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基本須知

 

安般念(入出息念)修法要點

 

一、靜坐時,以舒適、自然、正直、穩固的姿勢坐著(不一定需要盤腿)。

 

二、先放鬆身心,自然呼吸。                 

 

三、在人中或鼻孔出口處周圍選擇能感覺呼吸與皮膚接觸最明顯的「一點」(接觸點)

 

四、持續地覺知經過接觸點上的入出息(呼吸)。

 

五、不要跟隨氣息進入體內或出到體外;只應專注於接觸點上的出息。                       

 

六、行、住、坐、臥都持續如此專注,避免間斷。

 

 

 

 說明

 

    舒適」:坐姿舒適則心易專注,不會被身體的不適所擾。因此腿痛時可以換腿(換腿同時應繼續保持專注),不應強忍;以修心為重,不在於外表形式上的精進。

 

    自然」:坐姿應自然,不應勉強;自然才能持久,勉強不能持久,而且易生病痛。

 

    正直」:坐姿應正直。頭頸正直,下顎微收,背脊端正,兩肩平垂,胸部微張,小腹微收。

 

    穩固」:以最穩固的坐姿靜坐,則最能持久。

 

    不一定需要盤腿」:可依個人的習慣,或盤腿、或兩腿分開並排平貼地面、或側坐等等。

 

    放鬆身心」:靜坐時若身心緊繃,則心難以平靜,修行不易收效,而且易生病痛。

 

    自然呼吸」:安坐後,最初可以先慢慢做幾次深呼吸,然後應保持自然平順的呼吸,不應加以任何控制。若控制呼吸,則易引生胸部不適等問題。

 

    人中」:鼻子正下方人中部位上的任何一點都可作為專注入出息所依靠的接觸點。

 

    鼻孔出口處周圍」:接觸點也可選在兩鼻孔之間的鼻中隔外緣,或一側鼻孔邊緣上的任何一點,或一側鼻孔,或同時注意兩側鼻孔(的入出息)。

 

    接觸最明顯」:接觸點應選在入出息的感覺最清楚的那一點。既已選定接觸點之後,最好每次固定專注於經過該點上的息,不應輕易更換到其他點,如此對定力的培育有很大的幫助。然而,若選一側鼻孔邊緣的某點為接觸點時,專注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會因為身體自動更換到對側鼻孔呼吸,而難以感覺入出息。此時可更換到對側鼻孔邊緣的某點為接觸點,並繼續專注經過該點(新接觸點)的息。儘管可以如此,仍不應頻頻更換接觸點;守在一個接觸點至少應持續三十分鐘以上,不得已時才能更換接觸點,否則不易培育穩固的定力。

 

    接觸點」:之所以必須將心固定守在一點(接觸點)的理由是:為了避免心隨著呼吸進出。心只專注於經過接觸點上的息,而不隨著息進出;就好像守城人只專注於經過城門下的過客,而不去注意尚未走到城門,或已經走過城門的人一樣。但是,有些人無法守住固定的接觸點,或無法感覺任何接觸點;對於這樣的人而言,只要他們能感覺到入出息,或能知到入出息,即已足夠;他們只需持續地感覺或知道入出息本身,不必一定要依靠接觸點。

 

    持續地覺知入出息」:妄想生時,不必理會妄想;一覺察到妄想,立即回來專注入出息。如此不斷練習,久修工夫純熟,妄想自然愈來愈少,定力自然愈來愈持久。

 

    不要跟隨氣息進出」:若跟隨氣息進出,則不易培育穩固的定力。

 

    行、住、坐、臥持續專注」:避免間斷,持續修行,則能迅速培育起穩固的定力。故應止語、放下萬緣、止息思慮,則必然日起有功。

 

 

 

 

 

                  數息法(一)

 

一、在妄想紛飛,無法專注時用。

 

二、入息時默念「入」,出息時默念「出」,出息末端默數「一」;即一吸一呼默唸「入、    出、一」,然後「入、出、二」乃至到「入、出、八」為一周期。

 

三、同樣方法,第二息末端默數「二」……至第八息末端默數「八」。

 

四、周而復始,從一數至八。

 

五、下定決心,在每一周期從一至八的期間不使心漂散至他處,唯獨專注於經過接觸點上的息。

 

六、應專注於入出息為主,數目為輔;不應單明記數目而忘失入出息。

 

 

 

 說明

 

    數息法」:數息的方法有許多種,可隨個人契機的情況而選用,不必一定非用哪一種不可。

 

    妄想紛飛時」:妄想多時,應放寬心情、心平氣和(輕安覺支);不執著、不計較得失(捨覺支);一心專注於入出息(定覺支)。此時可用數息法以加強專注。

 

