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DB88493-C1F7-4C2D-A42A-673E87010A2F.jpeg

《毗婆捨那禪修二十八講》20/29

     [恰宓]

澳洲 堪培拉 28天密集禪修開示

 

 

第十九講:如何觀察五蘊?

 

今天是公元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九日。在前面已經跟各位解釋了四種清淨:第一種是戒清淨,第二是心清淨,第三是見清淨,第四是除疑清淨或者說度疑清淨。

 

觀智的進程

 

當你能夠完全來遵守戒律,持戒清淨,你就具備了戒清淨;當你的定力夠深,心能夠從煩惱和五蓋當中清淨出來,你就具備了心清淨;當你能夠清楚地分辨身體現象與心理現象的差別,你就具備了見清淨;當你很清楚地見到因緣關係,你了悟到因緣法則,你就具足除疑清淨或者說度疑清淨。度疑清淨可以借著第二層的內觀智慧,也就是覺悟因緣法則的內觀智慧,借著這個內觀智慧能夠達到度疑清淨。我們已經將這些內容解釋到相當的程度,並且也解釋過四諦與八聖道分。當一個修行者他正念觀察一切身心現象,有了這些體會之後,他繼續保持精進,不斷地努力在修行,付出相當的毅力,進一步他就能夠了悟到身心現象的無常性。他能夠發現身心現象的生滅,生生滅滅的情況,這是接著前面的內觀智慧之後,譬如分別身心現象差別的觀智,或者了悟因緣法則的觀智,接著這些內觀智慧之後的三十秒鐘內或者一分鐘、兩分鐘之內,他能夠發現身心現象的生滅。

 

身體現象的無常性

 

但是這個時候,他的內觀覺悟力還不夠銳利,還不夠分明。再進一步修行之後,他的定力更深,他就能夠觀察身心現象的生滅更加明顯。譬如說,當他觀察腹部的起伏上下,他觀察到腹部上升的最初階段、中間階段,還有最後階段,觀察得非常清楚。然後腹部上升的動作結束的時候,他很清楚的觀察到上升動作的結束消失,然後接著觀察腹部下降,也是從下降的最初階段、中間階段和最後階段,都觀察得非常清楚。當下降動作結束的時候,他很清楚的觀察到它的消失,下降動作的消失,緊接著腹部又開始上升,又是很清楚的觀察到腹部上升的最初階段、中間階段和最後階段。然後在上升動作結束的時候,也是很清楚的觀察到它的消失。有時候在下降動作結束之後,他會發現有一小段的空檔,有一小段時間空檔,在下降動作和上升動作之間。這是因為他能夠了知下降動作的消失,非常清楚,所以它能夠發現這一個空檔。如果他還不能很清楚地見到下降動作的消失,他就不能發現這段小的空檔。於是他就能夠判斷說上升的動作是生起,然後又消滅,生起又消滅;下降動作也是生滅,生滅。這時候他就瞭解到腹部上升的無常性,腹部上升的短暫性,這也就是理解到身體現象是無常的這種內觀智慧。

 

觀察心的無常性

 

同樣道理,他也能夠觀察到心理現象。當腹部的上升一開始的時候,心就開始觀察「上升,上升,上升」。然後他會發現從一開始上升,他就必須連續的觀察三到四次。一個觀察的心觀察最初的腹部上升,然後這個心消失掉;接著下一個觀察的心生起來,觀察上升的中間階段,然後又消失掉;接著又有一念心生起來,觀察腹部上升的最後階段,然後這一念心又消失掉。於是他發現觀察的心是一念生起,然後消失,接著下一念觀察的心再生起,又再消失,然後接著再下一念生起,消失,如此他了悟到心理現象的無常性。修行者完全了知腹部上升動作它的最初階段、中間階段、最後階段,以及它的生滅;並且他了知到每一階段觀察的心以及觀察的心的生滅,於是他見到了無常。

 

妄想的無常性

 

