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F093242-5D8E-47BE-BC71-03620EC55F4E.jpeg

增支部04第四集111-120經(11/23)

蕭式球 

一一一.羇尸

  這時候,馴馬師羇尸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馴馬師羇尸說: “羇尸,你熟悉馴馬,你用什麼方法來馴馬的呢?”
  “大德,我是用軟的方法、用硬的方法、用軟硬兼施的方法來馴馬的。”
  “羇尸,如果你用軟的方法、用硬的方法、用軟硬兼施的方法也不能將一匹馬調伏,你會怎麼辦呢?”
  “大德,如果我用軟的方法、用硬的方法、用軟硬兼施的方法也不能將那匹馬調伏,我便會殺死牠,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德,不要讓牠破壞我老師和前輩的名聲。
  “大德,世尊是無上的調御者,世尊用什麼方法來調伏人的呢?”
  “羇尸,我也是用軟的方法、用硬的方法、用軟硬兼施的方法來調伏人的。
  “羇尸,我用軟的方法對人說:這是身、口、意善行,這些身、口、意善行帶來天、人的果報。
  “羇尸,我用硬的方法對人說:這是身、口、意惡行,這些身、口、意惡行帶來地獄、畜生、餓鬼的果報。
  “羇尸,我用軟硬兼施的方法對人說:這是身、口、意善行,這是身、口、意惡行,這些身、口、意善惡行分別帶來天、人與地獄、畜生、餓鬼的果報。”
  “大德,如果世尊用軟的方法、用硬的方法、用軟硬兼施的方法也不能將一個人調伏,你會怎麼辦呢?”
  “羇尸,如果我用軟的方法、用硬的方法、用軟硬兼施的方法也不能將那個人調伏,我便會殺死他。”
  “大德,世尊不是不殺生的嗎,為什麼世尊說要殺死他呢?”
  “羇尸,這是真的,如來是不殺生的。如果我用軟的方法、用硬的方法、用軟硬兼施的方法也不能將那個人調伏,如來便會視那個人為不應對他說話、不應對他教誡,他的智者同修也會視那個人為不應對他說話、不應對他教誡。羇尸,在聖者的律之中,當如來視一個人為不應對他說話、不應對他教誡,那人的智者同修也視那人為不應對他說話、不應對他教誡,那人就視為被殺掉。”
  “這真的是善逝的殺生!當如來視一個人為不應對他說話、不應對他教誡,那人的智者同修也視那人為不應對他說話、不應對他教誡,那人就視為被殺掉。
  “大德,妙極了!大德,妙極了!世尊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演說法義,就像把倒轉了的東西反正過來;像為受覆蓋的東西揭開遮掩;像為迷路者指示正道;像在黑暗中拿著油燈的人,使其他有眼睛的人可以看見東西。我皈依世尊、皈依法、皈依比丘僧。願世尊接受我為優婆塞,從現在起,直至命終,終生皈依!”

一一二.敏捷

  “比丘們,一匹良駒具有四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這四種質素是什麼呢?
  “正直、敏捷、安忍、柔和。
  “比丘們,一匹良駒具有這四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具有四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這四種質素是什麼呢?
  “正直、敏捷、安忍、柔和。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這四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一一三.馬刺

