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925.JPG

焦諦卡禪師(Jotika Sayādaw)講

果儒法師 譯

當禪修者已經證得初果,此時,他會了解:其他的修行方法無法導致究竟解脫,只有八正道能導致解脫,證入涅槃,此外,別無他法。 任何沒有八正道的修行,雖然會使你的心稍微平靜、平和,卻無法使你解脫。它有它的價值,正如修習止禪一樣,有它的價值,但是無法導致解脫,這是你修行的一個階段,而非最後階段,它無法達到最後的目標:究竟解脫。有很多修行法門,如果你修那個法門,許多人說:那也可以證入涅槃。其實不然,證入涅槃的唯一方法是:觀察你自己的身心的生滅過程。禪修的基礎是:你必須持戒清淨,能過「正命」的生活,因為如果不清淨,心絕對無法培養足夠的勇氣、動力和清明。如果你過著有罪惡感的日子,你絕對無法清楚的觀察所緣境,並且把他們放下。犯罪如處獄中,它使你無論身在何處都不得解脫。當你感到有罪或羞愧時,你無法有任何進步。能夠持戒清淨,維生的生計(正命)清淨,保持心清淨,這是必要的,這些若不清淨,你不可能真正解脫。有些禪修者認為:受持五戒並不重要,他們沒有盡力去持戒。如果你在禪修,卻不受持五戒,並且相信禪修能使你解脫,這是「戒禁取」,是錯誤的修行,執著錯誤的修行,相信錯誤的修行。


有些禪修者在禪修時,偶爾心會非常清淨、平靜,他們誤以為這是涅槃。當禪修者證入涅槃時,他會發現:以前的經驗並非真正的涅槃,對涅槃的誤解會被釐清。只有在證得三果時,我們才能完全克服貪、嗔和挫折。初果並未根除貪、嗔或挫折,只根除邪見和疑。證得初果(須陀洹)的聖者仍然享有感官之娛,但是他持戒清淨,絕不破戒,甚至沒有要破戒的念頭。例如,他享用美食,他絕不會破戒去得到他的食物,諸如此類。他維生的生計(正命)也非常清淨,即使他在做生意,絕不會欺騙他人。他可能會沮喪、悲傷、忿怒,每當他觀察這種心境時,他會發現:這只是一種心境,並且很快的從中跳脫出來,而不會被困在那裡。證得二果的聖者,並未根除所有的煩惱,只是貪和嗔比較薄弱。即使證得三果的聖者仍然有一些煩惱,仍然執著一種非常特別的生命(生在無色界),一種清淨的生命體,沒有感官之娛,不貪不嗔,但是他仍然享有清淨、寂靜之樂。此外,有種非常接近驕傲的滿足感,你為你的成就志得意滿, 這是一種非常隱微的驕傲和執著,這種隱微的驕傲和執著只有在證得四果阿羅漢時,才能完全根除。如果一個法官已經證了初果須陀洹(sotāpanna),他絕不會做錯事,絕不會收受賄賂或貪污,他非常公正和誠實。證得初果的聖者已經根除五蓋中的疑,和非常強的貪(kamacchanda),和非常強的嗔(vyāpāda)。悔(kukkucca,惡作)在證得三果時才被根除,這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在某些宗教,我們會聽到:如果一個人做錯事,他想到他的罪行,因而感到不開心、悲傷、哭泣,並且痛打自己。他們認為:這樣做是一件好事,「後悔」是一件好事,但是在佛陀的教義中,這是不好的。怎麼說呢?如果有人已經犯了嚴重的錯誤,卻不後悔,這樣好嗎?源於深入的了解的後悔是好的,這表示你不會為此而哭,而是從中學習:「是的,我已經做錯事,我不會再犯錯。如果我必須因而受苦,我會勇敢的承擔後果,而不會為它哭泣。」老是想著你做錯事,因而不開心,無法做其它事情,這是沒用的,不要浪費你的時間。如果你已經做錯事,要從中學習,並且改正自己的錯誤,繼續你的工作,去做一些善業。佛陀的教誨是:要我們繼續過日子並從中學習、成長。


