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FAD9D3B-F365-48DA-8346-DDEE83CC1C9B.jpeg

《如何走上中道》4/6

隆波帕默尊者/泰國禪修之窗

解脫的第三條路是:禪定和智慧同步。如果禪定與智慧同步,就會直接進入「一心」。

如果先訓練禪定,退出之後再開發智慧,就要選擇觀身。如果修習剎那定,覺知自己以後,就可以開發智慧,深度禪定會在後期出現,此類人既可以觀身也可以觀心。正如絕大部分的人所訓練的,一會兒覺知身,一會兒覺知心。

至於在禪定之中開發智慧,需要具備「出神入化」的禪定水平。

「出神入化」包括四個條件,缺少任何一條,都無法在禪定之中開發智慧。

第一,精通於入定。需要多長時間可以進入禪定呢?不能超過一次屏息的時間(笑)。如果是這種水平(隆波示範屏息動作),別想在禪定里開發智慧,這樣根本無法「出神入化」的入定。

一定要能夠非常迅速的入定,並且必須嫻熟於維持禪定,不能一入定就出來了。觀察一下,你打坐時,是否心剛一集中就立刻跳脫出來?心一集中就跳脫出來,便無法維持禪定。禪定若無法維持,怎可能在其中開發智慧呢?都已經掉出來了。

一定要精通於入定、維持禪定與出定,不能進去了卻退不出來。倘若有人對他說,你的家裡失火啦(笑),他卻退不出來(笑),這是不行的。

「出神入化」前三個條件是精通於入定、維持禪定,以及出定。最後一條是精通於在禪定之中開發智慧。看到了嗎?必須要「出神入化」才能夠沒有刻意的開發智慧。有刻意,就不是真的。有刻意,就還有貪心。

如果走第三條路,修習禪定之後,就會看到禪支的變化。剛才的心有快樂,現在沒了。或者,剛才的心有去抓取,有「尋」有「伺」,心與所緣打成一片。一旦及時知道「尋」與「伺」,就會看到它們的生滅。心有「喜」,覺性知道,「喜」立即滅去,生起特別清晰的「樂」。覺性知道「樂」,「樂」也迅速滅去,生起特別清晰的「捨」。如果更加深入,身體會徹底消失進入無色界。有時會在無色界之中開發智慧,進一步看見內在的變化:有時心會抓住「空」,有時候心會逆流而上抓住「知者」。心抓住「空」,稱為「空無邊處定」;心逆流而上抓住「知者」,稱為「識無邊處定」;心既不抓「空」也不抓「知者」,什麼都不抓,稱為「無所有處定」。如果具備足夠的覺性、禪定和智慧,能夠照見心的變化,就可以在禪定甚至無色界定之中,來修習毗婆奢那,但要真的「出神入化」才行。

經典記載,最高的無色界定稱為「非想非非想處定」,其幾乎沒有想蘊、沒有感覺。經典記載,惟有精通於觀心的聖者們才能在「非想非非想處定」開發智慧。若僅僅精通於禪定與觀心,但是尚非聖者,那麼只能在一至七定開發智慧,無法在第八定之中開發智慧。因為後者太過於微細。

無論是禪定引領智慧、智慧引領禪定,還是禪定與智慧同步,都無法脫離同一核心的原則: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

比如,出定之後,心安住成為觀者,看見身體在工作,就會有覺性的照見身的實相,知道身體不是「我」。安住且中立的心並不是刻意安住,而是它自己安住的。及時知道「心跑了」,心就會自然安住。修習禪定至二禪之後,心會獨立而凸顯。只要想到「知者」,心會立即安住,非常簡單。但要反復修習,否則這種安住是會退化的。

因此,無論是智慧引領禪定,禪定引領智慧,還是禪定與智慧同步,都離不開隆波所講的原則——要有覺性。覺性知道身也行、知道心也可以。但要以安住且中立的心(也就是具備禪定的心)去知道。因此,請大家持續努力,慢慢的體會。

