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的定律
與我們共住的小孩、侄子侄女、孫子乃至自己的身體等,無一個是永恆的,他們都是無常的,這一切都在不斷地變遷。今天覺得歡喜快樂,到了明天,卻感到艱辛痛苦,這便是不穩定的定律、無常的定律。色身會持續不斷地生滅,「無常」的意思是指,無恆常的實體存在,也無任何事物是穩固不變的。今天一切安好,明日很可能就被發癢和疼痛所困擾,疼痛可在任何時間裡爆發,事情就是如此!對此真理沒有深刻了解的人,大概會感到困擾,且不相信這種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為何會發生在我身上呢?這是因為「內法」的緣故。我們的身體有天會給我們帶來痛苦,有時不是覺得腳痛、肚子痛,就是身體的某部份會痛,每個人都一樣。
另外,還有所謂的「外法」|外塵刺激我們,使我們有所反應。我們所作的反應都是如此的,例如:當我說了你不喜歡聽的話,你會生氣,這是大家對惡言惡語的反應;假如我說任何你喜歡聽的話,你便會開懷大笑;如果你吃了一顆苦的水果,你的眼睛會瞇成一直線;但如果你吃到的是甜的東西,你便笑逐顏開,這跟心的反應是一致的,我們大家的心性都是相同的。我們平日所用的、所依附的事物都應視為世俗法,我們生命中的一切,都不過如此而已。我們對這些事物的認知,皆是來自個人的經驗與接觸,然後,便去執取它們。我們以為這些是我們的東西,那些則認為是別人的;這是他的,那是她的;這是我的,那是他們的,其實,沒有任何東西是屬於任何人的!
上面那種認同事物的方法,終會導致人們互相殘殺的顛倒場面,這世俗的認同裡,根本沒有任何的真實存在。在我們仍活著之時,必須踏實地生活,不過,到了最後,我們仍無法保住任何我們盡其一生所追求到的事物。我們無所有地來到這世間,大限一到,我們仍得空著手離去,不論你在這一生中所做何事,終須放下。若能明了佛法,就能自在地接受事實真相,並能寬恕那些正在爭奪不足取的事物、無法放下無明的愚癡眾生。
貪心的狗(◉註: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有一次,我看見一條狗,貪心地狼吞虎嚥,直到再也吃不下去才停止,接著,便在剩下來的食物旁大睡起來,以便繼續看守這些食物。這條狗吃得「茶足飯飽」,但卻仍無法放下剩餘的食物,連睡覺時都還緊緊執著不放,睜著一隻眼睛盯著盤裡的食物,如果有路過的狗聞香而來,牠便醒過來,也不管對方是隻大狗或小狗,就馬上憤怒地朝對方狂吠;如果有小孩在牠的領域範圍裡走動,牠也照吠不誤,就算牠的肚子已撐得幾近爆炸,牠也還是絕不讓任何狗得到剩餘的食物。仔細瞧瞧人們,你也會看到一模一樣的事情,如果他們不明了佛法,就會被染污他們內心的貪、嗔、癡雜染所左右。你的倉庫裡堆滿了東西,卻依然想要更多,你不知道要慷慨地與人分享,即使貧窮的小孩和老人沒東西吃,你也依然吝於伸出援手,仍然沒有作出該有的反應,這種作為,絕不是人類所應有的。佛陀曾經教導說︰不具慈、悲、喜、捨四項人類德行的人與禽獸無異。因此,佛陀指導他的弟子們向善(德行)。為什麼要追求德行呢?有人說︰是因為德行能使我們往生天國;也有人說︰德行能令人得入涅槃然而,我們可以說,天國與涅槃是善與樂的所在,一旦有了德行,就算在苦惱中,依然能安然自得,既不會給我們周遭的人或團體,乃至兄弟、姊妹、袓父母、伯母、伯父製造問題,也不會讓社會的高層人士與在我們基層服務的人,造成困擾。有了德行,我們就能如佛所說,快樂地、和諧地生活在一起「以戒德為喜樂之道;以戒德為致富之道;以戒德為解脫之道,戒德如是清淨。」(◉註:涅槃-不生不滅、解脫)
