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摩講解》7
[阿姜舒淨]
第七章 心知道對象
我們在註釋書 (Book I, Part II,Ch.I, S63;1976年版) 裡關於心的部份讀到,心之所以被稱為心,是因為它經驗對象,它清楚的認知那個對象。我們接著讀到:
由於心[citta]這個詞是指善的心、不善的心或大唯作心,因為它透過心路過程的速行心[javana]一系列連續的過程累積。果報心[vipaka]也被稱為心,因為它的[緣生法]是累積的業和汙染雜質。
此外,這四類型都被稱為心[citta],因為它們是根據境況而多變化的(citra [or vicitta])。也可以從它能產生多樣化的影響來理解心的含義。
當我們研讀後來或近代的書籍時,我們會發現這些書對心(citta)討論了五個特質。實際上這些心的不同面向是取自《法集論》(Dhammasangani)裡的注釋書(Atthasalini),《法集論》是《阿毘達摩》的第一部書。心的不同面向可以分為五個類別:
1.心之所以被稱為citta,是因為它經驗對象;它清楚地知道那個對象。
2.心之所以被稱為citta,是因為它透過速行心的過程累積自己的習性。
3.心之所以被稱為citta,是因為它是果報心(vipaka),它的因緣條件是累積的業和汙染雜質。
4.心之所以被稱為citta,是因為它根據不同的境況會呈現出多樣化(vicitta)。(這個面向在後來的書籍分成兩部份解釋:心是多樣化的,因為它去經驗不同的對象;心是多樣化的,因為它一定會有不同的心所伴隨生起或是和其他的法互相相應(sampayutta dhammas)。
5.心之所以被稱為citta,是因為它能產生多樣化的影響。
所有這些面向都將被有系統的整理,以便我們可以依據注釋書的解釋來理解心的特質。
我們都一直在想,如果我們注意到這件事並仔細去探究,就會發現我們真的很忙於想這個或想那個,長時間的想著各種事。我們不能阻止自己不去想,它一直繼續一直繼續。因此有些人不想要這樣一直的思考,他們想要平静。他們相信停止思考是有益的,因為當他們一直在想的時候,他們經常會有擔憂和焦慮;他們會感到不安和困擾的原因其實是貪愛和瞋恨。
我們應該要知道心(citta)是那個能思考的實相。色法不能思考。當我們去注意心在想著什麼主題時,我們應該要知道心為什麼會去想著它們,即使有時候我們並不喜歡去想著那些事。心會很自然的透過眼、耳、鼻、舌、身和意門去經驗並且思考所出現的對象。我們會認為心去思考的那些事都是非常重要的,但事實上,思考會發生是因為心生起去思考對象,然後心立刻就滅去了。如果心不去想著那些我們認為很重要的事,它們根本就不會存在。如同我們在註釋書裡讀到,心之所以被稱為citta,是因為它的特質是去想對象,它清楚的知道它的對象。
有許多不同的實相一起生起去經驗對象,這些不同類型的實相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質。心所是一個能去經驗的法,但它並不是認知對象的“領導者”。心所伴隨著心一起生起,它們一起經驗同一個對象,但它們各自執行各自的功能。例如,觸心所(phassa cetasika)伴隨著心一起生起,但它執行自己的功能,它透過“接觸”來經驗對象。觸心所只有在“接觸”到對象時才會去經驗到它,但觸心所並不像心那樣可以清楚的認知對象。
慧心所(panna)是另一個心所,它能夠瞭解每個實相的特質都是無我的,不是人。它能夠瞭解經由六個根門出現的實相的真實本質。關於心(citta)的特質,如先前所提,它是一個能夠清楚知道對象的實相,這和其他心所是不同的。觸心所的特質是去“接觸”對象;記憶心所(想sanna)的特質是去標記認出對象;慧心所(panna)的特質則是去瞭解所有實相的真實本質。
心是實相,它可以認知並清楚的知道出現對象的不同特徵。現在這一刻透過眼睛出現的是同一種顏色或是不同的顏色?實相是真實的法(sacca dhamma),它是可以被證實的。我們現在只有看到一個東西、一個 顏色,或是我們看到許多細緻明顯不同的顏色,所以我們可以分辨出不同的物體?比如說我們可以去區分出真的鑽石和人造鑽石的不同嗎?
