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慧岳 2006    


    41歲男性口腔癌患者。病人在13歲時父親過世,26歲那年母親與兄長相繼過世,從此心情鬱鬱不歡,終日以酒麻痺自己,並且更是煙、檳榔不斷,以致於在36歲時得了口腔癌。原本恩愛的太太及當時在就讀國中的兒子,也因為在病人發病不久之後太太與病人的離婚,而三人各居一處。太太的離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因為她無法面對病人終日的沮喪、失志、無法工作,並且家庭的經濟來源全仰賴她向婆家調度及外出工作所得微薄的金錢在支撐著。

在住院期間,常見病人睜大著眼睛,無法安穩地入睡,即使用了鎮靜藥幫助入眠也常常處於驚嚇的狀態。病人曾用筆談的方式流著眼淚向法師表示:「世事如球??」。在詳細確認之後,病人認為為什麼自己一生遭遇這麼多的不幸,他的一生有什麼意義?他的苦有什麼意義?

法師同理他的心情:「你確實一生遭遇了很多次與親人離別的痛苦,我想任何人假如跟你一樣的情形的話,也一定是會非常痛苦的」,但法師引導病人對自我一生也要負起相當的責任,法師說:「但是在面對外在苦的遭遇時,我們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意志,要獨立、堅強、正向,或是意志消沉,是自己的決定,所以每一個人都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就好像窮困的環境,也有成功的人啊!你在13歲時失去了父親、26歲時失去了母親與兄長,從此喝酒茫茫過日子……,那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你希望你的兒子在你往生後,從此一輩子,也跟你一模一樣的失志、不快樂的過一生嗎?你的父親、母親、兄長,他們當時也是不得已才離開你的,但卻讓你從此意志消沉,你知道他們的心情嗎?」,病人十分專注地聽,尤其對兒子的那一段特別有感覺,有忽然被點醒的感覺,「所以現在,你要把握所剩的寶貴時間,向你兒子說你的心情、對他的期望、叮嚀,免得他的一生也跟你一樣。」。隔天病人的兒子來訪,病人因為氣切而無法與13歲的兒子溝通,法師讓兩父子手牽手,代替病人說出對兒子的期望。病人在找到受苦的意義之後,法師在歸依法門、念佛法門的基礎之上,更引導病人有來生的觀念,發願來生在面對苦的境界時,要學習佛陀的智慧、勇敢面對,讓自己從苦中學習成長不再消極。  

病人在接受如此的引導之後,不安的心漸漸地平穩下來,常見病人睡得安穩,也常見到病人會坐在床邊面對著牆上的佛像,閉眼靜默合掌禮佛的動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