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454.JPG

四十三.自己島嶼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你們要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不要以其他地方為皈依處。當一個人做自己的島嶼、做自己的皈依處,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處的時候,他應如理審視:什麼東西令憂、悲、苦、惱、哀生起?什麼東西帶來憂、悲、苦、惱、哀呢?
  “比丘們,什麼東西令憂、悲、苦、惱、哀生起?什麼東西帶來憂、悲、苦、惱、哀呢?
  “比丘們,不聽聞法義的凡夫不去看聖者,不知聖法,不學聖法;不去看善人,不知善人法,不學善人法。他視色為: ‘色在實我之外’ 、 ‘實我具有色’ 、 ‘色在實我之中’ 或 ‘實我在色之中’ 。色是會變壞、會改變的,當色變壞、改變時,他便會生起憂、悲、苦、惱、哀。
  “他視受……
  “他視想……
  “他視行……
  “他視識為: ‘識在實我之外’ 、 ‘實我具有識’ 、 ‘識在實我之中’ 或 ‘實我在識之中’ 。識是會變壞、會改變的,當識變壞、改變時,他便會生起憂、悲、苦、惱、哀。
  “比丘們,一位比丘知道色的無常、色的變壞、色的無欲、色的息滅,然後以正慧如實觀察過去、現在所有色都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便能斷除各種憂、悲、苦、惱、哀。當斷除各種憂、悲、苦、惱、哀的時候便沒有掛慮,沒有掛慮便安住在樂之中,安住在樂之中的比丘稱為一位寂滅的比丘。
  “一位比丘知道受……
  “一位比丘知道想……
  “一位比丘知道行……
  “一位比丘知道識的無常、識的變壞、識的無欲、識的息滅,然後以正慧如實觀察過去、現在所有識都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便能斷除各種憂、悲、苦、惱、哀。當斷除各種憂、悲、苦、惱、哀的時候便沒有掛慮,沒有掛慮便安住在樂之中,安住在樂之中的比丘稱為一位寂滅的比丘。”

四十四.途徑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自身集起的途徑和自身息滅的途徑。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自身集起的途徑呢? 
  “比丘們,不聽聞法義的凡夫不去看聖者,不知聖法,不學聖法;不去看善人,不知善人法,不學善人法。他視色為: ‘色在實我之外’ 、 ‘實我具有色’ 、 ‘色在實我之中’ 或 ‘實我在色之中’ 。
  “他視受……
  “他視想……
  “他視行……
  “他視識為: ‘識在實我之外’ 、 ‘實我具有識’ 、 ‘識在實我之中’ 或 ‘實我在識之中’ 。
  “比丘們,這就是稱為自身集起的途徑了。比丘們,自身集起的途徑可視為苦的集起的意思。
  “比丘們,什麼是自身息滅的途徑呢? 
  “比丘們,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常去看聖者,知聖法,善學聖法;常去看善人,知善人法,善學善人法。他視色為: ‘沒有色在實我之外這回事’ 、 ‘沒有實我具有色這回事’ 、 ‘沒有色在實我之中這回事’ 、 ‘沒有實我在色之中這回事’ 。
  “他視受……
  “他視想……
  “他視行……
  “他視識為: ‘沒有識在實我之外這回事’ 、 ‘沒有實我具有識這回事’ 、 ‘沒有識在實我之中這回事’ 、 ‘沒有實我在識之中這回事’ 。
  “比丘們,這就是稱為自身息滅的途徑了。比丘們,自身息滅的途徑可視為苦的息滅的意思。”

四十五.無常之一

  “比丘們,色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色這回事’ 、 ‘沒有我是色這回事’ 、 ‘沒有色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色。當這樣觀察的時候,內心便會無欲,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受……
  “想……
  “行……
  “識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識這回事’ 、 ‘沒有我是識這回事’ 、 ‘沒有識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識。當這樣觀察的時候,內心便會無欲,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內心對色界、受界、想界、行界、識界無欲,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的時候,他便會有堅立,有堅立便會有知足,有知足便沒有掛慮,沒有掛慮便親身體證湼槃,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四十六.無常之二

