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93E64C-31C5-4614-908C-56E981A8900A.jpeg

《內觀要義》

新譯內觀基礎

 

馬哈希大師1959年講於仰光 

陳永威2018年校譯及補註

 

二十三、布薩天女

 

佛陀時代,在中印度拘薩羅地方的娑雞帝城(Sāketa),有一位名叫布薩(Uposatha)的女子,她學習佛陀的教法並證得預流果位。當她死後,她投生忉利天。在那裡,祂居住在一座宏偉的宮殿裏。有一日, 目犍連尊者遊歷諸天界時遇到祂。那個時代的比丘們圓滿通智 (abhiñña),並證得諸神通。他們可到各個天界遊歷,或以他們的 天眼(dibba-cakkhu)見到天界,或以天耳(dibba-sota)聽見祂們。 但今日沒有比丘擁有這種能力。我們不能到天界去,即使以某種方法去到那裡,也無法見到天人。不用說那些高層次的天人,即使是這世間的欲界天人,如樹的守護神或財富的守護神,我們都無法見到。

 

目犍連尊者常以其神通力到天界遊歷。他有意地與天人們對話,以便從天人獲得第一手報告,了解祂們如何到天界,祂們做過何種善事使祂們獲得那兒的美好生活。當然,他可以用他心通知道祂們的故事, 無需去問祂們。但他希望祂們親口講述。當他到達天界,他前往布薩天女的宮殿,布薩在宮殿向他敬禮。目犍連尊者問祂:「年輕的天女, 妳莊嚴華麗如金星般明亮,妳曾做過什麼善事,令妳獲得此莊嚴華麗 和美好的生活?」

 

天女回答:「我曾是娑雞帝城一個名叫布薩的女子。我聽聞佛陀教法, 對他的教法充滿信心,並成為一位皈依三寶的在家弟子。」

 

皈依是指敬信三寶:佛、法、僧。你可以透過反覆念誦「我皈依佛, 我皈依法,我皈依僧」來皈依。

 

佛陀知曉一切法。他已證悟涅槃,了結一切苦,如老、病、死,他教導佛法使眾生能如他一樣,享受涅槃之樂。如一個人遵循佛陀的教法,即可遠離四惡趣,脫離一切苦。相信這些,你就是皈依佛陀。當 你病時,你應相信醫生。你應信任他。「這醫生是專家,可以醫好我 的病。」同樣地,你信仰佛陀,知道遵循他的教法將脫離一切苦。但 到了今日,有些人不懂三皈依的重點。他們念誦是因為父母或師長要 他們念誦。這是不對的。你應知道那意義,心裡憶想並慢慢念誦三皈依。如你不能常做,至少應不時嘗試去念誦。

 

當你說:「我皈依法」,亦即你信仰佛陀的教法:道、果、涅槃。你表白你的信仰,修習這些教法將救渡你免於四惡趣和一切輪迴的苦。

 

當你說:「我皈依僧」,亦即你信任僧團,那些在修習佛陀所教之法, 已證得或將證得道和果的聖者們。你深切地相信,依靠僧團的引導可使你脫離四惡趣和輪迴。

 

受持皈依的男眾,在巴利文叫「優婆塞」(upāsaka),女眾叫「優婆夷」(upāsika)。成為優婆塞或優婆夷,等同造作能夠引領你至天界的善行。

 

「凡任何歸依佛者,他們必將不去苦界之地, 捨棄人的身體後,他們必將充滿天眾。」

(《相應部 1 相應 37 /集會經》)

“Ye keci buddhaṃ saraṇaṃ gatāse, na te gamissanti apāyabhūmiṃ. Pahāya mānusaṃ dehaṃ, devakāyaṃ paripūressantī”ti.

SN.1.37/(7). Samayasuttaṃ

 

布薩天女也行其它善業。祂說:「我很有道德觀念,我供僧,我受持八關齋戒。」

 

那些不懂佛教者,嘲笑受持八戒,並時常說:「你只是斷食和挨餓, 如此而已。」他們不懂善行與惡行。他們不懂得怎樣通過克制想吃的欲望(貪欲),可以培育善心。但他們知道禁食對病人有益,並讚揚 它,他們只了解當前的物質利益而已,完全不明白心與來世。受持八戒即避免惡果生起,並培育如節制的善行。「聖者們,那些阿羅漢, 永遠止熄惡行,如殺生、偷盜、淫欲、妄語、飲用烈性飲料,不非時 食。我將仿傚他們的榜樣一整日,透過如此行持來尊敬他們。」聖者在他們持八戒時如此想,當你餓時,你控制自己,嘗試脫離飢餓的煩惱,這是善行。當善行在心中生起,心變得清淨。就如當你病時禁食並淨腸。既然你的心清淨,當你死時,清淨的心識持續著,這就是我 們所說:「生為人或天人。」

 

二十四、聖 

 

布薩天女接著說:「我之所以居住此宮殿,是因為節制和布施的果報。」

 

在此,「節制」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在這世間,如不節制開銷,你將變窮困。如你的行為不檢點,你將感染疾病或牽涉犯罪。對來世,節制是重要的,因它能清淨內心。對佛教徒而言,布施將生於天界是普通的知識。

