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諦卡禪師(Jotika Sayādaw)講
果儒法師 譯
透過內觀,禪修者開始觀察和接受事物是無常的,「我已經聽了好久,而且聽了很多次。我想:我了解它、相信它;只有現在,我觀察到它真的是無常的,是苦的。」對這種現象,我們如何能找到真正的、持續的快樂?我們發現:沒有人控制它。我們無法控制自己,使自己不老。如果有能力控制,我想讓自己一直都是25歲。現在,我已經是它的兩倍,人生之旅我只走到中途,這意味著我想活到100歲,如果可能的話。如果我照顧自己,我可能長壽,但是不去控制身體,這並非指我們不應該照顧自己。「當我死時,我死了,我不在乎。」這不是正確的態度,好好照顧自己,使自己健康長壽,才能學習更多。在這一生中,我們已經投入許多,要最有效的利用這一生。當我們清楚的觀察所緣境生起時,我們會想:「這是真的,生起又滅去,是苦,它是真實不虛的。」然後一再的觀察它,我們發現:沒有人控制它,它生起又滅去。我們不能說:「現在生起,不要滅去。」也不能說:「不要生起!」他們還是會生起。「不要想太多」是非常重要的,當要進入下一個觀智時,你會想很多。每當你有新的觀智時,你會去想,因為這是新鮮事,所以你很興奮,你覺得你有些成就。有關法的念頭會生起,也要觀察這些念頭,想起法,想起苦、無常、無我。有時候,非常短暫的觀察激勵你進一步的去修行,但是不要去想。試著去觀察所緣境,而且就在當下。
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句子︰ Ekasaṅkhārassāpi aniccatāya diṭṭhaya 'sabbe saṅkhārā aniccā' ti avasesesu nayato manasikāro hoti. ~~KvuA 160(《論事》注釋) 如果你觀察無常,即使是一種有為法,如果你觀察它的生滅,清楚的觀察它,它會使你確信:所有事物都是無常的。這好像你想取下一大片的牆,但是太大片了,你無法碰到邊緣,因此你在中間取出一塊磚,如果你能取出中間的一塊磚,下一塊磚會較容易取出,這是為什麼無法了解所有事物的原因。首先,試著去了解一件事,在你身體的任何現象,如呼吸的感覺或任何動作。試著讓你的心住於一境,而且時間儘可能的長。你的心住於所緣境越久,你的觀察會越清楚,你會清楚的看到所緣境的生與滅。一旦我們觀察自然現象的一個面向,我們也會觀察到其他方面。不要急,讓你的心住於一境的時間儘可能的長;當你觀察到無常時,你會確信「諸行無常」: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的。這意味著你毋需去觀察「諸行」,有為法太多了,只有佛菩薩能看見全部。聰明睿智的人能觀察更多,更廣泛。「觀察諸行的生滅和無常、苦、無我的許多面相」取決於個人的智力、學問和知識,因此,你的知識越豐富,你想的越多,你禪修的進展越慢。雖然你有許多佛法的知識,當你禪修時,不要想太多。
有些人誤以為他們可以思考無常、苦、無我。他們用念珠在唸誦:無常、苦、無我,唸了數千次。他們相信透過唸誦,可以了解或觀察到無常、苦、無我。這樣做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你不能想無常、苦、無我,你只能觀察。當你觀察時,你會開始想,不要去想。有些人認為:要完全了解無常、苦、無我,必須了解過去(前世)發生的所有事情。在緬甸有一所禪修中心鼓勵這種修法,他們鼓勵培養非常深的禪定:第四禪,並訓練心回到前世。他們回憶前世,並且看到臨終的最後一刻,最後的意識;然後看到新生命的第一個意識,回憶那一生,並且再看到最後的意識,然後又看到新生命的第一個意識。很少人有這種本事,也不必要,因為你需要花好幾個月的時間,並且每天禪修二十個鐘頭。如果你一天只禪修幾小時,你不可能培養這種強大的定力:完全入定,心不散亂,你可以住心一境,並讓你的心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特別是那些無俗事纏身的僧侶,他們必須身體健康,而且能坐很久,坐好幾個月。對在家居士而言,這是不容易的,也不必要。