    入出息時默念」:如此可加強正念,不使心忘失入出息。然而也可單純地專注於入出息,知道入息,知道出息,而不默念;只在出息的末端默數數目。

 

    專注於入出息為主」:數息時應以專注於入出息為主,數目只是輔助的工具而已;若專注於數目,反而忽略入出息,則是倒本為末,並非正確的修法。

 

 

 

 

 

                 數息法(二)

 

一、若用慢數息法仍無法使心專注,可用快數息法。

 

二、自然呼吸,入息時專注於息,同時快速默念「一、一、一……」直至入息結束;出息時也是同樣的道理,快速默念「一、一、一……」直至出息結束。

 

三、第二次入出息則默念「二、二、二……」,……第八次入出息默念「八、八、八……」。

 

四、快數息法的目的在於確保心持續專注於息。若心已漸平靜,即可改用慢數息法;心更平靜時,即不再數息,而只單純地專注於息。

 

 

 

 說明

 

    快數息法」:使心更加忙碌,更頻繁地牢牢守住入出息,於是沒有機會分心打妄想。

 

    一、一、一……」:根據《清淨道論》,也可快速地默數「一、二、三、四、五、六……」直至入出息盡,數至多少並不重要,數目的多少隨著息的長短而變;重要是數數目的當下心持續專注於入出息。

 

    心漸平靜」:心平靜下來時,可停止數息,只單純地專注於入出息;若心再度浮動,妄想再度增多,則可再度採用數息法。

 

 

 

                 安般念的次第

 

一、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
   
單純地專注於息的本身(整體概念),不應注意息的個別特徵,如:推動、流動、冷、熱、支持等,也不應注意息的共同性質:無常、苦、無我。
   
保持強而有力的正念,平靜地專注於每一次入出息,不理會一切妄想或外緣。

 

二、知息長,知息短

 

    能專注於入出息至少半小時之後,可進行此階段。
   
繼續專注於入出息,同時也能自然地知道每一入出息時間的長短。

 


三、覺知息的全身
   
能專注於入出息,並且知道息的長短,持續至少一小時以上時,即可進行此階段。
   
在接觸點上持續地覺知每一入出息從頭到尾的過程。知道每一息的開始、中間、結束。心如此持續地專注於入出息,沒有機會分心。

 

四、靜止息的身行
   
能專注於每一息從頭到尾的過程,持續至少一小時以上時,入出息自然會變得微細,此時只需單純地專注於那微細的息。
   
若息不變微細,可於靜坐前發願:「願息變微細」,然後繼續平靜地專注於每一息從頭到尾的過程。
   
進入第四禪時,息才完全靜止。

 

 

 

 說明

 

    安般念的次第」:初學者應學習這些次第;熟練之後,則可單獨採取其中最適合自己的方法,長時間專注。

 

    息的整體概念」:息本身只是一種「概念法」(即世俗觀念;世俗人以為有實體的事物),還不是「究竟法」(即分析到究竟不可再分的根本成份)。我們專注息時應專注息的整體概念(息的本身),而不應注意息的部份特徵,如推動、流動、冷等等。

 

    知息長短」:入出息速度慢時,所經歷的時間自然長;入出息速度快時,所經歷的時間自然短。我們只是在專注於息的同時,也知道息的長短,如此而已,不應默念「入、出、長」、「入、出、短」……;若要默念,只應默念「入、出」、「入、出」……

 

    息的全身」:持續覺知每一息從頭到尾的過程:開始、中間、結束。但不應默念「始、中、末」……;若要默念,也只應默念「入、出」、「入、出」……

 

    沒有機會分心」:專注於息之全身是很有力的修行法,切實履行者可以體驗到很強的專注力,因為當中沒有讓禪修者分心的機會。

 

    息變得微細」:不少禪修者在修行相當時間之後,會遇到無法感覺到息的這種困境。這時其實還有入出息存在,但因息變得很微細,而且因禪修者的正念不夠強,所以覺察不到息的存在。若禪修者繼續保持心平氣和,在之前還能覺知息的那一點平靜地等待,則由於其念與慧的力量,他將能再度覺知息。若能專注於微細的息,則很容易就進入禪定。

 

    息不變微細」:除了靜坐前發願使息變微細之外,禪修者不應刻意使用其他任何方法以使息變微細,而應繼續保持專注於自然的息。對初學者而言,粗顯的息容易專注,微細的息不易專注;但是,專注於粗顯的息很難入禪定,故必須漸漸習慣於專注微細的息,如此才能順利提昇定力。

 

 

 

                   平衡五根

 

一、信:決定的作用──深信修行安般念能成就禪定。

 

二、精進:努力的作用──策勵精神,保持於入出息。

 

三、念:憶持的作用──警覺、令心守住息,不忘失。

 

