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定的解剖2/2
隆波帕默尊者 | 2017年2月11日A
泰國禪修之窗 2017-07-02
因此,如果想要讓心寧靜,就要懂得選擇所緣,自我審視而不是盲目效仿他人。有些老師的教導因人而異,比如念誦短篇經咒,會根據此人的秉性——念誦哪一篇心會快樂,就讓弟子念誦那一篇。有些則是誘導式的,給每個人的內容都不同,看起來很玄,其實並沒有什麼——只是隨便佈置,由於人數多,不管怎樣都會有人獲得寧靜。有些人拼命背誦,感覺其中肯定有寶貝,認為老師是有針對性的,自己的內容與眾不同。
隆波蒲尊者曾經分享過念誦Itipiso bhagave的故事,最開始是念誦bhagava,念著念著,心一旦寧靜下來,內容就自己變了,變成bhagave。然後就隨它去,ve就ve,Itipiso bhagave,於是心更寧靜,因為喜歡bhagave,換回bhagava反倒不喜歡,覺得壓抑。
要慢慢去體會,要自我審查。
隆波蒲尊者分享過另一個例子。曾有一位剛出家的師父,尊者教導他念誦「佛陀」,讓心靜駐在佛號上。這位法師就念誦「佛陀、佛陀」,一段時間以後,心開始思念女友,他是辭別女友來出家的。與女友在一起時,想出家。一旦出家了,又想念女友。原本是念誦佛號,結果變成了念女友的名字,他嚇了一跳:糟了!念佛號變成了念女人名字!
隆波蒲尊者說:「心喜歡,就去念吧。」尊者並沒有強行制止他,於是這位法師不斷念女友的名字,感到很快樂,因為已經得到批准——可以思念自己的女友,念著念著,心竟然集中與寧靜下來。隆波不知道他最後是否還俗了,並沒有繼續追問。
所以,這取決於懂得選擇讓心有快樂的所緣,然後輕輕鬆鬆地覺知那個所緣,這是令心寧靜的訣竅。如果抓住核心,就只是這些而已。選擇有快樂的所緣之後,以輕鬆的心去覺知該所緣, 不苦悶,不強迫讓其寧靜,很快就會寧靜下來。
誰常來寺廟?記得嗎?之前有一位沙彌。平常這裡是不接收沙彌的,沙彌來了會頭暈,因為有的沙彌無法獨處,晚上需要讓比丘去伴睡,比丘要去哪裡都不行,連上廁所也不可以,因為沙彌怕鬼。所以,不想接收沙彌。
然而這位沙彌不同,他15歲就想出家,也聽過隆波教導大家輕輕鬆鬆地覺知呼吸,於是他用功地覺知呼吸,然後來報告:「我在觀呼吸,身體在呼吸,輕輕鬆鬆地觀,漸漸地不斷亮堂起來,亮堂、亮堂、亮堂……於是我不再觀呼吸,而是去觀光,輕輕鬆鬆地觀,並未期待會有什麼生起,然後整個世界全部消失了,這個身體也整個消失了,就只剩下心。」
隆波問他,「你缺失了覺性沒有?」答說,「沒有,但是身體沒有了。」
非常棒,當下得到了什麼?獲得了快樂與寧靜。找到臨時之家,活在當下就會快樂,如果修行至身體消失了,只剩下單一的心,收穫的副產品更是不可言喻,甚至超越快樂與寧靜。從那天起,蘊就會分離,因為知道了——身與心是不同的部分,已經徹見——身體消失,只剩下心。
為什麼小孩容易做到?因為小孩沒有偽裝,非常單純。
隆波七歲開始修習禪定,寧靜、快樂,因為沒有偽裝。大人打坐會帶著想要獲取寧靜的期待而開始,心中生起想要獲取寧靜的渴望,心有慾望,就會有苦,已經沒有快樂了。
因此,一開始打坐就想要寧靜,是不會寧靜的。小孩沒有期待,他聽過隆波開示:呼氣,覺知;吸氣,覺知。沒有想著覺知以後會得到什麼,也沒有想著要得到什麼,修行僅僅是為了修行,沒有為了要獲得什麼,甚至沒有想過要寧靜,所以比大人容易。
大人有很多偽裝,想要有所得,隆波開示說:「別‘想要’啊!」他們還會反駁——如果沒有‘想要’,為什麼來聽您開示?
