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684F86-F571-44D8-814C-27D5B5BD22BF.jpeg

《在日常生活之中開發覺性》5/6問答

隆波帕默尊者

居士1:隆波您好!自從聽了您的開示,我的嗔心減輕了,覺知自己也增多起來,只是依然分不清覺知與思維的區別,有時不確定自己是在覺知還是在思維。

隆波:要覺知到,當下你的心正在對「覺知還是思維」感到困惑,要知道心正在困惑。困惑也是法的一種呈現。如果知道心在困惑,就說明有在覺知。假如一味沈浸在思慮自己到底有無覺知,就已經迷失在念頭裡了。

何時能覺知到身或心,何時就跳出了念頭的世界。何時若忘記了身和心,而關注正在想的內容,就說明依然還迷失在念頭裡。比如,此刻的你正迷失在念頭裡,看得出來嗎?就是要知道這個!

居士1:還有,我的心時常憂鬱且無法從中解脫,請您給予指引。

隆波:覺知的心要保持中立,不要厭惡憂鬱。因為你在討厭憂鬱。

佛陀並未教導說「修行者應該嚴禁憂鬱」。憂鬱屬於嗔心。佛陀的教導是:各位修行者,心有嗔時,要知道心有嗔。

因此,心憂鬱了,要知道它憂鬱。心不喜歡憂鬱,要知道它不喜歡憂鬱。持續的覺知下去。如果保持中立的「知道」,心就會跳脫出來。

你的症狀還不算嚴重,有些人必須去看心理醫生。後來聽了隆波的CD,心醒過來,就此康復的人也不少。所以有些心理醫生見病人吃了幾個療程的藥也未好轉,便乾脆拿出隆波的CD說:給!拿去聽(笑)!聽著聽著,心就醒了過來。

如果心理疾病是源自於緊繃、鬱悶,就會康復。如果是因為大腦神經系統的問題,就不會康復,要另當別論。若是心理問題就能康復,因為覺知自己的心是不緊繃也無鬱悶的。然而為何你看見了鬱悶,鬱悶卻未消失呢?因為你的心未保持中立。

保持中立的知道,它會立即消失,因為保持中立去知道的心,本身就有快樂。要體會與洞悉這個沒有保持中立的心,當它不喜歡那個鬱悶時,要及時的知道它(不喜歡)。

下一位。


居士2:隆波您好!我想從您這裡拿到修行的鑰匙。

隆波:持續覺知自己吧。修行的鑰匙就是持續覺知自己,別忘記身、別忘記心,同時也別緊盯著身與心,要常常覺知。

居士2:感恩!

隆波:迷掉了,感覺到嗎?已經迷失了,迷失在「想」裡面了,然而也不要緊盯著它。

嗯,下一位。


居士3:隆波您好!

隆波:在哪裡?

居士3:在這裡。見過隆波三次,也請教過三次。

隆波:真的?哦,奇跡(笑)。

居士3:這次不講那些沒意義的話題了。

隆波:很好,隆波不聽那些。還想問那些沒有意義的問題嗎?

居士3:這次我只問與修行有關的事。

隆波:好,那就只問有關修行的事,沒意義的不要提。

居士3:隆波,我喜歡經行,一旦經行,就會感覺自己從未安住過,看見的只有生與滅。

隆波:那很好啊。修行有兩種:一種是為了令心寧靜與安住,這是「奢摩他」的修行;另一種是為了看見心的運作變化,稱之為「毗婆捨那」的修行。

經行時,看見自己的心跑來跑去之後,能夠及時知道,這樣很好。

居士3:請隆波看看我的修行是太緊還是太鬆?

隆波:太緊。

居士3:謝謝!

隆波:要比那個再輕鬆些就好。

下一位。


居士4:隆波您好!

隆波:至於這個人,就太鬆了。(笑)

居士4:太鬆了,對嗎?我今天很緊張。

隆波:嗯,有點鬆。

居士4:的確是有些鬆,我在九月份向隆波做過禪修報告,隆波說我太過緊盯,要先放一放,(嗯。)現在過去了8個月,我來報告一下。開始兩到三個月非常困惑:我在緊盯什麼了呢?放,又要放什麼呢?繼續練習大概5個月之後才學會分清:哦,這是緊盯,這是放一放。

一旦放了,我就感到…(你現在太緊張了。)…就感到自己非常懶散,(嗯?)但還過得去,有時困惑,也能知道困惑在生起。

隆波:是這樣的。一旦沒有了緊盯,就要用功修行。比如打坐、經行,總之一定要練習。練習不是為了盯著身或心,而是為了及時知道身或心。鬆就是指鬆在這裡!