戒德捲筒
通常,僧尼們將佛陀的戒德簡稱之為「戒德捲筒」怎麼說呢?因為,長養戒行,就好像編織籃子一般。一旦編好了之後,就得將餘尾打結,準備把手,再熟練地將餘尾收好,這時候籃子才算編成。「以戒德為喜樂之道」有了戒德,就能得喜樂之果。一家公司之所以有福利,是因為員工與老闆彼此以誠相待的緣故;守持戒德的人民,是正直之人,家庭成員能以誠相待,因而能安適、和諧地共同生活。「以戒德為致富之道」不再在意,少欲知足以後,就會日漸富有。
即使我們再富有,也不會為之憂慮不安,更不會圖想他人財富,進而永遠處於輕安自在。若再深入談戒德的話,我們甚至可以說,在戒德的環境下,若我們在路邊放置一個皮箱,它絕不會被偷;放置在家中的一切物品,也能確保安然無恙。在如此情況下,生活就能安心自在。一個缺德的人,會偷走老人家褲帶裡的錢包,然後逃之夭夭,讓這個老人家身無分文,若這老人(不知錢包已不在)跑去買車票坐火車,他會突然發現,褲帶裡的錢包已被偷走了,導致他無法搭上火車趕往目的地。於此,我們看到一個缺德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製造紛亂。「無戒德便無喜樂」,苦會產生,是因為有人善於利用及剝削他人,而被害人又覺得必須討回公道;「他從我身上奪走的,我要他好好地悔過。」事情就這麼不斷地重演。所以說;「以戒德為喜樂(致富之道」,清貧的人滿足清貧:富裕的人滿足於富裕,這是我們在動物界中找到的觀念。跟人類一樣有兩條腿的動物或蟲,都對牠們現有的狀況感到滿足;而擁有四肢的生物也能滿足、安適於現況,甚至連蜈蚣都滿足牠們那上百隻的腿。在這世界上,生活得特別安穩的人,便是那些守持戒德的人。我不是在說下一世或離此世之外的他世,如果我們協助彼此造就福德,我們就會在自己內心成就善業,每天都在自己內心中造就和累積福德。然而福德到底在哪兒?沒有人真的知道。你們跟三五好友嘻嘻哈哈地到各個寺院供養,路上卻喝酒成醉,如此一來,已大大地降低這趟造福之旅的價值。
你出門造功德,可是主要的目的卻是在玩笑娛樂,大部分即將屬於你的功德,即因自私而喪失。所謂功德,是良善的意思,絕不是製造問題和困擾,不要成為他人困擾的來源,也不要到處製造問題和困擾,如果你還製造問題的話,就表示你根本還沒有真實地聽聞佛陀的法。
當東西不見、小孩哭泣或你的配偶喪生時,你悲傷地落淚,這又是為何呢?因為你不曾受過佛法的訓練,也不曾好好修習過,你並不明白事物的生起還滅是自然的現象。事物是會消逝的。毫無疑問地,這種消逝是自然的現象,仔細觀照這件事,你便會看見,每個家庭、每個村落皆如此。
禪坐能止煩惱