在這個階段的觀智,非常精彩的佛法開示也會在心中出現。由於定力和觀智的增長,思想變得非常深邃。有關佛法的見解變得非常深刻,而且可以觀察到一個人的一生及其意義,也能觀察所發生之事,及事物的短暫無常。你會發現:某些事物如何讓你不開心,藉著捨離,你把它視為現象而非人,這種現象不屬於你、我或我的。當你能從捨離的觀點來觀察事物時,你會發現:沒什麼好興奮的,這讓你輕鬆許多,強烈的輕鬆感,甚至某些心理疾病也會消失。在不同的層度上,我們的心全有病,你相信嗎?並沒有一個身體完全健康的人,醫生們知道:沒有完全健全的心。這並非指你瘋了,你只不過是處於正常狀態,正常的「不健康」。當你獲得這種捨離的觀智時,你的心變得非常健全。真正的健康指清楚的了解(有自知之明),沒有其他方法能讓心理健康。有些人意志消沉,當他們禪修並且到了這個階段時,沮喪會消失。我再一次的提醒你們:不要想太多,尤其是想「苦」。當你觀察無常時,你去想它,你看到越來越多的無常,它變得越來越清楚,你非常信服。當你觀察苦時,你發現沒有圓滿的事物,沒有什麼可令人滿意,在短暫一瞥中,你非常了解苦。如果你開始去想它,你將失去捨離之心,而陷入想「苦」,這將使你再度沮喪,在定力的推波助瀾下,你深陷其中;定可以用在好的或壞的方面。不要想「苦」是非常重要的。當觀察到這種現象時,禪修者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沒有永恆的自我、永恆的實體。一切事物總是在改變,你要把一切事物視為生滅的過程。
如果你觀察一些事物,你發現只有兩種過程:一種是身體(物質)的,另一種是心理的,兩者不斷的生起和消失。在我們禪修前,我們知道:事物不會持續不變。我去年的快樂現在還在嗎?我們知道快樂不會持久。痛苦又如何?痛苦也不會永久;看、聽都不會持續太久,這是十分明顯的。在禪修中,當有聲音生起時,這是一種物理過程,你會立刻聽到,然後聲音會立刻消失。我們觀察耳識的生起和消失,觀察兩者同時生起和消失,這使我們確信:諸行是無常的、是苦,無人控制,這是一種生滅過程,我們觀察它的生起和滅去,它並不堅實(asārakaṭṭhena);Sāra指堅實。如果你把一棵大樹的中間劈開,你得到樹的堅實部分,這也稱為sāra(堅實的核心);Asāraka指沒有實體,沒有持續。凡是無常者亦苦,凡是無常和苦者亦是無我。因為無法控制它的生滅,所以是苦;當你觀察時,苦在其中,因為是無常的所以是苦;因為有為法是無我的,所以是苦。如果我們希望獲得某物,我們不會把它視為是苦的。
有句重要的話︰Udayabbaya-pīḷana(生滅的逼迫)。Pīḷana指逼迫、逼惱;Udaya指生起;Baya指滅去、消失;事物的生起和滅去是一種逼迫。當你思考它時,要真的了解它是非常難的;當你禪修時,你可以看到事物一再的生起和消失,它真的是一種逼惱,一點也無法平靜。當你獲得最高的觀智時,你可以看到生滅的逼迫,你甚至可以觀察到你的「正念」,此時,正念變得非常敏銳和清楚,你可以看到所緣境快速的生起和消失,而且非常準確。你甚至可以感覺到「知道無常」也變成苦:「我不想再知道,我不想再觀察生滅現象,它是一種逼迫、逼惱。」在我們了解這種道理之前,當我們聽到令人愉快的事情時,我們會想:「這東西非常好,我喜歡它。」但是當你有深的觀智時,「必須聽」也是一種苦。在某些時刻,我們不想看、不想聽任何事情,甚至不想知道任何事情,已經知道夠多了﹗然而你無法停止觀察,你仍然知道:現象的生滅是一個接著一個,你無法避免這種生滅現象。你發現這種生滅現象是一種逼迫,但是不要去想它。當你觀察它時,你會了解,我只是給你指點。有時,你也會看到自己的意識:我們想要愉快,想要使自己快樂。當你看到這種念頭生起時,你可以看著它,它會立刻消失。當你看著念頭的生起和消失時,這些念頭如何使人快樂,沒有「人」在裡頭,念頭本身也是無常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