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4E803D2-B903-483E-B7AD-9D82298C4E38.jpeg

四念處內觀禪修方法(下)| 阿姜巴山

一旦通過訓練擁有了自動自發的覺性,也得到了作為知者、觀者的正確禪定,這就為修習毗鉢捨那準備好了兩個必不可少的工具。

修習毗鉢捨那的核心原則是: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

  照見實相
剛才已經講了覺性,覺性的職責是覺知身與覺知心。照見實相的意思是:身體是如何的,就那樣去知道它;心是如何的,就那樣去知道它。
 
觀名法或觀各種感覺,有三項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觀照之前,別提前去守候;
第二個原則是:觀的過程之中,別跳進去觀,別緊盯;
第三個原則是:覺知到所緣之後,不去干擾、不去對治,也就是就只是去覺知,如其本來面目地去覺知。

它是怎樣的都可以,好可以,壞也可以,可以厭倦、可以討厭、可以生氣、可以有貪欲,但是禁止破戒。一個修行人無須打壓自己的感覺,只是要通過戒來規範自己的身與口。
 
從現在開始,別打壓心裡的任何感覺。並不必須一直要造作好的、善的,什麼狀態都行。當放任各種各樣的感覺真實而自然地呈現時,我們會學到一個事實:各種境界與狀態都呈現三法印。所有的感覺,無論好壞、善或不善、苦樂、光明或黑暗,全都在教導我們三法印。三法印是什麼?大家已經看了非常多的DVD了,三法印是什麼?「無常」是什麼?生了就滅,有了之後沒了,沒有之後又有了,變來變去,一會兒有,一會兒沒有。「苦」是什麼?是失戀嗎?苦的法印不是指痛苦,痛苦只是苦受。此處的苦是指被逼迫著變化,無法保持長久。「無我」是什麼意思?它自行在工作,無法指揮也無法掌控。
 
當放任那些境界與狀態真實而自然地呈現時,我們就會學習到這些。比如,生氣臨時生起之後就會滅去,傷心臨時生起之後就會滅去,或是從無法掌控的角度去看。每個人都試試,讓心做出最痛苦的狀態。怎麼一點也不痛苦呢?讓自己非常自卑,做得到嗎?心是不會聽從我們的指令的。我們就是需要看到這樣的狀況:所有的境界並非真的可以被掌控。有時候不想生氣,可還是生氣;看到朋友取得好成績,應該真心隨喜卻怎麼也隨喜不起來,有的只是嫉妒。這就是事實:心無法被掌控,它是隨順因緣的。修行人就應該讓這些感覺、境界與狀態真實而自然地呈現,然後透過它們學到三法印。
 
通過觀心去照見苦法印是比較難的。一個真正的修行人會知道:心被逼迫著變化的苦法印,自己並沒有看到,或是生氣被逼迫著變化,也沒有看到。有的只是什麼?一旦有覺性,煩惱習氣就會滅去。因此,在觀名法時,能夠比較清楚地看到無常與無我——生了就滅、無法掌控,苦的法印是看不了的,也是很難看到的。
 
如果不擅長觀心,就觀身。觀身最明顯的是苦法印與無我法印。苦法印,也就是是被逼迫著變化,這個很容易看到。比如,我們坐著的時候,一會兒左邊歪一下,一會兒右邊扭一下,一會兒撓一撓這裡,一會兒抓一抓那裡,不停地在變。為什麼要變,為什麼要動?因為酸,因為被苦受逼迫著一定要換姿勢。好,試著不換姿勢!已經開始有一點緊了,對嗎?身體始終被苦逼迫著變化。吸氣,吸到極點時,就會被苦逼迫著一定要呼氣。試著只是吸氣,看看會發生什麼?吸到最後就開始苦了,要通過呼氣來緩解。呼氣很舒服,可是呼到最後又開始苦了,必須再次吸氣。我們之所以一直不停地變換姿勢,是為了逃避苦。如果某日身體被苦逼迫到已經無法換姿勢了,就會被苦逼迫著死亡,對嗎?試著讓血液不循環看看。苦一直在逼迫我們不停地變換姿勢。一般人也是這樣在換姿勢,但他不知道,因為他沒有覺性,也從未聽說過身體一直被苦逼迫著在變化。
 
聽到這些,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很正常、很平常、本來就存在的事實啊!可是,在佛陀悟道成佛之前,這樣的法也存在,但沒有任何人知道。因為事實本就是如此:我們之所以變換姿勢,是為瞭解除痛苦,所以佛陀才會開示道:變換姿勢所執行的職責是蒙蔽痛苦。一個真正的修行人發展覺性以後就會照見事實:身體一直在被苦逼迫著不停地變換姿勢。
 
觀身的三法印還有一個更容易的角度,那就是無我法印。大家給自己的身體下個指令,禁止它飢餓,可以做到嗎?命令它不可以餓、不可以冷、不可以熱。命令身體每天清早去排大便都做不到,對吧?有時候便秘,為了排便,幾乎苦到死。這就是事實:你無法對身體下任何指令。
 
為什麼身體的無常法印很難看到?因為如果身體在坐著,要想看到它的生滅是很難的。在看三法印的時候,擅長哪個角度,就從那個角度去看。每個人擅長的角度是不同的,有人擅長去看無常法印,有人擅長看無我法印。也許有人擅長看苦法印,但是老師在這方面並不擅長。只需要去看自己擅長的一個就夠了。祖師大德們曾經有一個比喻:三法印就好比三塊石頭,這三塊石頭上架了一口鍋,明白了三法印中的任何一個法印,就像是把鍋下面的三塊石頭中的任何一塊抽掉,抽掉任何一塊石頭,鍋都會坍塌下來。要讓鍋坍塌下來,並不必須把三塊石頭一起拿掉。

每個人的根器和秉性不一樣,因此老師在這裡講的是什麼都行,哪種方式都可以。觀身可以,觀心也行,觀感受也可以,這取決於每個人的根器和秉性;觀無常可以,觀苦可以,觀無我也可以,這也取決於每個人的根器和秉性。學習修行的時候,如果是幾十人或幾百人一起學習,就要這樣學習:去學習原則,然後再自己去體會。有這麼多人,如果要指導每個人具體應該觀心還是應該觀無常法印,一個老師是完成不了的。
 
隆波帕默尊者的開示與教導是以修行的核心原則作為關鍵和重點的。聽完尊者的開示,弟子們就根據自己的根器與特點分頭去用功,擅長觀身就觀身,擅長觀受就觀受,擅長觀心就觀心。
 
觀身與觀心之間有一點區別。觀心的時候,是放任各種感覺生起之後才去觀,觀身觀的則是當下。為什麼呢?因為身體的生滅速度比較慢。因此,觀身體動是直觀當下,或者觀身體坐著,當下這一刻我們就是在坐著,就去觀這一刻身體坐著。觀心的當下與觀身的當下是有一丁點區別的。心生滅的速度非常快,要讓它生起之後才去感覺,而身體的生滅速度比較慢,可以直接觀當下。當下身體呼氣,當下身體吸氣,當下身體行、住、坐、臥,去覺知當下這一刻;當下身體動,當下身體停,去覺知當下這一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佛法與滅苦 的頭像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佛法與滅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