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220.JPG

蕭式球譯

三十八.大愛盡經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有一位名叫沙提.漁家子的比丘生起這種惡見: “我從世尊所說的法義中知道,在生死輪迴之中,識不會變異。”
  一些比丘聽到沙提比丘生起惡見的消息,於是前往沙提比丘那裏,然後對他說: “沙提賢友,聽說你生起這種惡見: ‘我從世尊所說的法義中知道,在生死輪迴之中,識不會變異。’ 這是真的嗎?”
  “賢友們,是的,的確是這樣。我從世尊所說的法義中知道,在生死輪迴之中,識不會變異。”
  於是,那些比丘希望使沙提比丘離開惡見,對他問了很多問題,對他說了很多說話: “沙提賢友,不要這樣說,不要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不好的,世尊不是這樣說。沙提賢友,世尊說了很多法義,指出識是依緣而生起的,離開了因緣條件便沒有識的出現。”
  雖然那些比丘希望使沙提比丘離開惡見,對他問了很多問題,對他說了很多說話,但沙提比丘仍然堅持、執取、執著這種惡見: “賢友們,是的,的確是這樣。我從世尊所說的法義中知道,在生死輪迴之中,識不會變異。”
  那些比丘不能使沙提比丘離開這種惡見,於是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坐在一邊,然後把以上的事情告訴世尊。
  於是世尊對一位比丘說: “比丘,你過來,用我的名義對沙提比丘說: ‘沙提賢友,導師叫你。’ ”
  那位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之後去到沙提比丘那裏,對沙提比丘說: “沙提賢友,導師叫你。”
  沙提比丘回答那位比丘: “賢友,是的。” 之後去到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
  世尊對沙提比丘說: “聽說你生起這種惡見: ‘我從世尊所說的法義中知道,在生死輪迴之中,識不會變異。’ 這是真的嗎?”
  “大德,是的,的確是這樣。我從世尊所說的法義中知道,在生死輪迴之中,識不會變異。”
  “沙提,識是什麼呢?”
  “一種會說話、會感覺、不斷作善惡業和受果報的東西。”
  “你這愚癡的人,你從誰人的口中得知我這樣說法的呢!你這愚癡的人,我不是說了很多法義,指出識是依緣而生起、離開了因緣條件便沒有識的出現的嗎?
  “你這愚癡的人,你因不掌握法義而誹謗我,你損毀自己,為自己帶來很多罪業,為你長期帶來不利和苦惱。”
  於是,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沙提比丘在法和律之中,有沒有少許的領悟呢?”
  “大德,他怎會有呢?大德,他即使少許的領悟也沒有。”

