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迪達]
【第四覺支:喜】
◎特相──快樂、欣喜
喜的特相是快樂、欣喜與滿足,它本身就是擁有這些特相的心法。但喜另外的特相是可以遍及相關的心法,讓它們愉悅、快樂,並帶來深深的滿足感。
◎功能──輕快與敏捷
根據傳統的分析,喜的功能是以輕快與敏捷充溢身心。心變得輕快且精力充沛,身體也會覺得靈活、輕快並適合工作。喜的現起是身體實際輕快的感覺,喜透過身體的感覺十分清楚地顯現出來。
喜生起時,粗重與不適感都被某種非常輕柔、溫和、天鵝絨般柔順與輕快的感覺所取代,感到身體輕盈如漂浮在空中。輕快的感覺時常是活動,而非靜止的,你會覺得好像被推過來、拉過去,搖擺、晃動,又如在洶湧的波濤中遊歷一樣,雖然有不平衡的感覺,但卻非常愉悅。
◎五種喜
喜有五種,第一種稱為「小喜」,在禪修初期,五蓋被鎮伏一段足夠的時間後,行者會開始感到快樂的顫動與震顫,有時會起雞皮疙瘩。這是喜的初始感受。
第二種稱為「剎那喜」,來時快如閃電,比第一種還要強烈。
第三種是「繼起喜」,傳統的比喻是人坐在海邊,突然看到巨浪迎來將其吞噬,行者經驗類似被浪捲離地面的感覺,心臟撲通亂跳,人不知所措,訝異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第四種喜稱為「踴躍喜」,有了踴躍喜,你會感到非常輕盈,好像坐離地面好幾呎一般,感覺好像在漂浮或飛行,不像走在地面上。
第五種喜稱為「遍滿喜」,這是最強烈的一種,它充滿身體的每個毛孔。如果你坐著,會感到無以言喻的舒適,絲毫不想起身,只想一直坐著不動。
前三種喜稱為「悅」(pAmojja)——輕微的喜;後兩者才稱得上是「喜」(pIti)——強烈的喜。前三者是較強的後兩者的起因,也可說是墊腳石。
◎近因──如理作意
與精進一樣,佛陀說喜的近因只有一種——如理作意,特別是如理地在努力生起與佛、法、僧相應的善的喜受上作意。
◎發展喜覺支的十一種方法
註釋書提供十一種生起喜的方法。
(一)隨念佛陀的功德
第一種方法是佛隨念(buddhAnussati)——憶念佛陀的功德。佛陀有相當多的功德,你也許無須逐一憶念傳統所列舉的每一項,喜的最初徵兆便開始出現。例如傳統所列舉的第一項功德是「應供」(araha)的特質,意指佛陀值得所有人、天、梵天的尊敬,因為他根除一切煩惱而達到清淨。思惟他以此方式所成就的清淨,或許會感到一些喜悅;也可以隨念佛陀的三圓德,如我們在討論勇猛精進時的描述。
然而,傳統方法的隨念或背誦,並非唯一憶念佛陀功德的方法,事實上,這比行者自己直覺的領悟還不可靠。當行者獲得生滅隨觀智,喜自然生起,也自然會感念佛陀的功德。佛陀自己曾說:「見法者即見我」,成就觀智的行者,會真正感念我們這位種姓創始者的偉大,你也許會對自己說:「如果我能體驗這般清淨的心,佛陀的清淨必定更加廣大!」
(二)於法生歡喜
第二個生起喜的方法,是憶念佛法與其功德。這第一項傳統的功德,可用一段話來表達:「法由佛陀善說,法實為佛陀所善說。」佛陀以最有效的方法教導佛法,而你目前的老師們則確實地傳遞它,這實在是值得歡喜的原因。
佛陀詳盡地說明戒、定、慧三學。要遵循這三學,首先藉由持戒以維持行為的清淨,透過調伏我們的身行與語行,努力發展高水準的道德操守,這會帶來許多利益。首先,我們將不再自我批判、自責或懊悔,免於智者的責難與律法的責罰。
接著,若我們遵循佛陀的指導,就會發展定。如果你堅貞不移、堅毅不拔,便可體驗快樂、清晰、明亮與寂靜的心,這稱為「止樂」(samathasukha)——由於心的專注與輕安而生起的樂。
你甚至可以達到許多不同的禪定——在這些心的狀態中,煩惱暫時受到鎮伏,而產生超乎平常的平靜。
再來是修習毗婆舍那,我們便有機會體驗第三種樂。當你更深入地洞察佛法,達到生滅隨觀智的階段,你會感到興高采烈的喜,這種快樂可稱為「暢快樂」,接下來出現的是「清明樂」,最後,達到行捨智(sankhArupekkhAñANa)——於一切諸行深刻地理解「捨」,你會經驗「捨樂」,那是種深奧的喜悅,不會那麼興奮激動,而是非常微細平衡。
