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3EAE07-8D3E-40B6-9946-28F3FD977498.jpeg

《內觀要義》

新譯內觀基礎

 

馬哈希大師1959年講於仰光 

陳永威2018年校譯及補註

 

二十、年輕的織工

 

現在講一些鼓勵的話。

 

在佛陀教授佛法時,他的聽眾聽聞佛所說的法,禪修並獲得覺悟。因此很多人在每次聽法結束時覺悟。根據註釋書,有時候一次開示結束 時,會有八萬四千眾生覺悟。不過,讀了這些,有的人可能會說:「獲得覺悟看起來非常容易,但我們在此非常勤奮修習卻毫無所獲,為什麼有此差別?」

 

在此,你必須記住,註釋書只記述了當時的情況,但並沒有深入說明聽者的根基。說法者不是他人而是佛陀,他的聽眾具足波羅密。讓我們以一個故事為例。

 

有一次佛陀在阿羅毗(Alavī),現今的安拉阿巴德(Allahabad) 佛法。主題是「死隨念」(maranānussati)。他吩咐聽眾記住「我 的生命非永恆,我一定會死亡,我的生命以死亡為結局。死亡為無法 避免的。我的生命無法確定,死是肯定的。」然後他回舍衛城(Sāvatthi) 去。

 

在阿羅毗的其中一位聽眾,是一位十六歲女孩,一名織工。自此以後, 她修習死隨念。三年後,佛陀再次到阿羅毗。當佛陀坐在聽眾當中, 他看到女孩向他走來。他問:「年輕女子,妳從哪裡來?」女子回答:「世尊,我不知道。」他再問:「妳要到哪裡去?」。她回答:「世 尊,我不知道。」(佛問:)妳不知道嗎?」(她回答:)「我知 道,世尊。」 (佛問:)「你知道嗎?」(她回答:)「我不知道, 世尊。」

 

人們很輕視她,他們認為她對佛陀不敬。佛陀因此叫女子解釋她的回答。她說:「世尊,佛陀是不會閒談的,故當您問我從哪裡來,我立刻知道您的問話有特別的含意,您是問我前世是哪裡來,這我不知道,所以回答『不知』。當您問我將去哪裡,您是指我來世將投生哪裡,這我也不知道故回答『不知』。然後您問我知不知道有一天會死, 我知道我有一天會死,故回答『知道』,您再問我是否知道我何時將死,這我不知道,故回答『不知』。」佛陀對她的回答說:「善哉。」

 

因此,從第三個問題,可肯定我們將會死。何時將死則不肯定。讓我們自問第二個問題,「你將去哪裡?」這相當難回答,是不是?但有方法使這問題不難答。想想看你的身、語和意行,哪一類較多,善行或惡行?如多善行,你將到善趣;如多惡行,你將到惡趣。因此我們必須盡力行善。最好的方法是修習內觀,那你將永遠脫離惡趣。你應嘗試最起碼達到預流果位。這樣足夠嗎?如你可達到那階段,我將感到欣喜。但按佛陀的教法,你必須努力直到證得阿羅漢果位。

 

現在再回頭談那年輕的織工,她在佛陀說法結束時成為預流聖者。明顯的,她獲得覺悟是由於她在三年內一直修習死隨念。由此,我們可推斷很多人如她一樣。

 

當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時,每天都有集會說法。舍衛城的人民在傍晚時穿著整潔衣服並帶花和香來聽聞佛法。當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時,也是如此。因此,在聽聞佛法時,他們一定禪修和守戒。時至今日,人們聽禪師開示後也會禪修。當時是佛陀在開示, 人們怎能不修習呢?就是這些曾聽過他之前說法集會的人們,在聽聞 一次說法後,便獲得覺悟。

 

那時候,有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眾、各階層的人們。這些人們有機會聽聞佛陀說法,必定是具有廣大波羅密的男女。而當佛陀講法, 他會講適合聽者根性的內容。這點很重要。

 

二十一、愚笨的年輕比丘

 

曾有一位叫周利盤陀迦(Cūḷa Panthaka)的比丘,他在四個月裡都無法背誦一句有四十四個音節的偈頌。他的哥哥摩訶盤陀迦感到不耐煩並叫他回去。佛陀叫他來,給他一塊布,教他如何用那一塊布並重複念著「去除污穢、去除污穢。」那比丘遵循佛陀的教導,了悟到名色法的本質並成為阿羅漢。他最多只花了兩、三個小時。他如此容易獲得覺悟是因為他被給予一個適合他的根性的禪修業處。

 

二十二、長老舍利弗的弟子

 

舍利弗尊者(Sāriputta)的一位弟子,修習不淨觀四個月卻毫無進步。 因此,舍利弗尊者帶他去見佛陀。佛陀以神通力顯現一朵金蓮花給那位比丘。那位比丘的前五百世一直都是金匠。他喜歡漂亮的東西,不喜歡不淨的事物。當他見到金蓮花,他著迷並在見到它時證得禪定。 當佛陀使蓮花凋謝,他了悟到事物的無常、苦、無我。佛陀就教他一 首偈子,聽完之後,他成為阿羅漢。