嗯,也對,所以只到現在這個程度。
因而在年老之前要先訓練,老了以後比小孩更難修習。但如果已經年老了,也別無選擇,那就抓緊年老的時候訓練。
首先必須有快樂,所以隆波才會開示:什麼也做不了,先笑一笑。笑、笑、笑,真正發自內心地笑。以前有位男眾來出家,隆波告訴他:「來,笑一笑。」他皮笑肉不笑,可以一整天都這樣,問他:「心有快樂嗎?」根本沒有。那是職業習慣,是模特或明星式的微笑。
隆波看電影從沒有快樂,從居士時代起就這樣,看到女主角被人欺負後淚流滿面,內心卻在偷笑,隆波發現以後覺得好笑,根本一點都不傷心嘛。或者他們在笑,心卻是苦的,皮笑肉不笑。
我們笑,就要從誠實透亮的內心笑出來。好,甜甜的笑,就像是第一次聽到美女說愛我們的時候那樣笑。有人說:今生不可能有這麼一天。感覺到了嗎?笑的時候,心鬆脫出來了,對嗎?在自然狀態下,我們笑的時候,心會鬆脫出來。這個鬆脫的心,用以修習禪定獲得寧靜,就是最簡單的。
心中若有千千結,心是萎縮的、緊繃的,還試圖獲得寧靜,只是白日做夢而已。所以,起步階段要先讓心舒坦起來。
有些人透過念經與持咒來令心舒坦,已經散亂了一整天,來念念經,點上香,但是別經常點,否則易患癌症。隆波同樣上香,但點燃之後插在寮房外,在供奉的時候,並不點香,供奉完了才點,然後放在外面。比如聞到香味,聞到供佛的花香等等,心有快樂,有些人用香水去灑淨佛像而後打坐,聞著香味後,卻想到鬼,(泰國傳統葬禮會把香水灑在屍體上)如果那樣就別去灑,不會有快樂的。
有些人去餵魚,誰曾經去寺廟放生池餵過魚?餵食後,魚游來吃,在餵魚時有快樂嗎?與其讓快樂白白結束,不如用那一刻來覺知自己。在心有快樂的情形下,回來覺知禪修的所緣。
我們曾經有餵過魚或者幫過他人的,在那時,我們是有快樂的。修習禪定時是在自己家中,沒有魚可餵,就去想曾經餵過魚或救濟過的流浪動物,一想到這些情形,那一刻心就快樂起來。心一旦快樂了,就可以開始修行,以快樂的心去覺知禪修的所緣。
因此,第一點,審視自己,選擇快樂的所緣;第二點,以快樂的心覺知該所緣,瞬間就會獲得寧靜,只是用一點點時間而已。
有些祖師大德入定非常迅速,眨眼功夫,心就入定了,非常快。佛陀眾弟子之中哪一位入定最快?是摩訶目犍連尊者。摩訶目犍連尊者入定與出定,包括發願令神通生起,繼而再次入定又出定,然後現兩次神通,整個過程只需要一眨眼的時間,也就是蛇合上嘴這樣眨眼之間。
大家看見過嗎?訓練師把頭伸進鰐魚嘴裡,那不是神通而是表演。要與這條鰐魚朝夕相處,若換成其它的怕是不行,這條鰐魚被訓練得很好,訓練師才把頭拿出來,它馬上就合嘴。如果訓練得不好,頭一伸進來,就立刻合嘴了。
禪定並非難事,如果我們知道訣竅,它是極為簡單的——選擇讓心快樂的所緣,以快樂、舒坦、不缺乏覺性的心去覺知該所緣,心就會得到禪定,這是第一種禪定。
西方人來的機會少,再來一點贈品。
第二種禪定是——心安住。真正的禪定是指「安住」,而不是指「安住的心」,禪定是指「心的安住狀態」。那麼要怎樣才能讓心安住呢?或說,讓心呈現安住的狀態呢?這仰賴於覺性,去及時知道不安住的心。不安住的心就是跑來跑去的心,跑去想、跑去看、跑去聽。我們要時常知道——心跑去想了,要知道;心跑去看了,要知道;跑去聽了,要知道。
還是修習原來的禪法,及時知道「跑掉的心」。曾經念誦佛號是為了讓心獲得寧靜,如今變成念誦佛號後,及時知道「跑掉的心」,跑去尋找佛號,跑去想其它事情等等。或者覺知呼吸,並非訓練讓心與呼吸在一起,那是第一種禪定,心靜駐於呼吸。第二種禪定是,通過覺知呼吸來及時知道「跑來跑去的心」。呼吸之後,心跑去想了,及時知道;心跑到呼吸上了,及時知道;心跑去了其它地方,及時知道;心又跑回到呼吸上,及時地知道。