  “比丘們,色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色這回事’ 、 ‘沒有我是色這回事’ 、 ‘沒有色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色。
  “受……
  “想……
  “行……
  “識是無常的,是無常的就是苦的,是苦的就是無我的,是無我的就是: ‘沒有我擁有識這回事’ 、 ‘沒有我是識這回事’ 、 ‘沒有識是一個實我這回事’ 。應以正慧這樣來如實審視識。
  “當以正慧這樣如實觀察的時候,便沒有有關過往生的見;當沒有有關過往生的見的時候,便沒有有關來生的見;當沒有有關來生的見的時候,便沒有堅持和執取;當沒有堅持和執取的時候,內心便會對色、受、想、行、識無欲,沒有執取,從各種漏之中解脫出來。有解脫便會有堅立,有堅立便會有知足,有知足便沒有掛慮,沒有掛慮便親身體證湼槃,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四十七.視為

  “比丘們,沙門或婆羅門有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尋找實我,他們或是視所有五取蘊為一個實我,或是視部份五取蘊為一個實我。
  “什麼是五取蘊呢?
  “比丘們,不聽聞法義的凡夫不去看聖者,不知聖法,不學聖法;不去看善人,不知善人法,不學善人法。他視色為: ‘色在實我之外’ 、 ‘實我具有色’ 、 ‘色在實我之中’ 或 ‘實我在色之中’ 。
  “他視受……
  “他視想……
  “他視行……
  “他視識為: ‘識在實我之外’ 、 ‘實我具有識’ 、 ‘識在實我之中’ 或 ‘實我在識之中’ 。
  “比丘們,當他們這樣視為有一個實我時,一種 ‘有我所’ 的想法便會到來。他們帶著一種 ‘有我所’ 的想法來觸及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比丘們,有意、有法、有無明界。比丘們,當一個不聽聞法義的凡夫以無明觸而生起感受的時候,便會生起 ‘有我所’ 、 ‘有一個我’ 、 ‘我將會怎樣怎樣’ 、 ‘我將不會怎樣怎樣’ 、 ‘我將會成為有色’ 、 ‘我將會成為無色’ 、 ‘我將會成為有想’ 、 ‘我將會成為無想’ 、 ‘我將會成為非想非非想’ 這些想法。
  “比丘們,多聞法義的聖弟子斷除無明而生起明,因為對無明無欲,生起了明,即使五根在,他不會生起 ‘有我所’ 、 ‘有一個我’ 、 ‘我將會怎樣怎樣’ 、 ‘我將不會怎樣怎樣’ 、 ‘我將會成為有色’ 、 ‘我將會成為無色’ 、 ‘我將會成為有想’ 、 ‘我將會成為無想’ 、 ‘我將會成為非想非非想’ 這些想法。”

四十八.蘊

  “比丘們,我要對你們說五蘊和五取蘊。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什麼是五蘊呢?
  “比丘們,各種色,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內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細微的、低等的、高等的、遠處的、近處的色,都稱為色蘊。
  “各種受……
  “各種想……
  “各種行……
  “各種識,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內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細微的、低等的、高等的、遠處的、近處的識,都稱為識蘊。
  “比丘們,這些就是稱為五蘊了。
  “比丘們,什麼是五取蘊呢?
  “比丘們,各種色,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內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細微的、低等的、高等的、遠處的、近處的色,對此有漏、有執取,這稱為色取蘊。
  “各種受……
  “各種想……
  “各種行……
  “各種識,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內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細微的、低等的、高等的、遠處的、近處的識,對此有漏、有執取,這稱為識取蘊。
  “比丘們,這些就是稱為五取蘊了。”