當人們這樣說的時候,沙提比丘沈默不語、不知所措、雙肩下墜、頭面低垂、悶悶不樂、無言以對地坐著。
  這時候,世尊看見沙提比丘沈默不語、不知所措、雙肩下墜、頭面低垂、悶悶不樂、無言以對地坐著,之後對他說: “你這愚癡的人,現在我要向比丘作出答問,你便會清楚知道自己帶著惡見。”
  於是,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你們曾從我的口中,聽我說過像沙提比丘所說的法嗎?”
  “大德,沒有。大德,世尊對我們說了很多法義,指出識是依緣而生起的,離開了因緣條件便沒有識的出現。”
  “比丘們,十分好。比丘們,你們能很好地明白我所說的法義。我對你們說了很多法義,指出識是依緣而生起的,離開了因緣條件便沒有識的出現。
  “但是,這個沙提比丘因不掌握法義而誹謗我,他損毀自己,為自己帶來很多罪業,為這個愚癡的人長期帶來不利和苦惱。
  “比丘們,不同的因緣條件生起不同的識:以眼和色為緣所生起的識,稱為眼識;以耳和聲為緣所生起的識,稱為耳識;以鼻和香為緣所生起的識,稱為鼻識;以舌和味為緣所生起的識,稱為舌識;以身和觸為緣所生起的識,稱為身識;以意和法為緣所生起的識,稱為意識。
  “比丘們,就正如不同的因緣條件生起不同的火:以柴枝為緣所生起的火,稱為柴火;以木屑為緣所生起的火,稱為木屑火;以草為緣所生起的火,稱為草火;以牛糞為緣所生起的火,稱為牛糞火;以穀殼為緣所生起的火,稱為穀殼火;以廢物為緣所生起的火,稱為廢物火。
  “比丘們,同樣地,不同的因緣條件生起不同的識:以眼和色為緣所生起的識,稱為眼識;以耳和聲為緣所生起的識,稱為耳識;以鼻和香為緣所生起的識,稱為鼻識;以舌和味為緣所生起的識,稱為舌識;以身和觸為緣所生起的識,稱為身識;以意和法為緣所生起的識,稱為意識。
  “比丘們,你們有觀看 ‘有’ 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你們有觀看 ‘食帶來有’ 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你們有觀看 ‘食滅的時候,有便會成為滅法’ 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如果對 ‘有’ 不能肯定的話,是否會從這種搖擺之中生起疑惑呢?”
  “大德,是的。”
  “比丘們,如果對 ‘食帶來有’ 不能肯定的話,是否會從這種搖擺之中生起疑惑呢?”
  “大德,是的。”
  “比丘們,如果對 ‘食滅的時候,有便會成為滅法’ 不能肯定的話,是否會從這種搖擺之中生起疑惑呢?”
  “大德,是的。”
  “比丘們,如果能以正慧如實觀看 ‘有’ 的話,是否能夠斷除那些疑惑呢?”
  “大德,是的。”
  “比丘們,如果能以正慧如實觀看 ‘食帶來有’ 的話,是否能夠斷除那些疑惑呢?”
  “大德,是的。”
  “比丘們,如果能以正慧如實觀看 ‘食滅的時候,有便會成為滅法’ 的話,是否能夠斷除那些疑惑呢?”
  “大德,是的。”
  “比丘們,現在你們對 ‘有’ 沒有疑惑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現在你們對 ‘食帶來有’ 沒有疑惑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現在你們對 ‘食滅的時候,有便會成為滅法’ 沒有疑惑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你們能以如實正慧,善見 ‘有’ 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你們能以如實正慧,善見 ‘食帶來有’ 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你們能以如實正慧,善見 ‘食滅的時候,有便會成為滅法’ 嗎?”
  “大德,是的。”
  “比丘們,你們的見這樣清淨、這樣明晰,你們會不會對此執著、把玩、執取為財富、執取為我所,像 ‘筏喻的法義’ 1所說那樣執取這些法義呢?”
  “大德,不會。”
  “比丘們,即使你們的見這樣清淨、這樣明晰,也不要對此執著、把玩、執取為財富、執取為我所。像 ‘筏喻的法義’ 那樣,指出木筏是用來渡河的,不是供人執取的。”
  “大德,是的。”

“比丘們,有四種食能令已投生的眾生得到持續,能幫助將要投生的眾生得到投生。這四種食是什麼呢?第一種是粗幼摶食,第二種是觸食,第三種是意思食,第四種是識食。
  “比丘們,四食以什麼為因緣,以什麼而集起,以什麼而生,以什麼為源頭呢?四食以愛為因緣,以愛而集起,以愛而生,以愛為源頭。
  “比丘們,愛又以什麼為因緣,以什麼而集起,以什麼而生,以什麼為源頭呢?愛以受為因緣,以受而集起,以受而生,以受為源頭。
  “比丘們,受又以什麼為因緣,以什麼而集起,以什麼而生,以什麼為源頭呢?受以觸為因緣,以觸而集起,以觸而生,以觸為源頭。
  “比丘們,觸又以什麼為因緣,以什麼而集起,以什麼而生,以什麼為源頭呢?觸以六入為因緣,以六入而集起,以六入而生,以六入為源頭。
  “比丘們,六入又以什麼為因緣,以什麼而集起,以什麼而生,以什麼為源頭呢?六入以名色為因緣,以名色而集起,以名色而生,以名色為源頭。
  “比丘們,名色又以什麼為因緣,以什麼而集起,以什麼而生,以什麼為源頭呢?名色以識為因緣,以識而集起,以識而生,以識為源頭。
  “比丘們,識又以什麼為因緣,以什麼而集起,以什麼而生,以什麼為源頭呢?識以行為因緣,以行而集起,以行而生,以行為源頭。
  “比丘們,行又以什麼為因緣,以什麼而集起,以什麼而生,以什麼為源頭呢?行以無明為因緣,以無明而集起,以無明而生,以無明為源頭。
  “比丘們,以無明為條件而有行,以行為條件而有識,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比丘們,剛才說,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比丘們,你們怎樣想,有了生作為條件,會不會帶來老死呢?”
  “大德,你說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我們也是這樣想,有了生作為條件,是會帶來老死的。”
  “比丘們,剛才說,以有為條件而有生。比丘們,你們怎樣想,有了有作為條件,會不會帶來生呢?”
  “大德,你說以有為條件而有生。我們也是這樣想,有了有作為條件,是會帶來生的。”
  “比丘們,剛才說,以取為條件而有有。比丘們,你們怎樣想,有了取作為條件,會不會帶來有呢?”
  “大德,你說以取為條件而有有。我們也是這樣想,有了取作為條件,是會帶來有的。”
  “比丘們,剛才說,以愛為條件而有取。比丘們,你們怎樣想,有了愛作為條件,會不會帶來取呢?”
  “大德,你說以愛為條件而有取。我們也是這樣想,有了愛作為條件,是會帶來取的。”
  “比丘們,剛才說,以受為條件而有愛。比丘們,你們怎樣想,有了受作為條件,會不會帶來愛呢?”
  “大德,你說以受為條件而有愛。我們也是這樣想,有了受作為條件,是會帶來愛的。”
  “比丘們,剛才說,以觸為條件而有受。比丘們,你們怎樣想,有了觸作為條件,會不會帶來受呢?”
  “大德,你說以觸為條件而有受。我們也是這樣想,有了觸作為條件,是會帶來受的。”
  “比丘們,剛才說,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比丘們,你們怎樣想,有了六入作為條件,會不會帶來觸呢?”

