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A26D2F5-6EB1-453C-95FD-4C8FAF57E436.jpeg

生活中的阿毘達摩(2)貪愛的特色

 

[阿姜舒淨]

 

貪愛的特色

心﹝Citta﹞有很多不同的類型,他們可以被分類為:善心、不善心、果報心、唯作心。這些不同的心在一天中都會生起,然而我們對他們知道的那麼少。大部分的時候,我們並不知道這個心是善心、不善心、果報心或是唯作心,如果我們學著去辨別我們的心,我們會對於我們自己還有別人,有更多的了解,我們會有更多的悲憫還有慈愛來對待別人,即使當他們以我們不同意的方式在行動。我們並不喜歡別人的不善心,我們覺得當他人小氣、說話粗魯的時候,是很不愉快的。

 

然而我們自己知道在那個時候,我們自己也可能生起不善心嗎?當我們不喜歡別人粗魯的言語,我們自己在那一刻或許也有生起瞋恨的不善心;與其去注意別人的不善心,我們應該去覺察自己的不善心,如果沒有去研讀、了解阿毗達摩﹝Abhidhamma﹞對實相解釋的細節,我們可能不會知道什麼是不善,可能會把不善當成是善的,之後不知覺得一直累積不善。如果我們知道更多類型的心,我們就可以看到是哪一類型的心比較常生起,是善心、還是不善心呢?我們會因此更了解我們自己的習性。

 

我們應該了解善﹝Kusala﹞、不善﹝Akusala﹞的差異,在經典裡面的注釋,Kusala的意思是健康的、沒有缺陷的、有技巧的、對快樂的結果是有建設的。當我們有佈施、守戒、心智的建立成長、這個時候心是善的,Kusala。所有不同類型的善心,例如:感激別人的善心、去幫助別人、有禮貌、表示尊敬、守戒、研讀佛法、分享佛法、修習Samatha﹝奢摩他,定﹞、內觀,這些都是在這三大類:DānaSīlaBhāvanā ,也就是佈施、守戒、心智的成長。Kusala善是有建設性的,每一個良善的行為會帶來愉快的結果。

 

那什麼是Akusala呢?Akusala就是A – Kusala,“不是”Kusala,有如朋友的對立面是敵人,貪愛的對立面是捨離。所以AkusalaKusala的對立。不善的行為會帶來不快樂的結果,沒有人會希望去經驗不愉快的結果,但是大部分的人對於什麼原因會帶來什麼樣的結果是無知的,他們並沒有了解,當這個心是不善的時候,會帶來不快樂的結果,而且當他在做不善的行為時,通常是沒有注意到。

 

當我們研讀阿比達摩的時候,我們學到不善心分為三類:貪根心、瞋根心、痴根心。無明﹝痴﹞伴隨每一個不善心一起生起。

 

不善心如果是貪根心,這個不善心會有兩個根:無明、貪愛。這個心被稱為貪根心﹝lobha-mūla-citta﹞,lobha是貪,mūla是根,citta是心,這裡強調根,是很明顯的貪愛會越來越深。

 

不善心如果是瞋恨心,也是有兩個根:無明、瞋恨,他們被稱為瞋根心﹝dosa-mūla-citt﹞。

 

不善心如果只有無明的伴隨呢?那就只有單純的一個根:無明。

 

這三類的不善心,包括其他不同形式的不善心,我們可以看到有非常多種多樣的心。

 

現在我們先來談貪愛的心。貪愛是一個心所,他是一個實相,因此他可以被經驗。在清淨道論裡面,貪愛是執取或是依戀。

 

貪愛是如此被定義的:

貪愛的特色是去抓住一個對象,就像用網子去網住鳥,或是抓猴子。他的功能就是黏附上去,就像一塊肉放在很燙的鐵鍋上。他表現出來的是不放棄,有如黑色的染料染在布上。他最接近的原因,是看到可以帶來享樂的對象,這個對象會帶來一個束縛。就像一條慾望之河流漲潮一般,越來越強,他應該被視為把眾生帶到損失、有壞處的狀態中,彷彿快速的河流流向大海一樣。

 

Lobha有時翻譯成貪婪、渴望,因為有不同程度的lobha,他可以被翻譯成很多不同的詞。Lobha可以是粗重的、中等的、細微的。當他非常明顯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可以認出貪愛。但當他是較輕微的程度時,就不是如此了。比如,當我們想要吃很多美味的食物,或喝酒、抽菸上癮了,我們可以注意到貪愛。

 