四十九.須那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王舍城的竹園松鼠飼餵處。
  這時候,須那.居士子前往世尊那裏,對世尊作禮,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他說: “須那,任何沙門婆羅門視無常、苦、變壞法的色為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除了是沒有如實觀之外還會是什麼呢!
  “……受……
  “……想……
  “……行……
  “任何沙門婆羅門視無常、苦、變壞法的識為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除了是沒有如實觀之外還會是什麼呢!
  “須那,任何沙門婆羅門不視無常、苦、變壞法的色為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除了是如實觀之外還會是什麼呢!
  “……受……
  “……想……
  “……行……
  “任何沙門婆羅門不視無常、苦、變壞法的識為 ‘我高於人’ 、 ‘我跟人相等’ 、 ‘我低於人’ ──這除了是如實觀之外還會是什麼呢!
  “須那,你認為怎樣,色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色,視為 ‘我擁有色’ 、 ‘我是色’ 、 ‘色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受……
  ……想……
  ……行……
  “須那,你認為怎樣,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識,視為 ‘我擁有識’ 、 ‘我是識’ 、 ‘識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須那,因此,對於各種色,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內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細微的、低等的、高等的、遠處的、近處的色,都應以正慧如實視之為沒有 ‘我擁有色’ 、 ‘我是色’ 、 ‘色是一個實我’ 這回事。
  “對於各種受……
  “對於各種想……
  “對於各種行……
  “對於各種識,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內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細微的、低等的、高等的、遠處的、近處的識,都應以正慧如實視之為沒有 ‘我擁有識’ 、 ‘我是識’ 、 ‘識是一個實我’ 這回事。
  “須那,一位多聞法義的聖弟子這樣觀察的話,會對色厭離、對受厭離、對想厭離、對行厭離、對識厭離,因為厭離而有無欲,因無欲而有解脫,在得到解脫時會帶來一種解脫智,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五十.須那之二

  “須那,不知色、受、想、行、識,不知色、受、想、行、識集,不知色、受、想、行、識滅,不知色、受、想、行、識滅之道的沙門或婆羅門,我不視他們為一些真正的沙門,我不視他們為一些真正的婆羅門。這些尊者沒有沙門的得益,沒有婆羅門的得益,不能在現生之中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法義,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
  “須那,能知色、受、想、行、識,能知色、受、想、行、識集,能知色、受、想、行、識滅,能知色、受、想、行、識滅之道的沙門或婆羅門,我視他們為一些真正的沙門,我視他們為一些真正的婆羅門。這些尊者有沙門的得益,有婆羅門的得益,能在現生之中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法義,然後安住在證悟之中。”

五十一.盡除愛喜之一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一位比丘看見無常的色為無常,這是一種正見。有這種正觀的人會有厭離;盡除愛喜帶來盡除貪著,盡除貪著帶來盡除愛喜,愛喜和貪著都盡除內心便得解脫,這稱為善解脫。
  “……受……
  “……想……
  “……行……
  “一位比丘看見無常的識為無常,這是一種正見。有這種正觀的人會有厭離;盡除愛喜帶來盡除貪著,盡除貪著帶來盡除愛喜,愛喜和貪著都盡除內心便得解脫,這稱為善解脫。”

五十二.盡除愛喜之二

  “比丘們,你們要如理思維色,要如實觀察色無常。一位如理思維色、如實觀察色無常的比丘會對色厭離;盡除愛喜帶來盡除貪著,盡除貪著帶來盡除愛喜,愛喜和貪著都盡除內心便得解脫,這稱為善解脫。
  “……受……
  “……想……
  “……行……
  “你們要如理思維識,要如實觀察識無常。一位如理思維識、如實觀察識無常的比丘會對識厭離;盡除愛喜帶來盡除貪著,盡除貪著帶來盡除愛喜,愛喜和貪著都盡除內心便得解脫,這稱為善解脫。”
  