至此,佛陀的承諾與保證都是真實的,凡遵循修行之道者,便能經驗到所有的快樂。如果你自己成功地體驗了這所有的「樂」,便會深深領會佛語的真實性,你也會說:「法由佛陀善說,法實為佛陀所善說。」
最後,超越這一切樂的是究竟的「寂滅樂」。
行者在超越「捨樂」之後,會經驗到一剎那的體悟涅槃,它是隨著聖道心的成就而產生,在此之後,行者深刻地理解他過去未曾知曉的佛法。佛陀不是說過「以此方式禪修,便能達到苦的止息」嗎?確實如此,很多人有此經驗,而當最後你親自明瞭了,心便會因喜悅與感恩而歡唱。
〈修行證果的最大可能性〉
如此,有三種理解「法為善說」這事實的方法。首先,如果你深切思索禪修的最大可能性,心會充滿著對佛法的讚美,當然也充溢著歡喜,也許你自然會擁有極大的信心,以致不論何時聽到開示或閱讀佛法,都充滿喜悅與興致。這是三種領會佛法的方法中的第一種。第二,如果你進入修行本身,佛陀的承諾與保證必定開始實現。
戒與定會改善你的生活,這便更深入地教導你,法是如何被善說,因為它已帶給你心的清明與深刻、微妙的快樂。第三,也是最後一種,佛法的偉大,可在智慧的修習中看到,這修習最終導向涅槃樂。此時,你的生命會出現深奧的改變,就如重生一般,你可以想像此時所感受到的喜悅與感激。
(三)於僧伽的功德生歡喜
註釋書列出第三種生起喜的主要方法,是憶念僧伽的功德。僧伽是完全獻身於佛法,熱切、耐心地努力著的聖人團體,他們以直接又正確的方法遵循正道,並各自到達目的地。
如果你曾在修行中體驗過某種心的清淨,就能想像其他人也感受到相同的經驗,甚至遠比你所知的程度還要深遠。如果你曾證得某種程度的覺悟,便會堅定不移地相信其他聖者的存在,他們也曾走過這條與你相同的道路。這樣的人確實是清淨無瑕的。
(四)思惟自己的戒行
第四個生起喜的方法,是思惟自己行為的清淨。行為的完美無瑕是種強有力的功德,可以為擁有它的人帶來很大的滿足與喜悅。要保持行為的清淨需要極大的堅忍,當你在這點上檢視自己的努力時,會感到深切的滿足與興奮。若不能維持清淨行,會被悔恨與自責所侵襲,將無法專注於正在做的事,修行因此無法進步。
戒是定與慧的基礎,有很多人藉由將正念轉向思惟自己戒清淨而生起的喜,而獲得覺悟。這種思惟在緊急狀態時特別有用。
〈緊急情況中生起喜的提舍〉
有位名叫提舍(Tissa)的青年,在聽聞佛陀說法時感到極大的迫切性,他是個雄心萬丈的人,但在世間卻感到很深的空虛,因此他的抱負便轉向成為阿羅漢。很快地,他捨俗成為比丘。
在出家前,他將一些財產送給弟弟周羅提舍(Culatissa),這項贈予讓弟弟變得非常富有。不幸地,周羅提舍的太太突然變得很貪心,她害怕這位比丘改變心意還俗,而要求歸還財產,那會奪去她現有的一切。她試圖保護最近獲得的財產,最後想到找職業殺手,如果能殺死比丘,便提供他們一筆可觀的賞金。
殺手們同意後便到森林中尋找提舍,發現到他正專心禪修,便將之包圍,準備殺害他。比丘說:「請等一下,我尚未完成工作。」
「我們怎麼能等?」一位殺手回答:「我們也有工作要做啊!」
「只要一、兩晚就好了,」比丘懇求:「然後你們可以回來殺我。」
「我們不吃這一套,你會逃跑!給我們你不會逃走的證明!」
比丘除了衣缽之外,沒有其他財產,因此無法給他們任何擔保物,他便舉起一塊大石頭重擊自己雙腿的大腿骨。殺手們看他已無法逃脫,便滿意地退去,留下他繼續精進。
你可以想像,提舍想要根除煩惱的渴望是多麼強烈!他不怕死亡或受苦,只怕還活躍於內心的煩惱。他還有生命,但尚未完成工作,他對未根除煩惱便死去的想法感到恐懼。
由於提舍以如此深厚的信心出家,他一定勤勉不倦地培育正念,他的修行必定穩固到足以面對那擊碎腿骨的極大痛苦,因為他能看著這強烈的痛楚而不屈服。當注意著痛苦時,他思量自己的戒行,反問自受戒後是否曾破任何比丘戒?他非常高興地發現,自己持戒圓滿清淨,並未違犯任何一條戒。這樣的了解,使他內心充滿了喜樂。
兩腿骨折的痛楚漸漸緩和,強烈的喜成為他心中最顯著的所緣。他將念轉向它,而觀照喜、樂與悅。隨著這樣的觀照,他的觀成熟了並加速增長。突然間他有所突破:體驗了四聖諦,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阿羅漢。