“大德,你說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我們也是這樣想,有了六入作為條件,是會帶來觸的。”
  “比丘們,剛才說,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比丘們,你們怎樣想,有了名色作為條件,會不會帶來六入呢?”
  “大德,你說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我們也是這樣想,有了名色作為條件,是會帶來六入的。”
  “比丘們,剛才說,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比丘們,你們怎樣想,有了識作為條件,會不會帶來名色呢?”
  “大德,你說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我們也是這樣想,有了識作為條件,是會帶來名色的。”
  “比丘們,剛才說,以行為條件而有識。比丘們,你們怎樣想,有了行作為條件,會不會帶來識呢?”
  “大德,你說以行為條件而有識。我們也是這樣想,有了行作為條件,是會帶來識的。”
  “比丘們,剛才說,以無明為條件而有行。比丘們,你們怎樣想,有了無明作為條件,會不會帶來行呢?”
  “大德,你說以無明為條件而有行。我們也是這樣想,有了無明作為條件,是會帶來行的。”
  “比丘們,十分好。你們所說的,就和我所說的一樣: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這就是以無明為條件而有行,以行為條件而有識,以識為條件而有名色,以名色為條件而有六入,以六入為條件而有觸,以觸為條件而有受,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無明的無餘、無欲、息滅,可帶來行的息滅,行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識的息滅帶來名色的息滅,名色的息滅帶來六入的息滅,六入的息滅帶來觸的息滅,觸的息滅帶來受的息滅,受的息滅帶來愛的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比丘們,剛才說,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比丘們,你們怎樣想,生的息滅會不會帶來老死的息滅呢?”
  “大德,你說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我們也是這樣想,生的息滅是會帶來老死的息滅的。”
  “比丘們,剛才說,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比丘們,你們怎樣想,有的息滅會不會帶來生的息滅呢?”
  “大德,你說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我們也是這樣想,有的息滅是會帶來生的息滅的。”
  “比丘們,剛才說,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比丘們,你們怎樣想,取的息滅會不會帶來有的息滅呢?”
  “大德,你說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我們也是這樣想,取的息滅是會帶來有的息滅的。”
  “比丘們,剛才說,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比丘們,你們怎樣想,愛的息滅會不會帶來取的息滅呢?”
  “大德,你說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我們也是這樣想,愛的息滅是會帶來取的息滅的。”
  “比丘們,剛才說,受的息滅帶來愛的息滅。比丘們,你們怎樣想,受的息滅會不會帶來愛的息滅呢?”
  “大德,你說受的息滅帶來愛的息滅。我們也是這樣想,受的息滅是會帶來愛的息滅的。”
  “比丘們,剛才說,觸的息滅帶來受的息滅。比丘們,你們怎樣想,觸的息滅會不會帶來受的息滅呢?”
  “大德,你說觸的息滅帶來受的息滅。我們也是這樣想,觸的息滅是會帶來受的息滅的。”