心是可以清楚知道對象的實相,它清楚的知道不同對象的不同特徵,即使是最細微的細節。眼淨色(色法)有一種清晰的特質,它就像是一面鏡子,任何透過眼淨色出現的對象都能被清晰地反射出來。眼淨色只能觸及色塵、耳淨色只能碰觸聲音、鼻淨色只能碰觸氣味、舌淨色只能觸及味道、身淨色能碰觸到有形物體。
無論現在出現的顏色是什麼,是真鑽的顏色、人造鑽的顏色、玉的顏色、石頭的顏色,或甚至是某人嫉妒時的“眼神”,所有這些透過眼淨色出現的顏色都能夠被心清楚的知道。心可以看到不同東西的不同顏色,然後心就會去想著因為這些不同的顏色出現的形狀和形體,接下來的心會去想著這些對象的意義。
透過耳淨色去經驗的聲音只有一種嗎?還是有非常多種不同的聲音?每一個聲音都是不同的,這取決於聲音生起的因緣條件。不管有多少人,每個人的聲音都是不同的。心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一個不同的聲音;它可以知道這是嘲笑、諷刺、蔑視、風扇、瀑布,或各種動物不同的叫聲,甚至是人去模仿動物叫聲的聲音。心能夠清楚地知道不同聲音的特徵,它能聽到每個不同的聲音。
去聞的心可以清楚的知道經由鼻子出現的不同氣味。它能清楚地區分出不同種類的動物、植物或花朵;也能分辨食物,咖哩和糖果的氣味,即使我們沒有看,只是聞,也能知道是來自什麼的氣味。
透過舌頭去經驗味道的心可以清楚的知道各種味道。食物的味道有很多,如肉、蔬菜或水果的味道、茶、咖啡、鹽、糖、柳橙汁、檸檬汁或羅望子的味道。所有這些味道都是完全不同的,但心能夠清楚地知道每一種出現的味道的不同。心能够清楚地分辨出味道之間最細微的差别。例如,當我們品嚐食物時,心知道是否還缺什麼味道,知道應該加什麼佐料調味才會更美味。
透過身體根門碰觸到有形物體,心能夠清楚地知道有形物體的不同特徵。例如,它知道空氣的冷、水的冰冷或天氣的寒冷不同。它知道絲或羊毛觸及身體時的不同特徵。
有人說,當他站在路上的時候,他覺知到地大堅硬的特質。他認為他覺知到道路的堅硬,鞋子的堅硬和襪子的堅硬。但其實這只是心在思考堅硬的特質。思考時的心也是因為其適當的因緣條件生起的。當硬度經由身體的感官被經驗時,一個人會很自然地去思考那個是道路的硬度,鞋子的硬度或是襪子的硬度,没有人可以避免不去思考。然而,智慧(panna)能夠瞭解當心生起時,一次只會清楚的知道一個對象,然後很快就滅去了。如此,各種實相的真實本質可以被清楚地瞭解。當去思考道路、鞋子或襪子那一刻的心和覺知到地大堅硬特徵的心是不同的心,它們不會同時生起。
如果我們清楚地瞭解,不是“我”在思考,而是心在思考,是心知道思考的主題,這可以成為智慧(panna)培養建立的因緣條件,智慧會精準瞭解實相的真實本質。思考的心和看的心是不一樣類型的心。看的心是透過眼淨色經驗顏色,而思考的心是透過意門去認知它的對象所緣。當身體碰到某個東西時,不管它是柔軟還是堅硬的特質,在碰觸那一刻,我們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撞擊了身體的感官。
比如說,如果我們在黑暗中碰觸了某物,我們可能會開燈以便看到我們所碰觸到的是什麼東西。因此,我們可以瞭解,在經驗軟硬的那一刻,心還沒有去思考;當心思考那個被碰觸到的是什麼東西時,那已經是另一類型的心了。
當心經驗堅硬的那一刻,那一刻的世界是沒有道路、鞋子和襪子存在的,傳統概念的世界是不存在的,只是心去經驗堅硬的特徵;不是一個生物或一個人去經驗,只是一種類型的名法(nama),生起就瞬間滅去了。之後生起另一類型的心會去思考經由眼、耳、鼻、舌、身或意門出現的對象。它會去思考或想像一個概念或故事情境。由於我們都太專注於我們在想的情境,我們都忘記了那個去經驗堅硬的心和那個被經驗的地大也早就滅去了。
但思考堅硬特徵的心也是會立即滅去。名法和色法生起立即就滅去。心的生滅極度快速,一個緊接著一個,接連不間斷的。色法也是如此。這些發生的太快,以至於我們不瞭解這些法生起瞬間就滅去了。我們不瞭解這些生起瞬間就滅去的名法和色法的真實本質是無我。
心是實相,它清楚地知道對象,不管是經由眼、耳、鼻、舌、身,還是意門所出現的對象。無論觸心所接觸到什麼對象,一起生起的心都能夠清楚地知道該對象的特徵;它可以區分知道每一個不同的對象。當說到心的時候,“心是能去經驗的一種實相,它清楚地知道對象”。心正在知道的對象,又稱為心的“所緣”(arammana)。我們應該瞭解這是什麼意思,這意味著不論是透過感官根門或意門出現的對象,心清楚地知道各種不同對象的不同特徵。心可以清楚地知道對象,這個對象則是心能夠生起去經驗它的因緣條件。如果沒有對象被心經驗,心是不可能生起的,所以這個對象所緣又被稱為“所緣緣”(arammana – paccaya)。所緣緣是一個因緣條件,讓心能夠生起去經驗這個所緣。
心不可能在生起時沒有認知的對象。但是除了所緣緣之外,還會有其它不同的因緣條件會促使不同類型的心生起。
問題
1.觸心所、記憶心所、智慧心所和心,它們是以什麼不同的方式去知道經驗一個對象?
2.所緣緣是什麼?
3.什麼對象可以是所緣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