佛陀傳授我們禪修的主要目的,是使心能全然地平靜下來。通常,心是封閉的,心不相信佛法是很自然的現象。如果心中成就了平靜,我們也就能夠成就不斷的了悟。一旦心處於安適與平靜中,內觀就會生起。心,會呈現種種形色、認知、觀念以及不可思議的意識界與現象界。心,也會形成生命的本質,它也會在你往內反觀之際,繼續觀照事物。從這觀照當中,能產生對善、惡的了悟及對誘惑、迫使我們犯錯的事物有所了解,並明白是什麼在使我們離惡向善。佛陀教授我們這樣的觀法,讓我們從一開始就具備正確的判斷。我們稱它為「Samadhibhavana-」專心和定心的法門與修行。當心處於輕安時,是光明而平靜的,其念頭也是安適而順暢的,這跟任何一顆不安適、不順暢的心是截然不同的。當心中還存有貪、嗔、癡時,就不會輕安,心一點也不輕鬆。這是因為妄想的緣故,而造成心無法安適。於是,心便開始亂跑。心就如此慌亂無序,不得一點歇息。心,被不斷臆想的乏味工作所束縛;心,情不自禁地僅臆想那些只會造成困擾與焦慮的事物。
相反地,如果心處於輕安當中,不論它想什麼,仍會安住於輕安之中。當心受過自律訓練後,就會變得有所助益,事情是如此的呀!這就是佛陀之所以教授我們修習禪觀的原因所在。在眾人之中,還有些人不曾修習過禪坐;有些人則是抱著要得到超能力而來修行:有些則只是曾經閱讀過關於禪修的書籍;讀過書後,出來修行,也只是為了你雙親或朋友,乃至動物的福德罷了!可是你卻不曾只為你自己的利益而修行。一個人內心沒有良善,卻想將良善施與他人,是行不通的。他想施與父母親良善,但他的良善該從何而來呢?我們的父母雙親與友人可從修習禪坐中得到利益,不論他們仍在世或已死去都能得到。我們從一開始就必須為了自身的利益而修習禪坐,我們必須將種種錯誤的信仰,一一清除。
為了要讓「善」在內心中顯現,我們需要提供它一個正確的環境,過了此階段後,方可以散發我們的良善給每個人、到每個地方去,這才是使你的修行完全得利的方法。不斷試圖想將你還沒有的東西施與他人,是因妄見所致,除非你已經建立了正確的修行,否則,你仍無法作出任何有意義的事:若你在內心尚未增長良善以前,就認為你能施與他人良善,你會因錯誤的理解而受苦。這不只是錯誤的理解,還是種無益的精進!
做功德
要從惡中造善,如果有造業的負面事物,要將它轉成正面的善。佈施、供養寺院並不足以累積功德,若要進一步增長和維持你的功德,必須修習「慈悲」及聽聞佛法,這樣對你會有相當大的助益。有些人偶爾、三心二意地造功德,總是等候積聚一大筆錢的時候,其間,他們光只會坐嘆他人的功德,而不更加致力於自我的利益:到最後,若真的致富了,便很招搖地來造功德。他們其實並不了解功德的本質,功德絕非如此,棄惡並停止惡行,才是真正的功德。謹守戒律、長養禪修、聽聞正法,這些才是更加覺知與明智的方法,也才是增長功德的途徑。
如今,大家都認為供養是唯一長養功德的途徑,他們有這種觀念,是因為他們聽僧人們說愈是供養,功德就愈殊勝,不過,這些出家人,並沒有把事情全盤地說清楚,造功德不是如此而已。大部份的人認為出家人所說的功德,就是供養許多的東西給寺院就可以了,可是,這不就表示,窮人不能造功德,也不能增長自我的利益了。有這種觀念的人抓不到重點,因為他們不懂出家人所用的巴利文,事實上,功德是有三個層次的。第一、是來自個人欲望的供養,所獲得的功德:第二個層次是施予身體的器官:第三、也是最高層次的功德,是來自於奉獻自我的生命。或者,我們可以說,在第一個層次裡,我們是以犧牲某些事物來利益自身的器官;到了第二個層次,我們願意為他人危急的生命而犧牲自我的手足:然而到了最後的階段,最殊勝的功德是,願意犧牲自我的生命,來換取真理的利益。
