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文
部落格全站分類:圖文創作
慈濟瓦禪師 著
雷叔雲 湯華俊 譯
休斯頓禪修中心主持出版
2015年9月
目 錄. 3
自序一 10
自序二 12
智慧之樹 12
不返之流 13
中文版序 15
譯者序 16
第一部分 零地帶 18
模糊的開端 18
何謂觀禪? 19
基本條件 23
五精勤支 (Padhāniyaṅga) 42
正念 44
念處 49
正念的過程 52
定與念52
第二部分 念處觀禪方法 54
第一章 身念處──建立穩定性 56
緬甸傳統的念處 57
初步指導 58
所緣的優先順序 71
修行進程中的注意事項 75
身體覺受 76
四威儀 77
姿勢的平衡 86
出入息 86
腹部的起伏 88
開放和狹窄的覺知 90
出入息禪修 vs 起伏 92
正知 93
第二章 受念處 98
什麼是受? 98
覺受(Sensations) 99
身之苦受 99
正確的心態 104
身之「樂」受 106
心之苦/憂受 107
心之悅受 108
中性/捨受 109
第三章 心念處 112
心(Citta) 112
心和心所(Citta and Cetasika) 113
不善心 116
善心(Kusala cittāni) 122
以心觀心 124
持續正念的因緣 127
第四章 法念處 130
1. 五蓋 131
2. 五蘊(Khandha) 140
3. 六入處(Āyatana) 152
4. 七覺支(Sambojjhaṅga) 157
5. 四聖諦(Sacca) 166
第三部分 實用觀禪道理 171
第一章 清除 174
1. 清除 174
2. 增強 176
第二章 增強定力 179
修定的原因 180
定的類型和階次 181
引生定力的因素 185
五禪支(Jhānaṅga) 189
定生起的十一緣 193
安止定和培養定力的技巧 196
入定和定正受的善巧 198
第三章 平衡諸根 201
五根 201
直接關係 202
互相依存的關係 203
平衡信根與慧根 205
平衡進根和定根 206
平衡精進根和定根的方法 209
根性的影響 216
平衡是個動態過程 216
清涼經(Sītibhāva Sutta) 217
第四章 磨銳諸根 218
開放和接收 218
清楚覺知和辨識 220
超越 221
瞄準 222
概念法 222
真實法(Paramattha dhamma) 227
使諸根銳利的九種行相 234
第五章 智慧 237
諸有的三共相 239
無我 241
內觀次第和三共相 246
磨銳、引導正念和發展觀智 268
循環起伏當中的循環起伏 270
直指法 272
想(sannā)、作意(manasikāra)和思(cetanā) 277
第六章 涅槃 282
第七章 淨化和轉化 288
隨眠 289
轉化 290
淨化 291
簡單之人的觀禪進階標準 296
四種行道 302
第四部分 輔助事項 304
第一章 有助於觀禪進展的止禪 304
止禪和觀禪 304
十遍處 305
四梵住(Brahmavihāra) 309
隨念三寶 319
寂止隨念(Upasamānussati) 325
死隨念(Maraṇānussati) 340
身份(Koṭṭhāsa) 343
四界差別 347
第二章 禪修與問題 349
1. 初學者的問題 350
2. 非初學者的問題 351
3. 初學和非初學者的共同問題 357
第三章 在日常生活中修持正念 361
1. 在日常生活中創造有利修行的條件 361
2. 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正念 362
第五部分 結語 366
傳佈光明 366
傳佈正道 371
中譯後記 377
封底 379
致謝 380
回向 381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