業那麼多樣化,沒有像業分成善和不善兩類。這是你問題的答案。

 

所有的果報心都是過去業力的結果。感官心路過程裡一共有四種心是果報心:

  • 雙五識
  • 領受心
  • 推度心
  • 彼所緣心(tadarammana)

 

我們應該要知道什麼時候是果報心、善心、不善心或唯作心。當我們看到令人愉快的對象時,此刻的眼識就是善的果報心。在眼識滅去之後的領受心、推度心、彼所緣心也都是善的果報心。在顏色(色塵)和眼門心路過程滅去之後,有分心相繼生起滅去,直到另一個心路過程再次經驗對象。我們應該要知道當眼識透過眼根看到顏色時,眼識和其它心路過程裡的果報心都是過去業的結果。

 

當我們聽到聲音時,可能是愉快或不愉快的,它只是心路過程中的果報心(耳識)一瞬間聽到了聲音,然後這個果報心就消失了。然而,有很多的因緣條件會讓不善心升起,喜歡或不喜歡那些透過眼、耳、鼻、舌、身生起的色法。貪嗔在日常生活中從來都不缺,它們一次又一次地經由六個根門生起。

 

如果只是透過聆聽佛法,理智上地瞭解佛陀的教導是無法根除不善的。我們可以瞭解眼識是果報心,是過去業的結果,但只是在理論上知道這一點是不夠的。只是透過理智上的瞭解是不能預防當我們一看到令人愉快的對象時,貪愛(lobha)立刻就會生起。

 

我們應該要仔細的去研究法,這樣才能夠逐漸地建立正確的瞭解,累積智慧到能清楚瞭解實相的真實本質並沒有靈魂存在、沒有、沒有。當我們研讀思考法的細節,我們會慢慢地看到不善的危險,會更傾向於發展各種類型的善。我們應該知道如果我們沒有建立善,我們會更糾纏於不善汙染裡。

 

我們認為一切都是屬於我們的,但這種想法只會發生在心路過程的心生起的時刻。當心路過程的心没有生起時,我們不會透過任何根門去經驗到任何對象。在那個時候我們沒有看、聽、聞、嚐,也經驗不到那些可被碰觸到的對象。在我們熟睡的時候,並没有貪愛、没有渴望,没有沉浸在任何事物裡;也沒有對習慣被當作是我的五蘊有所執取。這是因為在這些時刻,心路過程的心並沒有透過任何六個根門之一去經驗對象,所以也就不會對感官所緣或思考的事物有貪愛和執著。因此如果我們逐漸地發展智慧,那麼對透過六個根門所出現對象的貪愛最終就可以根除。

 

實相一直在生滅。當心法生起然後滅去,它就已經完全消失了。當色法出現然後滅去,它也已經完全消失了。剛才看到的已經滅去了,還有剛才眼門過程中的每一個心也是一樣,所有的心和所有的色法都在生起滅去,然後永遠消失,不再回來。

 

然而,只要名法和色法的生起和滅去並不是透過內觀智慧被直接體證,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實相滅去是什麼意思。我們並沒有內觀智慧去直接瞭解任何法的滅去。我們可以說在這一刻眼識滅去、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速行心和彼所緣心也在滅去,但這些法尚未被內觀智慧瞭解。

 

智慧應該被建立,才能穿透瞭解名法和色法的生起滅去。在智慧還没有發展達到穿透瞭解的程度以前,聽聞佛法並且思考佛陀的教導是最有益的,正見智慧會逐漸變得更敏銳、更堅定。

 

堅定的正見就會成為正念生起的因緣條件,就可以覺知到這些生起滅去的法的不同特徵,如此智慧能逐漸的建立並穿透瞭解這些法的真實本質,瞭解並沒有靈魂的存在、沒有人、沒有我。

 

註釋書(Atthasalini ,Book II,Part II,Ch I,The Triplets,S361; 1999年版)解釋了過去的法的意思:“…‘過去指的是已經經歷過的三個剎那。三剎那指的是極短的瞬間:生(uppada khana)、住(titthi khana)和滅(bhanga khana)

 

