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067A71-49B6-4AC5-AD04-EBB14C66099D.jpeg

《阿毘達摩講解》24

 

[阿姜舒淨]

 

第二十四章 概念 (II)

 

註釋書(Book II,Part II,Ch.II,S 400; 1976年版)解釋不受根(indriyas)所守衛的法,這裡根(indriyas)指的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我們讀到:

 

抓取整體的外觀,也就是經由欲望抓取令人愉快的徵象,如對男性或女性的愉悅等,這是腐敗的根基。

 

當我們執取於男性或女性的整體外觀時,這表示這個對象並不是究竟法。當我們認為我們看到了男人或女人時,我們是在意門過程想著概念,這概念的形成是由於經由眼根出現的不同的色塵的”(nimitta)。一個男人或女人的整體外觀是汙染雜質的根基。透過欲(chanda raga)的力量,我們認為那個外觀是有吸引力的。當我們喜歡某個概念時,比如腰帶,這表示腰帶是一個有吸引力的外相。人們會貪愛它,人們受欲望所支配。如果這個腰帶不漂亮,如果它沒有一個吸引人的外相,那麼人們就不會喜歡這個腰帶。經由眼根出現的色塵,可以有不同的外相(nimitta),不管是吸引人的或不吸引人的。我們在註釋書中進一步讀到:

 

抓取細節(anuvyañjana)“各種不同樣式的手和腳、微笑、大笑、說話、直視前方、斜視,這些細節(anuvyañjana)的顯現揭露出各種汙染雜質。

細節是引起不善污染生起的條件。當某人喜歡某一條腰帶時,他喜歡它的外觀、圖象和細節。如果所有的皮帶都一樣,那就不會有很多種類和細節的不同。細節是不同種類的不善汙染生起的條件。

 

問:假如我們不執取於概念,我擔心我們不會知道這是筆。

 

答:不是這樣的。我們應該瞭解實相。經由眼根看到的會滅去,之後意門過程的心能知道概念。

 

智慧可以瞭解實相的本質,可以知道經由眼根出現的對象是色塵。智慧可以知道心經驗的對象是色塵,和心知道出現的對象是概念時,其實兩者是在不同的時刻。因此我們就可以從認為眼根出現的對象是人或某個東西 的錯誤見解中解脫出來;我們可以從執取的根基處中解脫出來。

 

我們應該要知道的是,當人們知道有男人、、女人、東西出現時,這些對象是經由意門知道的概念(意門加工的)。當我們發展四念住時應該要知道,為了能夠覺知到自然而然出現的名法和色法的特徵,應該要知道究竟法不是概念。人們應該持續的透過經由眼、耳、鼻、舌、身和意門出現的實相的特徵來發展智慧。

 

問:您說過概念是法所緣?

 

答:概念是經由意門經驗到的法所緣之一。

 

問:究竟法是否也是法所緣?

 

答:法所緣有六種。五種是究竟法,一種不是究竟法。當對象不是究竟法時就是概念。

 

當我們想著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時,經由六個門被經驗到的究竟法的特徵是被掩蓋的。因此,實相的真實本質並沒有被知道。人們並不知道經由眼根看到的不是人或某個東西,撞擊到眼根的只會是色塵,當智慧變得更敏銳時就能夠知道看的那一刻的真相。

 

當真相被知道時,我們就可以放掉有我、人或某個東西存在的錯誤想法。我們就能夠區分對象是究竟法或是概念,並且能夠對經由六個門出現的實相有正確的瞭解。

 

問:當我們做夢的時候,是什麼對象所緣被經驗?

答:除了阿羅漢以外的人都會做夢。當我們醒來時,我們說在我們的夢中,看到一個親人去世了。當我們做夢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概念還是究竟法呢?如果我們不仔細思考這點,就沒辦法知道真相。我們似乎真的能夠在夢中看得到,然而當我們問某人他在夢中看到了什麼,他會回答說他看到了人、親戚、朋友和不同的東西。因此,當我們做夢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概念。因為在睡著的時候,眼門過程的心不會生起,而是意門過程的心在思考,它們看到人和不同的事物。當我們做夢時,我們夢到的概念是根據我們以前經由感官門經驗到的對象所構思而成的。

 

此外,當我們在報紙上讀到不同的主題並看到圖片時,我們想到的是概念,我們不知道生起的究竟法的特徵。我們不能夠區分概念和究竟法的不同。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閱讀或執行工作時,會有從眼根出現的對象,但我們通常都只會注意到概念並且不斷地思考它們。

 