“比丘們,剛才說,六入的息滅帶來觸的息滅。比丘們,你們怎樣想,六入的息滅會不會帶來觸的息滅呢?”
  “大德,你說六入的息滅帶來觸的息滅。我們也是這樣想,六入的息滅是會帶來觸的息滅的。”
  “比丘們,剛才說,名色的息滅帶來六入的息滅。比丘們,你們怎樣想,名色的息滅會不會帶來六入的息滅呢?”
  “大德,你說名色的息滅帶來六入的息滅。我們也是這樣想,名色的息滅是會帶來六入的息滅的。”
  “比丘們,剛才說,識的息滅帶來名色的息滅。比丘們,你們怎樣想,識的息滅會不會帶來名色的息滅呢?”
  “大德,你說識的息滅帶來名色的息滅。我們也是這樣想,識的息滅是會帶來名色的息滅的。”
  “比丘們,剛才說,行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比丘們,你們怎樣想,行的息滅會不會帶來識的息滅呢?”
  “大德,你說行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我們也是這樣想,行的息滅是會帶來識的息滅的。”
  “比丘們,剛才說,無明的息滅帶來行的息滅。比丘們,你們怎樣想,無明的息滅會不會帶來行的息滅呢?”
  “大德,你說無明的息滅帶來行的息滅。我們也是這樣想,無明的息滅是會帶來行的息滅的。”
  “比丘們,十分好。你們所說的,就和我所說的一樣: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這就是無明的息滅帶來行的息滅,行的息滅帶來識的息滅,識的息滅帶來名色的息滅,名色的息滅帶來六入的息滅,六入的息滅帶來觸的息滅,觸的息滅帶來受的息滅,受的息滅帶來愛的息滅,愛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比丘們,你們有了這樣的知、這樣的見,會不會這樣想過去: ‘我過去存在嗎?’  ‘我過去不存在嗎?’  ‘我過去是什麼呢?’  ‘我過去是怎麼樣的呢?’  ‘什麼行為會影響我的過去呢?’ ”
  “大德,不會。”
  “比丘們,你們有了這樣的知、這樣的見,會不會這樣想將來: ‘我將來存在嗎?’  ‘我將來不存在嗎?’  ‘我將來是什麼呢?’  ‘我將來是怎麼樣的呢?’  ‘什麼行為會影響我的將來呢?’ ”
  “大德,不會。”
  “比丘們,你們有了這樣的知、這樣的見,內心會不會對現在生起這些疑惑: ‘現在有我嗎?’  ‘現在沒有我嗎?’  ‘現在的我是什麼呢?’  ‘現在的我是怎麼樣的呢?’  ‘這個眾生從哪裏到來現在呢?’  ‘他來生又會去哪裏呢?’ ” 2
  “大德,不會。”
  “比丘們,你們有了這樣的知、這樣的見,會不會這樣想: ‘導師是我的老師,我持這種見解是因為尊敬導師。’ ”
  “大德,不會。”
  “比丘們,你們有了這樣的知、這樣的見,會不會這樣想: ‘其他沙門對我那樣說,我不持那種見解是因為那是其他沙門所說的。’ ”
  “大德,不會。”
  “比丘們,你們有了這樣的知、這樣的見,會不會再去尋找其他老師呢?”
  “大德,不會。”
  “比丘們,你們有了這樣的知、這樣的見,會不會去做凡俗的沙門婆羅門宗教儀式,以此為最高的修持呢?”
  “大德,不會。”
  “比丘們,你們是不是因為親身有智、親身有見、親身知道這些法義,所以持這種見解呢?”
  “大德,是的。”
  “比丘們,十分好。你們能在我說的法義之中成長,這些法義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比丘們,以上所說的,都是建基於 ‘法義是現生體證的,不會過時的,公開給所有人的,導向覺悟的,智者能在其中親身體驗的’ 這個義理之上。
  “比丘們,三種東西在一起的時候,便會形成一個胎兒。如果父母和合,但母親沒有行經,便不會形成一個胎兒。如果父母和合,母親行經,但沒有眾生入胎,也不會形成一個胎兒。如果父母和合,母親行經,有眾生入胎,便會形成一個胎兒。比丘們,三種東西在一起的時候,便會形成一個胎兒。
  “比丘們,母親在腹中懷胎九個月或十個月,當中帶來很大的憂慮和負擔。懷胎九個月或十個月之後,嬰兒便要出生,當中帶來很大的憂慮和負擔。在嬰兒出生時,母親要用母乳──在聖者的律之中,母乳就是母親的血液──來哺育嬰兒。
  “比丘們,這個孩子成長了,六根成熟了,開始玩如犂地戲、擊木塊、翻筋斗、風車轉、量戲、車戲、弓戲等兒童遊戲。
  “比丘們,這個孩子再成長了,六根成熟了,開始有五欲享樂了:在眼識別色時,生起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在耳識別聲時,生起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在鼻識別香時,生起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在舌識別味時,生起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在身識別觸時,生起悅樂、戀棧、歡喜、鍾愛、貪欲、染著。
  “比丘們,當他眼看到鍾愛的色之後,便有染著;看到不鍾愛的色之後,便有瞋恚。他沒有保持身念3,內心低劣,不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他在各種感受──不論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之中取得滿足或感到不滿,持續對感受有喜貪、喜愛、愛著;因為持續對感受有喜貪、喜愛、愛著,便會生起愛喜;對感受有愛喜便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比丘們,當他耳聽到鍾愛的聲之後……
  “比丘們,當他鼻嗅到鍾愛的香之後……
  “比丘們,當他舌嚐到鍾愛的味之後……