這剎那是非常短暫的。心生起,住,然後滅去。生的剎那不是住,也不是滅。住的剎那不是生,也不是滅。滅的剎那不是生,也不是住。當心在住的那一剎那,不能說它已經過去,但生的那個剎那已經屬於過去了。

 

當我們研究色法時,我們學到由業所產生的色法(業生色;kammaja rupa )在每個心的生、住、滅剎那間生起。在心的三個剎那間生起的業生色,發生在我們整個生命過程。然而,在死亡心生起之前的十七個心,業就不會再產生業生色了。業所產生的色法在死亡心滅去之後也結束了。這是某一個生命此生的五蘊的結束。

 

由心產生的色法(心生色;cittaja rupa)是在心生起的剎那中生起的。結生心、雙五識、四種無色界的果報心和阿羅漢的死亡心都不會產生任何色法。

 

由溫度而產生的色法(溫度生色、時節生色;utuja rupa)是在有火元素出現時產生的色法。

 

由營養而產生的色法(食生色;aharaja rupa)產生於攝取的食物中存在的營養精華(oja rupa),當食物中的營養精華被吸收後,它可以產生其他的色法。

 

心的生滅非常地快,因此一個心識的三個剎那也都是瞬間滅去的。正如註釋書裡所解釋的,任何過去的法都已經經歷過這三個剎那:生的剎那、住的剎那和滅去的剎那;它們已經永遠滅去,沒有留下什麼。

 

註釋書在同一個章節裡解釋了過去一詞的同義詞。我們讀到:停止,也就是達到停止。過去的法已經完全停止,就像火已經完全熄滅一樣。正文繼續說:瓦解,也就是毁滅、分離。什麼都没有留下,就像一個已經死去的人,不再有這個人。這就是滅去的特徵。然後註釋書解釋:改變了,也就是遺棄原來的本質而改變了。” 因此只要法還具有其原始的的本質時,它就存在,但是當它遺棄其原有的本質後,它就不再存在了。終止,也就是到達了終點,就是停止的意思,它不能再存在了。註釋書進一步解釋說:⋯滅絕⋯這個詞比前一個詞終止更強烈,它已經完全消失了,什麼也没有了。註釋書最後描述說:在生起之後滅去,也就是說,來了以後就離開了。” 這並不代表法從來不存在。它存在過,因為它有生起,生起之後就離開,然後完全消失,什麼都沒有留下。我們在註釋書裡繼續讀到:

 

這些過去的法是什麼呢?色、感覺、認知、構造、意識。

 

也就是五蘊,它們是因緣合和而生的法(sankhata dhammas)。五蘊包括了以下的實相:

 

色蘊(Rupakkhandha):所有28種的色法,它們生起立即就滅去。

受蘊(Vedanakkhandha) :所有類型的感受(感受心所),生起立即就滅去。

想蘊(Sannakkhandha) :記憶或認知(記憶心所),生起立即就滅去。

行蘊(Sankharakkhandha) : 其他50種心所,比如貪愛、瞋恨、嫉妒、吝嗇、信心和智慧,它們生起立即就滅去。

識蘊(Vinnanakkhandha):每一種類型的心(89種,比如貪根心、眼識、出世間道心等等),它們生起並經驗對象所緣,然後立即就滅去。

 

所有生起的法都是因緣和合的,它們是五蘊之一,生起就滅去了。那麼我們還在渴望哪個蘊,還在執取哪個蘊呢?每一個蘊都是生起就立即滅去;它們會瓦解,完全消失,什麼都没有留下,因此没有任何什麼是值得去執取的。

 

透過閱讀和聆聽佛法是無法根除汙染雜質的;它們仍然會盡全力的出現。但當我們思考佛法並對佛法有正確的瞭解時,這就是在累積正念生起的因緣條件。正念升起時能覺知法的特徵,在這之前我們只有理論上的瞭解,只是去想著法的特徵。智慧可以因此直接體證出現的法的特徵,包括邪見,把法當作是一個人或是我的這種邪見是可以被瞭解也是無我的。

 