假使你明白這個觀念,就沒有問題了,不論生活中的社交情形如何,都一樣有辦法做出有利自身的事,有辦法增長自己的功德。我們絕不需為了造功德而花錢來供養。例如:任何人都可以去師父面前,為所做的過失求懺悔,佛陀曾經說,這樣的行為值得讚揚。要使我們個人更有品格,更高貴莊嚴,其實有很多不需花錢的方法,只要你以身作則,可是大家卻仍然認為只有供養東西才算數。如果你操之過急,而將所有一切都佈施給寺院,直到一無所有,你還是無法進一步了解做功德的方法,也不知道如何利益自己,更不知道什麼叫「佈施」。有些人則能明白佈施的意義:首先,他們會考量他們的預算,再酌量地佈施。功德是從我們善良的動機中產生的。若是件正當的事,它本身就是件功德,而且不論如何都是有所助益的。例如:你協助他人在一條人來人往的路旁鑿井,日後,當我們走到那條路上,就也會看到那口井;若你有機會幫助一個正在工作的人,就去幫忙。你會問:「這是功德嗎?」我會答:「沒錯!」它為何是功德呢?因為你幫助那個人在路邊鑿了口井,使往後行經這條路上的人,都不必為了買水喝而跑得老遠。你協助鑿的那口井,是口大眾的井,每個人都可以取水飲用,這類的工作,可以讓每個人都更快樂地生活,一切這類的服務,都能增進人類的福祉。
對於在座的各位也是真實不虛的,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掃把幫忙掃地,任何幫忙把寺院周遭雜草拔除的人,也幫了我們一個大忙;每個人只要做點有益的事,就是在幫我們忙了。對於你們的家也是一樣,即使只有兩三天,也要把該做的給做完。我們稱此為「功德」內心裡的功德。只要是打從內心功德所作的事,都會被大家看到,並受到大家的激賞。任何尊敬母親、父親和長輩的家屬,不論他們做什麼都會歡喜快樂,意思是說︰不了解所謂功德為何的人,都會困頓和苦惱;如果你造功德,卻反過來屠殺牲畜,那你根本不了解功德是什麼了。功德非但不難求,反倒很容易,當你為善時,你會很輕鬆,不論什麼念頭在何時生起,你都能祥和以對:不論你到誰家,不論你身處哪個都市,都能與人無諍。只要你逐漸地持續放下,一旦進入佛法,就會如此。只要放下,就能安心自在。
佛法與德行能熄滅衝突
如果你既不明了德行,也不了解佛法,就會日以繼夜地不斷與人發生衝突,雙方都沒有人懂得如何將它終止。假如其中有一人認知佛法,那麼衝突就能終止;假使雙方都不懂佛法,這衝突就會永無了結,而且終會爆發開來!若我們明了德行,也明了佛法,彼此間就不會發生爭吵了;甚至只要幾句話,就能解決問題,我們就是這般地來表示對彼此的尊重。一個沒有德行或佛法的人,會毫無顧忌玩世不恭,只會自私地在意他自己,表示他不了解佛法。若有佛法的覺醒,男人和女人就能夠輕鬆自在地共住,而且彼此互相敬重,所言一切將率直而坦誠,人們也將不再互相欺騙,說話算話,如此而已。不要去執意他人曾說過的話,一旦德行和佛法現前,曾說過的一切也變成過往雲煙;別老是舊事重提,總將它藏在心裡當做新話題來談。
在寺院裡,僧眾們和諧共處,如果一位比丘(或尼師)有問題,他說了之後就結束了,他人並不會嗔怒以對,這不就沒問題了!這便是德行與佛法的助益。如果你住在家裡,道理也是一樣的,不論雙親說什麼,就唯命是從。一旦有了德行與佛法,一切都將圓滿順利。具備了德行所得的成果,將會擁有能超越痛苦的智慧,仔細地好好想想!