  第五自己島嶼品完

五十三.傾慕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有傾慕便沒有解脫,沒有傾慕便會有解脫。
  “比丘們,對色有傾慕,對色有攀緣,以色作為立足之處,對色有愛喜,可使識不斷持續下去,並得到成長、成熟、豐滿。
  “比丘們,或是對受有傾慕,對受有攀緣,以受作為立足之處,對受有愛喜,可使識不斷持續下去,並得到成長、成熟、豐滿。
  “比丘們,或是對想有傾慕,對想有攀緣,以想作為立足之處,對想有愛喜,可使識不斷持續下去,並得到成長、成熟、豐滿。
  “比丘們,或是對行有傾慕,對行有攀緣,以行作為立足之處,對行有愛喜,可使識不斷持續下去,並得到成長、成熟、豐滿。
  “比丘們,如果有人這樣宣說: ‘離開色、離開受、離開想、離開行,識有來、有去、有生、有死。’ ──這是沒有可能的。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斷除了對色界的貪著,識便會被截斷了攀緣,沒有立足之處。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斷除了對受界的貪著,識便會被截斷了攀緣,沒有立足之處。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斷除了對想界的貪著,識便會被截斷了攀緣,沒有立足之處。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斷除了對行界的貪著,識便會被截斷了攀緣,沒有立足之處。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斷除了對識界的貪著,識便會被截斷了攀緣,沒有立足之處。
  “比丘們,識沒有立足之處便不會增長,沒有行而得解脫。有解脫便會有堅立,有堅立便會有知足,有知足便沒有掛慮,沒有掛慮便親身體證湼槃,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五十四.種子

  “比丘們,有五種植物的種子。這五種種子是什麼呢?以根作為種子,以莖作為種子,以枝作為種子,以節作為種子,以種子作為種子。
  “比丘們,如果這五種種子沒有毀壞、沒有腐爛、不曾遭風吹日曬、不曾遭煮熟、得到悉心照料,但是不給它們土壤和水份,這五種種子能否成長、成熟、豐滿呢?”
  “大德,不能。”
  “比丘們,如果這五種種子毀壞、腐爛、遭風吹日曬、遭煮熟,得不到悉心照料,但是給它們土壤和水份,這五種種子能否成長、成熟、豐滿呢?”
  “大德,不能。”
  “比丘們,如果這五種種子沒有毀壞、沒有腐爛、不曾遭風吹日曬、不曾遭煮熟,得到悉心照料,給它們土壤和水份,這五種種子能否成長、成熟、豐滿呢?”
  “大德,是能夠的。”
  “比丘們,同樣地,土壤可視為四識住3,水份可視為喜貪,五種種子可視為識連隨識食。
  “比丘們,對色有傾慕,對色有攀緣,以色作為立足之處,對色有愛喜,可使識不斷持續下去,並得到成長、成熟、豐滿。
  “比丘們,或是對受有傾慕,對受有攀緣,以受作為立足之處,對受有愛喜,可使識不斷持續下去,並得到成長、成熟、豐滿。
  “比丘們,或是對想有傾慕,對想有攀緣,以想作為立足之處,對想有愛喜,可使識不斷持續下去,並得到成長、成熟、豐滿。
  “比丘們,或是對行有傾慕,對行有攀緣,以行作為立足之處,對行有愛喜,可使識不斷持續下去,並得到成長、成熟、豐滿。
  “比丘們,如果有人這樣宣說: ‘離開色、離開受、離開想、離開行,識有來、有去、有生、有死。’ ──這是沒有可能的。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斷除了對色界的貪著,識便會被截斷了攀緣,沒有立足之處。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斷除了對受界的貪著,識便會被截斷了攀緣,沒有立足之處。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斷除了對想界的貪著,識便會被截斷了攀緣,沒有立足之處。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斷除了對行界的貪著,識便會被截斷了攀緣,沒有立足之處。
  “比丘們,如果一位比丘斷除了對識界的貪著,識便會被截斷了攀緣,沒有立足之處。
  “比丘們,識沒有立足之處便不會增長,沒有行而得解脫。有解脫便會有堅立,有堅立便會有知足,有知足便沒有掛慮,沒有掛慮便親身體證湼槃,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五十五.感興語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這時候,世尊說出感興語: “若比丘時常心想: ‘現在沒有我,沒有我所;將來沒有我,沒有我所。’ 他能斷除五下分結。”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一位比丘對他說: “大德,為什麼一位比丘這樣做能斷除五下分結呢?”
  “比丘,不聽聞法義的凡夫不去看聖者,不知聖法,不學聖法;不去看善人,不知善人法,不學善人法。他視色為: ‘色在實我之外’ 、 ‘實我具有色’ 、 ‘色在實我之中’ 或 ‘實我在色之中’ 。
  “他視受……
  “他視想……
  “他視行……
  “他視識為: ‘識在實我之外’ 、 ‘實我具有識’ 、 ‘識在實我之中’ 或 ‘實我在識之中’ 。
  “色是無常的,但他不能如實知色是無常的。受是無常的,但他不能如實知受是無常的。想是無常的,但他不能如實知想是無常的。行是無常的,但他不能如實知行是無常的。識是無常的,但他不能如實知識是無常的。
  “色是苦的,但他不能如實知色是苦的。受是苦的,但他不能如實知受是苦的。想是苦的,但他不能如實知想是苦的。行是苦的,但他不能如實知行是苦的。識是苦的,但他不能如實知識是苦的。
  “色是無我的,但他不能如實知色是無我的。受是無我的,但他不能如實知受是無我的。想是無我的,但他不能如實知想是無我的。行是無我的,但他不能如實知行是無我的。識是無我的,但他不能如實知識是無我的。
  “色是因緣所生的東西,但他不能如實知色是因緣所生的東西。受是因緣所生的東西,但他不能如實知受是因緣所生的東西。想是因緣所生的東西,但他不能如實知想是因緣所生的東西。行是因緣所生的東西,但他不能如實知行是因緣所生的東西。識是因緣所生的東西,但他不能如實知識是因緣所生的東西。
  “色是會消失的,但他不能如實知色是會消失的。受是會消失的,但他不能如實知受是會消失的。想是會消失的,但他不能如實知想是會消失的。行是會消失的,但他不能如實知行是會消失的。識是會消失的,但他不能如實知識是會消失的。
  “比丘,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常去看聖者,知聖法,善學聖法;常去看善人,知善人法,善學善人法。他視色為: ‘沒有色在實我之外這回事’ 、 ‘沒有實我具有色這回事’ 、 ‘沒有色在實我之中這回事’ 、 ‘沒有實我在色之中這回事’ 。
  “他視受……
  “他視想……
  “他視行……
  “他視識為: ‘沒有識在實我之外這回事’ 、 ‘沒有實我具有識這回事’ 、 ‘沒有識在實我之中這回事’ 、 ‘沒有實我在識之中這回事’ 。
  “色是無常的,他如實知色是無常的。受是無常的,他如實知受是無常的。想是無常的,他如實知想是無常的。行是無常的,他如實知行是無常的。識是無常的,他如實知識是無常的。
  “色是苦的,他如實知色是苦的。受是苦的,他如實知受是苦的。想是苦的,他如實知想是苦的。行是苦的,他如實知行是苦的。識是苦的,他如實知識是苦的。