我們已經非常習慣貪戀經由眼、耳、鼻、舌、身和意門所出現的對象。我們把這些當成是某個東西,當作是我的,當作是屬於我的財產。事實上,所有出現的一切會出現就僅僅是因為心路過程的心(vithi-citta)生起的那一刻而已。果報的法只是業的結果。我們可能有房子、許多的財產、衣服和飾品,都非常的漂亮也很有吸引力。

 

但事實上這些只是過去業力結果的果報心,經由感官生起去經驗所緣對象。心生起並經驗對象,就那麼一刻,然後立即滅去,永遠消失,它一點都不能延續。没有人會知道哪一個業因會在未來的什麼時候產生什麼樣的結果。我們都曾在過去造過善的業和不善的業。當有適當的因緣條件讓業產生結果時,果報心就會升起並經驗愉快或不愉快的對象。

 

當我們學習到無常的真相並能深思時,這會促使我們更精勤不懈的覺知出現的法的特徵。如果正念”(sati)能夠覺知到法的特徵,智慧”(panna)就能夠檢視它們,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法的真實本質可以被穿透瞭解:無我,只是名法和色法透過六個根門之一生起,然後滅去。

 

透過對法的特徵正確的理解,這會成為心路過程中善的速行心生起的因緣條件。如果我們不曾聞慧思慧,我們就不會知道什麼時刻是過去業力帶來的果報;也不會知道什麼時刻是心路過程中善的速行心或不善的速行心在快速地累積。

 

如果我們不知道這一點,我們就不會看到不善的危險和不利,也就不會想要培養善。那麼生與死的輪迴就會無窮無盡地繼續下去。在一天之中有更多的善心或是不善心呢?在未來,適當的果報會升起,不論是善的或是不善的果報。去思考和覺知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生起的法是有益的。

 

心的功能

 

心總共有14個不同的功能:

 

1 .結生心

這一世的第一個心,是業的結果,它緊接著上一世的死亡心,執行再出生的功能。有19種類型的果報心:

  • 欲界果報心(欲界善或不善的結果) 10
  • 色界果報心(色界禪定善的結果) 5
  • 無色界果報心(無色界禪定善的結果) 4

 

2.有分心

它的功能是維持生命的延續。執行有分功能的心也是十九種類型的果報心。在同一世中生起的有分心和結生心都是同一類型的心。有分心相繼生起滅去,直到心路過程的心生起並透過六個根門之一來經驗外緣,才會中斷有分心的心識之流。當心路過程的心滅去之後,與結生心相同類型的有分心緊接著再次生起。這會一直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發生一直到死亡心生起。

 

轉向(avajjana)

經由六個根門執行轉向的功能。轉向心是心路過程中第一個生起的心,它透過六個根門之一來經驗對象。有兩種類型的唯作心執行轉向的功能:

  • 五門轉向心(panca-dvaravajjana – citta
  • 意門轉向心(mano-dvaravajjana – citta

 

4.眼識

執行看的功能(dassana kicca)。有兩種類型的果報心可以執行看的功能:

  • 不善果報心的眼識
  • 善的果報心的眼識

 

5.耳識

執行聽的功能(savana kicca)。有兩種類型的果報心執行聽的功能:

  • 不善果報心的耳識
  • 善的果報心的耳識

 

6.鼻識

執行嗅的功能(ghayana kicca)。有兩種類型的果報心執行嗅、聞的功能:

  • 不善果報心的鼻識
  • 善的果報心的鼻識

 

7.舌識

執行嚐的功能(sayana kicca)。有兩種類型的果報心執行嚐的功能:

  • 不善果報心的舌識
  • 善的果報心的舌識

 

8.身識

透過身體感官執行碰觸的功能(phusana kicca)。有兩種類型的果報心可以執行這個功能:

  • 不善果報心的身識
  • 善的果報心的身識

 

9.領受心

執行接受的功能(sampaticchana kicca)。在雙五識滅去之後接受對象。有兩種類型的心執行這個功能:

  • 不善果報心的領受心
  • 善的果報心的領受心

 

10.推度心

執行推度調查的功能(santirana kicca)。對經由眼、耳、鼻、舌、身五個感官根門出現的對象推度調查。有三種類型的心執行這個功能:

  • 不善果報心的推度心伴隨著中性的感受(upekkha)
  • 善的果報心的推度心伴隨著中性的感受(upekkha)
  • 善的果報心的推度心伴隨著愉快的感受(somanassa)

