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阿毗摩(4)心的不同面向
[阿姜舒淨]
心的不同面向
佛陀教導我們什麼是真的,我們可以從經驗中去驗證他的教導。然而我們並不真正知道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現的實相,那些經由眼、耳、鼻、舌、身、心出現的名法或色法。似乎我們最有興趣的是過去還有未來,然而如果我們能夠知道更多這一刻的實相,如果我們能夠學著更覺察它們的出現,我們會發現生命究竟是什麼。
佛陀解釋citta(心或者心識)是一種實相,我們或許會懷疑citta是不是真的,我們怎麼證明有citta(心)呢?或是只有物質而沒有心理現象呢?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都是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比如:房子、餐點、衣服⋯⋯還有每天使用的工具,這些事情並不是因為它們自己而出現,它們是被心想像出來的。
Citta是名法,它知道或經驗某個對象。Citta並不是色法,色法不能經驗任何東西,色法什麼都不知道。當我們聆聽作曲家寫的音樂,是citta有這個音樂旋律的想法,是citta讓這個作曲家的手記錄下來音符,如果沒有citta,他的手是不可能移動的。
Citta可以完成非常多不同的結果,我們在經典的注釋裡面讀到:
Citta是如何能夠創造出這麼多樣行動上的不同的結果?在藝術的領域裡,沒有什麼能比繪畫更多樣的,在繪畫藝術中一個畫家他這一輩子最好的作品,是比他任何其它作品更有藝術性的⋯心是比任何任何複雜的繪畫還更具有多樣性和藝術性的。
因此佛陀曾經說過:“比丘,你們有見過一個繪畫的傑作嗎?是的,世尊。佛陀說:比丘,這個繪畫的傑作是由心來設計的,事實上比丘,這個心比這一個傑作的畫還要更有藝術性,更精巧。”
我們接著讀到有很多不同的事情是因為不同的心來完成的:好的行為比如說慷慨,壞的行為比如說殘酷或欺騙,它是由不同的心造成,而這些行為會帶來不同的結果。不是只有一種心,而是有非常多種不同的心。
不同的人對不同的經驗會有不同的反應,因此不同類型的心生起了。有些東西是某些人喜歡但另有某些人並不喜歡。我們可以注意到,做事情時,人們是如何的不同。即使是做同樣一件事,結果也會不一樣。
比如說當兩個人想要畫同一棵樹的時候,結果是不會一樣的,不會完全一樣。人們有不同的天份和能力,有些人讀書沒有困難,有些人就沒有能力讀書考試。Citta是不受控制的,它們的生起有它們的因緣條件。
為什麼每個人是不同的呢?那是因為大家累積了不同的習性。當一個小孩從小被教育成要對周圍的朋友大方,他就有機會累積慷慨。很容易生氣的人是因為累積了很多的憤怒。我們都累積了不同的習性、品味或者是技能。
一個生起的心完全滅去之後,緊接著立刻生起另外一個。那麼是如何累積好或不好的習性呢?原因就是因為每個心滅去之後,立刻被下一個心接續著。我們的生命是一直不間斷的一系列心識,每一個滅去的citta是下一個citta生起的條件,一個接著一個,過去就成為現在這一刻的因緣條件,好的或不好的citta在過去的累積就成為今天的習性,因此好或不好的習性是一直不停累積的。
我們都累積了很多不善的,不純的污染雜質,比如貪、瞋、痴。這些污染雜質有不同的強度,有一些是非常非常細微的或是潛藏的,也有中等或強度很強的不善,那些非常細微的並不會出現,但它們是隱藏起來的,即使在我們深深熟睡沒有做夢的時候;在那個時候並沒有不善的心,但是這些不善的潛在的無明,或深深潛伏的煩惱還是存在的。
當我們睡醒的時候,不善的心就會又開始生起了。如果不是因為這些污染雜質經由一個心接著一個心傳下去的話,我們怎麼會在睡醒的時候又很快有不善的心呢?即使當這個心不是不善的,這些不善的潛伏的煩惱還是一直繼續的往下傳,除非它們被智慧給根除。
中等強度的污染和細微潛藏的污染不一樣,它跟心一起生起,它可能是貪、瞋、痴和其他伴隨著的不善心所。比如說,我們對看到的,聽到的或經驗到的東西產生貪愛,或是產生瞋恨;中等強度的不善並不會引起不好的行為,強度高的污染雜質才會,它會透過身體的行動,語言,例如殺生或者是想要拿走別人的財物。
業就是意圖,它可以帶來好的行為或不好的行為,業是一個心理的現象,因此它是可以被累積的,人們累積不同的污染雜質以及不同的業(善或不善)。不同業力的累積是生命不同結果的因緣條件,這就是因果法則(kamma vipaka。kamma是業,vipaka是果報)。