總結如下:第一步,持守五戒。每天持守五戒,心就會慢慢有快樂。想到持戒,心會舒坦、滿足而容易寧靜。接下來就可以修習禪定了。如果心太散亂,就要先訓練讓心休息的禪定。

禪定有兩種,既能訓練寧靜又能訓練安住的禪定是最好的。隆布特長老將寧靜的禪定稱之為「禪那」,也就是「能所合一」的禪定;而安住的禪定是指,心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隆布特長老將後一種禪定稱之為「定」,也就是「能所分離」的禪定。這兩種同樣能夠達到四禪八定,只不過一種是心和所緣在一起,另一種則是心安住於心。

如果訓練安住的心,卻又需要休息,就先抓住所緣,比如抓住「佛陀、佛陀」,心跑了,知道,然後心和「佛陀」在一起。如果是觀呼吸,心跑了,知道,跑去抓住呼吸,也知道,然後讓它和呼吸在一起,呼吸就會越來越淺,最後變成光,讓心和光在一起,心與所緣在一起,就可以得到休息。

如果做不到,可是又想休息,就使用隆布特長老的小竅門,只是小技巧,而不是原則,但是能夠讓心迅速的寧靜下來。心特別散亂時,長老教導說,試試屏住呼吸,屏住之後,用覺性抓住那個靜止不動的地方,不用屏氣太久,不然會斷氣的。稍微試一下,屏住呼吸,然後抓住那個靜止不動的地方,憋不住了,就繼續呼吸。好了,睜開眼睛,不用繼續了,否則會黏著其上的。

當你感到工作疲累又緊張,或是在危機的時刻,都可以這樣嘗試。比如被上司叫去訓斥,先做深呼吸,穩定一下情緒。還有一個技巧,就是呼吸之後再修習慈悲觀,願一切眾生快樂、安詳(笑)。本來是被上司叫去訓斥的,結果卻說要加薪,這樣的情況也是有的。

上述的情況均屬於禪定,訓練它們不是為了催眠別人的心,因為被催眠的心是無法修行的,覺性將會非常嬴弱。因此,絕對禁止催眠別人的心。如果修習慈悲觀的力量非常強大,別人受到催眠就會被控制,一樣需要小心。有些人很厲害,可以大面積的進行催眠,法師和居士都要小心。假如怕被人催眠,就一定要有覺性。有了覺性,便沒有人能夠催眠我們。看見了嗎?覺性在任何場合與任何時間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需要寧靜,就讓心守住一個所緣。如果是應急,比如車禍要死的時候,屏息的剎那,心能夠安住,去抓住那個感覺空空的地方,這就是小竅門。如果要抓住核心,就要有次第的訓練禪定。剛才說的只是應急之策。

假如無法修習禪定,那麼禮佛念經之後,可以持續地修習慈悲觀,持續地想:願一切眾生快樂,彼此沒有怨恨,願一切眾生分享我們的功德,這樣重復的思維下去,心便會清涼而有禪定,這種禪定是寧靜型的,可以用於休息,然後心就會積極、健康、愉悅。如果修錯了,太緊繃,就會發瘋。強迫心去寧靜與緊繃,就可能會瘋。因此要輕鬆自在,讓心可以休息。

另一種用於開發智慧的禪定是心安住於心,這取決於修習一種方法: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持續地練習:心跑去想了,知道;跑去盯住所緣了,也知道。如此便會得到心跟自己在一起的禪定。

要用功!持戒之後,訓練心有禪定,如果得到兩種禪定是最好的。一種用來休息,用來活在世間,讓心有力量,另一種心安住於心的禪定用來開發智慧,看見身不是我,苦、樂、好、壞不是我,它們都不是心,而是與心完全分開的。五蘊散開成為一個部分、一個部分的,不再是我。就是這樣訓練,直至心只是知者、觀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