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DF73B23-6018-433B-A17F-22C82C295062.jpeg

[班迪達]

◎精進的功德
保持心精進之輪持續轉動者,可說擁有熱切的精進。佛陀讚美這樣的人說:「擁有熱切精進的人,則有舒適的生活。」為何如此?熱切的精進阻止煩惱靠近,如此產生出清涼、寧靜、喜樂的心理氛圍,遠離貪婪、殘酷、破壞性等一切皆是苦的念頭。
熱切精進的美德無有邊盡,佛陀說:「寧願以熱切的精進活一天,也勝過沒有精進而活一百年。」希望你從這段討論中所得到的激勵,足以策動自己的精進之輪。


◎馬車的靠背——慚愧
佛陀所描述的下一個部分是車輛的靠背——慚愧。當時的馬車會有靠背來倚靠,若無靠背,在車子突然停止或向前震動時,車伕或乘客會跌下車。靠背也是個奢侈品,人可以向後倚靠,像坐在自己喜歡的扶手椅子般,舒適地向目的地邁進。對我們而言的目的地是神聖的目標——涅槃。


◎有益的慚與愧
為了明白毗婆舍那馬車上「靠背」的功能,我們必須探索「慚愧」的意義。佛陀使用的巴利語是hiri (慚),「愧」(ottappa) 的品質則是「慚」的良伴,雖然經典並未特別提及,但由於「愧」的意思也包含在內,所以我們會同時討論。這兩個字通常分別翻譯為「羞恥」(shame)與「畏懼」(fear),不幸地,這些字都是負面的,因而並不精確。在英文中,並無適合表達這些意義的語詞,最好的權宜說法是「道德良心」。如果有時間,我會試著解釋巴利語的意思。
請謹記,慚與愧完全與生氣或瞋恚無關,不像習慣所說的羞恥與畏懼那般,而只是以非常特別的方式,讓人對不善行感到羞恥與畏懼。它們一同創造一種純淨無染的道德良心——自我的正直。正直的人確實不會做任何令他羞恥的事,在道德上也是無懼的。
「慚」是種厭惡煩惱的感覺。試圖努力保持正念之時,你會發現有煩惱突擊並為煩惱所害的空檔。回復理智時,可以說你因為鬆懈而為煩惱所擄獲,而感到某種厭惡或羞恥。這種對煩惱的態度稱為「慚」。
「愧」是畏懼不善行的果報。如果正式禪修時,你花了很長的時間在不善思上,就會使進步遲緩。只要在煩惱的影響下做出不善行,便會為後果所苦,畏懼這結果的發生,便會對總是伺機攻擊的煩惱更加注意、警覺。在禪坐時,你會堅定地專心致力於主要的所緣。
慚與個人的美德與正直直接相關,而愧也與美德以及父母、師長、親友的美名有關。
慚以各種方式展現。假設有個教養良好的男子或女人,不論其家境如何,父母以人類的價值來教育他們,如此的紳士、淑女會在做出殺生的不善行前三思。他們會想:「我的父母教我要慈愛,那麼我要屈從於這些破壞性的想法與感覺,而損害我的自尊嗎?我要在自己缺乏悲憫與體諒的軟弱時刻,殺害其他眾生嗎?我要犧牲自己的美德嗎?」如果能以這種方式反思,而決定避免殺生,「慚」便發揮了作用。
智慧或知識的美德也能使人抗拒不善行,如果有人在任何的意義下都是博學多聞與教養良好,他便會有高的道德標準。真正有教養的人受到誘惑,將要做出不善行時,他會想到那有失身分,而不願受到引誘。慚也會因為年紀的關係而生起,年紀較長時,人會感到一種尊嚴,會對自己說:「我是個年長的人,知道對錯之別。我不會做任何不適當的事,因為我深深尊重自己的尊嚴。」
慚也會因為有勇氣的信念而生起,行者可以反思不道德行為是怯懦、膽小、無節操者的行為領域。有勇氣與信念的人,無論如何都會選擇堅守原則。這是英勇的美德,拒絕讓自己的正直受到破壞。
愧——良心中的畏懼層面,當思及父母、朋友、家人會因為自己的不道德行為而蒙羞時生起,同時也是不辜負人性中至善的期望。
一旦做了不道德的行為,便無法隱藏,你自己知道,同時也有能讀出他人的心念,能看到、聽到別人發生了什麼事的有情。如果你意識到這樣的有情在場,做不善行時便會猶豫,以免被人發現。
慚與愧在家庭生活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因為有了這些,父母與兄弟姊妹可以過著相當清淨的生活,如果人類無有慚愧,家庭成員的連繫不受血緣關係的限制,那麼就如貓狗一般了。
現今世界深受人們缺乏這些特質的困擾。事實上,慚與愧可稱為「世間的守護者」。想像一個人人都擁有充分慚愧的世界吧!
慚與愧也稱為「白法」(sukka dhamma)——純淨之法,因為必須有它們,這星球上的有情才能維持行為的純淨。白法也意味象徵純淨的白色。相反的,無慚與無愧則稱為「黑法」(kanhadhamma),黑色會吸收熱,白色則反射之。無慚與無愧的黑法是最佳的煩惱吸收器,它們出現時,便可確定煩惱完全會滲入心中;然而,如果白法現前,煩惱便會被反射出去。
經典舉兩只鐵球為例,一個為糞便所污染,另一者則火紅熾熱。有個人受到他人贈送這兩顆球,他拒絕了第一個,因為它令人厭惡;他也拒絕了第二個,因為怕被燙傷。不取被糞便污染的球,就如他心中「慚」的特質,當他將之與正直相比時,會發現不道德令人厭惡。不取熾熱的球, 就如恐懼業果, 而害怕犯下不善行的「愧」,他知道結果會導致地獄或惡趣,因此避免十種不善行,就如它們是那兩個鐵球一般。


