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6/16 03:00 陳鈞凱、李盛雯/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陳鈞凱、李盛雯/台北報導】


主辦單位:台灣癌症基金會  


主 持 人:彭汪嘉康院士(台灣癌症基金會 副董事長)


與 談 人:侯明鋒(高雄醫學大學副院長)、 謝瑞坤(台北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 、


                  高偉堯(三總血液  科主任) 、  張正雄(彰化基督教醫院醫師)


累到完全不能動,連清洗私密處時都得靠外傭幫忙,那一剎那,讓原本一向樂觀、堅強接受治療的乳癌患者蘇小姐也不禁情緒崩潰,腦海中頓時閃過自殺念頭。可別以為這只是特殊案例,事實上,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像蘇小姐一樣出現「癌因性疲憊(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問題的癌友,比率高達七成,且根本無法靠睡眠或休息來緩解。


常見副作用 九成放療癌友直喊累


癌因性疲憊顧名思義是因癌症治療所引起的身心疲憊症,早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為「疾病」,在台灣癌症基金會主辦的「癌因性疲憊症國內外趨勢」論壇上,國內癌症權威們齊聚一堂發聲,呼籲醫界及病友重視這癌症治療過程中不可承受之「累」。 癌因性疲憊是癌症治療中最常見的副作用!中央研究院院士彭汪嘉康說,比起疼痛、潰瘍、腹瀉、掉髮、嘔吐等副作用,癌因性疲憊更為常見,在化療患者中比率約八成,在放療患者中更高,足足有九成癌友為四肢無力、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焦躁、憂鬱等各種疲憊症所苦。 正常人累了,只要休息就能改善,但癌症病人的疲憊,靠睡眠或休息都改善不了,更致命的是,還可能因此延遲或中斷治療。


癌因性疲憊 台灣恐有四十二萬人


 彭汪嘉康指出,化療、放療最怕無預期的延遲或中斷,不管是因化療毒性造成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數量減少而喊停,或因疲憊而喊卡,治療的中斷對腫瘤有顯著負面影響,局部失敗率都比未中斷者高出二倍以上。 尤其療程的完成與否直接影響患者存活率,文獻指出,大於十天的放療治療中斷會減少一成至兩成的五年存活率。 不管接受化療或放療者,彭汪嘉康強調,只要出現有疲憊症狀,醫護都應輔助其紓解,以早期完成療程,提高治療率及存活率。 高雄醫學大學副院長侯明鋒指出,癌因性疲憊問題遠比想像中嚴重,以健保局統計,台灣目前領有重大傷病卡的四十二萬癌友,恐怕人人都有可能是潛在的癌因性疲憊病人。


疲憊比疼痛噁心嘔吐 更困擾癌友


以高醫曾統計乳癌患者接受化學治療期間的症狀發生率為例,疲憊就以約九成比率遠高於失眠的六成七、噁心與嘔吐的四成四、疼痛的五成四、食慾不振的五成二等。 尤其乳癌患者在接受化療的第三和第四療程時最感疲憊,侯明鋒表示,手術後疲憊,已是對病人最大的衝擊,且這種疲憊感還揮之不去,據統計,三成四的乳癌患者在治療結束的五到十年後,仍有顯著癌因性疲憊症狀,對預後會產生負面影響,並增加病患死亡率。 侯明鋒強調,疲憊症狀會增加患者心理困擾及喪失生理功能,降低患者及負責照護家屬的生活品質,干擾家庭與人際的互動,甚至延遲療程,延長無法工作的時間,導致經濟負擔加重,已是不容忽視的嚴重問題。 疲憊比疼痛、噁心或嘔吐更困擾患者的生活,台北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謝瑞坤說,甚至國外調查發現,居然有六成九的癌友,因無法忍受疲憊、虛弱、不舒服,而希望了結生命。 癌因性疲憊對患者的影響是全面的,包括體能、情緒及認知等,據統計,嚴重疲憊者會延長其回到工作崗位的時間,是輕度疲憊者的二點五倍,倘若不注重,患者重回正常生活軌道的機率就減少,進而影響自信、心情低落。 謝瑞坤最常對癌症患者的建議就是「能走就不站、能站就不坐、能坐就不躺、能躺就不躺平」,因為要活就要動,因疲憊而不動,心情只會更低落、更容易產生負面想法,千萬不能讓生理的衰退影響心理的健康。而運動也經證實的確有助紓解疲憊。 謝瑞坤指出,雖然癌因性疲憊普遍存在,但卻很少有患者得到處理,有八成的腫瘤科醫師都認為疲憊被忽略且沒有被適當治療,更有七成四患者錯認為疲憊是需要忍受的症狀,而從未與醫師討論。


非藥物治療 靠運動、節能加營養


雖然目前沒有治療癌因性疲憊立即、有效的方法,但三總血液腫瘤科主任高偉堯認為,利用運動、節省體能搭配營養、睡眠等非藥物治療方式,也能幫助患者改善疲憊,獲得處理日常問題的能力,避免陷入認為自己是「無用之人」、需要他人照顧的情緒黑洞。 雖然對大多數的癌症患者而言,運動看似困難度很高,但國內外不少研究都證實,運動能明顯紓解疲憊症狀,還有助睡眠深度更好。 高偉堯說,「節能」是利用輔具、姿勢、穿著及調節生活步調等小方法,例如使用坐式馬桶、淋浴或泡澡時坐在椅子上,選用穿脫方便的寬鬆衣物,並實際瞭解自己的狀況只在一天中最佳狀態下工作,利用最少的力氣做好大部分的日常活動,達到自我照護。 其他非藥物治療還包括營養補充、練習瑜伽等,都證實有助於明顯改善或降低疲憊,恢復活力。 高偉堯表示,相較於傳統護理方式,運用認知行為的介入,幫患者獲得自我管理知識、技能和行為,最終都可解決症狀或問題,甚至有研究顯示,疲憊的嚴重度可減少四成六之多。


藥物治疲憊 本土研發新藥露曙光


有藥可吃嗎?這通常是癌友聽到自己是癌因性疲憊時的第一反應,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張正雄說,針對引發疲憊的重要因子細胞激素IL-6,台灣本土藥廠研發出的黃耆多醣注射劑極有可能領先全球,成為第一項針對癌因性疲憊的有效藥物,目前國內臨床人體實驗也已證實有效。 目前癌因性疲憊的藥物治療,以神經刺激藥物、抗憂鬱藥物或抗貧血藥物為主,但其效度及臨床證據都不高。 張正雄舉紅血球生成素(EPO)為例,雖然普遍認為對貧血造成的疲憊有效果,但對癌因性疲憊的治療效果,以目前各國發表的研究報告分析,治療效果卻十分不一,還有可能刺激腫瘤生長的負面影響。


臨床試驗注射新藥 疲憊減逾三成


但台灣本土藥廠目前研發中的黃耆多醣注射劑可望為癌因性疲憊治療帶來新曙光,目前國內醫院進行的臨床實驗已初步證實,有注射的癌末病人,比起沒注射者,其減少疲憊比率,可多增加三成以上。 張正雄強調,這項初步臨床試驗結果非常正面,效果不錯且安全,證明可以藉由抑制體內過多的IL-6分泌,進而解決癌因性疲憊問題,台灣已經有經過臨床試驗上市的藥品,未來希望再經其他臨床試驗擴大臨床適用範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