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C98102-DF1A-4BF2-A8B0-C0515530744B.jpeg

《 一 心 》3/3

 

隆波帕默尊者

2018年2月10日/泰國解脫園寺

 

原創: 禪窗翻譯組 泰國禪修之窗

 

 

/03/

瞧!一有出家人走過,我們的心就晃晃蕩蕩跑過去看了。感覺到了嗎?一有人走過去,我們的心馬上就躥過去,偷偷瞟一下。當發現沒什麼可看的,就又躥回來——這就是「心在自行運作」的實例。

 

不斷地去觀察,並不是難事。能夠觀心就觀心,觀不了心就觀身。如何觀身呢?心是觀者,觀呼吸,看著身體在呼吸,而不是去專注在呼吸上。

 

觀身呼吸,感覺到了嗎?有時呼吸深,有時呼吸淺,呼吸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心一旦靜止,呼吸就會越來越短,為什麼越來越短?因為所需的能量減少了。當煩惱習氣強烈時,呼吸非常粗重,需要大量吸入氧氣才有足夠的能量去應付。但是心寧靜時,呼吸會越來越細膩,彷彿停止了(其實並未完全停止,只是變得極其微細罷了)。氣息也彷彿消失了,只在鼻尖處仍有殘留。這時心就會從對呼吸的覺知轉成對生起的光明的覺知,所緣從氣息變成了光明。

 

當我們觀身的時候,心只是觀者,別忘了去看著身體呼吸。如果觀四威儀,則是看著身體行、住、坐、臥,心是觀者。如果禪修使用的是身體的「動」,則稱為「正知篇」。覺知身體的動、身體的停,比如觀腹部升降,就屬於「正知篇」。隆波田的手部動作也屬於「正知篇」。這是小的肢體動作,不是行、住、坐、臥,心是觀者。

 

 

如何檢驗會不會修行——

觀身的時候,看著身動,心是觀者,這才算是會修行。如果只是看著身體,心沒有成為觀者,只是一味地靜如死水,這是不會修行。如果觀受,就會看到快樂生起而後滅去,心是觀者。心是知者,知道快樂湧現而後滅去,痛苦湧現而後滅去,不苦不樂生起而後滅去,好也是生起而後滅去,壞的、貪、嗔、痴等等……一切都是生起而後滅去。散亂生起,心知道「散亂」,心是觀者,就會看到散亂生起而後滅去。我們修行並不是為了得到寧靜,而是為了看見——凡生起的,必會滅去(經典稱之為:凡是生法,必是滅法)。這才是毗鉢捨那的修行。

 

 

我們學習是為了洞見到:凡生起的,必會滅去;我們的目標是——必須照見「三法印」。凡生起的,必會滅去——這是照見「無常」;一切都是有因即生,無因即滅,無法被掌控——這是照見「無我」(這是更為深邃的洞見)。

 

那只有具備了深邃的智慧才會照見「無我」。如果智慧還不成熟,則會照見「無常」。那也不用因此難過,照見「無常」同樣可以證悟阿羅漢。

 

觀照實相的時候,心是觀者;觀身是看著身體活動,心是觀者;觀心是看著所有的感覺不斷變化,心是觀者。就是這樣訓練。苦樂來了就走,苦樂不斷在心中變化,心只是知者、觀者;好、壞、貪、嗔、痴在變化,心只是觀者;好、壞、貪、嗔、痴來了就走,心只是觀者。不斷去用功吧,一定要有作為觀者的心。

 

觀者的心是中捨的。因為擁有了純淨的覺性——這樣的覺性是乾乾淨淨的,沒有任何「想要」摻雜其中,也沒有滿意和不滿意滲雜其內。所以隆波反復提醒我們:要訓練覺性,訓練讓心安住且中立。

 

如果擁有安住且中立的心,有覺性地捕捉到名色身心的變化,就會看見名與色的實相,智慧會生起,就會照見「三法印」。反之,是看不到「三法印」的。

 

極為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經由訓練來獲得「覺性」和「正定」。覺性的生起,是源自我們頻繁地看見各種境界。禪定,則是指心的安住狀態。要用覺性作為工具,時常輕鬆自在地去覺知所緣。一旦心跑去和所緣黏在一起或是跑去其他地方了,要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就會安住而生起禪定。繼而覺性繼續捕捉所緣,心安住而成為知者。

 

身動,心是觀者;心動,心是觀者。一旦生起滿意與不滿意,都要及時知道。比如,快樂生起,心對此滿意,要及時知道;痛苦生起,心對此不滿意,也要及時知道。進一步去及時地知道滿意與不滿意,滿意與不滿意就會滅去,心便會中立、中捨。

 

 