◎無益的慚與愧
有些慚與愧是無益的,我將之稱為「假的」慚與愧。有人會對持守五戒、聽聞佛法或向值得尊敬的人表示敬意感到羞恥、難堪;也許會對在大眾面前高聲朗誦或演說感到丟臉。害怕他人的批評,如果那批評不是根據自己不道德的行為,那就是假的慚。
有四件有助於個人利益,且是人類不該感到羞恥的事。這些並未列舉在佛教經典中,它們是屬於世間的、實用的。
首先,不要對自己的生意或賴以為生的工作感到羞恥;不應對接近老師以學習買賣、專業或學科感到羞恥,如果因羞恥而不去做,如何獲得知識呢?不該對吃感到羞恥,如果不能吃,人就會死。最後,不該對夫妻間的親密關係感到羞恥。
愧也有假的,例如,害怕在人生歷程必要的時刻,會見重要的人。
村民在搭乘火車、公車或渡船旅行時,比較會經驗到假的愧,我指的是真正的村民——從未搭乘公共運輸工具的人,這些單純的人也會在旅行時害怕使用廁所,這也是無益的。人們也會害怕動物、狗、蛇或昆蟲,或害怕到陌生的地方。許多人害怕異性,或敬畏父母、師長,不敢走到跟前或與之交談。有些行者害怕與老師小參,他們等在門外,彷彿那是牙醫診所一般。
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慚與愧,真的慚與愧只和做不善行有關。人應該畏懼惡業與煩惱,要知道在煩惱攻擊時,很難說它們會操縱人到什麼程度,而使人做出不善行。
思惟慚與愧是件好事,行者身上的這兩項特質愈強,便愈能發動精進來保持正念。害怕打斷修習持續性的行者,就會努力地增長警覺。
因此佛陀對天人說:「莊嚴的八正道馬車以慚為靠背。」如果你有慚與愧的靠背,當馬車駛向涅槃極樂時,會有可倚靠與依賴的東西,能讓你舒服地坐著。就如搭車時有意外的風險,在八正道馬車上的行者,也冒著修行的風險,如果這些特質微弱,便有失念的危險,所有的過患便隨之發生。
願充分的慚與愧引領你激發熱切的精進,並使之持續以修習正念。願你因此順利、快速地沿著八正道前進,直到最後體解涅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