根據所聽到的聲音會構想出概念。幼兒在聽到聲音時,還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他們還不懂傳統使用的語言。在看、聽、聞、嚐或碰觸時或許經驗了不愉快的痛苦,他會生氣、不喜歡或大哭。但他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措辭來表達他的感覺,因為他還不會說話,要等到他比較大的時候。

 

有人能記得從出生的那一刻起發生的一切嗎?當眼識、耳識和其他感官認知生起時,那個時候我們還不能用言語來表達,因為我們還不瞭解言語中不同用詞的含義。這就是為什麼會對童年早期的記憶逐漸消失的原因。當我們長大了,知道不同的聲音(語言)在概念上不同的意義,這些聲音形成了現在的用語,可以用來表達。我們透過眼睛和耳朵接受越來越多的印象,並將這些經驗結合起來,從而可以記住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傳統語言的概念世界持續不斷的擴展,它們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

 

當人們讀某個故事的時候,也希望可以看到動態圖像和聽到相應的聲音。我們應該要知道傳統上被認為是真實的在大多程度上都隱藏了究竟法的實相。當我們看電視、看戲劇、聽人們說話時,應該仔細思考什麼是概念、什麼是究竟法。在電視或電影中演出的人似乎是真實的人,但故事和演出的人就只是概念。究竟法非常迅速地生起滅去,然後就有其它的法相繼生起滅去。當我們認為是某個特定的人時,那時心的對象所緣是概念。

 

因為無明(avijja),所以不能夠區別究竟法和概念,因此究竟法的特徵大多時候是被掩蓋的。人們無法知道經由眼、耳、鼻、舌、身和意門出現的不是人,也不是某個東西。

 

如果我們詳細地研讀心、心所和色法,那麼就可以逐漸累積建立對佛法正確的瞭解,這可以成為是正念生起,覺知究竟法特徵的條件。因此就可以逐漸對外在的相(nimitta)和細節(anuvyanjana)所形成的概念有更多的捨離。

 

問:概念是否能成為正念的對象所緣?

 

答:不能。

 

問:從我剛才所聽到的,似乎概念可以成為是正念經驗的對象。

 

答:只有究竟法可以是正念的對象所緣。當味道撞擊舌根時,這是經由舌門經驗味道的舌識能生起的條件之一。首先生起的是五門轉向心,然後是舌識、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速行心和彼所緣心,然後味道就滅去了。

 

因此,在究竟實相裡並沒有葡萄。然而,當人們結合不同實相的經驗並當成是一個整體時,比如葡萄,那麼這個時刻心經驗的對象是概念,不是究竟法。

 

當正念發展時,正念可以覺知究竟法的特徵,智慧會瞭解並沒有某個人或某個東西。當正念不生起,就只會有概念被知道,究竟法的特徵就無法被區別。然後就會一直誤認為是有我、人或某個東西的存在。

 

問:您說概念可以經由意門被知道。因此我認為如果意門過程有覺知,概念就可以成為正念經驗的對象。

 

答:為了對正念有更多的瞭解,我們應該從這一刻開始瞭解。你現在聽到聲音時有概念嗎?聲音是究竟法,當知道聲音的意義時,是意門心路過程的心知道某個概念。心的其中一個功能是去思考不同的字或名稱,正念可以接著生起去覺知這只是某一種類型的心去想著那些字或名稱的含義。

 

問:因此,正念可以知道正在思考的心是實相,但它不能以心思考的內容(概念)為所緣。據我所理解。每個感官門心路過程之後都一定會有意門心路過程,沒有例外。當看到的時候就是眼門心路過程開始,緊接著有分心在眼門心路過程之後生起滅去,然後意門心路過程的心生起去經驗剛剛同樣的對象。這樣正確嗎?

 

答:意門心路過程會在感官門心路過程之後生起,經驗同一個色法。如果感官心路過程中的速行心是貪根心,那麼在第一個意門心路過程中的速行心也會是同類型的貪根心。意門心路過程會非常迅速地在感官心路過程之後生起。關於這一點,有一個比喻是當鳥棲息在樹枝上時,影子就會出現在地面上。即使如此,當對象所緣經由感官門出現,數個有分心生起滅去,然後緊接著經由意門去經驗。但因為心一個接著一個生起滅去,非常迅速,因此人們不知道經由眼根被經驗到的只是撞擊到眼根的究竟法-色塵而已。

 

問:當眼睛看到某個東西時,我們知道這是一支筆,這表示我們是經由意門知道這個詞,對嗎?

 

答:在我們想到這個字之前,心已經經驗到概念。 概念不僅包括聲音概念,不僅只是字或名稱。

 

問:在看到之後,我記得看到了什麼。那麼那時刻的對象所緣已經是概念了嗎?