同樣道理,在行禪當中他觀察腳的每一個移動:「舉起,跨出,落下,接觸,壓下」,每一個動作都是生起來,然後消失;生起,消失,這表示他見到移動的無常性:腳的舉起,跨出,落下,接觸,壓下都是生滅無常的。然後當他觀察胡思亂想想的心,觀察妄想的時候,因為他的定力夠好,所以妄想一生起來不久,他就覺察到這個妄想,然後他觀察這個妄想:「妄想,妄想,妄想」,才觀察三四次妄想就消失掉,於是他又回來觀察腹部的起伏上下(或腳的移動)。然後又有妄想生起,妄想生起不久他就能覺察到,然後他一觀察妄想,妄想就立刻又消失。如此,他了知妄想也是生滅無常的。有時候當他剛剛準備要觀察妄想,妄想就已經消失掉,這時候他會訝異說,妄想它消失是如此的迅速,這就是妄想的無常性。

 

疼痛的無常性

 

然後說到當你觀察疼痛的時候,你的心越來越專注,專注在疼痛的感覺裡面。你能夠持續不斷,很有耐心地觀察疼痛。你越努力觀察,觀察的心就越深入疼痛的中心。漸漸的你不感覺痛,但是你知道有一個痛的感覺存在那裡,這個痛的感覺與你無關,離你很遠,與你的身體或者你自己是遠遠分離的。有時候當疼痛變得很強烈的時候,你的心也是深深地專注在這個疼痛當中,這時候你的身體形狀會消失掉,有時候乃至你不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在這個時候,你所感受到的只有疼痛這一種不愉快的感受,以及有一個觀察痛的心在那裡,只有這兩樣東西。有時候你會發現疼痛它的生滅,好像是大海中的波浪,一波生起來然後又消失,接著下一波的疼痛生起來然後又消失,又接著又有一波生起又再消失,如此你觀察到一波接著一波疼痛的生滅。有時你所觀察到的疼痛是一層接著一層這樣的生滅,如此你就了悟到痛的本質只是一種不愉快的感受,是一種苦受。你觀察到疼痛的生滅,你了悟到痛是無常的。

 

當你的定力深深地透入疼痛的感覺之中,你就能夠忍受這種劇烈的疼痛,因為你不感覺到痛,你自己並不覺得痛,痛是與你的身體分開的,與你無關的,你不認為痛是「你」或者是「你的」,痛只是與你分離的某一種事物,這時候你就是照著痛的樣子在瞭解痛:痛它只是一種不愉快的感受,是一種苦;痛的本身是生滅的、無常的,因此苦就是生滅無常的。偶爾當你的心穿透到痛的中心,這時候痛它漸漸消退遠去,因此你也是見到疼痛的無常性。在疼痛當中,你並不能發現有恆常不變的性質。有時當你觀察的心穿透到疼痛的中間,你感覺到痛好像是泡泡一樣。你感覺到痛好像是有一團物質成分組成的,但是事實上這些物質並不是疼痛本身,而是疼痛是由這些物質所造成的。當你穿透到痛的中心,你發現痛好像是泡泡,有時這些泡泡會破裂掉,解體掉,所以你了悟到痛是無常。

 

色如聚沫

 

佛陀說,當修行者的定力夠深,他能夠了悟到色蘊(rūpa-khandha)好像是聚沫。色蘊就是一切的物質現象,好像是聚集在一堆的泡沫。你能夠在泡沫當中找到任何實質的東西嗎?不能。所以當你觀察色蘊,觀察一切的物質現象,你無法發現任何有實質的東西存在。你所發現的只是生滅,生滅。不管你是在觀察腹部的起伏上下也好,觀察腳的「舉起、跨出、落下」等等的移動也好,觀察手臂的伸出、手臂的彎曲,站起來、坐下去等等,你所發現的只有生起和消滅,沒有任何實質存在,所以佛陀說色蘊好像聚集的泡沫。

 

受如水上泡

 

然後講受蘊(vedanā-khandha),五蘊當中第二項。受蘊就是指一切的感受,像痛、麻、酸、苦、樂等等,像水中的水泡。因為當你用專注的正念來觀察它們,你會發現它們漸漸模糊,解體,破裂,消逝。好像當你把石頭丟入水中,水中會有水泡形成,但是很快的,水泡就會漸漸解體,破裂。如此,疼痛的感受是受蘊當中的一項,它的存在不能持續到乃至百分之一秒,它生起之後就迅速消失。同樣的,快樂的感受也是一樣生滅迅速。一切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的感受都是生滅無常的,好像水泡一樣。

 

想如春時焰

 