 

11.確定心

執行決定的功能(votthapana kicca)。即決定透過五個感官根門所出現的對象是善或不善。有一種類型的唯作心執行這個功能:

  • 意門轉向心(mano dvaravajjana-citta)

 

12.速行心

執行速行的功能(javana kicca)。它是快速地跑過對象所緣。有五十五種類型的心可以執行速行的功能:

  • 不善心12
  • 無因唯作心 (“生笑心,阿羅漢才會有) 1
  • 欲界善心8
  • 欲界唯作心(阿羅漢的)8
  • 色界善心 5
  • 色界唯作心(阿羅漢的)5
  • 無色界善心4
  • 無色界唯作心(阿羅漢的)4
  • 出世間心(經驗涅槃)8 

 

13.次彼所緣心

執行註冊、保留的功能(tadalambana kicca)。在速行心滅去之後知道那個被經驗的對象。有十一種類型的果報心可以執行這個功能:

  • 推度心3
  • 有因欲界心,善的果報心(大果報心)8

 

14.死亡心

是這一世中最後的心,執行死亡的功能(cuti kicca)。死亡心生起,執行了這個功能後就滅去,它是這一世生命的結束,就不再有這個特定的個體了。死亡心、結生心和有分心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都是同一類型的果報心。

 

由於不同的因緣條件,結生心和不同的心所、不同品質的色法在這一世生起。有十種類型的欲界果報心可以執行在十一個欲界(四惡道、人間、六欲界天)再出生的功能:

 

  • 伴隨著中性感受的不善果報推度心 1
  • 伴隨著中性感受的善的果報推度心 1
  • 有因欲界善的果報心(大果報心) 8

 

伴隨著中性感受的推度心如果是不善的果報,是不善業的結果,會再出生於四惡道:地獄道、餓鬼道、阿修羅道和畜生道。

 

伴隨著中性感受的推度心如果是善的果報,是微弱善業的結果,會再出生於人間或最低層級的天界。在這種情況下,過去不善的業力可以有機會使那個人受苦,並使他天生殘疾。出生時有可能是智能不足、啞巴、失明、肢體有障礙或是其他種類的弱勢。

 

依據善業的強度,有八種類型的大果報心可以執行再出生在人間和六欲界天的功能。

 

依據不同程度善的色界果報心,有五種類型的色界果報心可以執行再出生在十六個色界梵天的功能。

 

依據不同程度善的無色界果報心,有四種類型的無色界果報心可以執行再出生在四個無色界梵天的功能。

 

在速行心滅去之後有十一種類型的彼所緣心可以執行註冊或保留的功能,它們不會在色界梵天和無色界梵天生起。

 

有兩種類型的心可以執行五種功能,分别是結生、有分、推度、彼所緣和死亡的功能。這兩種類型的心是:“ 伴隨著中性感受的不善果報推度心” 伴隨著中性感受的善的果報推度心

 

有八種類型的大果報心可以執行四種功能,分别是結生心、有分心、彼所緣心和死亡心。

 

有五種類型的色界果報心可以執行三種功能,以及四種類型的無色界果報心也是執行三種功能:即結生心、有分心和死亡心。

 

有兩種類型的心可以執行兩種功能,也就是意門轉向心和有愉悦感受伴隨的推度心。

 

所有其他類型的心只會執行一個功能,執行它們自己適當的功能。

 

 

問題

依據心的本質而分類的心,彼所緣心(tadarammana citta)是屬於哪一類?是由哪一個業力所產生的?

2 “業生色什麼時候會生起?

什麼時候不會生起?

3 “心生色什麼時候會生起?

什麼時候不會生起?

不善心執行的是哪個功能?

依據心的本質而分類的心,哪一種心是執行速行的功能?

善心和唯作心可以執行註冊、保留(tadarammana)的功能嗎?

中性感受伴隨的推度心執行的功能是什麼?

愉悅感受伴隨的推度心執行的功能是什麼?

依據心的本質而分類的心,哪一種是阿羅漢才會有的?

10 依據心的本質而分類的心,哪一種是非阿羅漢才會有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