我們看到人們出生在不同的環境裏,有些人活在比較舒適的環境,他們有很多愉快的經驗;有些人在不愉快的經驗裏,他們可能是在貧窮或者是在疾病中受苦。當我們聽到有些小朋友營養不良,我們或許會好奇為什麼他們要這樣的受苦。
佛陀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承受他自己行為的結果。在過去的一個行為或者是業會在以後帶來它的結果。因為不善的業跟善的業是可以累積的,當有適當的因緣條件時,這個結果就會以vipaka果報心的形式出現。當我們用”結果”這個詞的時候,我們可能會以為是指我們的行為對別人所產生的一些後果,但是當我們談vipaka果報心的時候,是指不同的意義。Vipaka citta(果報心)是一個citta,它經驗一個不愉快的或愉快的對象,這個果報心是過去業行的結果。
我們很習慣地認為是我在經驗不愉快或愉快的事情,然而並沒有我,只有心在經驗不同的所緣。有些心是原因,它們是好或不好行為的動機,會在之後帶來它們對應的結果。有些心是結果或果報心,當我們看到不愉快的事情,並不是一個我在看,是citta眼識在經驗這個不愉快,是這一世或前世不善行為的結果,這種心就是不善的果報心。
當我們看到愉快的東西的時候,是一個善的果報,是來自於過去善的行為的結果。每當我們經由五個感官根門經驗不愉快的對象的時候,它是一個不善的果報,每當我們經由五個感官去經驗愉快的對象的時候它是一個善的果報。
如果有一個人被某人打了,他感受到的痛並不是打他的人的行為造成的結果,被打的人經驗到的是過去不善行為的結果,這是果報心經由身體感官去經驗。打的那個行為是痛升起的最接近原因(真正的原因是過去的不善業)。而打人的因為他做了不善的傷害行為,未來會有不善的結果。當我們對業kamma還有果報vipaka有更多的了解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對我們的生命中的一些事情看的更清楚。
在注釋中我們讀到,不同的出生,不同的生命經驗,是來自於不同業力造成的結果,甚至身體的表徵,也是業力的結果。我們讀到:
⋯由於不同的業力出現各種不同的眾生:沒有腳、兩隻腳、四隻腳、非常多隻腳、吃素的、追求精神生活的,或者有能力進入不同禪定的。由於不同的業力出現各種不同的出生:地位高或低、底層或貴族、快樂或受苦。由於不同的業力出現各種不同的出生:漂亮或醜、氣質高雅或低下、身體健全或有殘缺。由於不同的業力出現各種不同的世間條件:得到和失去、名聲好和壞、讚揚和責備、快樂和受苦。
進一步我們讀到:
因為業,世界在運轉;
因為業,人有生命;
因為業,所有的眾生都被困住。
就像是馬車輪子的輪軸讓車輪持續滾動。
佛陀教導我們,每個事情生起都有它的因緣條件,人們有不同的身體的特質或性格,或者活在不同的環境裏,這些都不是巧合。
即使是動物的身體構造特徵,也是因為不同的業。動物也有citta,牠們可能行為很壞或是好的,牠們因此也是在累積不同的業力,在未來帶來不同的結果。
如果我們了解每個業帶來它自己的結果,我們就會知道並沒有理由去驕傲我們出生在有錢的家庭裏,或當我們收到讚美,或者其他愉快的事情。當我們在受苦的時候,也可以了解這個受苦是過去的行為造成的,因此我們會比較不傾向於去責怪周圍的人,來為我們的不快樂負責,也比較不會去忌妒別人有了我們想要的。當我們了解真相,我們會知道並不是我在經驗愉快或者是我在受苦,只是果報心因為因緣條件生起,立刻滅去。
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即使出生在相同的環境裏,也會有不同的行為。比如說,那些生在有錢人的家庭裏,有些是小氣的,有些並不會,出生在有錢的家庭是業力的結果,小氣是因為過去累積的污染雜質造成的,有非常多種不同的因緣條件,在每個人的一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業力讓一個人出生在某一個環境裏,累積的習性成為一個人的性格。
有人或許對過去或未來的生命有所懷疑,因為現在只能經驗這一世的生命,然而在現在的生命裏,我們可以注意到不同的人在經驗不同的事情,這些一定有它過去的原因。過去的行為是現在經驗愉快或不愉快結果的原因,現在的行為將在未來帶來不同的結果,更深入了解這一世的話,我們將會能夠對過去和未來有更多的認識。