 

她說:「我知道四聖諦。」四聖諦是聖者所應知、所證知的真理。一 旦你了悟這些真理,你就是聖者。它們為「苦聖諦、集聖諦、滅聖諦、 道聖諦」。這是最重要的部分。

 

「知道四聖諦」並非指道聽塗說地學到。它的意思是親自證悟。你應徹底了解它們(苦諦),棄捨所應棄捨的(集諦),證悟(滅諦) 使自己修成(道諦)。註釋這麼說。

 

我們所談論過的五取蘊構成苦諦。因此標記五蘊並了解它們,即了悟苦聖諦。當你標記時,你見到它們怎樣生滅,它們怎樣構成苦。這些在你禪修時便能體悟。當你到達聖道時,你見到涅槃──苦的終結, 透過省思,你了解到任何生滅及未止熄的現象均是苦。這些,你在證得「道智」的剎那就會了解。了解這些並不是通過標記所緣,而是通過(道智)的功能而體悟。

 

當你禪修時,對於觀照的對象都不會存在渴愛,這是通過棄捨所獲得的了悟。通過省思,渴愛不會在那些你已經看清是無常、苦、無我的東西上生起。它已滅去。這是你怎樣在禪修中了悟。當你體證道智和涅槃,視乎所證得的道智,(不同程度的)渴愛將不再生起。在預流聖者(須陀洹)的道智,任何粗的,會引領向惡趣的渴愛已消除。在不還果(阿那含的道智),則所有欲界的渴愛已完全斷除。在阿羅漢 (道智),則所有餘下的渴愛完全斷除。

 

任何時候你標記,就沒有煩惱,沒有業力,因此,所標記的對象都不會生起苦。一切都滅盡。這種苦的止熄,在每一次標記中都被體驗到。 這是你如何體證到滅諦。在道智的剎那你體證涅槃,到此顯而易見。

 

每次你觀照,對於名色法真實性的正見就生起。一旦正見生起,它的 心所如正思惟也伴隨生起,這些前面我們已說過。修習八正道就是要開展聖道。這是你在禪修時所了悟的。在見聖道(道智)的剎那,聖 道的八支生起並體證涅槃。到達「道」與「果」的人,在省思時可以知道聖道是如何證得的。這也是了悟。

 

因此,如果你了解名色是苦(苦諦),假如你棄捨引起痛苦的渴愛(集諦),假如你體證苦滅(滅諦),假如你修習圓滿八正道(道諦) 我們就可以說你知道四聖諦。因此,當這布薩天女說她已知道四聖諦,她的意思是,她已經透過親身體驗而見到內觀道和聖道,換句話說,她是一位預流者(初果)

 

一旦你知道四聖諦,你也知道聖法。我們引述經典來說明:

 

......見聖道的多聞聖弟子,於聖人法為得善巧者。」

 

如果你不是聖者,你不會有正確的智慧了解聖者是什麼樣的人。那些從未剃度加入僧團的人,無法親身體驗比丘的行為和生活,不曾禪修的人,不會知道禪修者的行為和生活。只有當你自己是聖者,你才能分辨誰是聖者。

 

依照註釋書,聖法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總共七個修行類別(道品)。假如你了悟七類之中的一類,你就了悟其它六類。所以,我們說如果你了悟四聖諦,你就了悟聖法,因為八正道是聖法中的一類,它包括在四聖諦中。

 

當你自身努力成就七類修行的任何一類,比如四念處,你可以通過親身的經驗了悟它。這是真實的了悟。道聽塗說無法使人了悟。

 

i)四念處(cattāro satipaṭṭhāna)

 

「比丘走路時,覺知『我在走路』。」因此,一位將會成為聖者的禪修者,在他走路時,會標記「走、走」或者「提起、推前、放下」。 當他這樣走路時,隨著他的標記,正念就生起,連帶了知被標記對象的觀智亦生起。你清楚走路的意欲(動機)、走路的色身、覺知的心如何生起和滅去。每次當你這樣標記,所生起的正念和智慧,就是透過「身念處」(kāyānupassanā)所確立的正念(sati)

 

「當他感覺苦受時,他覺知『我感覺苦受』。」無論何時當熱、痛生起,禪修者標記「熱、熱」或「痛、痛」。如此,他保持覺知,並清楚知道各種受如何生起和滅去。這是透過「受念處」 (vedanānupassanā)確立的正念。

 

「當內心熱惱時,他了知熱惱。」每次當這樣的心念或觀念生起時, 禪修者觀照「執取、喜悅」等。他如此保持正念,覺知和知道心念如何生起和滅去。這是透過「心念處」(cittānupassanā)確立正念。

 

「當他有感官欲望時,覺知『我有感官欲望』。 」禪修者標記「欲 望、喜悅」等,覺知並了知感官欲望等傾向,如何生起和滅去。這是透過「法念處」(dhammānupassanā)確立正念(法即「五蓋」及 「十二處」等)

 

ii)四正勤(cattāro sammappadhānā)

 