  “比丘們,當他身感到鍾愛的觸之後……
  “比丘們,當他意想到鍾愛的法之後,便有染著;想到不鍾愛的法之後,便有瞋恚。他沒有保持身念、內心低劣,不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他在各種感受──不論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之中取得滿足或感到不滿,持續對感受有喜貪、喜愛、愛著;因為持續對感受有喜貪、喜愛、愛著,便會生起愛喜;對感受有愛喜便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集起。
  “比丘們,如來出現於世上,是一位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者.天人師.佛.世尊;親身證得無比智,然後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說法義;所說的法義開首、中間、結尾都是善美的,有意義、有好的言辭、圓滿、清淨、開示梵行。
  “居士或出身於各種種姓的人聽了這些法義之後,對如來生起了敬信;有了這份敬信,他這樣反思: ‘在家生活有很多障礙,是塵垢之道;出家生活有如空曠的地方那樣沒有障礙。在家生活不易生活在圓滿、清淨、如螺那樣潔白的梵行之中。讓我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吧。’ 後來,他捨棄所有財富,捨棄所有親屬,剃掉頭髮和鬍鬚,穿著袈裟衣,從家庭生活中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
  “他成為一位出家人,具有比丘的修學和比丘的正命。他捨棄殺生、遠離殺生,放下棒杖、放下武器,對所有生命都有悲憫心。他捨棄偷盜、遠離偷盜,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取,別人不給的東西便不要;有一個不偷盜的清淨心。他捨棄非梵行,他是一個梵行者,遠離性行為這世俗的行為。他捨棄妄語、遠離妄語,他說真話、只說真話、誠實、可信賴、說話沒有前後不一。他捨棄兩舌、遠離兩舌、不會說離間別人的話,他幫助分裂的得到復合、喜歡和合、景仰和合、欣樂和合、說使人和合的話。他捨棄惡口、遠離惡口,無論他說什麼,都柔和、悅耳、和藹、親切、有禮、令人歡喜、令人心悅。他捨棄綺語、遠離綺語,他說適時的話、真實的話、有意義的話、和法有關的話、和律有關的話、有價值的話,他在適當的時候說話,說話有道理,適可而止,對人有益。
  “他遠離損害種子和植物的行為;他一天只吃一餐,過了中午不吃東西,遠離非時食;遠離觀看跳舞、唱歌、奏樂、表演;遠離花環、香水、膏油、飾物;遠離豪華的大床;遠離接受金銀錢財;遠離接受穀物;遠離接受生肉;遠離接受婦女;遠離接受僕人;遠離接受禽畜;遠離接受農田;遠離替人做信使;遠離做買賣;遠離欺騙的量秤;遠離賄賂、欺騙、詐騙;遠離傷害、殺害、綑綁、攔劫、搶掠。
  “他對能蔽體的衣服知足、對能果腹的食物知足,無論去哪裏,都只是和衣缽隨行。就正如雀鳥和牠的羽翼,無論雀鳥飛去哪裏,都只是和雙翼隨行。同樣地,一位比丘對能蔽體的衣服知足、對能果腹的食物知足,無論去哪裏,都只是和衣缽隨行。他具有聖者之戒蘊,親身體驗沒有過失之樂。
  “他在眼看到色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眼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眼根,守護眼根,修習眼根律儀。
  “他在耳聽到聲之後……
  “他在鼻嗅到香之後……
  “他在舌嚐到味之後……
  “他在身感到觸之後……
  “他在意想到法之後,不執取形,不執取相。他知道如果不約束意根的話,貪著、苦惱這些惡不善法便會漏入內心,因此他約束意根,守護意根,修習意根律儀。他具有聖者之根律儀,親身體驗無染之樂。
  “他在往還的時候,對往還有覺知;在向前觀望、向周圍觀望的時候,對向前觀望、向周圍觀望有覺知;在屈伸身體的時候,對屈伸身體有覺知;在穿衣持缽的時候,對穿衣持缽有覺知;在飲食、咀嚼、感受味覺的時候,對飲食、咀嚼、感受味覺有覺知;在大便、小便的時候,對大便、小便有覺知;在行走、站立、坐下、睡覺、睡醒、說話、靜默的時候,對行走、站立、坐下、睡覺、睡醒、說話、靜默有覺知。
  “他具有聖者之戒蘊、聖者之根律儀、聖者之念和覺知,居住在叢林、樹下、深山、山谷、岩洞、墓地、森林、曠野、草堆等遠離的住處之中。他在化食完畢,吃過食物後返回,然後盤腿坐下來,豎直腰身,把念保持安放在要繫念的地方。
  “他捨棄世上的貪欲,超越貪欲;內心清除了貪欲。
  “他捨棄瞋恚,心中沒有瞋恚,只有利益和悲憫所有眾生;內心清除了瞋恚。
  “他捨棄昏睡,超越昏睡,有光明想,有念和覺知;內心清除了昏睡。
  “他捨棄掉悔,沒有激盪,有一個內裏平靜的心;內心清除了掉悔。
  “他捨棄疑惑,超越疑惑,沒有疑惑;內心清除了對善法的疑惑。
  “他捨棄使內心污穢、使智慧軟弱的五蓋,內心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初禪。
  “比丘們,再者,這位比丘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他進入了二禪。
  “比丘們,再者,這位比丘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 ‘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他進入了三禪。
  “比丘們,再者,這位比丘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他進入了四禪。