你知道kukkucca(惡作、後悔)的意思嗎?我們把它翻譯為悔恨,kukkucca的字根是kud和kata,這兩個字合成kukkucca。Kud指惡;Kata是做,這並沒有清楚的解釋它的意思,這個字的真正意思是:你在悔恨,悔恨是惡事,它本身是對身心有害的。深入觀察你的心,當你在悔恨時,你的心境如何?它是平靜的嗎?不是﹗如果你深入觀察,你會發現:你越是悔恨,這表示你對它越執著,你也執著自我。觀察這些事情是非常有趣的。即使證了初果須陀洹,也無法真正去除惡作、悔恨;甚至證了二果斯陀含(sakadāgāmī),也無法去除惡作;只有證了三果阿那含(anāgāmī)才能根除惡作。

道德感、道德行為與智慧有關,因為有智慧所以不會造惡業。如果你已經做錯事,怎麼辦?你會後悔嗎?當你感到慚愧時,你為什麼感到慚愧?因為有人發現了,是嗎?如果這是原因,那麼這不是真正的羞恥心,這只是為了保護你的自我形像,這是更大的自我,你所要保護的自我。真正的道德行為、羞恥心與智慧有關,如果認為:這是可恥的,我不會去做這種事。如果你已經做了「你認為是非常可恥的事」,那麼你不會再去做同樣的事。你不會再過著羞愧、悔恨的日子,不會無法做更好的事。你必須克服羞愧和悔恨,並且要做好事,改變自己,修正自己的錯誤。我們必須以悲心和寬恕來了解別人,因為我們會犯錯是很自然的。即使是阿難尊者,當他修行波羅蜜(pāramīs)時,他也犯了非常嚴重的錯誤。即使是未來佛,在因地時,也曾犯了嚴重錯誤,他誘姦婦女。阿難尊者過去世是一個金匠,許多富有和美麗的婦女請他打造金飾、珠寶,他誘姦許多婦女,他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貪慾,從這些錯誤中,你可以學習、成長,而終致解脫。


一個證果的聖者持戒清靜,無須替自己辯護﹗我聽過許多辯護之辭,人們說:「雖然他已經證悟,因為有太多誘惑,所以他犯了錯。」這是辯護之辭。在佛陀時代有許多宗教團體,其中有些人相信:已經證得初果的人,因為他仍然有貪、嗔、挫折、驕傲,他可能生在惡趣。佛陀說:「不然,證了初果的人雖然仍有一些貪、嗔、驕傲,但是他的心夠清淨,不會生在惡趣。」我們的一生是我們的心的結果,當心變得清淨高貴時,這個人不可能生在惡趣。證得初果的聖者不會打妄語,但是其餘的口業仍然可能發生。一個預入聖流者,可能會綺語,說一些廢話,但是絕不會造像殺生、偷盜、邪淫等惡業,也不會有邪命(錯誤的謀生方式)和在做生意時詐欺等事情發生。證得二果的聖者尚未斷除所有的煩惱,只是減輕許多;證了三果的聖者則斷除邪思維(micchā-saṅkappo)、兩舌和惡口;只有四果阿羅漢完全斷除綺語、邪精進、邪定、邪解脫和邪智(micchā- ñāṇa)。問與答︰即使已經證了初果的聖者,仍然有一些煩惱。很多人說:「這個人應該已經證果了,你看:他喜歡看報紙,喜歡美食。」只要他能受持五戒,就夠好了。


問與答︰有些人問佛陀同樣的問題,他們問:「在其他宗教團體中有阿羅漢嗎?」佛陀沒有說:在其他宗教團體中,有或沒有阿羅漢。佛陀回答:「任何圓滿修持八正道的人能夠開悟,能成為阿羅漢。」判斷的標準是八正道,請研讀八正道,看看是否遺漏其中之一,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想想八正道中你是否遺漏其中之一,你是否仍然相信:沒有修行那個遺漏的正道,仍然能夠解脫證果。問與答︰在八正道裡,毗婆舍那屬於正念和正定,另外還有正命、正見、正語、正業、正精進、正思惟。一個有邪見和邪思惟的人如何可能開悟證果?如果沒有正命、正語、正業、正定、正念、正精進;如果沒有戒、定、慧,沒有人能究竟解脫。一個人在開悟前,至少必須圓滿修持八正道,至於時間的長短並不重要。問與答︰開悟是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來的,然而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可能只需幾分鐘或幾小時。在佛經裡提到:某些出家人甚至在一剎那間成為阿羅漢,他們的心已經高度發展,一旦他們知道如何修行,他們會勇猛精進,並突破四個階段,直接證得阿羅漢果位。問與答︰其間沒有間隔,你無法想任何事情,一個意識接著一個意識,非常敏銳清楚的觀察,只觀察無常、苦、無我三種特性的其中之一,所以觀察變得越來越清楚,最後完全放下,這些是非常強的觀智。在此之前,你會看到一系列的無常、苦、無我,其間沒有任何間隔,但是這個觀智是弱的。在最後幾個觀智,專注力變得越來越強,最後,心準備放下。