“色是無我的,他如實知色是無我的。受是無我的,他如實知受是無我的。想是無我的,他如實知想是無我的。行是無我的,他如實知行是無我的。識是無我的,他如實知識是無我的。
  “色是因緣所生的東西,他如實知色是因緣所生的東西。受是因緣所生的東西,他如實知受是因緣所生的東西。想是因緣所生的東西,他如實知想是因緣所生的東西。行是因緣所生的東西,他如實知行是因緣所生的東西。識是因緣所生的東西,他如實知識是因緣所生的東西。
  “色是會消失的,他如實知色是會消失的。受是會消失的,他如實知受是會消失的。想是會消失的,他如實知想是會消失的。行是會消失的,他如實知行是會消失的。識是會消失的,他如實知識是會消失的。
  “他知道色會消失、受會消失、想會消失、行會消失、識會消失,因此時常心想: ‘現在沒有我,沒有我所;將來沒有我,沒有我所。’ 他能斷除五下分結。”
  “大德,一位比丘這樣做能斷除五下分結。大德,一位比丘要有什麼樣的知,什麼樣的見,才能當下盡除各種漏呢?”
  “比丘, ‘現在沒有我,沒有我所;將來沒有我,沒有我所’ 是一個沒有畏懼的地方,但不聽聞法義的凡夫對此生起畏懼,會有畏懼。
  “比丘, ‘現在沒有我,沒有我所;將來沒有我,沒有我所’ 是一個沒有畏懼的地方,多聞法義的聖弟子對此不會生起畏懼,不會有畏懼。
  “比丘,對色有傾慕,對色有攀緣,以色作為立足之處,對色有愛喜,可使識不斷持續下去,並得到成長、成熟、豐滿。
  “比丘,或是對受有傾慕,對受有攀緣,以受作為立足之處,對受有愛喜,可使識不斷持續下去,並得到成長、成熟、豐滿。
  “比丘,或是對想有傾慕,對想有攀緣,以想作為立足之處,對想有愛喜,可使識不斷持續下去,並得到成長、成熟、豐滿。
  “比丘,或是對行有傾慕,對行有攀緣,以行作為立足之處,對行有愛喜,可使識不斷持續下去,並得到成長、成熟、豐滿。
  “比丘,如果有人這樣宣說: ‘離開色、離開受、離開想、離開行,識有來、有去、有生、有死。’ ──這是沒有可能的。
  “比丘,如果一位比丘斷除了對色界的貪著,識便會被截斷了攀緣,沒有立足之處。
  “比丘,如果一位比丘斷除了對受界的貪著,識便會被截斷了攀緣,沒有立足之處。
  “比丘,如果一位比丘斷除了對想界的貪著,識便會被截斷了攀緣,沒有立足之處。
  “比丘,如果一位比丘斷除了對行界的貪著,識便會被截斷了攀緣,沒有立足之處。
  “比丘,如果一位比丘斷除了對識界的貪著,識便會被截斷了攀緣,沒有立足之處。
  “比丘,識沒有立足之處便不會增長,沒有行而得解脫。有解脫便會有堅立,有堅立便會有知足,有知足便沒有掛慮,沒有掛慮便親身體證湼槃,自己知道:生已經盡除,梵行已經達成,應要做的已經做完,沒有下一生。
  “比丘,一位比丘要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才能當下盡除各種漏。”