“比丘們,當他眼看到鍾愛的色之後不會染著;看到不鍾愛的色之後不會瞋恚。他保持身念,內心質素高,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他對各種感受──不論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捨棄了滿足或不滿,持續對感受沒有喜貪、沒有喜愛、沒有愛著;因為持續對感受沒有喜貪、沒有喜愛、沒有愛著,對感受的愛喜便會息滅下來;愛喜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比丘們,當他耳聽到鍾愛的聲之後……
  “比丘們,當他鼻嗅到鍾愛的香之後……
  “比丘們,當他舌嚐到鍾愛的味之後……
  “比丘們,當他身感到鍾愛的觸之後……
  “比丘們,當他意想到鍾愛的法之後不會染著;想到不鍾愛的法之後不會瞋恚。他保持身念,內心質素高,能如實知可徹底息滅惡不善法的心解脫和慧解脫。他對各種感受──不論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捨棄了滿足或不滿,持續對感受沒有喜貪、沒有喜愛、沒有愛著;因為持續對感受沒有喜貪、沒有喜愛、沒有愛著,對感受的愛喜便會息滅下來;愛喜的息滅帶來取的息滅,取的息滅帶來有的息滅,有的息滅帶來生的息滅,生的息滅帶來老死的息滅,及帶來憂、悲、苦、惱、哀的息滅。這就是一個大苦蘊的息滅。
  “比丘們,你們要受持這個簡略地說的愛盡得解脫的法義,而沙提比丘則被大愛網捕著。”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大愛盡經完

-----------------------------------------------------------

1 筏喻的法義記載在中部.二十二.蛇喻經》之中。

2 這裏提到對過去、將來和現在的的各種看法,均屬我見的範疇。修行者若明白身心的本質是緣生緣滅時,若追溯過去,會明白過去的生命緣生緣滅;若推演將來,會明白將來的生命也是緣生緣滅;若觀察現在,會明白現在的生命也是緣生緣滅。他不會落入常見、斷見、有見、無見、造業與受報是完全相同的一個人、造業與受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等各種我見之中。

3 “沒有保持身念沒有保持念的意思相同,因為身、受、心、法四念處以身念處為根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