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5515218-3970862603_n.jpg

五十七.白骨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一.大果報與大利益)
  世尊說: “比丘們,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
  “比丘們,怎樣修習白骨想呢?為什麼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擇法覺支;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精進覺支;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喜覺支;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猗覺支;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定覺支;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白骨想了。這樣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
(二.兩種果之一)
  世尊說: “比丘們,勤修白骨想,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或當下得到究竟智,或有餘得到阿那含。
  “比丘們,怎樣修習白骨想呢?為什麼勤修白骨想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白骨想了。這樣勤修白骨想,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或當下得到究竟智,或有餘得到阿那含。”
(三.大得益)
  世尊說: “比丘們,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得益。
  “比丘們,怎樣修習白骨想呢?為什麼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得益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白骨想了。這樣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得益。”
(四.大安穩)
  世尊說: “比丘們,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安穩。
  “比丘們,怎樣修習白骨想呢?為什麼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安穩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白骨想了。這樣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安穩。”
(五.大厭離)
  世尊說: “比丘們,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厭離。
  “比丘們,怎樣修習白骨想呢?為什麼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厭離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白骨想了。這樣勤修白骨想,能帶來大厭離。”
(六.安穩地生活)
  世尊說: “比丘們,勤修白骨想,能令人安穩地生活。
  “比丘們,怎樣修習白骨想呢?為什麼勤修白骨想能令人安穩地生活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白骨想,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白骨想了。這樣勤修白骨想,能令人安穩地生活。” 2


五十八.屍蟲
  ……勤修屍蟲想……
  
五十九.發黑
  ……勤修發黑想……
  
六十.腐爛
  ……勤修腐爛想……
  
六十一.腫脹
  ……勤修腫脹想……
  
六十二.慈心
  ……勤修慈心……
  
六十三.悲心
  ……勤修悲心……
  
六十四.喜心
  ……勤修喜心……
  
六十五.捨心
  ……勤修捨心……
  
六十六.出入息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那裏,世尊對比丘說: “比丘們。”
  比丘回答世尊: “大德。”
(一.大果報與大利益)
  世尊說: “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
  “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擇法覺支;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精進覺支;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喜覺支;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猗覺支;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定覺支;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出入息念了。這樣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果報、大利益。”
(二.兩種果之一)
  世尊說: “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或當下得到究竟智,或有餘得到阿那含。
  “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出入息念了。這樣勤修出入息念,會得到兩種果的其中之一:或當下得到究竟智,或有餘得到阿那含。”
(三.大得益)
  世尊說: “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得益。
  “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得益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出入息念了。這樣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得益。”
(四.大安穩)
  世尊說: “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安穩。
  “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安穩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出入息念了。這樣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安穩。”
(五.大厭離)
  世尊說: “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厭離。
  “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厭離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出入息念了。這樣勤修出入息念,能帶來大厭離。”
(六.安穩地生活)
  世尊說: “比丘們,勤修出入息念,能令人安穩地生活。
  “比丘們,怎樣修習出入息念呢?為什麼勤修出入息念能令人安穩地生活呢?
  “比丘們,一位比丘帶著出入息念,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的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猗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比丘們,就是這樣修習出入息念了。這樣勤修出入息念,能令人安穩地生活。”
  
  第七出入息品完

六十七.不淨
  ……勤修不淨想……
  
六十八.死
  ……勤修死想……
  
六十九.厭離
  ……勤修對食物生厭離想……
  
七十.不熱衷
  ……勤修對所有世間生不熱衷想……
  
七十一.無常
  ……勤修無常想……
  
七十二.苦
  ……勤修無常是苦想……
  
七十三.無我
  ……勤修苦是無我想……
  
七十四.斷除
  ……勤修斷除想……
  
七十五.無欲
  ……勤修無欲想……
  
七十六.寂滅
  ……勤修寂滅想……
  
  第八寂滅品完

七十七至八十八經
  (十二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九十一.東方之一至一零二.大海之六》十二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七覺支。)3