居士4:正如隆波所說的,4月份我有機會去閉關,感覺較能輕鬆地覺知身心了。潑水節以後,心裡的快樂越來越多,以前是特別特別苦的。如今雖然還有造作,但明顯減輕了。以前會生氣很久,現在也縮短了。

隆波:曾經看見苦在遠遠的地方嗎?苦離得遠遠的,煩惱染污也離得遠遠的,世界也離得遠遠的。訓練我們的心,一旦它醒來,就會照見(身心的實相)——苦會逐漸遠去,徬佛是別人在苦,而不再是「我」苦。

居士4:是的,一切都好起來了,但我仍和以前一樣容易生氣,不太懂為什麼會這樣。

隆波:因為我們有覺性了。佛陀未曾教導說:修行者們當禁止生氣、禁止迷失、禁止貪。佛陀從未如此教導。

佛陀的教導是:諸位修行者,心有嗔時,知道心有嗔;心無嗔時,知道心無嗔。對嗎?(嗯!)只需要知道而已!最終它會自己照見是心生氣,而非「我」生氣,苦便會越來越遠。實踐到最後會照見:是蘊在苦,而非「我」苦,從此,不再隨蘊一起受苦!

居士4:現階段有什麼要對我開示的嗎?

隆波:現在應該開始固定形式的練習了,因為你已經知道何謂緊盯了。

在固定形式的練習里,持之以恆的修行會讓心有力量。(嗯。)不要扔掉練習啊!有些人以為隆波教導人不要修行奢摩他,並非如此。只不過我們一定要認清:何謂走神?何謂緊盯?何謂覺知?

一旦嫻熟了,才會提升奢摩他的修行。否則全都是緊盯而已。(嗯。)感覺到了嗎?你就是被卡在這裡,原地踏步了好幾年。(是的。)好在你還不太頑固,隆波指導幾個月以後,你就跳脫出來了。

看見了嗎?是五蘊自己在工作的,心只是觀者。苦在減少而且縮短,感覺到嗎?(感覺到的。)快樂也同樣縮短。(這個還沒有。)

繼續練習,等到智慧清楚的呈現,就會發覺:天吶!哪裡都沒有快樂,根本只是純純粹粹的苦!然而,知道這個世界只是純粹的苦的心,居然擁有最極致的快樂!

居士4:隆波,您讓我在固定形式里修行,我有個問題,剛好某位同修教我練習,因為在工作中,我特別容易激動——

隆波:等等,簡短一點。(好的。)

居士4:他教導我觀感受,為了擁有更多的定力。

隆波:觀感受需要先訓練禪定,而不是通過觀感受來產生禪定,那完全是兩回事。身念處與受念處,適合於奢摩他類型的行者:先修習禪定,再去觀身與受。

居士4:我應該跟以前一樣,只需增加固定形式的練習,按照您的指導去做就夠了,對嗎?

隆波:是的,繼續去經行。

下一位。


居士5:隆波您好!我12歲時就看見過飢餓,生命已經很苦了。從那時就一直渴望出家,只因要養母親(所以沒有出家)。念書到畢業,也沒真正快樂過;成家立業有了子女,也沒有什麼真正的快樂。我每個月都去一個上座部的森林寺院修行,這樣堅持了兩年。

2008年底,我最後一次去那座寺院,在森林里打坐。念誦佛陀之後,又修習不淨觀,最後貪心減少,就在那天看見身體自行運作,心臟伸縮,向全身輸送血液。出定之後,它們(名色)完全斷開…睜開眼睛看見手,不知道這是手,感覺非常驚訝:這是什麼東西?為何放在這裡?

隆波:就是這樣,這稱為看見色法。

居士5:這時看見心在上面,覺得身體是一個,心是另一個,但是沒有從心裡掉出來。我需要從心裡脫離出來,但只有心是脫離不出來的,需要有覺性。那之後就無法前進了。(嗯。)

於是我就祈禱,七天後便得到第一張隆波有關修行方法的CD。(嗯。)第一次聽就感覺「是這個了!」等太久了!從08年修行到現在有一年半,今天才敢問問題。

因為在潑水節期間,我有機會短期出家七天。那段時間用功觀心,因為上班期間顧客特別多,在服務客戶期間,心隨著各種情緒起伏,我是藥劑師,(哦。)一整天心都是跑來跑去。每次有覺知的時候,都是下班開車回家,會感覺說,為何一整天都在迷失?

短期出家的期間,我清楚的看見心在不斷的拼命往外跑,但沒有打壓它,(嗯。)它往外跑,迷失了一會兒又再回來,回來之後會安住,覺性再次生起。

隆波:回來時別緊盯著它,否則就會感到憋悶。如果回來以後感到憋悶,就錯了。

居士5:沒有憋悶的感覺,好像很輕鬆自在,而且它會再次跑掉。

隆波:等等,先停一停,太入神了。(嗯。)給別人一點機會,總共有15個人呢。

居士5:好的,請隆波再多開示一些。那天我看見心粘著在苦上。

隆波:需要的只是知道,僅僅知道,如其本來面目的知道身與心,不干擾它們,不用控制與呵護使身心靜止,也無需維護覺知。有就有,沒有就沒有。覺知同其他現象一樣,都是一會兒生起,然後滅去,去用功吧!看見心想說話了嗎?(嗯。)

噢,下一位。不然來不及了。(感恩!)