五十六.四轉五取蘊

  “比丘們,有五取蘊,什麼是五取蘊呢?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比丘們,如果我不能如實知道四轉五取蘊的話,便不會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
  “比丘們,由於我如實知道四轉五取蘊,所以在這個有天神、魔羅、梵天、沙門、婆羅門、國王、眾人的世間宣稱我是無上等正覺。
  “什麼是四轉呢?我以究竟智,知道什麼是色,什麼是色集,什麼是色滅,什麼是色滅之道;知道什麼是受,什麼是受集,什麼是受滅,什麼是受滅之道;知道什麼是想,什麼是想集,什麼是想滅,什麼是想滅之道;知道什麼是行,什麼是行集,什麼是行滅,什麼是行滅之道;知道什麼是識,什麼是識集,什麼是識滅,什麼是識滅之道。
  “比丘們,什麼是色呢?由四大組成、由四大衍生出來的色身,這就是稱為色了。食集帶來色集。食滅帶來色滅。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色滅之道。
  “比丘們,任何沙門或婆羅門若能以無比智知道什麼是色、什麼是色集、什麼是色滅、什麼是色滅之道的話,便能善入對色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善入這條道路的人,就是一個站穩在法和律之中的人。
  “比丘們,任何沙門或婆羅門若能以無比智知道什麼是色、什麼是色集、什麼是色滅、什麼是色滅之道,能善入對色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沒有執取而得解脫的話,他就是一個善解脫的人。善解脫的人就是一個完全自在的人,一個完全自在的人是沒有生死流轉的。
  “比丘們,什麼是受呢?有六種受:由眼觸所生的受、由耳觸所生的受、由鼻觸所生的受、由舌觸所生的受、由身觸所生的受、由意觸所生的受。這就是稱為受了。觸集帶來受集。觸滅帶來受滅。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受滅之道。
  ……若能以無比智知道什麼是受……
  “比丘們,什麼是想呢?有六種想: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這就是稱為想了。觸集帶來想集。觸滅帶來想滅。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想滅之道。
  ……若能以無比智知道什麼是想……
  “比丘們,什麼是行呢?有六種思:色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這就是稱為行了。觸集帶來行集。觸滅帶來行滅。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行滅之道。
  ……若能以無比智知道什麼是行……
  “比丘們,什麼是識呢?有六種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就是稱為識了。名色集帶來識集。名色滅帶來識滅。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識滅之道。
  “比丘們,任何沙門或婆羅門若能以無比智知道什麼是識、什麼是識集、什麼是識滅、什麼是識滅之道的話,便能善入對識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善入這條道路的人,就是一個站穩在法和律之中的人。
  “比丘們,任何沙門或婆羅門若能以無比智知道什麼是識、什麼是識集、什麼是識滅、什麼是識滅之道,能善入對識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沒有執取而得解脫的話,他就是一個善解脫的人。善解脫的人就是一個完全自在的人,一個完全自在的人是沒有生死流轉的。”