四、定:專注的作用──一心專注於入出息,不散亂。

 

五、慧:明了的作用──清楚地知道入出息。

 

 

 

    精進根與定根必須平衡:若精進強而定弱,則心傾向掉舉不安;若定強而精進弱,則心傾向怠惰昏沈。

 

    信根與慧根必須平衡:若信強而慧弱,則傾向迷信盲從;若慧強而信弱,則傾向空談評論。

 

    念根愈強愈好,時時保持正念,平衡諸根,不忘業處,則修行易得成就。

 

 

 

 說明

 

    」:對修行禪定的人而言,堅定的信心非常重要。對安般念深具信心與興趣者將不難達到成就。

 

    精進」:持續保持中道平等的精進(不太強,也不太弱)是成功的要素。

 

    」: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除睡眠的時間以外,都應時時提起正念,專注於入出息。正念持續愈久,定力則愈深。

 

    」:深、強、穩固的定力是修行毗婆舍那(觀禪)的基礎。

 

    」:清楚了知入出息即已足夠;運用太多常識在修行上,或對修行方法做太多的討論,都是慧根太過強的現象,反而會影響修行。

 

    平衡五根」:要使五根平衡,我們必須以強而有力的正念精進清楚地了知入出息,並且要充滿信心專注於入出息。

 

 

 

                  平衡七覺支

 

一、念覺支:憶持入出息。

 

二、擇法覺支:了解入出息。

 

三、精進覺支:努力覺知入出息。

 

四、喜覺支:體驗入出息時內心的歡喜。

 

五、輕安覺支:體驗入出息時身心的輕安。

 

六、定覺支:一心專注於入出息。

 

七、捨覺支:心平等中道、不執著;不興奮也不沮喪。

 

 

 

    掉舉散亂時應加強輕安、定、捨覺支,不應加強擇法、精進、喜覺支。
   
昏沈瞌睡時應加強擇法、精進、喜覺支,不應加強輕安、定、捨覺支。

 

 

 

                 慎防五蓋(五種障礙)

 

一、貪欲蓋:對人、事、物的貪愛、欲望。

 

二、瞋恚蓋:對人、事、物的瞋恨、不滿。

 

三、昏沈睡眠蓋:心力不振、興趣薄弱、昏沈瞌睡。

 

四、掉舉追悔蓋:心情擾動不安,或追悔過去。

 

五、疑蓋:懷疑、猶豫、多慮,缺乏信心。

 

 

 

   五蓋當中任何一蓋發生時,必須及時覺察,設法對治,提起正念,超越障礙,繼續專注修行。

 

 

 

                   對治散亂的方法

 

一、止語:除了禪修報告外,不與一切人交談,一心禪修,利己利人。

 

二、止息思慮:不回憶過去,也不計劃未來;如此才不會錯失現在。

 

三、不理外緣:放下一切罣礙,只取入出息為心緣念的目標,不納受其他任何目標。

 

四、持續修行:行、住、坐、臥一切威儀中,時時專注於入出息。

 

 

 

                   對治昏沈的方法

 

一、昏沈發生時,可暫時放下目前所修的業處,改專注於其他業處。

 

二、若仍無效,可思惟從前曾經熟記的佛法。

 

三、若仍無效,可完整地背誦曾經熟記的佛法。

 

四、若仍無效,可用力拉扯耳朵,並按摩四肢。

 

五、若仍無效,可站立、或去洗臉、朝不同方向遠眺、或仰望星空。

 

六、若仍無效,可做光明想。

 

七、若仍無效,可來回經行(直線行走)。

 

八、若仍無效,可小睡片刻,然後再起來繼續修行。

 

 

 

小參須知

    由於禪修者人數眾多,時間有限,為了提高效率與節省時間,小參時請切實遵守下列規定:

 

一、進入小參室等侯之時即可頂禮禪師;輪到小參時不須再頂禮。小參後宜立即讓出空間給下一位禪修者,自己移至一旁不影響他人小參之處,才禮謝禪師。

 

二、報告時宜把握重點,簡明扼要。以安般念(觀呼吸)為例,小參之重點如下:

 

    1.如何專注修行?

 

    2.持續專注多久?

 

    3.有否任何困難?

 

三、避免冗長的陳述:不需報告修行上的細節,除非禪師問及。

 

四、不宜談論與當前實修無密切相關之話題或問題。佛法上的疑難可參閱帕奧禪師的中英文著作,裡面有詳細的解釋。

 

 

 



取自淨心文教基金會http://ftp.puremind.org.tw/index.php?dir=files%2F05%20%B1I%C0R%BA%EB%AA%D9%B8%EA%AE%C6%2F%A6w%AF%EB%A9%C0--%A5%BF%A9%C0%A6b%A9I%A7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