食德
有一次,一位居士來拜訪我,他問我:「假若我嚴守五戒,那我哪還能衣足飯飽啊!」我回答他:「那就吃你的德行呀!」這怎麼吃法?他滿臉的疑惑。我又繼續跟他說:「只要繼續嚴守這些戒條就對了。吃你的德行,看看結果如何!」他腦袋一片迷茫,就是搞不懂,真是無奈!稍後,他來參加法會,並受持八戒,即由基本的五戒再追加三條戒律。他不解地想:「過午不食的道理又在哪兒?」他在好奇心的作祟下偷偷地溜出去吃晚餐,想知道會有什麼事發生。他後來告訴我,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他從破戒中觀察到,那餐真是好吃極了!「你為何禁止我們在法會的晚上吃東西呢?」他試著想看看會有什麼惡報發生,例如:有不幸的遭遇、碰上鬼怪的入侵,將他的心佔奪。在他嘗試破了過午不食戒後, 他並沒有察覺到有任何異樣發生,再說,他反而覺得總比苦苦餓著肚子還好!
有這種想法的人實在很糟糕,你看,既然來受了戒,就應該完全受持。他現在進步多了,後來,我回到寺院裡,他於是來跟我頂禮並求懺悔︰「啊!以前我真不懂您所謂”吃功德”是什麼意思,然而,我現在懂了,而且我天天都「吃功德」,感覺很自在。」
任何要持戒的人,也許都會害怕去做,認為在持戒中會很苦悶,可是,事實卻非如此,戒德能使生活輕安而自在,因為不善的活動不多,就會使得生活裡沒有重大的危險性。思惟一下你過去與未來的行為,你才能堅毅地遵循,並且明白,你的行為是受到正當的紀律所限制。若我們回想過去所為的惡行,就能夠棄除惡行,當你瞻望未來時,會發現未來的生活,是無比輕鬆自在的。一切的痛苦皆源自於錯誤的知見;對事物持錯誤的看法,如果你以不正確的看法來看待事物,當下就會受苦了:話說回來,當你以事物的本然來看待它們時,你將會輕鬆,而且自在。長養「內眼」(◉註:眼-譬喻為妙智慧)
祖師們都告誡我們,要長養「內眼」。我們之所以聽聞佛法,是為了長養我們的內眼,原因在於,我們依然不當宕地看待事物。事實上,一切都是完美的,都是完好無缺的,就拿森林裡的樹為例吧!樹有高的、也有矮的、有直的、也有彎的;此外也有中空的,不勝枚舉。如果要找棵矮的,可以去找棵矮的:如果要找棵高的,也可以找棵高的,一切都完備無缺。我們這個世界也是如此。在這裡,我們擁有一切,可是,如果我們不知道如何運用這世間的事物,它們對我們而言,都將毫無意義。我們使用一把刀,卻把刀鋒砍得很鈍,如此一來,即使它是一把好刀,也終將無用。一切的「法」也是如此。如果我們錯誤地看待事物,就沒有任何功德可言,也沒有任何助益了。就如同有人聽聞佛法,卻絲毫不了解其道理一樣,智慧在這種聞法下,是不會產生的,而在智慧沒有現前時,我們無法正確地看待事物。如果我們沒有正確地看待事物,我們的修行將一無所獲,得不到任何的結果,到最後,當我們在聽聞佛法時,便會感到無聊,因為在聽的時候,我們聽而不聞。這種人是存在的,他們並不懂佛法;如果我們明了佛法,就不會有問題了,生活將會輕鬆自在。
佛陀說:「聽聞正法難。」教佛法的人很多,可是,他們卻不懂佛法真正的深意:修習佛法的人也很多,但他們卻不知佛法的深意,也無法分辨哪個是正確的佛法,什麼才是錯誤和誤導的佛法,這就是聽聞正法的難得所在。「聽聞正法後,出家學道難。」對你的孩子和孫子也是一樣,尋得機會很難得。出家之後能信守承諾,繼續修習佛法,並持之以恆難。就是因為這些因素難能可貴,所以,佛教的出家人愈來愈少了。
智慧之道
佛陀教我們要做一個有智慧的人,因為,如果沒有智慧,就無法確實地明了真相。身為這個真理的提醒者,我們可以來看看,以昂貴的蜜蠟做成迷你宮殿的古老風俗。人們以為這個用蜜蠟鑄造的宮殿,可以提供他們剛死去的母親、父親或近親一個安住的地方,如果為他們設立了這樣的宮殿,他們就不會經驗到苦難,而且在天國一定會有一席之地;除此之外,一旦有了這般富麗堂皇的殿堂,當他們升抵天國時,就不會感到羞恥:在這殿堂鑄造完成時,你又為了能得到這功德,而必須去屠殺動物,再以酒供奉,從這樣的習俗裡,你能得到什麼利益呢?
