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F212F1-8AD9-48B0-A1F6-319E6B1A1EFA.jpeg

《在日常生活之中開發覺性》2/6

隆波帕默尊者

譯者序

2014313日,眾多因緣的推動讓我來搭建一座中國人面對面跟隨隆波帕默尊者學習禪修的橋。尊者本人同意我翻譯他的法寶,以供養和護持中國的修行人。

尊者的法談,道出佛法的核心與修行原則,適用於所有的法門!

他的每一個法語音符都像一把犀利的刀直取要害,心裡只有震驚與感嘆!

2014424日下午320,在最後與一位同修談到網絡發佈確定稿的時候,說:「我希望所有修行人可以更早的看到這篇法寶,因為我們都苦了——太久太久!找了——太久太久了!……」我的眼淚自己脫眶而出,給朋友回了一句短信「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換這樣的法寶!」之後嚎啕大哭,但心卻是出奇的寧靜與溫馨!

感恩隆波帕默尊者的慈悲!並對尊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感恩翻譯本書過程之中,所有無私付出的好心人們!尤其是偲程的校對與文字編輯、胡健的網絡編輯、阿紫的校對等等!還有那些泰國的無數好心人,包括阿姜給、阿姜巴山等等,常常撼動我那顆不柔軟的心!

由於個人原因可能導致法寶的偏差,深表慚愧與歉意!同時接受各方面的批評與指正,以便更快、更早的糾正。

願所有功德回向給佛法僧三寶!

願所有功德回向給我的父母!

願所有功德回向給幫助過我的所有好心的人們!

願所有功德回向給所有生命!

願佛法久住!

 

瑞陽居士合十

20144月於泰國春不理雙八寺

以下是2009年尊者在泰國蘇孔泰大學的法談


什麼方法能讓我們走上這條路呢?那個方法被稱為「四念處的修行」,或者用更直接的說法是——修行毗婆捨那(內觀/觀禪)。

宗教的實踐有兩種,一種稱為「奢摩他」,一種稱為「毗婆捨那」。

「奢摩他」是為了讓心寧靜、快樂,能夠善良與積極樂觀。

至於「毗婆捨那」,它不是為了追求快樂、平靜、善良與積極樂觀。「毗婆捨那」是為了讓我們學習並且得以照見身與心的實際真相——身與心的無常、苦和無我。這樣照見之後,我們會放下對於身和心的執著。此時就會體驗到極其美妙的幸福和快樂。一旦放下對於身與心的執著,就會接觸到涅槃!

想要認識涅槃,就要徹底瞭解身與心,然後就可以自己親見涅槃!因此,我們現在需要持續地開發覺性。

隆波遇見的大部分修行人,幾乎全都黏著在奢摩他上面。因此,世間人變為兩類:第一類是根本不修行的,完全迷失在世間;另一部分喜歡修行的人,則幾乎全部粘著在奢摩他裡面。

我們這些喜歡修行的人可以自己體會一下:如果修行好幾年了,情況一直是有時寧靜有時散亂,用功便寧靜,然後又再散亂。或說這麼多年來,心一直是寧靜了再散亂、散亂了又寧靜;就說明我們肯定沒有修行毗婆捨那。因為心只是在一味的追求快樂和寧靜。

透過實踐奢摩他所得的快樂與寧靜是無常變化的!在此世間,不存在永恆的快樂。世間的快樂不會永存,無論如何都一定會變化。快樂都是臨時的,短暫升起不久便會滅去。

奢摩他的目的是為了寧靜、快樂、善良與積極樂觀。毗婆捨那則是為了產生智慧,照見身與心的實際真相。因為目的不同,所以它們的踐行方法也不一樣。

我們要學習清楚的區分:心走什麼途徑是奢摩他,心走什麼途徑是毗婆捨那。如果區分不了,就說明絕大部分人只是在修習奢摩他,儘管他們自以為在修習毗婆捨那。

奢摩他的修行原則比較簡單,其原則是先要觀察自心。通常,我們的心是居無定所的,總是漂浮不定,一直搖擺。一會迷失到那裡,一會迷失到這裡,一會兒抓取這個,一會兒抓取那個。一個不會修行的人,便會強迫自己的心去寧靜,強迫心是善良與積極樂觀的。可是無論如何強迫與打壓,心都無法靜下來,只有緊繃與鬱悶。所以修行之後,心若是緊繃的,就表示在以錯誤的方法修習奢摩他。如果實踐正確了,心是不會緊繃的。