 

答:巴利語的“pannatti”的意思是概念,指的是讓某個東西被知道

 

問:是不是每個感官門過程之後都一定會有意門過程,所以事物的意義才可以被知道?

 

答:五個感官對象所緣,也就是色所緣、聲所緣、香所緣、味所緣和觸所緣會經由兩個門出現。因此,色所緣會經由眼門出現,有分心在之後生起滅去,然後經由意門出現。同樣的,聲所緣、香所緣、味所緣和觸所緣經由相應的感官門出現,然後再經由意門出現。

 

問:當我們嚐到酸的時候會注意到很酸,這表示經驗到的是概念嗎?

 

答:什麼是酸?

 

問:例如,酸的柳橙。

 

答:味道是究竟法,當我們想到酸的柳橙時,對象是概念。酸的柳橙這個詞是聲音概念。當我們給某個東西命名時,那是名字概念”(nama-pannatti),名字是個概念。如果沒有聲音,沒有語言,也沒有想到事物的意義時,我們就不太會去注意那個對象。當聲音是耳門過程的心經驗的對象時,接著是意門過程的心去經驗這個聲音,想蘊記住不同聲音的意義,這是心思考字和名稱的條件。

 

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名稱來稱呼,例如筆、鉛筆、桌子或椅子;這些都是名稱。沒有一個法是沒有命名的,因為法有它們特殊的特徵,需要用名稱來讓大家知道。因此,法是命名的原因。

 

在註釋書(Book II,Part II,Ch.II,S391, 1999年版)描述了名稱被命名的過程。我們讀到:

 

沒有任何有情,沒有任何事物是不能被命名的。森林裡和山中的樹木等等,對於鄉村裡的人們來說,當被問到,這是什麼樹?他們會說出他們知道的名字,如相思樹膠蟲樹。即使是那棵樹的名稱是他們所不知道的,他們會說:那是無名樹。” 這也代表是那棵樹被認定的名稱。

 

如果沒有名稱,那人們要互相瞭解是很困難的。既使是究竟法也需要被命名。佛陀根據法的特徵,以概念來分類,分類的名稱如下:

 

  • 五蘊
  • 十二處
  • 十八界
  • 四聖諦
  • 二十二根

 

因此,佛陀教導的佛法需要不同的用詞和名稱以便理解。

 

註釋書使用不同的同義詞來表示名字概念”(nama pannatti)。它是一種解釋,一種用語言給予某事物意義的表達方式。名字是一個獨特的表示,顯示了某事物的意義。人所發出的聲音,以字母組合成的單字來表達某東西的意義。這些同義詞說明了名字概念的含義。一個可以使某東西的意義被知道的名稱。一個眾所周知的想法或觀念也可以稱為是概念。

 

因此,一般來說,概念有兩種:

 

1.所知概念(pannapiyatta)或意義概念(atthapannatti):經由概念所表達的意義。

2.令知概念(pannapanato)或名字概念(nama pannatti):以聲音或名稱命名,使意義被知道。

 

如果我們記住這兩類概念,那將更容易理解概念是什麼。概念有很多種類,它們可以以更詳細不同的方式分類。

 

比如下列的分類方式:

 

1.形狀概念(santana pannatti):和連續性有關的,例如土地、山或樹,形狀概念是基於許多元素迅速地相繼生滅。

2.組合概念(samuha pannatti):用材料建造來組合相關的東西,例如車輛或馬車。

3.表面實相概念(sammutti pannatti):例如源於五蘊的有情眾生或人。

4.方向概念(disa pannatti):例如東方或西方。

5.時間概念(kala pannatti):例如早晨或晚間。

6.季節概念(masa pannatti):和季節和月份有關的概念。月份是以名稱被命名的,例如衞塞節(Vesakha)

7.空間概念(akasa):例如井或洞穴。

8.相概念(nimitta ):奢摩它的發展需要透過以此類概念為對象所緣,例如圓盤的相概念。

 

我們在攝阿毘達摩義論裡讀到:

所有這些不同的概念,儘管它們不存在於究竟實相,仍以影子的形式成為被思考的對象。

 

它們之所以稱為概念,是因為它們是以這種或那種的方式被思維、被理解、被表達和被知道。

之所以稱為概念是因為它們已被廣為人知、令知。被稱為概念,它被描述為名字名稱等等。

 

貪根心(lobha-mula- citta)經由眼、耳、鼻、舌、身和意門一次又一次地生起。即使沒有邪見伴隨的貪根心(lobha-mula-citta ditthigata vippayutta),也不會只有貪愛經由六個門出現的究竟實相,它也會貪愛概念,貪愛事物的整體外觀和細節,也會貪愛名字和種種思考的主題。

 

我們應該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經驗到的對象是什麼?我們經驗到的對象大多是概念,因此究竟法的特徵是被掩蓋的,它們的真實本質是沒有被知道的。

 

問:當我們碰觸葡萄或葡萄的圖片時,碰觸到的是軟和硬的元素,軟和硬是究竟法,葡萄的味道是究竟法。許多實相結合在一起構成葡萄,我們稱之為概念。因此,我認為概念是真實的。

 

答:味道是色法,味道生起就滅去了色法只能持續十七個心識剎那。葡萄的顏色也是色法的一種,生起很快就滅去了,因為色法只能持續十七個心識剎那就必須滅去。那我們可以說葡萄是存在的嗎?

