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33.jpg

◊◊ 如箭師將箭矯直,智者將動搖的心糾正 ◊◊

【033偈】
輕動變易心,難護難制服,
智者調直之,如匠搦箭直。

【註解】
在《法句經》裡,有好幾處都提到造箭師的技藝。佛陀細心的觀察到造箭師把一根普通的木材,製造成箭支的過程。對“心”的自律與克制,就等同造箭師在矯正箭支。在本篇裡,佛陀說道:“一個智者必須矯正並穩定那難以防禦的心,如箭師矯正箭支。”



Z34.jpg
◊◊ 如魚離開了水,那顆顫慄的心,得擺脫惡魔的境界 ◊◊

【034偈】
如魚離水棲,投於陸地上,
以此戰慄心,擺脫魔境界。

【註解】
面對無所不在的邪惡誘惑,我們的心始終要戰戰兢兢的面對。心是我們生活的動力,擁有一顆不良的心,就好像魚兒被投放在陸地上,失去的生活所需要的依怙。

【智者糾正心識——米基亞尊者的故事】
佛陀居住在車離卡山時,在一次開示會上,曾提及米基亞尊者。
  
有一回,米基亞被由於被淫念、嗔念和妄念這三種邪惡的心念所繫縛,無法在庵摩林(芒果林)裡實踐禪定的修學,便回去見佛陀。
  
佛陀對他說:“米基亞!你曾經犯了極大不可饒恕的錯誤。在你當我的侍者時,突然就這麼離去,當時我曾經要求你留下,並對你說,‘我現在一個人,請等到其他比丘到來時才離開我!’但是,儘管我提出要求,你卻一意孤行。身為一名侍者比丘,更是不應該背棄如來獨自離開,更何況當時我已開口請你留下。”
  
“米基亞!身為一名追求清淨的比丘,不應該永遠被自己的心念所控制。這心念是非常善變的;因此,身為比丘,更應該好好的把它制服”。
  
在得到佛陀的開示後,米基亞尊者恍然大悟,因而證得初果,其他在場僧人也同時證到二果和三果。


【評論】
“心”,無論在印度也好在中國也好,“心”都被視為是“思惟”的原動力。中國有句成語“起心動念”,“心”一被起動,就轉變成“念”。“念”就是一切行動的總指揮。
  
在佛學上,“心”分為兩種,一是維持生命的“肉團心”,二是指揮行動的“思惟心”。在《攝阿毗達摩義論》裡記載了佛陀所分析的一百二十一種“心”的微細內容。
  
佛教的修學,重點也就在“心”。佛陀鼓勵四眾弟子修學“四念住”——觀心無常、觀受是苦、觀法無我、觀身不淨。通過“四念住”的修學就能達到涅?——常、樂、我、淨的境界。

“心”(citta),這名詞在西方學術界常被譯為mind“心識”或consciousness“意識”,被視為人類主導思惟的動力,有如複雜的機器所需要的能源。西方哲學界把它解釋為“精神與心識的境界”,這樣的詮釋很不恰當,把它解釋為“情緒的境界”會更為貼切一點。
  
這個“心”非垢亦非淨,它是一個人的最殘酷的敵人和最偉大的朋友。“心”扎根於一個人的情緒,但並非是一顆如火一般容易變動的實體。有時候情緒會被激動,有時候情緒是那麼的平靜,這就是“心”在制約。
  
需方學者最大的誤區是把mind“心識”或consciousness“意識”認定是“感性”的,不存在辨識思惟這方面的“理性”過程。“心”是每一個人能生活的唯一條件,每時每刻都會涌起與息滅,它如江河的水在奔流,連接了內外兩種完全不相同的境界。
  
“心”不存在善與惡。假如決定是正確的就是善,相反的,不正確的決定就是惡。任何事物呈現在“心”中是否是自己所渴望的,都與善惡無關,但是必須以善、以道德標準來衡量。譬如,一個人遇見敵人時,通常都會起大嗔恚心;但是,一個通過心靈鍛煉的智者,會向敵人發出“善念”,讓敵人的嗔恚心消退。這就是為什麼佛陀說:
自作惡,自染污。
自行善,自淨化。
  
染污與淨化都得靠自己,沒有任何人能替你代勞。


本BLOG<<真理的寶藏 法句經>>由高菩提法師提供中文繁體的編排,特此誌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