假如我們死了,我們希望我們的子子孫孫,四處為我們鑄造蜜蠟的宮殿嗎?如果你稍加思惟的話,你會了解,這繁瑣的種種並無法令我們開悟或得生天國,這種觀念是由一些「有名的」大法師所寫。他們寫說︰如果你們這麼做,就會積蓄很多功德;他們說︰你們這些籌備這種喪禮的人,會往生到種種美好的境界。我們應該好好地審查這種「觀念」,這種儀式會帶來什麼結果?它又能有多少利益呢?這些風俗就這麼世代相承。我要說的是,如果一件事不對,或毫無意義,就要守善棄惡。
佛陀教授我們智慧之道,那就是,他提供我們一條明了事物本然之道。所謂的真相便是:他不希望我們永無止息地繼承這種種風俗。如果事情確實是真理,我們就應該視它為真理;附帶真理的風俗,我們則可以善加利用。另一方面,在我們心中存有貪欲、嗔怒或愚癡的那一剎那,我們的心並不清醒,所以,只會無明地追逐這些境界:不久以後,這些心理活動便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部份,於是,這個過程成為一種風俗。不過,它並不是一個神聖的風俗,這個風俗跟佛陀一點關係也沒有,這種心理活動,也無法成就利益,這便是佛陀要我們聽聞正法的緣故,可是你們卻沒有,你們聽聞、閱讀這些「有名的」法師的法,然後依教奉行,這就猶如在葬禮過了五、六個月之後,你又會舉行另一個(奇怪的)儀式。你們手拿一個前方刻著水牛頭的容器,裡面裝滿了水,然後將剪下的手指甲、腳趾甲置入其中,再將水四處噴灑。你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你們深信,亡者的靈魂仍潛在你四周。
除此之外,你們也會經常在發生車禍的高速公路現場,或傳說具有靈異的巨樹等處,噴灑這些水。我提到的這種當今流行,以三角形竹籃所作的灑水儀式,各位都在做,這些儀式之所以流傳至今,是因為人們不聽聞佛法,四處聽聞他人的教唆,這些活動不帶任何實質的利益,他們之所以流傳,係因信仰,而非來自對因果的了悟。佛陀曾說:「種善因得善果。」仔細地去觀察事物發生的起因。一個有智慧的人能徹見萬物之法,我們應該去思惟善因是否導致善果,就如我剛才提到的,若你正在做十惡不赦的惡事,一棟華貴的蜜蠟宮殿,怎能夠庇佑你不墮入深暗的地獄?我希望各位能慎重地思惟這點,若各位有一個反觀的基準,去思惟這點便非難事。在你緩慢而穩定地去反觀這點之際,功德於是產生。
真正的行者(◉註:四眾-出家與在家各二眾)
我們的僧團日復一日地延續著,僧團中的四眾弟子分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以及在家眾,由此四眾的共同參與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佛教僧團。即使到了今天,這四眾依然常住在這世間,僧團仍然屹立不搖。雖然就如我們所看到的,今日的出家人有愈來愈少的趨勢,有很多地方,四眾弟子幾乎已成絕跡。去觀察和找尋是否還有正當的「沙門(真正的行者)」,去觀察是否依然有值得我們尊敬、讚嘆和供養的僧眾,抑或他們已消失不再?當我們談到真正的修行者時,是指那些正直修行、謹慎修行(真摯修行)的行者,這些人才是為超脫苦痛而修行的行者,仔細觀看,是否還有將此銘記在心的修行者。