五十七.七處

  “比丘們,一位七處善、三種審視的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可稱為一位自在者、生活在梵行之中的人、究極的人。
  “比丘們,什麼是七處善的比丘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知道什麼是色,知道什麼是色集,知道什麼是色滅,知道什麼是色滅之道,知道什麼是色味,知道什麼是色患,知道什麼是色離。
  “一位比丘知道什麼是受……
  “一位比丘知道什麼是想……
  “一位比丘知道什麼是行……
  “一位比丘知道什麼是識,知道什麼是識集,知道什麼是識滅,知道什麼是識滅之道,知道什麼是識味,知道什麼是識患,知道什麼是識離。

“比丘們,什麼是色呢?由四大組成、由四大衍生出來的色身,這就是稱為色了。食集帶來色集。食滅帶來色滅。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色滅之道。以色為條件所生起的快樂與喜悅,這就是色的味。色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這就是色的患。清除對色的愛著,捨棄對色的愛著,這就是色的離。
  “比丘們,任何沙門或婆羅門若能以無比智知道什麼是色、什麼是色集、什麼是色滅、什麼是色滅之道、什麼是色味、什麼是色患、什麼是色離的話,便能善入對色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善入這條道路的人,就是一個站穩在法和律之中的人。
  “比丘們,任何沙門或婆羅門若能以無比智知道什麼是色、什麼是色集、什麼是色滅、什麼是色滅之道、什麼是色味、什麼是色患、什麼是色離,能善入對色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沒有執取而得解脫的話,他就是一個善解脫的人。善解脫的人就是一個完全自在的人,一個完全自在的人是沒有生死流轉的。
  “比丘們,什麼是受呢?有六種受:由眼觸所生的受、由耳觸所生的受、由鼻觸所生的受、由舌觸所生的受、由身觸所生的受、由意觸所生的受。這就是稱為受了。觸集帶來受集。觸滅帶來受滅。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受滅之道。以受為條件所生起的快樂與喜悅,這就是受的味。受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這就是受的患。清除對受的愛著,捨棄對受的愛著,這就是受的離。
  ……若能以無比智知道什麼是受……
  “比丘們,什麼是想呢?有六種想:色想、聲想、香想、味想、觸想、法想。這就是稱為想了。觸集帶來想集。觸滅帶來想滅。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想滅之道。以想為條件所生起的快樂與喜悅,這就是想的味。想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這就是想的患。清除對想的愛著,捨棄對想的愛著,這就是想的離。
  ……若能以無比智知道什麼是想……
  “比丘們,什麼是行呢?有六種思:色思、聲思、香思、味思、觸思、法思。這就是稱為行了。觸集帶來行集。觸滅帶來行滅。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行滅之道。以行為條件所生起的快樂與喜悅,這就是行的味。行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這就是行的患。清除對行的愛著,捨棄對行的愛著,這就是行的離。
  ……若能以無比智知道什麼是行……
  “比丘們,什麼是識呢?有六種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就是稱為識了。名色集帶來識集。名色滅帶來識滅。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就是識滅之道。以識為條件所生起的快樂與喜悅,這就是識的味。識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這就是識的患。清除對識的愛著,捨棄對識的愛著,這就是識的離。
  “比丘們,任何沙門或婆羅門若能以無比智知道什麼是識、什麼是識集、什麼是識滅、什麼是識滅之道、什麼是識味、什麼是識患、什麼是識離的話,便能善入對識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善入這條道路的人,就是一個站穩在法和律之中的人。
  “比丘們,任何沙門或婆羅門若能以無比智知道什麼是識、什麼是識集、什麼是識滅、什麼是識滅之道、什麼是識味、什麼是識患、什麼是識離,能善入對識厭離、無欲、息滅的道路,沒有執取而得解脫的話,他就是一個善解脫的人。善解脫的人就是一個完全自在的人,一個完全自在的人是沒有生死流轉的。
  “比丘們,這就是七處善的比丘了。
  “比丘們,什麼是三種審視的比丘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審視界、審視處、審視緣起。
  “比丘們,這就是三種審視的比丘了。
  “比丘們,一位七處善、三種審視的比丘,在這法和律之中可稱為一位自在者、生活在梵行之中的人、究極的人。”