 

闡陀長老(Channa)在努力過後都無法覺悟,因此他向阿難尊者請教。阿難尊者告訴闡陀:「你是可以得到覺悟的人。」闡陀充滿喜悅和愉快,他跟隨阿難尊者的教導,不久就覺悟。

 

現今一些禪師不知如何教導,以適合想學禪修的人的根性,他們用的話不適合他們。結果,有希望的禪修者氣餒地回家。但一些禪師懂得如何教導,弟子本想只在禪修中心住幾天,卻受到激勵而繼續住在中心直到滿意地完成修習(全部觀智)。按聽者根性而作教導是非常重要的。難怪上千的人們在佛陀一次說法結束時就覺悟。

 

在我們的聽眾之中,可能有一、兩個人已具足波羅密,正如那些在佛陀住世時期的人們。還有那些會在幾天或幾月的修習之後而成熟的 人,這些人可能在現在聽佛法時覺悟。如你無法現在覺悟,你應繼續努力,不久即可成就。那些不曾修習過的人,現在已學習到正確方法。 如你在適合的時間修習,你亦將會證得它。無論你是否已覺悟,或只是作了善行,你們全都將在死後投生到六欲天。在那裡,你將會遇到從佛陀住世時就在那裡,已成為聖者的天人們。你將會遇到給孤獨長者(Anāthapindika)、毗舍佉(Visākhā)及其他天人。你可問他們從佛陀所學的和他們所修習的東西。與天界善人討論佛法是非常愉快的事。但如你不想投生天界,只想要投生人界,你將會投生於此。

 

有一次,大約 25  30 年前,一名華人施主邀請一些比丘到他在毛淡棉(Moulmein)的住家受供。用完餐後,主持的比丘在場作出了一 些祝福的話語。他說因為供僧的善行,這施主最終會投生於天界,在那裡生活充滿快樂,擁有豪華的宮殿和美麗的花園。比丘接著問那華 人:「好了,施主,你不喜歡投生天界嗎?」「不喜歡。」華人施主回答,「我不要投生天界。」比丘感到驚訝地問:「為什麼?」「我 不要去其它地方,我只要在我的家,我自己的地方。」比丘說:「好 的,那麼你將投生在你的家,你自己的地方。」比丘是對的,他的業將引領他投生他想要去的地方。

 

「持戒者心的誓願以清淨性而成功。」 

(《增支部 8  35 /布施的往生經》)

Ijjhati, bhikkhave, sīlavato cetopaṇidhi visuddhattā. AN.8.35/ 5. Dānūpapattisuttaṃ

 

在此刻,這裡的聽眾們都有清淨的戒,當大部分仰光的人們在新年慶祝享樂,而你們在此行善,遠離作樂。你們其中有一些穿著袈裟接受禪修訓練。有些守著八戒禪修,所以你們的善行是清淨的。如你們想要投生天界,你將可投生到那裡。如你要投生人界,你將會如願。

 

關於此點,有一件事令我們感到關注。現今歐洲的國家和美國很繁榮,我們怕那些行善的緬甸人傾心那些國家,並將投生到那裡。我想已經是這樣了。有些人問:「雖然佛教徒行善,為何佛教國家不繁榮?」他們似乎這樣想:「當一個緬甸人死後,他只投生緬甸。」並非如此。 一個行善的人,可在任何地方投生。一個緬甸人,如果他想,可以投生他處。

 

那些其它國家的富有人們,可能以前是緬甸的善良佛教徒。有很多人在此行善,但這裡沒有足夠的富有父母,在來世中接收他們。所以他們需投生他處。如你們投生那裡,如你只是常人,你需跟隨信仰父母的宗教。這是很重要的。

 

因此,要對你的宗教信仰堅定不移,你現在必須努力。你應修到對佛、 法、僧的信念永不動搖的階段。這階段就是預流果(初果)。一旦獲得預流果,無論你投生至任何國家,你對三寶的信念不會再動搖。

 

現今,投生人界並非很好。生命短暫、諸多疾病、意識形態混亂、充滿危險。因此,假如你不想投生人界,你將投生天界。即使你未證得道與果,布施和持戒的善行,將帶你到你所要去的地方。如你已獲得道與果,那就更好了。

 

要投生天界並不難。過去在王舍城的印達卡(Indaka),有一則供養 一匙的飯給僧團,獲得投生忉利天(Tāvatimsa)的典故。我們緬甸的在家居士,遠超過供養一匙飯的物品。有關戒律,守戒一段時間可讓人們投生天界,一些持守八戒半天的人投生天界。現在你們認真受持八戒並好樂地禪修。如你願意,你可輕易的到達天界。有什麼不可以的?一旦在那裡,可向已得聖果的天人請示有關佛陀的教導,並和他們討論佛法。我請你們如此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