 

問:它們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中。

 

答:葡萄是概念,事實上只有味道生起滅去,或者是的元素生起滅去。

 

問:概念的形成是因為有許多究竟法結合構成一個整體。

 

答:當人們沒有瞭解到法的迅速生滅,就很容易把看起來好像是整體的對象當作是持續存在的。

 

問:概念不是真實的嗎?概念是很多種究竟法構成的:軟、硬、熱、顏色、氣味或味道。它們加在一起,變成一個整體,變成是有這樣那樣的顏色、這個或那個的形狀、有這個或那個人外表的概念。因此概念是由究竟法所組成。

 

答:如果人們學會區別不同的究竟法一起生起時它們的各別特徵,那麼就會知道概念和究竟法的不同。人們應該要知道當法一次經由一個門所出現的特徵。為了要瞭解真相,我們應該要知道色法是一次只經由一個門出現然後就滅去的實相。

 

每個色法只會持續十七個心識剎那,然後就滅去了。因此,色法沒有時間站立、行走或做任何事情。在我們把手舉起來的那段時間,已經有超過十七個心識剎那生起滅去了。當看到人們在走路或舉手時,事實上色法已經生起立即就滅去,緊接著其它的色法相繼生起滅去。出現在眼門過程的色法是顏色,之後數個有分心生起滅去,然後有許多意門過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看到人們走路或舉手。十七個心識剎那是非常的迅速,因此,我們應該要仔細思考事實上發生的是什麼。

 

應該要知道的是,現在這一刻經由眼根出現的色法只會持續十七個心識剎那,然後它就會在聲音被耳根經驗之前滅去。似乎我們可以同時聽到和看到,但在聽到和看到之間有一段間隔是超過十七個心識剎那的生滅。顏色經由眼根出現,持續十七個心識剎那,一定會在耳識生起前就滅去。

 

似乎我們可以同時聽到和看到,但其實是不同時刻的心經驗不同的對象。色法相繼生起滅去。顏色經由眼門出現,之後有分心生起滅去,然後經由意門出現,數個意門過程的心想著概念。這就是為什麼可以看到人們走路,舉手或移動。

 

當我們看到人們舉手或走路時,已經有無數的名法和色法不斷生起和滅去。只要我們還不能瞭解生起滅去的只是名法和色法,我們就會一直執著於出現的是人、女人、男人或是這個、那個東西的幻相裡。我們會執取某個人或某個東西的概念。

 

當人們研讀究竟法時,應該要記住它們是真實的,不是人、我或是屬於任何人的東西;它們不是女人、男人或是任何東西。真正的佛法是可以被驗證的。人們可能經常聽到究竟法是真實的,究竟法沒有人、沒有我、沒有任何東西,我們可能自己會重複誦讀這些話。然而智慧應該要發展到可以直接瞭解真相的階段。

 

味道和硬度是實相,由於這些實相,才會有葡萄這個概念。在究竟實相裡,沒有葡萄,沒有人也沒有東西的存在,只有生起滅去的色法才是真實的,只有色法和名法相繼地生起滅去,非常迅速地。究竟法是真實的,它們不是概念。

 

一開始應該是要透過聆聽和研讀佛法獲得相關的理論知識來獲得思慧。以正確的思慧來修行,應該會是按照實相的真實特徵來瞭解。例如,我們已經瞭解究竟法是無我的(anatta),因此我們應該自然而然的以現在出現的法來瞭解無我的意義。我們應該仔細思考並發展智慧,以便能夠根據所學去瞭解真相。

 

問:有人曾經問過概念是否是真實的。您說真相可以分為究竟實相(paramattha sacca)和表面實相(sammutti sacca)。我們可以說概念在表面實相裡是真實的嗎?

 

答:你可以這麼說,但應該要知道概念不是究竟法。葡萄這個概念是沒有味道的。味道是實相,當它出現時,我們會很容易執著於概念。我們會有葡萄的味道的概念,所以我們會稱它為是葡萄的味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