你們當中一直在這裡接受訓練的人,一直在此禪修,並從親身體驗去了解。你熟練聖者的法──四念處。同時,你也是在修「四正勤」。 當你標記時,你正盡力棄除已生起之惡,或阻止未生起的惡行生起, 或增長未生起的內觀和道的善行,或增加已生起的內觀智慧。

 

iii)四神足、五根、五力及七覺支

 

這也涉及「四神足」(cattāro iddhi-pādā),當你修習時,你依靠欲、 精進、心、觀63。「五根」(pañcindriyāni)即信、精進、正念、定、 慧,也存在。「五力」(pañcabalāni)和「五根」一樣。

 

七覺支(satta bojjhaṅgā)也存在。當你標記時,你有正念、擇法、 精進、喜悅、輕安、定、捨。八正道也涉及,這裡無需再重複。

 

再返回布薩天女的故事。祂說:「我謹守五戒,我是佛陀的女在家弟子。我時常聽到歡喜園(Nandana),並想要到那去,結果我投生到歡喜園。」

 

歡喜園是忉利天一座花園的名稱。在那時,人們談論歡喜園就如現今人們談論美國或歐洲。布薩聽到人們說天人的花園,並希望出生在那裡,因此祂投生到那裡。但現在祂在那裡並不快樂。祂對自己很不滿。 祂告訴目犍連尊者:「我沒有遵循佛陀的話,把心轉向了此低階世界, 現在我充滿懊悔。」

 

佛陀教導我們,生命──無論何種形式──都不好,它只是苦。他教我們修行,直到苦的滅盡。但布薩忽略了佛陀的教導,並期望獲得天界生活,現在祂發覺到祂錯了。

 

你可能會問:「為何不在天界修行,使苦完全消滅?」在那裡不易禪修。天人時常唱歌、跳舞和尋樂。在那裡沒有像人界有寧靜的地方。 即使人界,當你們這些禪修者回家去時,亦不能好好禪修,是嗎?因此,現在就要好好努力。

 

目犍連尊者鼓勵祂說:「布薩,不用擔憂,世尊已宣稱你為預流聖者, 獲得特別證悟,你已脫離了苦界。」

 

這位年輕的天女,現在仍然在忉利天。以天界的時間計算,祂在那裡其實不久。這兒的一百年相等於那裡的一天。從佛陀時代到現在是 2500 多年,在忉利天只有 25 天。祂還不到一個月大。如你現在獲得覺悟,在四十、五十、六十年後,你將投生天界,遇見祂,並和祂平起平坐討論佛法。如果你還沒有獲得任何果位,無需氣餒,最低限度你會投生天界。然後問那些天人聖者,聽祂們的教導,並注意祂們所教導的。那麼你將證得道和果。天人的身軀非常清淨,依此純淨色身生起的心識是敏銳和迅速。因此,如你記得在人界所修習的東西,你將了解名與色的生滅,不久便可達到聖道和果。

 

「在那裡,當有福者對他說出法句時,比丘們!憶念的生起是徐緩的,但那位眾生迅速地到達非凡處(證悟涅槃)。」 

(《增支部 4  191 /入耳經》)

Tassa tattha sukhino dhammapadā plavanti. Dandho, bhikkhave, satuppādo; atha so satto khippaṃyeva visesagāmī hoti. AN.4.191 Sotānugatasuttaṃ64

 

一位釋迦族的女子,名叫瞿碧迦(Gopikā),她是一位預流聖者,死後投生為忉利天王的兒子。在那裡,祂看到三個乾闥婆天人在祂父親 的皇宮裡跳舞。省思時,瞿波迦(Gopaka,祂現在的名字)看到三位天人的前世為祂敬仰的比丘,於是祂告訴祂們。其中兩位記得祂們修習過的佛法,於是繫念觀照,就在當場獲得禪那,成為不還聖者並升上梵輔天(Brahmapurohita)

 

有很多天人和天女像布薩那樣現在住於天界,祂們在佛陀住世時修習佛法。有些像瞿波迦天人由女子投生天人。祂們都像你們一樣修習佛 法,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此為古道,聖者所走的路。你應知我們正依循著這條路。每次你標記,你便沿著這條路走,如旅行者每一步正靠近目的地,你的每一個標記也在靠近涅槃。

 

假如一萬次標記可達至道果,而如果你現在已做了一千次標記,那麼你還需要九千次標記以達到目標。如你已有九千次標記,那麼你還只需一千次標記。如你已有九九九九次標記,那麼你的下一次標記就可以達到道智。你越勤於標記,就越靠近證悟道智。

 

願你們能標記任何時刻由六根門生起的五取蘊。 

 

願你們能了悟它們的無常、苦、無我性。 

 

願你們的內觀能夠快速進步, 

 

願你們證悟涅槃,脫離一切苦!

 

—————

註:

63 四神足亦譯作「欲、進、念、慧」。

64 這裡的引述與英譯本有少許出入,原文的英譯若直譯如下:「比丘,他從前經驗過的佛 法的片斷流入他的快樂中。憶念的生起遲緩,但他那時很快證得道、果、涅槃。」由於這與原經文內容有些許出入,這裡選擇從原經文摘錄對應的經文。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