問與答︰我們一次只能看到其中一個特性,無法同時看到三法印(無常、苦、無我)。
問︰你怎麼知道你沒有在想? 答:當你認真觀察時,你沒有在想,根本沒有想,就像在一個暗夜,你仰望天空,突然有一道閃電,你看著它,它消失了。此時,你沒有想像,你真的看到,這與想像大不相同。在開始階段,這會偶爾發生,因為你無法一直保持正念,即使你定期禪修,有時,你會看見;有時則看不見;有時,你的觀察很模糊,有時很清楚。捨是必要的,非常輕安,完全捨離,完全平衡,非常清楚的觀察,沒有任何念頭。當心非常清淨,接近止息狀態時,根本沒有任何念頭,此時,所緣境的生滅現象變得非常快。問與答:從第四觀智起,心變得越來越平靜,定力越來越好,其間短暫的念頭可能生起,一旦你注意它,它會消失,不會持續下去。念頭的生起變得非常弱,你觀察它,它會消失。在後面的觀智,特別是過患智,你有很多念頭:「噢,那麼多過患,我喜歡的東西在哪裡?有什麼令人愉快的?」如果你想太多,你會不開心,「不要想」是非常重要的。當你心生厭離,且對生滅過程感到不悅時,如果你停止禪修,並想你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悅之事,你會覺得無法忍受。觀察生滅現象的過患,你會心生厭離,並且對很多事感到失望,你會對你的生活不滿,並且變得非常鬱悶。當你處於這個階段時,不要想是非常重要的。

打妄想是非常危險的,「想」蘊會成為障礙,你也會變得非常情緒化。有觀智的人不會鬧情緒,因為有清明的智慧,不會自滿;在生滅過程中無樂可言,這是非常清楚的。如果你在想,你會鬧情緒、不開心和沮喪,所有的外境會使你更生氣,你會被別人、噪音和其他事情激怒;有時,你會生氣,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態,沒有益處。修習觀禪有益健康,但是當你忿怒、心煩、沮喪時,你的心變得不健康,所以「不要想」是非常重要的。想的過程加上一些定力,會使事情變得更強烈,定使所有的外境變得更清楚。如果你想要享受任何東西,讓你的心平靜下來,如在定中,你會享受更多。


當我讀書時,如果我的心非常焦慮,此時,我無法享受讀書的樂趣,如果我想要閱讀一本書、一個故事、一首詩或一句格言,我必須讓我的心非常平靜、平和,此時,每句話富有深意,我真的喜歡我所讀的;觀賞風景亦然,如果我的心是平靜的,我看日出日落,我會非常專注,這景象變得如此美,這世界是如此美好。當心焦慮時,你無法欣賞風景。同樣的事,當你的心非常專注時,如果你想一些令人恐懼的事,它會變得更令人害怕。當你過於焦慮時,你不會害怕,你不會生氣,因為你的心太散亂。一顆散亂的心、焦慮的心無法接受任何事物,因為有許多愚癡(moha)。掉舉非常接近癡;掉舉指散亂的心、浮躁的心。

每當心變得平靜、專注時,不要想任何事,因為「想」是禪修的一大障礙,無論想的內容是好是壞。最重要的是:當念頭生起時,仔細觀察那個念頭,如果你仔細的觀察它,它會消失。每當念頭生起時,請仔細的觀察它。很專注的觀察生起的念頭,這念頭會消失,然後再把心帶回禪修的所緣境。不要想,有時人們喜歡想。如果你發現你喜歡胡思亂想,觀察這「喜歡」和「想要想」。想是「我是」(I am)的創造者。當你停止想時,你有時會有失落感,沒有什麼可以讓你抓住。想是一種執取,當你因為某人而生氣時,你一直在想那個人,這表示你執著那種想法,你執著所發生的事,你放不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