如果能夠及時知道跑來跑去的心,直至沒有任何刻意也能如此,那麼在心又跑掉的一剎那,就會自行看見,這稱之為「有覺性」。
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反反復復地看,直至心能夠牢牢記得「跑掉」的境界或狀態。心能夠牢記境界或狀態,是令覺性生起的近因。我們要常常去看——念誦佛號或是觀呼吸,心跑掉了,知道;心跑掉了,知道。心跑去看,跑去聽,跑去想,不斷及時地知道。心若能夠牢記「跑掉」的境界或狀態,接下來,心跑掉的一瞬間,覺性將會自行生起,不含有任何刻意的成分。覺性一旦生起,心就不跑了,它會自動安住。此即獲得了「安住一剎那」的禪定,即「剎那定」。
如果頻繁地用功,有些人觀「心跑掉」、「心跑掉」後,心安住成為觀者,很快又再跑掉,再次知道,不斷再跑,再知道,就這樣一瞬間、一瞬間地安住。到了某一點,心完全集中下來,有些人進入安止定,有些人則處於近行定。
所以,訓練「安住型禪定」的方法還是練習原先的禪法。原先的修習是為了獲得快樂,現在不是為了讓心快樂而修習,而是練習以後,及時知道心——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接著,安住型的禪定就會產生,心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能夠看見名法與色法運作變化,不含刻意,這稱之為「開發智慧」。
禪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但必須區分清楚——讓智慧生起的是「安住型的禪定」,擁有「安住」而不是邪定,那只會讓心更愚痴;也不是一味緊盯所緣的禪定,只能獲得快樂而已。
「安住型的禪定」是看見心的一舉一動,看見心的運作——苦、樂、好、壞;看見身體一動一靜,心是觀者;看見苦、樂變化,心是觀者;看見好、壞變化,心是觀者。這樣的禪定用於開發智慧,以便於生起智慧。
我們常常聽說——需要先修習禪定,才能夠生起智慧。這句話同樣也對,但只對了一部分,許多禪定並不會讓智慧生起,有些禪定只是獲得寧靜,而修習另一些禪定之後會比以前更愚痴。
所以需要訓練——「寧靜型的禪定」是以快樂的心去覺知快樂的所緣;「安住型的禪定」是有「安住的狀態」生起,覺知所緣之後,及時知道跑動的心,而後心會自行安住。一定要訓練,否則無法真正開發智慧。
有些人去訓練緊盯型的禪定,比如:緊盯著腹部,宣稱在修習毗鉢捨那,那不是毗鉢捨那,而是緊盯型的禪定;或者有些人的心跑東跑西,自己卻看不見;再有些人根本沒有禪定,純粹只是散亂,卻自稱在開發智慧,實則一味地思維和分析,那不是修習毗鉢捨那,那只是思維和分析。
因此,一定要訓練,最好兩種禪定都訓練。如果只能訓練一種,就先選後者,一旦成為聖者,就是「乾觀型」的聖者。
如果能獲得兩種禪定,就會更加舒坦、快樂:什麼時段心有力量,就開發智慧;什麼時段心開始疲憊,就修習寧靜型的禪定。這樣交替進行,讓心得以休息,心情舒坦。如果心無法寧靜,不斷地開發智慧到了一定程度心也會自行寧靜,但只是極短暫的寧靜,不太有力量。心的自然特性是——它會自我救贖, 在發瘋之前,它會自行休息,需要休息時,我們無需去對抗。
好了,去吃飯吧,今天終於把禪定的部分講完了。吃飯去吧,也請法師們用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