  “比丘們,世上有四種良駒。什麼是四種良駒呢?
  “比丘們,一些良駒看見馬刺的影而生起警覺心,心想: ‘今天馴馬師想我做什麼呢?我要做什麼來回應他呢?’ 比丘們,這樣的馬是一些良駒,這是世上第一種良駒。
  “比丘們,再者,一些良駒不是看見馬刺的影,而是被馬刺擊到牠的毛而生起警覺心,心想: ‘今天馴馬師想我做什麼呢?我要做什麼來回應他呢?’ 比丘們,這樣的馬是一些良駒,這是世上第二種良駒。
  “比丘們,再者,一些良駒不是看見馬刺的影,不是被馬刺擊到牠的毛,而是被馬刺擊到牠的肉而生起警覺心,心想: ‘今天馴馬師想我做什麼呢?我要做什麼來回應他呢?’ 比丘們,這樣的馬是一些良駒,這是世上第三種良駒。
  “比丘們,再者,一些良駒不是看見馬刺的影,不是被馬刺擊到牠的毛,不是被馬刺擊到牠的肉,而是被馬刺擊到牠的骨而生起警覺心,心想: ‘今天馴馬師想我做什麼呢?我要做什麼來回應他呢?’ 比丘們,這樣的馬是一些良駒,這是世上第四種良駒。
  “比丘們,世上有這四種良駒。
  “比丘們,同樣地,世上有四種賢士。什麼是四種賢士呢?
  “比丘們,一些賢士聽到某村鎮的男士或女士受苦或死亡而生起警覺心,他們於此心生怖畏,作出如理的精勤;一些精勤的人,能親身證得最高的真理,以智慧透徹看清這個真理。比丘們,我說,這些賢士就正如看見馬刺的影而生起警覺心的良駒喻那樣。比丘們,這樣的人是一些賢士,這是世上第一種賢士。
  “比丘們,再者,一些賢士不是聽到某村鎮的男士或女士受苦或死亡,而是親眼看到男士或女士受苦或死亡而生起警覺心,他們於此心生怖畏,作出如理的精勤;一些精勤的人,能親身證得最高的真理,以智慧透徹看清這個真理。比丘們,我說,這些賢士就正如被馬刺擊到牠的毛而生起警覺心的良駒喻那樣。比丘們,這樣的人是一些賢士,這是世上第二種賢士。
  “比丘們,再者,一些賢士不是聽到某村鎮的男士或女士受苦或死亡,不是親眼看到男士或女士受苦或死亡,而是因他們的親屬受苦或死亡而生起警覺心,他們於此心生怖畏,作出如理的精勤;一些精勤的人,能親身證得最高的真理,以智慧透徹看清這個真理。比丘們,我說,這些賢士就正如被馬刺擊到牠的肉而生起警覺心的良駒喻那樣。比丘們,這樣的人是一些賢士,這是世上第三種賢士。
  “比丘們,再者,一些賢士不是聽到某村鎮的男士或女士受苦或死亡,不是親眼看到男士或女士受苦或死亡,不是因他們的親屬受苦或死亡,而是親身接觸到身體的不快感受、不悅感受、強烈痛苦、能致命的感受而生起警覺心,他們於此心生怖畏,作出如理的精勤;一些精勤的人,能親身證得最高的真理,以智慧透徹看清這個真理。比丘們,我說,這些賢士就正如被馬刺擊到牠的骨而生起警覺心的良駒喻那樣。比丘們,這樣的人是一些賢士,這是世上第四種賢士。
  “比丘們,世上有這四種賢士。”

一一四.象

  “比丘們,一頭王象具有四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這四種質素是什麼呢?
  “王象的耳、王象的摧毀力、王象的安忍力、王象的行走。
  “比丘們,什麼是王象的耳呢?
  “比丘們,馴象師所說的命令,不管有做過或沒做過,王象都專心理解、思維作意、全心全意地聆聽。比丘們,這就是王象的耳了。
  “比丘們,什麼是王象的摧毀力呢?
  “比丘們,王象走到戰場,能摧毀敵象、摧毀敵象兵,能摧毀敵馬、摧毀敵馬兵,能摧毀敵車、摧毀敵車兵,能摧毀敵方步兵。比丘們,這就是王象的摧毀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王象的安忍力呢?
  “比丘們,王象走到戰場,能忍受矛、劍、箭、斧的攻擊,能忍受敵人的攻擊,能忍受大鼓、小鼓、號角等各種吵耳的聲音。比丘們,這就是王象的安忍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王象的行走呢? 
  “比丘們,馴象師所驅遣的地方,不管有到過或沒到過,王象都很快到達。比丘們,這就是王象的行走了。
  “比丘們,一頭王象具有這四種質素,才適合王族使用,達到王族的要求,屬王族生活的一部份。
  “比丘們,同樣地,一位比丘具有四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這四種質素是什麼呢?
  “比丘的耳、比丘的摧毀力、比丘的安忍力、比丘的行走。
  “比丘們,什麼是比丘的耳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當如來講授法和律的時候,會求取義理、思維作意、全心全意地聆聽法義。比丘們,這就是比丘的耳了。
  “比丘們,什麼是比丘的摧毀力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不會容忍貪欲覺,他會把貪欲覺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不會容忍瞋恚覺,他會把瞋恚覺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不會容忍惱害覺,他會把惱害覺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不會容忍惡不善法,他會把惡不善法斷除、驅除、除掉,令它不存在。比丘們,這就是比丘的摧毀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比丘的安忍力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有含容心,能忍受寒、暑、風、熱、飢、渴、虻、蚊、爬蟲,能忍受難聽、不受歡迎的說話方式,能忍受身體的不快感受、不悅感受、強烈痛苦、能致命的感受。比丘們,這就是比丘的安忍力了。
  “比丘們,什麼是比丘的行走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很快便能到達一個他長期以來從未到過的地方:這就是平息所有行、捨棄所有依、盡除渴愛、無欲、息滅、湼槃。比丘們,這就是比丘的行走了。
  “比丘們,一位比丘具有這四種質素,才值得受人供養,值得受人合掌,是世間無上的福田。”