我們對於我們所親愛的人的執取,當我們失去他們的時候,因此而非常受苦,可以看到貪愛帶來的憂傷、眼淚。有時貪愛是十分明顯的,但有非常多程度的貪愛,因此不覺得有著貪愛。Citta﹝心﹞生滅非常快速,我們可能沒有注意到,在六個根門過程的時候,就已經有貪愛正在發生,尤其是這個貪愛沒有很強烈,有如情慾般的明顯。每次有愉快的色塵、聲音、氣味、味道、有形的物體,貪愛都非常可能會生起,事實是一天之中,貪愛時常生起。

 

當有因緣條件時,貪愛就會生起,他是不受控制的,在很多的經典內,佛陀提到了貪愛,指出了他的危險,還有克服他。

 

有一次佛陀對著比丘說:

「比丘,什麼是感官愉悅的滿足呢?這五樣,是感官愉悅的五條線。哪五個呢?能夠被眼識經驗的色塵,合意的、愉快的、喜歡的、魅惑的、與感官享樂有關的、誘人的。可以被耳識經驗的聲音,被鼻識經驗的氣味,被舌識經驗的味道,被身識經驗的有形物體。如果是合意的、愉快的、喜歡的、魅惑的、與感官享樂有關的、誘人的。比丘,這些是感官享樂的五條線。不管是什麼的愉快,什麼樣的快樂,因為這五條感官愉悅的線所成的結果,就是感官愉悅的滿足。」

 

這些感官愉悅的滿足,並不是真的快樂,那些不知道佛陀教導的人,或許會以為貪愛是健康的,特別是當他和愉悅的感受一起生起時。他們或許不會知道貪愛、慈愛的差別,兩者都可以是伴隨愉快的感受。然而,心生起愉快的感受不一定是善心,當我們學著分別知道更多善心、不善心,就更能夠去注意到他們的特色。我們會注意到這個感受,是跟著貪愛的心生起的,他和跟著善心生起的愉快感受是不同的。

 

感受是一個心所,他跟每一個Citta一起生起,當Citta是善的時候,感受也是善的,當Citta是不善的,感受也是不善的。或許我們能夠分辨知道,當我們貪愛一個色塵或聲音時的愉快感受,以及我們是慷慨的時候所生起的愉悅感受,他們兩者之間的不同

佛陀指出,貪愛帶來悲傷。

 

當我們失去親近的人或喜歡的東西,我們會感到悲傷。當我們執著於一個愉快的生活,很可能會對生活困難的時候,感到厭惡、憎恨,或者當事情並沒有照著我們希望的樣子實現發生。

 

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佛陀對比丘提到感官享樂的危險。

「比丘,什麼是感官享樂的危險呢?有這麼一個例子,比丘,一位年輕人靠著手工藝來賺錢,他在寒冷中、在炎熱中、被蚊蟲叮咬、在狂風烈日、可怕怪異的事、非常飢餓、口渴。比丘們,這些是追求滿足感官享樂的危險。」

 

「比丘,如果這位年輕人,如此的努力、認真賺錢,但是如果他想要的並沒有真的來到他的手上,他憂傷、憂愁、悲泣、搥胸哭喊,他幻想破滅,他想著:『我的努力是沒有用的,我的認真是沒有好的果報、果實的。』比丘,這些也是感官享樂帶來的危險。」

 

「比丘,還有當感官享樂是原因的時候⋯國王和國王爭執、貴族和貴族爭執、婆羅門和婆羅門爭執、在家眾和在家眾爭執、母親和兒子爭執、兒子和母親爭執、父親和兒子爭執、兒子也和父親爭執、哥哥和弟弟爭執、兄弟和姊妹爭執、姊妹和兄弟爭執、朋友之間也彼此爭執。那些進入了爭執、爭吵、辯論、攻擊,用他們的手或石頭、棍子、武器攻擊彼此,這些所受的苦,有如臨死的受苦。比丘們,這些也是追逐感官享樂的危險。」

 

我們接著讀到佛陀解釋物質形體的滿足和危險。佛陀說:

「比丘,什麼是形體的滿足呢?比丘,比如說一個貴族、婆羅門、或一般大眾家中的女孩,在她1516歲時,沒有太高、太矮、太瘦、太胖、太黑、太蒼白。比丘,她是在美貌與可愛的最顛峰嗎?」

 

「是的,世尊。」

 

「比丘,因為美貌以及可愛所帶來的愉快,就是形體、形狀的滿足。那麼比丘,這個形體、形狀的危險就在其中嗎?比丘,可以看到這個同樣的女孩,經過一段時間,8090100歲,老了,駝背彎曲了,需要拐杖,走路顫抖,悲慘,青春逝去,牙齒脫落、頭髮稀疏、皮膚皺了,獨自跌跌撞撞過日子,四肢蒼白無色⋯

 