當我們瞭解心的特性便會發現,心就像是一個淘氣的小孩:一會兒跑到這兒,一會兒跑到那兒;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兒苦,一會兒樂;心就是這樣的。修習錯誤的奢摩他,就像是拿著打小孩的竹鞭,一直盯著小孩,不許他動,小孩會非常緊繃和鬱悶。心也是同樣的情形,如果強迫它寧靜,心就會緊繃與鬱悶。所以需要懂得技巧,找一個讓心喜歡的禪法作為誘餌。舉例來說,我們都知道這個小孩喜歡吃冰淇淋,那麼我們可以告訴小孩別在外面玩了,回家來吃冰淇淋,這樣小孩自然願意回家。他會很快樂,對嗎?然後,他就不願去外面了。

修習奢摩他的原則也是同樣的。我們只須選擇一種心所喜歡的禪法,而無須掛慮如何讓心靜下來。假如覺知呼吸是輕鬆、快樂的,那就覺知呼吸(觀出入息);有些人觀照腹部的升降會覺得輕鬆、快樂,那就觀照腹部的升降;有人稱念佛陀;有人喜歡經行,有人修習隆波田的動中禪等等的。如果練習之後,心覺得輕鬆、自在、快樂,那就練習這個方法。這種喜歡與快樂是產生禪定的最直接因素。一旦心有了快樂,它就不再願意去其它地方,它便會與那個帶來喜悅感的禪修觀察對象打成一片,秘訣就在於此。

有些人無論怎樣修行,心就是靜不下來。因為他們拼命在強迫心去寧靜,所以不可能寧靜。相反的,一定要找一個心所喜歡的禪法來作誘餌。比如,隆波小時候喜歡觀呼吸,1959年接受隆波李尊者的指導時,學習的就是觀呼吸。觀呼吸,就會快樂;有快樂,心就會寧靜。就像是小孩吃了冰淇淋,不願再去外面玩兒。這就是禪定的秘訣!

奢摩他的訣竅在於選擇一個心所喜歡的禪法,讓心自然寧靜下來。寧靜若不是被強迫的,心是不會緊繃的。如果有誰修行以後感到緊繃與鬱悶,就表明他的修行既沒有奢摩他,也沒有毗婆捨那。如果修行以後,心是快樂與寧靜的,這樣的奢摩他是沒有任何強迫與壓力的。一旦有了快樂與寧靜,就不要得少為足!

如果修行只是一味的追求快樂與寧靜,實在太膚淺了。佛法比這個更加精深!如果修行只是一味的追求快樂與寧靜,那麼無須佛陀出世,其他老師也可以教導。然而佛法比此更為精深。

佛陀的教導是其他人所沒有的,那即是毗婆捨那。

剛才隆波講過,毗婆捨那的目的就是學習並且照見身與心的實際真相。如果能夠瞭解身與心的實際真相——無常、苦和無我,就會瞭解它們不是「我」。如果這樣照見,心便會厭倦與厭離。正如佛陀教導說:「因為照見實相,所以厭離;因為厭離,所以慾望淡化;慾望的淡化就是執著與抓取的淡化;因為慾望的淡化,所以解脫;因為解脫了,才會知道說解脫了。」

「生死已盡」一語,是指此生是最後一生。「梵行已立」一語,是指修行徹底結束了。最應該做的事情已經完成,為了離苦所要做的其他事情不再存在;一旦結束,就徹底結束了。這和世間的工作不同。世間的工作需要一直做下去,賺的錢會花掉,接著又要工作;賺的錢又花掉了,又去工作……然而修行是有終點的,被稱為結束工作。結束我們的工作就是修習毗婆捨那工作的結束,這與世間的工作不同;後者苦了又苦,一直循環反復。

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其原則就是:「因為照見實相,所以厭離;因為厭離,所以慾望淡化,慾望的淡化就是執著與抓取的淡化;因為慾望的淡化,所以解脫;因為解脫了,才會知道說解脫了。」起步點在於「因為看見身與心的實際真相」!何謂身與心的實際真相呢?身與心的實際真相就是三法印。

因此,毗婆捨那的修行並不像很多人理解得那樣膚淺,以為只要覺知身、覺知心,就是修習毗婆捨那。僅僅只是覺知身、覺知心,還是在修習奢摩他。一定要照見身和心的實際真相,才是毗婆捨那。

有人實踐觀呼吸,心始終盯住呼吸,從不離開,然後認為——覺知身、覺知心,就是毗婆捨那。並非如此!毗婆捨那必須見到三法印。

僅僅只是觀呼吸,心從不離開;或是一直在觀腹部起伏,從不離開;或是者經行時,腳的任何移動都有覺知、心從不跑掉等等的,都還不是毗婆捨那。毗婆捨那不是僅僅覺知身、覺知心,而是一定要知道身和心的實際真相。

身與心的實際真相就是三法印,理解這個非常難。如果有誰瞭解身和心的實際真相,誰就已經開始見法(開悟)了。

 

瑞陽居士譯

偲程、阿紫校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