今天,我們能閱讀到將佛陀原始教法加以補充和修飾過的佛法,這些近代的教本只是對佛法的補充說明,而非原始經典。因此,當我們在聽聞那些「法」時,就很有可能誤解原始佛法或誤會佛陀的本意。就拿個例子來比方吧:這些教本並沒有對「金濾淨器」的觀念提供一個明白的見解,這個譬喻,是為了讓我們從非法中,揀擇出正法。這個「金濾淨器」的觀念是用來說明:真正的「法」,必須經由聖人的切身體驗有的這些教本會引領你去相信,必須等待未來佛(彌勒佛)降世,才得以教示「黃金法」,那跟當下相差太遠了!這種看法並不切實際。如果我們正確地明了佛陀的教法,我們就會明白,只要有比丘、比丘尼於現今,正確地遵循崇高的佛法,就會有人能正確地開示及教導佛陀的法,也會有人能清楚地明辨善惡。他們有能力過濾善惡,也能透過他們智慧的「金濾淨器」擇取真理。光有小聰明的人,將無法理解這個道理,他們不相信解脫是可能的,反倒只會迴避這個事實。佛陀的教法,是關懷解脫的法,也就是說︰真正的佛法,是會逐漸為我們的解脫敞開大道的法。
生滅流轉
萬物皆會生成及進化,事物一旦進入鼎盛期,就會開始衰竭敗壞。就以芒果和波羅蜜為例:當它們完全成熟時,就會落地,一旦種子接觸到地面,便會開始萌芽,一棵植物於是再次誕生,果實成熟時,就可以吃了。如果佛法走到衰敗的地步,它就會轉變,再開始成長。當今這個世界上,佛陀的「真弟子」依然存在,仍然住世著,我們還是有比丘,信守德行是佛法的根本精神,而且堅稱戒德必須在初發修行時,就必須建立。
這些真弟子們便是重建佛法的乘具,才是我們當今需要的老師,只有他們才能從渣渣中,明辨出「黃金法」;從「愚法」中,明辨出真實的「黃金法」。缺少聰慧、信心和福德的佛弟子,在明辨「法」時,會落入「愚法」的信仰裡;佛法住世的主旨,即在於導正我們趨向覺悟之道。有些人在趨近智慧中,追循佛法,有些人則悲慘地愈陷愈深。這些時代,人們幾乎已不太可能在生命中找到歸依處。我們的子孫每天都在出家,可是,大部份都只出家個一星期或十天。從前的年輕人用出家三個月的時間,來了解基本的寺院訓練和佛教;如今,十五天是年輕人普徧比較願意犧牲,用以履行個人的社會義務及對父母的責任的時間。大多數的出家,都只是跟從傳統風俗,期限一到,這些男人便還俗回歸在家生活。再過一些時日,寺院裡恐怕再難找到出家長者了,寺院裡缺少禪修的訓練,寺院將不再像往常般的運作,因為,寺院裡也將不再有法師常住,如此一來,我們的生命將沒有任何依皈。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不需多久,寺院裡將會充滿困頓與煩惱。
隨著日子一天天地過去,寺院會愈來愈像監獄,只要你一踏進寺院,就會感到壓力與不適,這種地方沒人能安住,本是心最清涼的地方,卻變成極熱的所在,事事成非;本是生活中最如法的地方,如今卻處處皆是衝突;本是生活在和諧之中,現在卻成為一個充滿鬥爭的地方,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沒有人修習佛法的緣故。眼看事相正如此地演變,請各位要仔細地、嚴肅地看待這個現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