⋯因此,比丘,可能看到這同一個女士,她的屍體被丟到墳場去,過了一天、兩天、三天,腫脹、蒼白、腐敗。比丘,你們怎麼想?你們認為那個之前的可愛及美貌已經消失,危險已經出現了嗎?」

 

「是的,世尊。」

 

「比丘,所以這個也是形體、形狀的危險。」

 

佛陀對比丘說的話,對我們而言,可能很殘酷、殘忍;但它是事實,是真的。我們很難接受生命它本來真正的樣子,生、老、病、死。我們不願意去想我們的身體、我們親近人的身體,已成了屍體。我們接受出生,但我們很難接受出生之後的結果,老、病、死。

 

我們希望可以去忽略事情的無常,我們看著鏡子的時候,照顧好所謂我們的身體,認為是一個不變的,是屬於我們的身體。然而,這個身體是rūpa 色法,一直在生滅,這個身體並沒有一個粒子可以持續。

 

一個人或許會帶著邪見執取這個身體,ditthi是一個心所,他可以跟著貪根心一起生起,也就是心和貪這個心所一起升起,也可以有ditthi這個心所一起(ditthi在這裡指的是邪見micca ditthi,有別於正見samma ditthi)。貪心,有時不帶著ditthi、有時會有。

 

有許多不同種類的ditthi,相信有一個靈魂存在是ditthi的一種,我們或許會執取心理現象、生理現象,帶著有靈魂存在的錯誤看法。有些人相信靈魂存在於這一世,然後會在這一世結束之後繼續存在。有些人相信,有一個靈魂存在,但這一世結束後就全部結束了。有另外一種ditthi,他相信因果法則是不存在的,業力不會帶來結果。

 

在不同國家的人,總有許多人認為有讓自己潔淨的方法,只要把自己泡在聖水裡,或者是去祈禱,他們相信如此邪惡的行為可被洗淨。他們並不知道每個行為,會帶來他們自己的結果。除非智慧已經建立到可以根除這些不善,我們才能真正潔淨自己。如果有人認為行為不會帶來他們適當的後果,那麼可能會認為培養善心是沒有用的,這樣的相信,都是邪見,會帶來邪惡的行為,社會的崩解。

 

有八種貪心,其中四種和邪見一起生起,另外四種貪心是不帶著邪見生起的。關於感受,貪心可以帶著愉快的感受、中性的感受,但是不會和不愉快的感受一起生起。

 

我們提到八種貪心裡面,有四種是會帶著邪見的。這四種帶著邪見的貪心,有兩種會伴隨愉快的感受,有兩種會伴隨中性的感受。比如說,當有一個人認為有一個「我」存在,並且一直輪迴下去,這時候的心,可能是伴隨著愉快的感受或中性的感受。同樣的另外四個不帶著邪見的貪心,也有兩個是伴隨愉快的感受,另外兩個是中性的感受。這八個貪心,會有四個是愉快的感受,四個是中性的感受。

 

在分類貪根心的時候,還有一個區別的因素,這個貪心可能是不需要慫恿的,或是需要慫恿的。清淨道論有提到:「需要被慫恿的,這時候的心,是比較停滯、緩慢的。」所以他的強度是較弱的,需要被鼓吹去做的(自己或他人)。

 

這八種貪心分類如下:

1. 悅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2. 悅俱邪見相應有行一心。

3. 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心。

4. 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

5. 捨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6. 捨俱邪見相應有行一心。

7. 捨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心。

8. 捨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

 

就像我們看到的,貪愛的心可以是不需要慫恿(無行)或需要慫恿(有行)的。例如貪愛的心伴隨著邪見被慫恿影響的,在經典中有個例子:一個貴族的兒子娶了一位太太,這個太太有邪見,因此這位先生就跟著帶有邪見的人相處,逐漸的他就被影響了,他因此也帶著邪見,女方的家人也感到喜悅。

 

如果是不帶著邪見,被慫恿影響的例子:一開始沒有對酒上癮,但如果他和時常喝酒的人在一起,被慫恿喝酒,慢慢的喜歡上喝酒,這個情況他帶有貪愛的心,但沒有帶著邪見。

 

貪愛的心可以伴隨愉快的感受或中性的感受。貪愛的心沒有邪見,帶著愉悅感受的例子,比如說我們看到很漂亮的顏色、聽到很舒服的聲音,在這個時刻,關於剛剛經驗到的實相,可能帶著貪愛而不帶著邪見。當我們享受漂亮的衣服、去看電影,或者是跟朋友笑著聊天,有些時刻是貪愛的享樂,但並沒有邪見,當然還是有些時刻,貪愛中帶著邪見的,執取一個我的存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