過去、現在還有未來的生命是一連串沒有間斷的心citta,每個citta生起立刻滅去,之後很快又生起了下一個citta,一個citta並不會持續的存在,但沒有任何一刻是沒有citta的。如果沒有citta時,這個身體就是一個屍體了。
即使當我們在深深的熟睡中,還是有citta在生滅,一樣是每個citta滅去之後,立刻緊接著下一個citta,所以在這一世的最後一個citta滅去之後,立刻就會生起下一世的結生心。因此累積的習性,可以一直繼續,從一個心傳到下一個心,從這個生命傳到下一個生命,因此我們是一直在輪迴中生死循環。
下一個心並不能夠生起,除非之前那個心已完全的滅去。一次只會有一個citta,但是citta生起滅去非常的快。
但我們可能會有這個感覺,好像一次有好幾個心,我們可能認為我們可以同時在看和聽,但是事實上,每一刻只會有一個心,這些聽到、看到是在不同的時刻。我們可以從我們自己的經驗來確認,眼識是一個心,它跟耳識是不同的,這些心的生起,是因為不同的因緣條件,它們經驗不同的對象。
心是那個去經驗的,它經驗某一個對象或是所緣,每個心一定會經驗一個對象,不可能有一個心是沒有對象去經驗的,citta經由眼、耳、鼻、舌、身、心六個根門來經驗對象,眼識是經驗那個經由眼睛出現的,我們可以用這個詞:“可以被看到的對象”,那個可以被看到的並不需要命名,也不需要命名它是可以被看到的對象,當那個可以被看到的(或稱色塵)接觸眼根的時候,就有因緣條件讓眼識生起(而不是我的意志力)。
眼識和思考的心識是不同的citta。心識(或思考)是經由心門去經驗某個對象。耳識也是一個citta,它跟眼識不同,它有著不同的因緣條件,它經驗不同的對象,當聲音接觸耳朵時,就有條件讓耳識生起去經驗聲音,每個citta升起必須有它適當的條件。我們不能透過耳朵去聞味道,或是用眼睛去嚐食物,鼻識必須經由鼻子來經驗氣味,舌識必須經由舌頭來經驗味道,透過身體來經驗的對象是地元素、火元素跟風元素。經由心門,citta可以經驗任何的對象。一次只會有一個citta經驗一個對象。
我們或許會瞭解在理論上,眼識跟耳識這是兩個不同的citta,有不同的特質,也瞭解色法什麼都不知道,所以我們知道心跟色法是不同的,知道這些好像蠻簡單的,可是理論上的知識,跟直接體驗是不同的。理論上的知識還不是很深,不能夠根除有”我”存在的這個概念,只有在覺知經由六個根門出現的實相,我們才會透過我們自己的經驗瞭解,才能夠進一步的根除”我”的這個概念。
我們經驗的對象就是我們的世界,在看的那一刻,這個世界就是那個被看到的,這個被看到的並沒有持續,它立刻滅去了,當我們聽的時候,世界是聲音,它也立刻就滅去了。我們沉浸於那些我們在眼、耳、鼻、舌、身、心所經驗的對象,但是沒有一個被經驗的對象是可以持續的,這些生滅無常的對象,不應該被認為是我,我的。
在經典中我們讀到有一位天人,他去請教佛陀關於“抵達世界的盡頭”,他請問了佛陀,是否有可能一直往前走就能去知道、去看到、去抵達世界的盡頭。在那裡沒有再出生、沒有變老、沒有死亡、沒有退轉、沒有沉淪也沒有提升。
佛陀回答:尊敬的天人,那個沒有再出生、沒有變老、沒有死亡、沒有退轉、沒有沉淪也沒有提升,我宣示抵達世界的盡頭不是靠著一直往前走而能夠去知道、去看到或抵達。
太棒了世尊,真是驚奇,世尊說的真好,這個世界的盡頭不是靠著一直往前走可以去知道、去看到或抵達。
世尊,之前我是一個隱士,我擁有非常強大的超自然力,我可以在天空行走,我跨的最大一步可以從海洋的東邊到海洋的西邊,對我而言,世尊,擁有這樣子的超能力,很自然我就想要往前一直走,來抵達世界的盡頭。
但是世尊,不去談食物、飲水,不去談疲勞困頓,我那一世的生命是100年,我就這樣子走了一世,然而在我抵達世界盡頭之前就死了。世尊說的太棒了,世界的盡頭不是靠著一直往前走可以被知道、被看到、或抵達。
佛陀回答:但是尊敬的天人,若不抵達世界的盡頭,苦是不會結束的。世界就是這個六尺長的身軀,還有他的認知和想法,同樣的這個世界的起源,這個世界的結束,怎麼樣讓這個世界結束,我也宣誓做了說明。
世界的盡頭不是靠著一直往前走能抵達,然而人們沒有從苦中獲得釋放;除非他抵達了世界的盡頭。那麼讓一個人成為知道這個世界的人、有智慧、世界的終結者,讓他成為一個能過著神聖生活的人。經由平靜知道世界的終點,他不再渴望這個世界或其他的任何世界。
佛陀教導人們關於什麼是”世界”以及怎麼樣抵達這個世界的盡頭,也就是苦的結束。去瞭解這個世界,也就是去瞭解這個六尺長的身軀,還有他的認知和想法,也就是瞭解這個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