這個故事中的寓意在說明,人應該在戒律上建立良好基礎。少了戒,坐禪只不過是給酸痛下請帖罷了!要建立好自己的基礎!如果你的戒強而有力,禪修的努力將卓有成效。
(五)憶念自己的布施
第五種生起喜的方式,是憶念自己的布施。如果行者可以無私地行善,只希望他人幸福快樂或解脫痛苦,那麼這善行不僅會充滿福德,還會將安樂、欣喜帶入心中。動機是決定布施是否有益的關鍵,布施不應別有自私的居心。
〈雪中送炭〉
布施不光是指財物,也可以是簡單地鼓勵需要支持的朋友。最重要的是在匱乏時期的布施,在此時分享個人所擁有的少許事物,也會是最滿足的時刻。
有則關於古代斯里蘭卡某位國王的故事。一天,他倉皇地從戰役中撤退,只帶著極少的糧食。當他穿越森林,巧遇一位看來似乎是阿羅漢的比丘正在托缽,儘管他原有的只夠自己、馬匹與隨從食用,還是分了一些食物給比丘。許久以後,當他回想起這一生中送出的禮物,有些是非常了不起且貴重的,但這卻是他最珍愛的一次。
另一則與這主題有關的故事,發生在仰光的馬哈希禪修中心。幾年前,中心還在慢慢發展時,有些行者無法負擔食宿費用,那時人們都比較貧窮。但這些行者的修習都進展良好,看到他們只因無法負擔經費而必須離開,十分教人惋惜,因此禪修老師聯合起來資助這些很有潛力的行者。這些學生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當他們成功地達成目標,老師們都充滿了快樂與喜悅。
(六)思惟諸天的功德
第六種帶來喜的方法,是思惟天界的眾生:諸天與梵天的功德。這些有情還在人界時,他們深信業,相信善行會帶來善果,惡行會招致惡報。因此,他們努力行善避惡,甚至禪修,因行為的正向力量,使得他們投生在較高的「地」,那裡的生活比人界快樂。那些獲得禪定的人則生於梵天,壽命長達多劫。因此,當我們想著天人的功德,實際會想到他們在人界中所增長的信心、慈善、精進與堅忍。拿自己與他們相比是很容易的,如果我們能發現自己與天神、梵天處在同一水平,便會充滿快樂與喜悅。
(七)思惟完全的寂靜
第七個生起喜的方法,是思惟煩惱止息的寂靜,就勝義而言,意指思惟涅槃。如果你經驗過這般深奧的寂靜,可以在回憶它時帶來許多的喜。
如果你不曾體驗涅槃,可以先思索禪定中的平靜,深定中的寧靜遠勝於世間的快樂。許多安止技巧很強的人,甚至未實際在修定,心也絕不受到煩惱襲擊,因此他們可能過六、七十年寂靜的生活。思惟這種平靜與清明的程度,可以帶來非凡的喜悅。
如果你沒有禪那的經驗,那麼便可回想在修習中,心感到清淨無染的時光。當煩惱被鎮伏一段時間,輕安與清涼自然充溢心中。你會發現自己將此與世間享有的快樂相比,比起修行之樂,你會明白世間的快樂十分粗糙,不像清淨心所生起的清涼樂,而有種燒灼感。如此比較,你的心中會充滿喜。
(八)遠離粗人;(九)尋找雅士
第八與第九生起喜的方法是相關的,分別是遠離粗魯、粗俗的人——被憤怒沖昏了頭,缺乏慈心的人;而要尋找心中懷有慈悲的雅士。在這世上,有許多人被憤怒所淹沒,以致無法辨別善、不善行之間的差別。他們不知尊敬值得崇敬者,也不知學習佛法,更不知實修的利益或合適性,他們可能暴躁易怒,易受憤怒與瞋恨之苦,生活中也充滿粗暴與令人厭惡的活動。與這樣的人一起生活,你可以想像應該不會是很愉快的經驗。
除此之外的人,則非常體諒、關愛他人,他們心中的溫暖與慈愛顯現於言行。這等雅士以一種微妙、和諧的方式維繫與他人的關係,有他們為伴是非常愉快的。被愛與溫暖的氛圍環繞,會使得喜生起。
(十)思惟經典
第十個生起喜的方法是思惟經典。有些經典描述佛陀的功德,如果你是個充滿信心的人,思索其中一篇便能帶給你很大的喜悅與快樂。諸多經典中,《念處經》說明了修學佛法所能享有的利益,其他經典則記載聖僧伽振奮人心的故事。閱讀或思索這些經典,能使人奮發圖強,產生喜與樂。
(十一)使心向於喜
最後,如果你時時穩固地讓心趨向於發展喜,目標便能達成。你必須了解,喜是在心相對地空無煩惱時而生起。因此,為了得到喜,你必須時時刻刻精進地保持正念,如此使得定生起並鎮伏煩惱。你必須在行、住、坐、臥或任何活動的每個剎那,完全致力於激發堅固的念之功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