一一五.行為

  “比丘們,有四種行為。是哪四種呢?
  “做時不開心更帶來損害,做時不開心但帶來利益,做時開心但帶來損害,做時開心更帶來利益。
  “比丘們,對於那種做時不開心更帶來損害的行為,從兩方面來審視它便知不應做這種行為:從做時不開心這方面來審視它,便知不應做這種行為;從帶來損害這方面來審視它,便知不應做這種行為。比丘們,從這兩方面來審視它便知不應做這種行為。
  “比丘們,對於那種做時不開心但帶來利益的行為,從一個人有否對此作出個人的堅定、個人的精進、個人的努力,便知他是一個愚人或是一位智者。愚人不會這樣反思: ‘即使做這種行為時不開心,但它會帶來利益。’ 他不做這種行為,因此為他帶來損害。智者會這樣反思: ‘即使做這種行為時不開心,但它會帶來利益。’ 他做這種行為,因此為他帶來利益。
  “比丘們,對於那種做時開心但帶來損害的行為,從一個人有否對此作出個人的堅定、個人的精進、個人的努力,便知他是一個愚人或是一位智者。愚人不會這樣反思: ‘即使做這種行為時開心,但它會帶來損害。’ 他做這種行為,因此為他帶來損害。智者會這樣反思: ‘即使做這種行為時開心,但它會帶來損害。’ 他不做這種行為,因此為他帶來利益。
  “比丘們,對於那種做時開心更帶來利益的行為,從兩方面來審視它便知應做這種行為:從做時開心這方面來審視它,便知應做這種行為;從帶來利益這方面來審視它,便知應做這種行為。比丘們,從這兩方面來審視它便知應做這種行為。
  “比丘們,有這四種行為。”

一一六.不放逸

  “比丘們,應作四種不放逸。什麼是四種不放逸呢?
  “比丘們,捨棄身惡行、修習身善行,於此不要放逸。捨棄口惡行、修習口善行,於此不要放逸。捨棄意惡行、修習意善行,於此不要放逸。捨棄邪見、修習正見,於此不要放逸。
  “比丘們,一位比丘捨棄身惡行、修習身善行,捨棄口惡行、修習口善行,捨棄意惡行、修習意善行,捨棄邪見、修習正見的話,便不會對死亡和下一生感到恐懼。”

一一七.防範

  “比丘們,自心應不放逸、有念來防範四種事情。這四種事情是什麼呢?
  “比丘們,讓內心不要對使人染著的事物生起貪欲,自心應不放逸、有念來防範這種事情;讓內心不要對使人忿恨的事物生起瞋恚,自心應不放逸、有念來防範這種事情;讓內心不要對使人迷癡的事物生起愚癡,自心應不放逸、有念來防範這種事情;讓內心不要對使人迷醉的事物生起放逸,自心應不放逸、有念來防範這種事情。
  “比丘們,一位比丘對使人染著的事物內心不生貪欲,清除了貪欲;對使人忿恨的事物內心不生瞋恚,清除了瞋恚;對使人迷癡的事物內心不生愚癡,清除了愚癡;對使人迷醉的事物內心不生放逸,清除了放逸;便不會有緊張,不會有動搖,不會有顫抖,也不會因其他沙門的說話而導致驚慌。”

一一八.朝禮

  “比丘們,有四個使人敬仰的地方,有敬信的人應去朝禮。這四個是什麼地方呢?
  “比丘們,如來出生之處是使人敬仰的地方,有敬信的人應去朝禮。
  “比丘們,如來覺悟無上等正覺之處是使人敬仰的地方,有敬信的人應去朝禮。
  “比丘們,如來轉無上法輪之處是使人敬仰的地方,有敬信的人應去朝禮。
  “比丘們,如來進入無餘湼槃界之處是使人敬仰的地方,有敬信的人應去朝禮。
  “比丘們,這些就是四個使人敬仰的地方了。”

一一九.怖畏之一

  “比丘們,有四種怖畏。什麼是四種怖畏呢?
  “生的怖畏、老的怖畏、病的怖畏、死的怖畏。
  “比丘們,有這四種怖畏。”

一二零.怖畏之二

  “比丘們,有四種怖畏。什麼是四種怖畏呢?
  “火的怖畏、水的怖畏、王的怖畏、賊的怖畏。
  “比丘們,有這四種怖畏。”
  
  第十二羇尸品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