佛陀在三藏經典中開示:進入了四禪,就會具有純淨的覺性。純淨的覺性是緣於心具有了中捨,沒有了滿意與不滿意的分別。如果無法進入四禪,那麼就按照隆波所教導的去訓練,也能獲得和四禪同樣的心靈品質,只是持續時間較短而已。心會老老實實地覺知所緣,對一切所緣沒有滿意與不滿意之分。看見苦與樂,也僅是看著它們生起而後滅去,完全平等。這樣才能稱為「已經會修行了。」

 

 

最初,只是看見心和所緣。接下來,當覺察更為深邃時,就會看見:覺知所緣之後,滿意與不滿意滲入心內。比如,看到某人的臉,生起厭惡,這時就要知道——厭惡感是對此人不滿意的反應。厭惡生起時要及時知道,進而觀察到一旦厭惡感生起,我們就會不喜歡,是因為我們想讓心好。心生厭惡,我們不喜歡,對此生起了不滿等等,都要進一步去及時知道。心滿意與不滿意都要不斷及時地去知道。

 

接觸所緣時,心有時候滿意,有時候不滿意。都要不斷及時地知道,心就會中立、中捨。具備了禪定、覺性以及中捨的心,才是準備好了可以開發智慧的心。

 

查閱三藏經典,我們還會看到,佛陀曾經開示:達到四禪的心就具備了中捨以及純淨的覺性,它完整具備了老老實實覺知每一個所緣的品質。經典記載道:要引領這樣的心去開發智慧。

 

為什麼要引領這樣的心去開發智慧呢?因為只有這樣的心才能看見真相。我們不用去構建真相,也不用去創造什麼,我們只需要「看」,就只是去看見真相而已。

 

身的真相是:無常、苦、無我。所有名法的真相也是:無常、苦、無我。我們常常這樣用乾淨的、有覺性的、正在覺知自己且中立的心去感知、去緊隨著知道、看見名色——真相就會呈現,我們的心繼而就會生起智慧。

 

當時機成熟,就會放下。初級智慧會照見:啊凡生起的,必會滅去。所有的名與色都是生起而後滅去,但是心依然在執取。中級智慧則會照見:所有的色本身是苦,然後放下色。這是三果阿那含的境界。終極智慧則會照見:心本身是苦。

 

何時照見「心本身是苦」(不是看見「心所是苦」而是看見「心本身是苦」),何時輪回就會在我們的眼皮底下瞬間坍塌。

 

到了這裡可謂命懸一線。祖師大德們說:涅槃就在死亡的旁邊,修行到了最後關頭就是生死之戰,唯有幸存者才會悟道(證悟阿羅漢)。但是不用怕,在殊死的最後一搏之前,我們已成為一路披荊斬棘、身經百戰的老將,不再是初上陣的新兵。

 

但此刻的我們才初出茅廬,需要不斷地訓練,直到某日看見真相:名色不是我、不是我的時,才會收穫一點小戰績——證悟初果。

 

繼續訓練下去,會看到一切境界迅速生滅,煩惱習氣閃滅、閃滅、閃滅,變得輕薄,這是二果斯陀含的境界。接下來,智慧更加成熟,稱為中級智慧——照見了「色本身是苦」,心於是自行放下了色。再接下來心照見「名本身是苦」,便又會放下名——已經放下所有名法的心,才是「一心」。

 

這屆禪修班取名為「一心」,所以隆波乾脆就教導大家「讓一心生起的方法」。

 

大家消化得了嗎?「二心」恐怕都已經看不過來了。何謂「二心」呢?即貪的心與無貪的心,生氣的心和不生氣的心——這是二元對立的。迷失的心和不迷失的心,這些都已經看不過來了吧?快樂的心和痛苦的心,也看不過來了吧?大家先看「二元對立」的事物吧,直到明白「二元」的真相,一切名與色都是二元對立的。

 

明白真相後就會放下,繼而就會遇見「一心」——從一切造作中徹底解脫出來,擺脫了「無明」,也就擺脫了苦。

 

大家去用功吧!慢慢來,今天的內容稍有一點難,要反復去聽,要不斷去觀察實相,總有一天大家會明白隆波所教導的內容。

 

隆波在領悟之前,也是按照高僧大德們的開示循序漸進。最後一次去頂禮隆布敦長老時,他教導說:「見到知者,要消滅知者;見到心,要消滅心。這樣心才可以抵達真正的純淨無染。」「消滅心」的意思,就是不再執取知者。

 

趕緊去實踐,持續去積累。接下來就不會再有人教導這樣的法了,此前也沒有人教。這樣的法無法大面積傳播,只能在極小的範圍內傳授,只有少數僧人(而非所有僧人)有機會學習,也僅有極少數僧人才能學到。

 

隆波之所以教導出來這樣的法,是因為大家如果靠自己去摸索,恐怕是找不到線索的,無論怎麼摸索,每次摸到的都是自己的(狐狸)尾巴,根本無法遇見「一心」。

 

請大家去用餐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