接下來是想蘊(saññā-khandha),想蘊就是記憶,回想的這種心理作用。佛陀說想蘊如陽焰或者海市蜃樓。陽焰是當太陽光很強烈的時候,地面上水汽蒸發非常的盛,遠遠看去好像有水在那邊。這時候有一頭口渴的鹿遠遠看到陽焰,心裡以為有水,就跑向前去,結果到了那裡一滴水也沒有發現,水只是一種幻覺。我們人也像這頭鹿一樣,以為身心是實質存在的,是永恆不變。但是假如他能用正念來觀察,他無法發現任何實質的東西,永恆存在的東西,他發現的只是身心現象的生滅。因此緬甸有一句格言說:「你好像一頭鹿」。其實不只是「你」,「我」也是一樣。

 

諸行如芭蕉

 

接著是行蘊(saṅkhāra-khandha),是指心理作用,種種心理作用的組成。除了感受、記憶和認識作用的意識之外,除了以上三項受蘊、想蘊、識蘊之外,其他一切的心理作用都包含在行蘊裡面。比如正念、定力、慧觀以及一切煩惱:貪、瞋、痴、嫉妒、掉舉、昏沈、後悔等等,總共有五十種心理作用。佛陀說行蘊像芭蕉樹幹一樣,當你砍下芭蕉樹的樹幹,然後一層一層的剝開,你想尋找能夠做為棟梁或者做傢具的木材,但是一層又一層剝完之後,並不能找到有實質的木材存在。同樣道理,當你一個又一個剝完這五十個心理作用,你無法找到任何實質存在,所以說行蘊好像是芭蕉樹幹。

 

諸識如幻

 

最後是識蘊(viññāṇa-khandha),就是意識等認知作用心理現象。意識好像是幻術一樣,魔術一樣,因為你的意識欺騙你。你以為你有一個心,但是當你的定力夠深,你觀察妄想:「想,想,想」,妄想消失了,沒有任何實質、實體的存在。但是你以為你在想,有一個人在想,事實上什麼也沒有發現。所以說意識欺騙了你,好像是幻術。

 

因此這五蘊是無常的,沒有實質的,無我的,苦的。佛陀說無常的事物就是苦,無常、苦的事物就是無我。因此五蘊是無常,它就是苦,是一種行苦。所謂行苦就是剎那剎那生滅遷流的一種逼迫性。五蘊是苦的,也就是無我的,如此你就能夠了知到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無我這三種特性。這裡,希望大家將五蘊記起來。五蘊第一是色蘊,這是包括一切物質的現象;第二受蘊,這是感受;第三想蘊,這是記憶,回想;第四行蘊,除了受蘊、想蘊、識蘊之外的一切心理作用;第五識蘊,意識或者說認知的心理作用。所以總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蘊。

 

受蘊的重要性

 

針對這五蘊佛陀說了五個譬喻:色蘊好像是聚沫,聚集的泡沫;受蘊好像是水泡;想蘊好像是陽焰;行蘊好像芭蕉樹幹;識蘊好像是幻術。在內觀的修行當中,如果你的定力夠深,你會發現這些五蘊的身心現象正如是佛陀所說的這五個譬喻一般。而對於修行者而言,非常明顯的一項是受蘊,這些感受非常的清楚:當你正念觀察會發現它們就像水泡一樣。所以大家要嘗試著把觀察的心穿透到這些疼痛感覺的中心。當疼痛很強烈的時候,所引發觀察的心也是非常強烈。當你了悟了身心的無常性、苦性、無我性這三種性質,這就代表你已經達到了第三層的內觀智慧。在這一層觀智的階段,你會有很多痛的感受,但是當你的定力夠深,你不大感覺到痛,因為你已瞭解了痛是與你分離的,你不認為痛是一個「人」,一個「我」,或者一個「眾生」。甚至有時候你感覺這些疼痛距離你有三尺之遠,這時你會認定痛是「你」嗎?不會的。因為痛在那裡,而你是你,你不會將疼痛認定是「人、我、眾生」。當你的定力夠深,你就能夠達到這一層的內觀智慧。想要達到相當深度的定力,你就需要保持持續不斷的正念;想要正念持續不斷,你就必須去付出足夠的勇猛精進。

 

時間到了,最後祝願各位都能夠勇猛精進,努力修行,每個人能夠達到自己的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