居士6:頂禮師父!我修習奢摩他7年了,但覺得根本沒有進步,(嗯。)碰巧同修送一張師父的CD給我聽,(嗯。)噢!路就在這裡,不在別處,但著手實踐才發現仍然粘著在舊模式里,(嗯。)所以想問您:緊隨著知道身心是怎麼回事?跟名色是一回事嗎?

隆波:是一回事,用泰文來講就是身與心。如果更精確的表述,就是色與名。通俗來說,就是身與心。

居士6:再有,我經行時感覺不太能覺知身體,心一直跑來跑去,就去觀念頭。

隆波:你要去觀心,你並不適合觀身,因為你屬于思維型,特別喜歡思考。要及時的知道跑來跑去的心,去努力用功!(感恩!)

下一位,簡短些,不用講太多。(笑)


居士7:師父好!我問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您剛才講到貪、嗔、痴,我本人一直是非常謹慎小心的。比如,我是個生意人,如果太富有了,這是貪嗎,我很擔心。(笑)

隆波:作為居士,是有職責發財致富的。(笑)而出家僧就沒有這項職責。居士可以從富裕中感覺快樂,佛陀並未說居士必須一貧如洗。因有錢而快樂,因花錢而快樂,對嗎?因為沒有債務而快樂,等等的……我們有職責去賺錢,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並非貪心,要清楚自己的責任。然而賺錢時,想要發財成這樣或那樣,便是貪了。

我們有職責全力以赴去工作,至於結果,則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不是貪,而是知足。如果收穫豐厚是因為工作很棒,沒什麼關係。在佛陀的時代,極為富有的佛教徒非常多,並不是必須一貧如洗。


居士7:您曾開示:佛教徒應該樹立一個成為初果須陀洹的目標,想請教師父,初果須陀洹是什麼意思?

隆波:修行直到第一次生起聖道,成為須陀洹聖者,在未來就一定會體證阿羅漢。這並非難事!我們一定要知道須陀洹具備什麼特質。

須陀洹具備五戒,首先要具備五戒。

須陀洹恭敬信仰三寶,不會改變信仰,絕無動搖。不會有時禮拜這個、有時皈依那個。

用功練習以提升覺性,持續覺知身心,有一天就會成為須陀洹。


居士8:師父您好!我從1213歲就開始學法,之後組建了家庭,有努力學習但不怎麼實踐,後來子孫長大,才認真修行了大概十多年。最近家庭與工作都問題多多,就更加努力學習與修行,直到某天遇到一本教導如何斷身見結的書。現在覺得心已非常清淨,一旦苦生起,馬上能看見且明白苦因,能夠越來越快地離苦。

隆波:那不是斷身見結,還看見人的存在——有我們、有他們,(嗯。)這不是斷身見結,身見結依然存在。(依然存在嗎?)依然存在。(嗯。)

居士8:但自己還是知道,這是聽聞來的。

隆波:別刻意!你依然有刻意的成分在。

居士8:嗯,依然有刻意在,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苦一旦生起,我就可以棄捨,我已經看見真理。

隆波:苦是要去知道的,而不是要去捨棄的。有苦生起,要知道。想要離苦,這已經是導致苦的因了。要及時知道自己的欲想,以中立之心知道苦,就會照見是蘊在苦,不是我在苦。

居士8:想問隆波,這是毗婆捨那還是奢摩他?

隆波:還沒、還沒,還不是的。

奢摩他是為了追求快樂、寧靜、積極、善良。你希望得到快樂,對吧?你想要離苦。你的目標不是為了如實照見身心的實相——沒有我。因此你要覺知身心,繼續多聽隆波的CD。(在聽的。)聽了要去觀察身、觀察心。

居士8:嗯,還有個問題,神通是什麼?

隆波:是屬於心方面的神奇力量。這個話題已經離開毗婆捨那了,把機會給別人吧。

居士8:也就是說,毗婆捨那與神通完全是兩回事?

隆波:完全是兩回事。真正的神通就是六通。

至於訓練神通,觀火後看見光,送心去看這個、看那個,還不是真正的神通,不是佛教的神通,而只是以光作為所緣修習禪定。

一旦生起光明,想要去知道什麼和看見什麼,就是在將心往外送。去看天神、鬼、地獄,惟獨有一物不知——不知道自己。

毗婆捨那一定要知道自己!(哦,只是好奇而已,沒想去做。)

下一位,不然來不及了,要關閉會議室了。(感恩!)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