第九恆河品完

八十九至九十八經
  (十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三九.如來至一四八.布料》十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七覺支。)

第十不放逸品完

九十九至一一零經
  (十二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四九.勞力工作至一六零.河》十二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七覺支。)

第十一建設品完

一一一至一二零經
  (十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六一.尋求至一七零.愛》十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七覺支。)

第十二尋求品完

一二一至一三零經
  (十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七一.流至一八零.五上分結》十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七覺支。)

第十三流品完

一三一至一四二經
  (十二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零三.東方之一至一一四.大海之六》十二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七覺支。)

第十四恆河品完

一四三至一五二經
  (十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三九.如來至一四八.布料》十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七覺支及把四個分段 “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 、 “修習能清除貪欲、瞋恚、愚癡……” 、 “修習能進入不死、邁向不死、最終會帶來不死……” 、 “修習傾向湼槃、朝向湼槃、邁向湼槃……” 轉變成只有一段 “修習能清除貪欲、瞋恚、愚癡……” 。)

第十五不放逸品完

一五三至一六四經
  (十二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四九.勞力工作至一六零.河》十二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七覺支及把 “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 轉變成 “修習能清除貪欲、瞋恚、愚癡……” 。)

第十六建設品完

一六五至一七四經
  (十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六一.尋求至一七零.愛》十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七覺支及把四個分段 “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 、 “修習能清除貪欲、瞋恚、愚癡……” 、 “修習能進入不死、邁向不死、最終會帶來不死……” 、 “修習傾向湼槃、朝向湼槃、邁向湼槃……” 轉變成只有一段 “修習能清除貪欲、瞋恚、愚癡……” 。)

第十七尋求品完

一七五至一八四經
  (十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一七一.流至一八零.五上分結》十篇經文一致,只是內容由八正道轉變成七覺支及把四個分段 “修習能帶來出離、無欲、寂滅、放捨……” 、 “修習能清除貪欲、瞋恚、愚癡……” 、 “修習能進入不死、邁向不死、最終會帶來不死……” 、 “修習傾向湼槃、朝向湼槃、邁向湼槃……” 轉變成只有一段 “修習能清除貪欲、瞋恚、愚癡……” 。)

第十八流品完

--------------------------------------------

1 這七種果和利益亦即是四果和三果兩種果位。第一種 “當下取得究竟智” 即是 “阿羅漢果” ,第二種 “在死亡的時候取得究竟智” 即是 “阿羅漢向” ,阿羅漢果和阿羅漢向二者均屬 “阿羅漢” 的範疇。第三種 “中般湼槃” 至第七種 “上流般湼槃” 由高至低五者均屬三果的範疇。
2 這一篇經文其實包含了六篇經文在其中。整個《出入息品》由五十七至六十六經都是相同的模式,在每篇經文中都各別包含六篇經文。這十篇經文的結構與內容相同,分別的地方只是勤修白骨想、屍蟲想、發黑想、腐爛想、腫脹想、慈心、悲心、喜心、捨心或出入息念。
  下一品《寂滅品》由六十七至七十六經十篇經文的結構與內容也跟這十經相同,所以下一品只是譯出十種不同的勤修方法。
3 第七十七至一八四經共一百零八篇經文都是一些跟《道相應》中的經文重複的部分。巴利聖典協會所出版的巴利原典也沒有把這些重複部分刊出,只是給予經文的號數及少許經文概略。因為這一百零八篇經文的內容跟《道相應》中一些經文一致,讀者可在《道相應》之中找出這些經文,然後把八正道的內容轉為七覺支便行了。
  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這七科解脫道以八正道為中心,但七科亦可各自成為一條獨立的解脫道。修習八正道可使人得解脫,修習四念處、四正勤以至七覺支均可使人得解脫。因此,很多描述八正道的經文,它的內容同樣可以描述四念處、四正勤以至七覺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