五十八.等正覺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因為對色厭離、無欲、息滅,沒有執取而得解脫,所以稱為等正覺。比丘們,一位慧解脫的比丘因為對色厭離、無欲、息滅,沒有執取而得解脫,所以稱為慧解脫的比丘。
  “……受……
  “……想……
  “……行……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因為對識厭離、無欲、息滅,沒有執取而得解脫,所以稱為等正覺。比丘們,一位慧解脫的比丘因為對識厭離、無欲、息滅,沒有執取而得解脫,所以稱為慧解脫的比丘。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和一位慧解脫的比丘有什麼分別,有什麼差異,有什麼不同呢?”
  “大德,世尊是法的根本、法的領導、法的依處。大德,最好由世尊來說這個義理,我們聽了之後,受持世尊的說話。”
  “比丘們,既然這樣,留心聽,好好用心思量,我現在說了。”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是的。”
  世尊說: “比丘們,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指出一條之前從沒人指出的道路,知道一條之前從沒人知道的道路,講說一條之前從沒人講說的道路;如來.阿羅漢.等正覺是一位知道、理解、熟悉道路的人。現在如來.阿羅漢.等正覺的弟子在後跟隨道路而行。比丘們,這就是如來.阿羅漢.等正覺和一位慧解脫的比丘的分別、差異、不同了。”

五十九.無我相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波羅奈的仙人住處鹿野苑。
  在那裏,世尊對五比丘說: “比丘們。”
  五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世尊說: “比丘們,色是無我的。如果色是實我,它便不會帶來苦困,你們也可以隨意要它這麼樣,不要它那麼樣;因為色是無我的,所以它會帶來苦困,你們也不能隨意要它這麼樣,不要它那麼樣。
  “比丘們,受是無我的……
  “比丘們,想是無我的……
  “比丘們,行是無我的……
  “比丘們,識是無我的。如果識是實我,它便不會帶來苦困,你們也可以隨意要它這麼樣,不要它那麼樣;因為識是無我的,所以它會帶來苦困,你們也不能隨意要它這麼樣,不要它那麼樣。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色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色,視為 ‘我擁有色’ 、 ‘我是色’ 、 ‘色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受……
  ……想……
  ……行……
  “比丘們,你們認為怎樣,識是常還是無常的呢?”
  “大德,是無常的。”
  “無常的東西是樂還是苦的呢?”
  “大德,是苦的。”
  “你們會不會把無常、苦、變壞法的識,視為 ‘我擁有識’ 、 ‘我是識’ 、 ‘識是一個實我’ 呢?”
  “大德,不會。”
  “比丘們,因此,對於各種色,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內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細微的、低等的、高等的、遠處的、近處的色,都應以正慧如實視之為沒有 ‘我擁有色’ 、 ‘我是色’ 、 ‘色是一個實我’ 這回事。
  “對於各種受……
  “對於各種想……
  “對於各種行……
  “對於各種識,不論是過去的、未來的、現在的、內在的、外在的、粗大的、細微的、低等的、高等的、遠處的、近處的識,都應以正慧如實視之為沒有 ‘我擁有識’ 、 ‘我是識’ 、 ‘識是一個實我’ 這回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